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指出,教育重心要遷回第一課堂主陣地。教師需要做的是更新教育理念,找到提質增效的教學方法。調查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思維、學習體驗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以此為切入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重構語文教學新格局。
一、創設合理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驅動學生持續產生學習行為,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對具象化、生活化的事物更感興趣。教師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是為了將學生帶人貼近生活、更為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
其一,情境創設與目標相契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內容,合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感受文本內容,提高學習質量。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田忌賽馬》,教師以《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孫臏運用自己異于常人的思維取勝的系列故事創設情境,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田忌賽馬》中孫臏的思維過程。與此同時,教師組織角色扮演活動。教師飾演田忌,一邊通過多媒體展示自己與齊威王對陣時的賽馬出場順序,一邊聲情并茂地向學生飾演的孫臏訴說:“孫臏呀,我與齊威王賽馬總是輸,實在是苦惱,請你幫我想一個妙計吧!”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真正走人孫臏的內心世界,感受孫臏的思維過程。
其二,情境創設要直觀具體。直觀、具體的情境能夠讓知識點擁有更加豐富的含義和具體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教師需要做的是恰當、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創造直觀的課堂環境,抓住多媒體的功能與特點輔助課堂教學,將語文教學內容以畫面、視瀕、錄音等方式展示出來,使課堂不再枯燥。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十六年前的回憶》,為讓學生走進李大釗的精神世界,促使學生真正理解李大釗為了革命獻身的堅定信仰與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教師引入李大釗受刑時依舊不屈服的視頻,給予學生視覺、聽覺上的多種感覺刺激,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動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內容,高效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二、開展項目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科學合理的學習活動能夠將知識串聯到一起,貫穿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學生通過活動探究便可以建構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能力。項目化學習是以情境為依托、以問題為驅動、以合作探究為路徑的學習方式,其綜合性、情境性、實踐性特點與“雙減”政策的本質要求相契合。教師將項目化學習引入語文課堂,借助項目活動驅動學生的學習行為,促使學生自主運用學習資源,落實活動任務。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圍繞“自然之趣”的人文主題編排了《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和《月跡》,采用景物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方法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讓學生體會四季景物之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走進校園領略身邊的美景,嘗試用文字表達校園之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創設具體的情境:“自從學校擴建以來,校園的面貌煥然一新,多了許多美麗的景觀。現在,學校要舉辦開放日活動,邀請大家參觀校園,你作為學校的小主人,將為大家推薦哪些校園美景呢?”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具體的情境任務。1.校園內有哪些美麗的景觀?2.你能否為美麗的校園繪制一張美景地圖呢?3.學習了第七單元的寫景文章,你能寫一寫校園的美景嗎?在情境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尋找校園美景,描繪美景地圖,描寫校園美景,收獲成長與進步。
三、重視作業設計,增強自信心
“雙減”的本質是減負增效,緩解學生的作業壓力。教師需要統籌規劃,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教師將課文置于單元情境中,以單元人文主題為統領尋找作業設計的切入點,兼顧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古人談讀書》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讀書明智”,教師可以圍繞“讀書”這一核心線索,梳理作業設計的思路,一方面需要關注語用訓練,另一方面需要拓展作業的外延,指導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開闊視野,提高學習自信心,緩解學習壓力,養成良好
的學習習慣。
四、利用問題導學,激活學生的思維
“雙減”背景下,教師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學,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牛郎織女》,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鏈,有序地訓練學生的思維。1.劇組要拍攝《牛郎織女》電視劇,你認為應該將其歸納入哪種電視劇類型?2.你眼中的牛郎、織女、王母娘娘、老牛是怎樣的形象?3.你如何評價《牛郎織女》這個故事?4.如果你是編劇,會如何創作劇本?
上述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便于學生思考和探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五、關注學生差異,強化學習體驗
學生學習基礎不同,生活經驗不同,學習水平自然也不同。“雙減”的本質是重構育人格局,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有所收獲。對此,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將相和》,教師與思維活躍的學生互動交流,提出具體的問題: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誰?如何制作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化圖譜?在你看來,廉頗是一個怎樣的人?對于思維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直觀問題:課文中描寫的故事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故事中出現了哪些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
教師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內容,評價人物形象,確保每個學生學有所獲。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提出為小學語文教學賦予了動力和活力。教師應該認識到“雙減”政策的本質要求,即提質增效,并以提質增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入恰當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