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整本書閱讀列為拓展型學習任務之一,提出了“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的整本書閱讀目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實踐中成為合格的閱讀者。對此,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中,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讓學生從“想讀”到“會讀”,再到“樂讀”。
一、挖掘閱讀資源,讓學生“想讀”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挖掘閱讀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想讀”整本書。
首先,從學習閱讀方法的角度挖掘閱讀資源。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挖掘相關的閱讀方法。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排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在學生關注童話中人物、故事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挖掘童話中豐富、大膽、獨特的想象,明確想象在童話故事中發揮的支柱作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跳出追逐故事情節發展的慣性思維,轉而關注書中針對想象的表述。其次,從豐富素養的角度挖掘閱讀資源。小學整本書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排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挖掘書中指向素養的多方面內容,掌握開展科學探究的方法、路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鋪設閱讀路徑,讓學生“會讀”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鋪設閱讀路徑,讓學生順利開展閱讀實踐活動。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做好閱讀規劃。整本書閱讀的閱讀量大,學生需要在課外完成閱讀任務,而小學生的自制力有限,這必然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做好閱讀規劃,以便有效地管理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教師先設定閱讀一本書所需的時間,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習慣與實際情況,規劃好具體時間內的閱讀量,設計閱讀日程表,記錄整本書閱讀筆記,形成整本書閱讀的完整、系統的資料。其次,教師要有效地督促學生自主閱讀整本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地落實閱讀規劃,教師可以讓學生組建閱讀共同體或閱讀小組,在課外自主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學生互相督促,互相評價,形成自主閱讀整本書的氛圍,包括完成規定的閱讀量,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閱讀成果。
三、搭建閱讀支架,讓學生“樂讀”
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學生以課外自主閱讀為主,必然會面臨多方面的困難。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閱讀支架,使學生越讀越有味,樂于讀下去。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情境支架。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得以在身臨其境中開展自主閱讀實踐。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排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寓言》,學生如果僅僅是讀故事體會寓意,難免有機械、單調的感覺,缺乏閱讀整本的動力。教師可以提出具體的問題,搭建情境支架:“小明在班上名列前茅,常常瞧不起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漸漸的,大家就不愿跟他交往了,導致他很孤獨、苦惱。在《中國古代寓言》中,你覺得可以用哪一則寓言來勸導他?”這樣的情境,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整本書閱讀情境之中。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策略支架。比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排學生閱讀《西游記》,該書屬于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學生在該單元學習了白話小說的基本閱讀方法,閱讀《西游記》整本書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對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搭建策略支架:從《猴王出世》中石猴的所作所為,先預測它成為猴王之后會做哪些事情,再從后面的回目中選擇以孫悟空為主的內容進行閱讀,抓住孫悟空的言行舉止表現出的個性特點進行驗證,深入理解孫悟空的形象。
總之,在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讓學生進行沉浸式閱讀,使學生能夠讀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