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心聲告訴我們,他們渴望成為一個擁有極大生命力、活生生的人,他們呼喚我們用愛的情感理解他們、關懷他們。
1960年,知心姐姐形象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少年報》上。那時候的她,扎著兩條小辮子,臉上總是帶著微笑,讓人感覺親切溫暖,仿佛能讀懂每個孩子的心……
這個形象一出現,就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給知心姐姐寫信、打電話、邀請知心姐姐走進校園……作為一個影響了幾代人共同成長的媒體形象、教育品牌,知心姐姐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傾聽到的孩子的心聲都是什么呢?在《父母必讀》雜志創刊45周年之際,我想從傾聽到的孩子們的心聲的角度來和父母們做一次關于家庭教育的回顧和溝通。
孩子們的煩惱的不變與變
從事知心姐姐工作后,我曾做過一個有意思的調研統計:我把《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雜志收到的跨越幾十年,不同年代孩子的求助信件做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分析。我驚奇地發現:不同的時代,孩子們的煩惱驚人地相似。這些煩惱背后反映出的是青少年成長的迫切需求與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些煩惱主要分為四類—
關于自我方面。煩惱主要聚焦在對外貌、身體的不滿意,例如:太胖了、太瘦了、太高了、太矮了、太黑了等。對能力的不滿意,例如:字丑、力氣小、跑步慢、自制力差、懶、笨、害羞等。對于健康方面的擔心,例如:失眠、生病、抑郁等。
關于學習成績方面。主要煩惱是作業太多、壓力太大、成績不好、學科學習困難等。
關于關系方面。煩惱聚焦在同伴關系方面,例如:好朋友之間鬧別扭、同學之間發生沖突、遭遇校園欺凌、青春期異性好感與好奇等。包括家庭關系,例如:父母離異、親子沖突、父母疏于陪伴照顧、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等。包括師生關系,例如被老師冤枉、老師變相體罰、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關于發展方面。主要困擾是如何面對挫折、面對競爭、面對夢想等問題。
不管時代怎么變,孩子們成長中的煩惱卻大致相同,這其實就是他們成長的規律,是每個時代的孩子們都面臨的成長課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遵循規律,提前預判,理性而從容地面對。
但不變之中,也有變化,每個時代都有新課題誕生。當今社會,變革速度加劇,特別是新媒體、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給孩子和家長帶來巨大挑戰。每天要處理大量的信息、每天都要面對選擇、每天都要抵抗電子產品的誘惑……當父母在面對不確定時,很容易產生煩躁、焦慮、恐慌的情緒,從而滋生盲從、變形的教育行為。
就在近期,《知心姐姐》雜志做了一期“知心調查”,從一萬張孩子們寫給知心姐姐的煩惱小紙條入手,從中總結出孩子們的三大煩惱:學習壓力大,作業寫不完;爸媽太嘮叨,對我期望高;同學有矛盾,交友也煩惱。孩子們煩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無處釋放的焦慮情緒、功利的教育觀和不正確的兒童觀。
孩子們的煩惱向誰傾訴?
孩子們寫給知心姐姐的每一封信,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孩子們為什么愿意把煩惱向一位陌生的姐姐傾訴呢?這里必須強調知心姐姐一直以來的兒童觀。《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雜志一直在宣傳的一句話,是每個編輯、每位知心姐姐都爛熟于心的。這句話就是“說孩子話,讓孩子說話,為孩子說話”。
每個分句中都有孩子。
●“說孩子話”是指:說給孩子的話要用他們喜愛的表達方式,讓“道理蘊含在故事里”,說孩子能聽得懂的“童言童語”,辦孩子們能看得懂的書報刊。
●“讓孩子說話”是指,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創造,助力孩子的成長”,重視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真真切切地為他們排憂解難。教育專家盧勤、孫云曉等都曾長時間地給孩子們回過信。
●“為孩子說話”是指,要積極維護孩子們的權益,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發聲呼吁。例如:知心姐姐在20世紀80年代就呼吁為孩子們減負;聯合各大媒體推出的《中小學生睡眠現狀的調研報告》,作為政協提案推動了部分地區中小學上學時間的調整。就是這種以“兒童為本”、尊重孩子的態度,讓他們愿意對知心姐姐敞開心扉,無條件地信任。
而孩子們不愿意向同在屋檐下、最親近的父母傾訴,其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認為父母不感興趣、不在乎、不理解,也不當真。一封來信恰巧生動地表達了他們的心聲—
知心姐姐,你好。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和媽媽之間除了學習就不再有其他別的話題了。每天聽她嘮叨的就是要好好學習啊,你這回考得怎么樣啊……她連自己生日的時候許下的愿望都和我的學習有關:希望我越考分兒越高。真不知道,現在在媽媽的眼里,我是不是已經跟成績單長得一模一樣了?!
一個苦惱的孩子
孩子們期待有情感的教育
孩子到底期待什么樣的教育?《知心姐姐》雜志同樣做過一期調查。
在調查中,我們問孩子:最喜歡什么樣的老師?一半孩子表示他們最喜歡幽默風趣、親切平和、善解人意,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關注每一個學生,能夠像朋友一樣與他們交流的老師。孩子們渴望有情感的老師。
對于父母呢?42.56%的孩子希望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能夠冷靜地和自己一起解決問題,不會因此限制他們的活動;24.9%的孩子希望即使自己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爸爸媽媽也能對他們的付出和進步給予肯定。孩子們渴望獲得父母的肯定、尊重和幫助。
當我們問孩子“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么做”的時候,44%的孩子表示如果自己是父母,也會尊重自己的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凡事和孩子商量。當我們問孩子“作為父母,你會對孩子如何講話”時,孩子們表示一定不會說:“你瞧人家的孩子……”
而被問到“在學校里,最讓你感到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時,46.19%的孩子表示,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有一群好朋友。只有21.07%的孩子認為,考試取得好成績或在競賽中取勝是最值得自豪的事。面對校園生活,孩子們渴望成為在集體中最有用的人。
孩子們的心聲告訴我們,他們渴望成為一個擁有極大生命力、活生生的人,他們呼喚我們用愛的情感理解他們、關懷他們。
父母需要更新教育觀念
作為父母應該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回歸教育的初心,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核心是重塑自己的兒童觀。
所謂的兒童觀,是指社會看待和對待兒童的看法或觀點。教育家盧梭提出了“童年”的概念。他認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這段話,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值得父母深思。如果觀念不改變,只改變教育行為,就很容易出現反復與變形。所以知心姐姐正在推進“父母學習計劃”,在全國各地建立“知心家庭學校”。其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學習,幫助父母建立科學的兒童觀—學會尊重兒童,發展兒童的獨立自主性。幫助兒童具備獨立的人格,成為能動的主體,去認識和變革自然與社會,同時獲得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
父母只有將科學的兒童觀深入骨髓,才能收獲教育的正道,才會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把孩子的話當真;尊重孩子的選擇,對孩子的事兒當真;敬畏孩子的生命,懂得向孩子學習;敢于接受孩子的不同意見,有聽真話的勇氣,鼓勵孩子們追求愛、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