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作為語文課程重要的教學組織形態,對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而科學的作業設計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強化閱讀效果的關鍵。教師應將作業設計貫穿整本書閱讀的全過程,以階梯式任務為學生搭建系統的閱讀路徑,從“導讀”到“促讀”再到“助讀”,使各個階段的作業環環相扣。這樣既能為學生提供持續閱讀的動力,又能引導其在閱讀中充分發揮思維潛能,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讓整本書閱讀成為滋養學生思維的沃土。
一、導讀:聚焦整體,在支架構建中滋養系統思維
整本書閱讀的關鍵在于“整”。在導讀階段進行閱讀作業設計時,教師要從整體出發,從“導”字入手,搭建閱讀框架,提升學生的整體感知和信息整合能力,在閱讀活動中逐步涵養學生的系統思維。
1.整體感知,讓思維從發散走向系統
閱讀序言和目錄是學生構建整本書認知框架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謀篇布局。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學生若僅閱讀《騎鵝旅行記》的開頭部分,容易形成碎片化思維。為此,教師可以在導讀課上設計“讀序言知目錄,完成作品簡介”的作業,引導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將碎片化內容整合為整體認知。學生通過細讀序言,一方面可以突破對主人公尼爾斯“頑童”的單一印象,從序言的背景介紹與作者意圖中形成對人物的多元認知;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分析目錄結構,能發現部分標題暗示了尼爾斯騎鵝旅行的大致路線,進而梳理出整本書的情節脈絡。
2.雙任務筑系統認知,讓思維從局部到整體
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梳理旅行路線”“繪制人物圖譜”的作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經歷從整體把握到局部剖析,再由局部回歸整體的認知過程,從而對情節發展和人物關系構建起系統化、整體化的知識結構。針對學生閱讀時容易忽視的環境描寫,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教學策略。如小說中分布于各個歷險故事的景物描寫能幫助學生感知故事的發展脈絡。在導讀課后,教師可以提供范例式支架,引導學生摘錄描寫環境的佳句,并通過整理歸類的方式將分散的環境描寫集中呈現,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還能激發對文本的思考,
二、促讀:任務驅動,在情境創設中培養深度思維
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以創設豐富的情境和富有挑戰的學習任務,助力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思考和探究,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1.創設任務情境,助力深度閱讀
圍繞《騎鵝旅行記》,教師可以創設“跟著尼爾斯游瑞典”的情境,并設計四個層層遞進的任務:一是檢測前期閱讀,二是借梗概梳理路線,三是交流人物圖譜,四是探索地域文化。整堂課圍繞小說三要素,以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彰顯了整本書閱讀在思維訓練、文本解讀以及文化育人方面的價值。
2.創設學科情境,延展素養高度
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與學科本身相關的問題,在語文學習的場域中發展高階認知能力和思維。如設計《騎鵝旅行記》的提問單時,教師根據提問的四個層級進行提問,這是對提問策略的遷移運用;學生借助梗概梳理旅行路線是對語文要素的鞏固延伸;教師引導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情節,鏈接語文要素是對“課內得法,課外用法”的強化理解。
3.創設生活情境,提升主題溫度
整本書閱讀的作業應將閱讀體驗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學生表達自主閱讀感受,使其在與整本書深度交流的過程中升華對主題的理解。在學生暢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后,教師可以設計“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尼爾斯的變化帶給你的成長啟示”這一學習任務。如結合《騎鵝旅行記》中《老農婦》這一章節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尼爾斯在幫助老農婦的過程中展現出的善良與責任感,是如何與“樂于助人”的美德相呼應的。隨后,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闡述這一美德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從而搭建文本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深化閱讀感悟,
三、助讀:讀寫賦能,在延伸中培養創新思維
隨著學段的升高,作業設計要在識記、理解和應用的基礎上延展出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特點,為學生發揮創造力提供空間。在完成整本書閱讀后,教師可以設計延展作業,融合多學科資源,設置多元化評價,拓展閱讀場域,增加學生的閱讀廣度。
1.讀寫結合,情境化作業涵育言 語智慧
整本書閱讀作業應通過情境化任務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能立足文本,又能跳出文本思考,提升讀寫能力。讀完整本書后,教師可以用情境式作業延伸學生的閱讀思考,如《騎鵝旅行記》的舞臺劇即將來到你的家鄉演出,尼爾斯在這里遇到了誰?看見了怎樣的地理風貌?聽說了怎樣的傳說故事?又參加了怎樣的民俗活動?以“尼爾斯來到了我的家鄉”為主題寫一篇習作。這一作業要求學生既要了解家鄉的歷史、地理、民俗知識,還要將這些知識與書中的人物、情節、精神結合。學生在角色轉化中進行創意表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
2.跨界閱讀,跨學科作業增加閱讀廣度
跨界閱讀是跨越學科與藝術門類邊界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體會不同藝術形式在表現人物、設置情節等方面的特點,立體化地品評人物。《騎鵝旅行記》一文中極具特色的地理風貌以及歷史傳說等內容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圍繞文本的特點,設計跨學科實踐性作業體系: ① 基于書中的地理風光描寫,繪制“風光宣傳海報”或制定“尼爾斯旅行攻略”,在圖文結合中感知地域文化。 ② 針對書中動物形象開展“動物行為與性格關聯分析”,挖掘動物形象的人性隱喻。③ 結合動畫改編資源,組織“動畫配音秀”或角色扮演活動,在聲音塑造中深入理解人物情感。這種從多元化視角切入經典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不同維度的閱讀實踐,綜合提升知識整合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等。
3.多元化評價,開放式作業推動 高效閱讀
分享與交流階段的閱讀作業聚焦閱讀過程性評價,通過可視化、可量化的反饋引導學生審視閱讀成果,優化閱讀策略。
以《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為例,從制定個性化讀書計劃表、每日閱讀打卡記錄,到制作人物關系圖譜、繪制尼爾斯旅行路線圖,再到舉辦精彩故事會、編排課本劇等實踐活動,每項閱讀任務均采用星級評價體系,標注學生的閱讀軌跡與能力進階。在整本書閱讀結束后,教師通過綜合過程性評價數據為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閱讀達人”獎章,以儀式感強化閱讀成就感。這種評價模式既通過量化標準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又以開放性評價激發他們深度思考,讓他們形成自主閱讀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當閱讀作業以多元化形態貫穿整本書閱讀全程時,學生在逐層深入的閱讀過程中實現課程內容、生活經驗與語文實踐的整合。這種立體化的作業設計能夠突破理解壁壘,在情境創設中激發思辨潛能,在場域延伸中深化遷移運用。最終,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自主閱讀的內驅力得以強化。
孫潔(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