2019年年初時,我去了一趟阿聯酋的阿布扎比,看兩年一屆的國際防務展。防務展非常熱鬧,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1200多家企業參展,光室內展館就有12個,還有若干個室外展館。
中國也有好幾家軍工企業來參展。其中一個展區里邊有兩家中國企業,它們不像其他的中國企業,凈擺一些大家伙,比如導彈、反導彈系統啊,軍車、戰車這些,它們擺的是一些輔助的東西,很多是衣服——作戰服、迷彩服,看著不怎么提神,就像個服裝店。
由于更多的人都去看飛機、大炮這些家伙,所以軍服這邊人不是很多。我進去一家店,只看到一個工作人員在那兒玩手機,看我們進來也不招呼,特別冷淡。我就主動問這小伙子,比如東西有什么特色、怎么賣之類的,沒想到那小伙子腦袋也不抬起來,問三句答一句。
另一家離得不遠,也只有一個人看展臺,但這家的小伙子特別不一樣。他一看我們進來就立即迎上來,不停地給我們介紹。大概是難得在國外碰上了中國人,他還挺熱情,不僅詳細介紹什么產品值得買,有什么特點,還把他所了解的防務展的一些情況都跟我們聊了。我們被他的熱心所感染,于是不知不覺就挑了好幾件衣服,包括T恤,還有平時可以穿的運動服、越野的時候穿的迷彩服。
等我們付了錢轉身要走的時候,這個小伙子還告訴我們:“你們如果有興趣,我們公司在阿布扎比還有一家更大的店,我可以幫你們聯系,找車送你們過去。”因為我平時挺喜歡搜集這些軍用的服裝和小東西,就說沒問題。結果他給我畫了一幅很詳細的地圖,然后又給了我們聯系電話。我覺得這小伙子特別貼心,到阿布扎比后就非得去看一下他更大的那家店,果然這家店特別棒,我買了好幾千美元的東西才出來。
這兩個人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們都說中文,可能老板也都是民營企業的老板,但他們待人接物的方式完全不同。
對于任何一個做防務裝備的公司來說,阿布扎比防務展都是特別重要的展示窗口,哪怕是展示一些服裝之類的小家伙,背后也是非常有實力的大企業。能被派到這樣的展會上做導覽工作的,一定是公司里最優秀的人,公司也是希望能產生好的交易結果。
可結果怎么樣呢?第一家很明顯,小伙子的心思就沒放在公司上,別人把東西拿來擺在這兒,他就按天拿錢。這個人在這兒擺著,對廠家來說,其實就失去了展示的效果,當然也不可能達成交易,路過的客人也沒啥好印象。另一家的小伙子就敬業得多,把公司的事當自己的事,積極地推銷產品。我想肯定有兩個原因:一是這個人是公司自己的員工,二是這個展會上的銷售業績和這個小伙的利益直接相關,所以他才攢著勁兒干這個活兒。
同樣一件不大的事,兩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態度,我相信他們的未來職業發展也會很不一樣。
后來我就一直在想,公司如何用人?實際上,公司要用人,首先要用那些態度積極的人,對外部事物有好奇心、有進取心,對自己未來的事業有期許的人。如果公司都是由這樣的人組成,業務也一定會每天都有所進步。
當然,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除了本人的性格、價值觀和出身經歷以外,公司還要建立一套激勵機制,讓員工的工作成果跟他個人的利益有所聯系。其次還要對員工的工作狀態有所監督。不是派一個人跟在身邊,而是用他的工作成果來考核他,最后來激勵他,當然也要監督,也有淘汰。這樣的話,才能使公司的業務和員工緊密聯系起來,公司才能夠成長。
在用人上的體會,讓我又想起1990年剛到海南的時候碰到的一件事。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剛成立公司。那時有個老板開了一家新餐館,大家都去捧場,我也去了。吃飯的時候,我發現餐館里有一個人干活兒特別勤快,招呼客人也特別熱情。我就問這個人是干什么的,怎么這么高興,不光玩命干活兒,走路也挺快,還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結果那老板說,這人是個流浪漢。我就很好奇,怎么流浪的人在他這兒干活呢?我有點兒不信,趁著間歇時間,把這人拉到一邊跟他聊了兩句。
我:聽說你是個流浪的?我覺得你不像,你原來是干嗎的?
他:我原來在一個工廠里,這不是改革了嘛,也開放,就想著能旅游。可是我又沒錢,那怎么辦呢?我就一邊走一邊給人干活兒,每到一個地兒我就找家餐館,只要人家管我一口飯吃,晚上給我一個地方睡覺,我就好好干,也不要錢,把人家的活兒給干好,不管臟和苦。這樣的話,我就沒花錢,玩了十幾個省,也學了不少東西。我現在對餐館已經非常熟悉了,如果以后有機會,沒準兒我也能開家餐館。
我覺得這個人挺有意思,就留下了他的聯系方式。后來,他自己果然也辦了一家餐館,而且他辦的那個餐館最見長的就是服務好,因為他自己就是這么干出來的,深有體會。顧客一進去,每個服務員都有笑容,很樂呵,而且很勤快,照顧人很周到,讓每個人都覺得很開心。他就因為這樣一種經歷,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成功者。
這事兒一直給我很深的印象。我覺得像這一類人的成功帶有某種必然性。為什么呢?他不計較苦,也不計較活兒多不多,更不計較臟和累。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剛好來了海南,這里有新開張的餐館,給了他活兒干,讓他能住還能不餓死,他就一定會把活兒干好。如果反過來,他在干活兒的時候天天斤斤計較,還要跟人要錢,那估計早被人趕走了,也就沒法旅游了,更不可能在十幾個省里頭轉悠,還攢了一身本事,知道怎么開餐館。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如果你斤斤計較,一筆一筆非要算清楚,目光短淺,那不能成大事。有的人不計較眼前的利益,往往能收獲更大的成功。這也就是我經常講的,心離錢越遠,錢離口袋越近。
類似的故事還有好多。大家認為做得不錯的人,總有一點跟別人不一樣,這點不一樣集中起來,就是處理利害得失的方式與人不同,因此才能獲得機會和朋友的幫助,才能慢慢有所發展,取得成績。
人一生要經歷無數的比較。二十多歲的時候比機會,比平臺,比家庭背景,比起點。四五十六七十歲的時候比自在,八十歲以后比子孫。人一生都在跟別人比,但是每個階段的參照系都不一樣。
對年輕人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比起點、比機會。機會怎么來的呢?不是爭來的。很多時候,你讓別人感覺開心,別人就會不斷給你機會。你讓別人感覺能在你身上占到便宜,別人也會給你機會,你也因此越走越順暢,終有一天你會真的做你想做的事,最終取得成功。
(摘自《扛住就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