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男,安徽六安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現任寧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浙江省政協委員、寧波市工商聯執委會副主席、浙江省海高會材料與工程分會會長、寧波市海高會會長、浙江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浙商總會常務理事、甬商總會聯席會長及寧波市僑聯青年創業聯合會會長。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92年深秋,西安交通大學宿舍樓下,20歲的張彥攥著15袋滯銷奶粉,第一次品嘗到商業世界的冰冷。這個面對陌生人會臉紅的理工生不會想到,30多年后,他會帶著自主研發的光學擴散膜走進三星、LG的供應鏈,讓“中國膜”改寫全球顯示材料的競爭格局。
從失敗的奶粉推銷員到全球光學膜行業的領軍者,張彥的逆襲之路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真正的成長,始于將挫折揉進理想的熔爐。當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實驗室首次發現高分子結構對薄膜物理性能的重大影響時,當他在通用(中國)研發中心目睹核心技術專利無法服務于國產替代時,當他在寧波雪夜中盯著首條自主生產線的涂布參數終于達標時——那些看似零散的人生片段,早已在“科技報國”的初心下,織成清晰的奮斗圖譜。
張彥出生于安徽六安,自幼聰穎勤奮。學生時代,他便以“多學、多思、多做”為座右銘,常對課本知識刨根問底:為什么這個公式成立?如何改進這個裝置的功能?這種追問精神,讓他在西安交大高分子材料專業嶄露頭角。1998年,他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化學高分子博士學位。

在新加坡,他終日泡在實驗室,沉迷于材料性能的優化與創新。一次實驗中,他偶然發現某種高分子結構可顯著提升薄膜表面粘結力,這讓他意識到:材料的微小改變,可能帶來產業的顛覆性變革。彼時,國內光學薄膜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技術受制于人。張彥暗下決心:學成歸國,定要打破這個局面。
回國后,張彥先后在通用(中國)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亞太區擔任技術經理與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亞太區擔任高級產品經理。這期間,他不僅掌握了國際前沿技術,更積累了項目管理與團隊協作經驗。然而,外企的“天花板”讓他逐漸感到束縛:我們研發的技術專利歸屬公司,無法真正助力國產替代。2007年,當兩位寧波投資人深夜11點在浦東機場等候他洽談合作時,那個蟄伏多年的創業夢,終于等到了破土而出的契機。35歲的張彥毅然辭職,帶著“科技報國”的信念,踏上創業之路。
2007年,張彥在兩位投資人800萬元初創基金的支持下,成立了寧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此踏上了充滿挑戰與未知的征程。當時的國內光學薄膜市場,完全被日韓企業牢牢把控,他們構筑起高高的壁壘,讓國內企業難以突破。一臺進口的光學薄膜生產線,售價高達2000萬元,這對于剛剛起步、資金有限的激智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根本無力承擔。
面對如此困境,張彥和團隊沒有絲毫退縮,毅然選擇自主研發。他們深知,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2008年初,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艱苦鉆研和反復論證,團隊終于設計出首條光學膜涂布生產線圖紙。這張圖紙承載著他們的希望,凝聚著團隊的心血。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試產時,生產線因精度不足全線崩潰,所有的努力似乎瞬間化為泡影。但張彥和團隊成員并未被挫折打倒,他們迅速調整狀態,重新審視設計方案,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進。
同年春節前夕,華東地區遭遇罕見寒潮,大雪紛飛,天地間一片銀白。但惡劣的天氣無法阻擋張彥和團隊前進的步伐,他們懷揣著對生產線的期待,冒雪驅車趕往常州驗收改進后的設備。一路上,積雪封路,車輛每前行一米都充滿艱辛。歷經20多個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目的地,見到了那臺寄托著全部希望的生產線。當涂布參數首次達標時,張彥眼眶濕潤了,他激動地喊道:“這是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光學膜生產線,我們做到了!”這一刻,所有的疲憊和煩惱都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喜悅和自豪。這條生產線的成功,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更開啟了中國光學薄膜產業自主發展的新紀元。
生產線落地僅僅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2009年,激智科技研發的擴散膜因氣泡問題屢遭客戶退貨。張彥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時光,感慨萬千:“那段時間,我每天凌晨兩點離開公司,夢里都是膜上的氣泡。”巨大的壓力并沒有壓垮他,反而激發了他和團隊的斗志。為了解決氣泡問題,團隊成員日夜堅守在實驗室,對涂布工藝和材料配比進行反復試驗和調整。他們查閱大量資料,請教行業專家,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細節。經過無數次嘗試、無數次失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通過調整涂布工藝與材料配比,徹底解決了氣泡難題。
在張彥的帶領下,激智科技憑借卓越的技術、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口碑,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2016年,激智科技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這是公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公司正式進入資本市場,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17年,激智科技的光學擴散膜出貨量全球領先,成為行業內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從2007年到2017年,僅僅10年時間,張彥帶領激智科技創造了行業奇跡。
“創新不能跟風,必須超前布局。”2016年,當液晶顯示市場還在傳統技術中激烈廝殺,張彥已將目光投向未來——他站在行業潮頭,預判高畫質時代必將到來,而量子點膜將成為這場變革的核心。這種材料被視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核心,然而,其技術壁壘極高,國內尚無企業涉足。
張彥的決心堅如磐石,他帶領團隊日夜攻關,突破光學級水氧阻隔膜與高精密涂布技術的重重壁壘。2017年,首批量子點膜下線,當絢麗的色彩在屏幕上綻放,1000萬元的銷售額不僅是商業的勝利,更標志著中國企業在高端顯示材料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從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到重塑光的色彩,張彥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依托領先技術,他帶領激智科技駛入了發展快車道,陸續建成多條高性能光學膜規模化生產線,開發出大尺寸、中尺寸、小尺寸等覆蓋最全規格且種類最多的自主創新高性能光學膜產品,輝度增益、耐磨性等關鍵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7年,激智科技被工信部認定為寧波市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2021年,由張彥領銜主持的“液晶顯示用高性能光學薄膜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光伏產業在“雙碳”政策下嶄露頭角,新能源汽車市場初現爆發之勢,張彥敏銳捕捉到薄膜材料在這些領域的無限潛力。“就像當年我們在光學膜上打破國外壟斷,現在要在更多賽道上種下創新的種子。”在高管會議上,他以“一軸一帶一核心”戰略為筆,勾勒出激智科技及其產業鏈全新的發展藍圖。
作為產業生態的“首席架構師”,張彥深知單點突破只是序章。由激智科技牽頭組建的寧波市新型顯示創新聯合體,聯合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等產學研力量,在新型顯示領域破浪前行。他推動浙江功能膜材料創新中心成立,面對“卡脖子”技術的國際壟斷,聯合長陽科技等企業,將創新中心打造成產業“造血干細胞”。不僅打破了基礎科研與商業應用間的壁壘,更搭建起共享實驗室、聯合攻關平臺,讓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在思想碰撞中迎刃而解。3億元產業投資基金如同神奇的“孵化器”,精準澆灌著產業鏈上的每一顆種子。投資寧波勤邦時,張彥親自參與企業戰略規劃,將其打造為基膜領域的“新勢力”;入股寧波盧米藍后,不僅推動技術迭代,更受到小米資本的青睞。如今,盧米藍的OLED材料也在行業內聲名鵲起,這些“專精特新”企業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筍,在功能膜產業的沃土上茁壯成長。?
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張彥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他深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才能讓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2024年,公司在馬來西亞投建海外工廠,這一戰略布局不僅是企業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標志著中國光學膜技術開始深度參與全球競爭。
截至目前,激智科技產品已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了更好地拓展國際市場,公司在全球多個地區設立了銷售辦事處和售后服務中心。這些分支機構深入了解當地市場需求和客戶偏好,能夠及時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激智科技在國際市場上的布局,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響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實力和產業崛起的強大勢能。
在科技與商業的舞臺上,張彥是閃耀的主角;于社會責任的領域中,他更是熱忱的踐行者,以愛為筆,繪就溫暖與擔當的畫卷。
張彥始終秉持公益之心,積極倡導企業愛心文化。他發起的公益基金項目與關愛星寶項目如冬日暖陽,為特殊群體驅散生活的陰霾。這些項目聚焦特殊群體的需求,用細致入微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善意與溫暖,為他們點亮生活的希望之光。
在教育科研的征程上,張彥也是堅定的推動者。他設立的“伯樂”基金,在浙江理工大學為青年教師搭建起追逐科研夢想的舞臺,100萬元的青年教師獎學金激勵他們在教學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同時,他在西安交大、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材料所等多地播撒希望的種子,設立了超過500萬元的獎學金,為國家培育科研人才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慈善之路上,張彥腳步不停。他與象山縣慈善總會攜手,簽訂5年300萬元的愛心協議,助力慈善助醫、助學、濟困等項目,為困難群眾送去生活的保障;與寧波市紅十字會達成10年之約,長期定向幫扶器官捐獻家庭,讓無私奉獻的善舉得到溫暖的回應。
身為政協委員,張彥認真履職,精心撰寫并提交10多份高質量建議提案,涵蓋人才引進、經濟發展、共同富裕等關鍵領域,為區域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參考。在多個社團要職上,他積極推動產業發展,促進技術創新與資源共享。作為高校客座教授,他傾囊相授,為培育產業創新人才辛勤耕耘。
站在寧波甬江邊,望著激智科技燈火通明的廠房,張彥常常想起創業初期的那個雪夜。那時的他或許沒有想到,自己親手培育的“薄膜種子”,會在這片創業熱土上長成支撐中國顯示產業的參天大樹。當量子點膜在4K電視上呈現出比自然光更絢麗的色彩,當間隙反光膜讓太陽能背板的效率提升2.3%,當汽車窗膜隔絕99.9%以上的紫外線——這些微小而偉大的突破,正是一位科技企業家對“實業報國”最生動的詮釋。從微觀層面的材料改性到全球化的產業布局,張彥的故事告訴我們:所謂“破壁者”,從來不是依靠蠻勇擊碎障礙,而是以智慧為刃,在時代的巖層中開鑿出通向光明的隧道。那些閃耀著科技光芒的薄膜,既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見證,更是一代創業者用青春與熱血書寫的,屬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光影傳奇。
(作者為人民健康工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