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幾千年的政治實踐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關于國家治理的為政以德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思想智慧,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理想追求具有內在的融通之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遵循“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內在要求與規律,發掘為政以德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質,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豐厚道德和文化滋養。
為政以德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張,出自《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的大意是為政者當修養德行以治理國家天下,如同天空中的北極星,安居其位而眾星繞之運行。在這里,孔子把為政者比喻為北辰,把人民大眾比喻為拱衛北辰的眾星。孔子認為天道與人道是相互貫通的,治理國家如要像天上北辰居其所而受群星拱衛那般得到百姓的誠心擁戴,為政者就要正己修德、推行德政以及愛民安民。
為政以德意在以“政者正也”的政德基礎,推行“道之以德”的為政治國之道,從而達致“修己以安百姓”的德政目標,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其一,為政以德所推行之政乃為敬德保民、以德和民的德政,而要實現德政就需要為政者擁有修身立德、以德配位、以身作則、以上正下的德行涵養,這是德政的政德基礎。《論語·顏淵》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是孔子德政的首要準則,也是孔子倡導的政德之基。其二,為政以德旨在通過以禮和德來治理國家天下,從而取得如眾星拱衛北辰般的德政效果,凸顯出“道之以德”的治理之道。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孔子的為政理念中,“德”居于核心的地位,他認為“道之以德”是理想的為政治國方略,與之相適應的為政治國手段是禮樂。其三,為政以德追求“修己以安百姓”的德政目標。《論語·憲問》有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為政以德體現了孔子“仁”與“愛人”的思想,為政以德的目標旨向在于“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組成部分,為政以德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對我國傳統社會的倫理生活和政治實踐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其一,以民為本的價值導向。為政以德以“修己以安百姓”為目標和追求,強調百姓是國家與為政之本,百姓對國家的興衰存亡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凸顯出以民為本的鮮明價值取向。其二,正己修身的為政立場。為政以德思想把為政者的德行修養作為推行德政的出發點,注重通過為政者的自身涵養來發揮對民眾的引領作用,從而彰顯出為政為民的價值旨向和正己修身的為政立場。其三,禮樂教化的德治保證。為政以德倡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之道,認為“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以禮樂教化來保證德政的實施和以德化人之效的實現,形成了我國禮樂教化的德治傳統。其四,德主刑輔的施政途徑。為政以德提倡德治,但也強調“法”與“刑”在國家治理中的功用,孔子曾言:“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在孔子看來,為政者需要寬猛兩手抓,“德”“禮”和“政”“刑”互補,才能更好實現政之“和”的愿景。其五,任德尚賢的用人智慧。任德尚賢是為政以德的重要環節和保證,孔子提出“為政在人”的觀念,既強調為政者要正己修身、做好榜樣,又要求為政者用人尚德、廣聚賢才,突出選才用人以賢和德為先為要。
為政以德蘊含著民為邦本的民本理念、選賢與能的用人原則、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等,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選人用人導向、社會治理追求、共產主義理想具有內在的契合之處。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為政以德的民本理念相契合。以民為本是儒家推行德政的價值基礎,也是儒家為政以德的要求和本旨,強調百姓是國家與為政之本。馬克思主義同樣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與主體地位,認為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把為人民群眾謀解放和謀幸福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的民本理念相結合,確立了人民主體地位與人民至上的原則,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賦予傳統民本理念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價值追求,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和價值取向,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價值立場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民本理念的對話和結合。
第二,馬克思主義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標準與為政以德的選賢舉能原則相契合。孔子不僅提出“為政在人”,還強調“政在選臣”,側重于選拔賢德之人,認為只有德才兼具的正人君子和賢德之人在其職位上,才能更好實現治平天下和保民安民的德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的選賢舉能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內在要求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政治實踐中的選人用人準則。馬克思、恩格斯稱贊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自己的政府”,人民是公社的主人,而公社官員則是“人民公仆”和“人民的勤務員”。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公仆理念、對黨員干部的德才素養要求和中國傳統為政以德的選賢舉能原則相結合,形成和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導向。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選拔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德才兼備的用人要求,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的任德尚賢用人智慧的傳承發展。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理論與為政以德的德治追求相契合。為政以德旨在通過“禮”和“德”來治理國家,從而取得如眾星拱衛北辰般的德政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為政以德思想立足民本理念,重視道德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通過禮樂教化來達致秩序建構和化民成俗的德治理想,在社會性、人民性、價值性上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理論存有契合之處。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與中國為政以德德治傳統都致力于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讓人民群眾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體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競爭就消失了”,共同利益的一致,無序競爭的消失,生活的改善與社會的和諧,使得共產主義道德代替法律等具有強制性質的規范成為社會秩序與政治秩序的主要調節方式,這與中國為政以德德治傳統對道德的重視有著內在的契合性。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與為政以德的大同理想相契合。儒家的為政以德思想追求民心和順、政治通達,致力于構建一個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體現為《禮記·禮運》中描述的“大同”。大同社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思想的理想與追求,其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雖在歷史背景和生產力水平方面有差異,但在追求和構建理想社會的多個理念方面存在契合之處。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涵蓋了物質與精神、個人與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各個方面,是對理想社會狀態的科學預測,寄托了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與為政以德的大同理想存在契合性。
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十分重視道德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構建起與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相契合的為政以德體系。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樹立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價值理念,通過倡導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視作風建設、加強紀律教育建設等來筑牢黨員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提升黨員的思想道德修養,積極傳承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的為民理念和治理智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教育以提升黨員黨性修養,開展調查研究以樹立為民和務實的工作作風,重視領導干部作風建設以為黨員樹立廉潔奉公的榜樣,加強家風家規建設以彰顯共產黨人的道德情操,為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提供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堅持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工作作風,抓好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強化黨內作風建設,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風尚,重視制度與法治建設等多個方面來傳承和發展為政以德理念,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和倫理建設框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重視通過開展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來增強黨員理想信念和黨性修養,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倡導共生并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承和創新發展了為政以德智慧,拓展了黨的道德建設境界,為黨的長期執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自覺的精神力量。
為政以德在中華民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彰顯出鮮明的實踐智慧和時代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在“兩個結合”中進一步發掘激活為政以德的文化資源,創新發展為政以德的思想智慧,更好發揮其在新時代新征程治國理政中的文化滋養作用。
第一,堅持“兩個結合”,進一步發掘為政以德的文化資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治理理念、價值導向激活其中“以民為本”“正己修身”“禮樂教化”“德主刑輔”“任德尚賢”“天下大同”等富有生命力的因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第二,突出黨性修養,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引導黨員和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增強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堅持廉潔操守,推動新時代政德建設,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三,堅持人民至上,牢記初心和使命,傳承發展傳統民本理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依靠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四,推進中國式治理現代化,激活為政以德的治理智慧,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中國式治理現代化的道德基礎,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五,弘揚和發展為政以德的天下為公追求與大同理想,講好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獨特蘊涵,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為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