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是助學系統中的一部分,不僅是編者意圖的體現,而且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剖析編者意圖,研讀課后習題的形式與內容,找準核心素養培養的抓手,組織學生開展扎實有效的語用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漸形成語文學習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哪些內容你覺得最有意思”的要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少年閏土》的課后訓練提出了“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閏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等要求。這些都說明朗讀、默讀、背誦還帶有細化的訓練要求。這樣的訓練量、訓練順序、訓練要求,為的就是培養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形成認真朗讀、默讀與背誦的良好習慣,也是培養勤于積累的習慣。
一、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必備品格之一。這些良好習慣包括熟讀成誦、不動筆墨不讀書、留心觀察、勤于思考與積累等。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課后習題中,有許多要求就是指向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訓練
在課后練習中,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背誦課文是最常見的習題,貫穿小學一到六年級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課后訓練中,并不是一味、機械地要求學生朗讀、默讀、背誦。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金木水火土》的課后訓練提出了“用普通話朗讀”的要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漏》的課后訓練提出了“說說故事中的
二、重視學生語言經驗的積累
語言積累既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語言積累一般分為語言材料積累和語言經驗積累。語言材料包括詞語、句子、語段等,語言經驗主要是語言運用的經驗,如詞語搭配、詞句組合、句式建構等。語言經驗積累是建立在語言材料的豐富積累之上的,都是為學生語用服務的。
統編教材中的識字表、寫字表、詞語表就是引導學生從識字、寫字的角度落實語言材料積累的,還有一些課后習題安排了抄寫詞語、句子的訓練,也是語言材料積累的一種方式。語言經驗積累,則蘊含在大量課后習題要求中。比如,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棉花姑娘》的課后習題3要求學生“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訓練的就是“修飾語(重疊式) + 名詞”的表達方式,其中重疊的是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可以修飾的名詞則是仿說的對象;這樣的搭配訓練,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材料中積累語言經驗。
三、重視學生多元思維的訓練
小學階段的思維訓練,主要是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課后習題中的思維訓練,既有結合文本納入閱讀安排的思維訓練,又有圍繞語文要素設計的多樣化思維訓練。
比如,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二首》的課后習題2“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安排學生讀的詩句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學生完成這一習題,需要根據詩句中的詞語組合,想象畫面,在腦海中呈現詩句描寫的畫面,再把想象出來的畫面用自己的話進行表達。又如,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的課后習題2“你同意下面這些對父親的判斷嗎?說說你的理由。如父親很善于觀察等”,學生完成這一訓練,首先要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從文本表達中找出支持判斷的理由。這樣的分析與判斷就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重視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容有很多,從漢字的學習、古詩文的誦讀,到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等。在課后習題中,文化自信層面的學習要求往往蘊含在語言文字運用中。
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日月山川》的課后習題“猜一猜,連一連”,要求學生了解漢字中的象形字,對漢字文化進行初步感知。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的課后習題“你還知道哪些‘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同學交流”,要求學生先明確什么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對象深入了解,最后通過互相交流,增加自己的文化積累。
五、重視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和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猜字謎》的課后習題“猜一猜”中有一個謎語“‘一加一’,猜一個字”,一年級學生能夠猜出二”“十”“王”,教師應該予以表揚,引導學生感受字謎的獨特魅力。又如,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的課后習題2“讀一讀,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其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生完成這一訓練,需要理解詩句描寫的景物特點,欣賞詩句中靜態描寫、動態描寫的藝術效果,從不同角度進行表達,培養審美意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題蘊藏的教育價值,將其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緊密相連,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習題訓練,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