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紐帶已從單純的能源貿易拓展為覆蓋全產業鏈的深度協作,朝著“共同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當地時間2025年6月17日下午,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國際會議中心內,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齊聚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弘揚“中國-中亞精神”推動地區合作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明確提出“愿同中亞國家開展更高質量合作,深化利益融合,實現共同發展”。這簡練的宣示背后,是雙方經濟合作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構性躍升。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紐帶已從單純的能源貿易拓展為覆蓋全產業鏈的深度協作,朝著“共同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打造貿易合作新范式
當前國際格局的深刻調整為深化中國與中亞經濟合作創造了新空間。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2024年歐元區經濟體GDP增長0.9%,連續兩年處于1%以下,與中國超過5%的增速形成了鮮明對比。向東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成為中亞各國的共識。 作為中國在中亞的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貿易額在其整個對外貿易中的占比接近1/3,較2013年提高了近一倍。這種經濟“東向”轉變,不僅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中亞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讓他們認識到,中國市場的確定性正在成為中亞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同時,中亞國家自身發展需求也在變化:相對較低的工業化率與其礦產資源稟賦不匹配,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形成矛盾,并且有被新一代技術革命浪潮拋棄的緊迫感。而中國在高端設備制造、數字經濟、新能源裝備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解決這些矛盾提供了重要方案。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3-202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從3120.4億元人民幣擴大至6741.5億元,年均增速達7.3%,比中國整體進出口年均增速高2.3個百分點。2025年前5個月,貿易額達到了286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0.4%。其中中國從上述五國的進口額增長21%,全年進出口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 貿易領域的突飛猛進離不開國家層面的通力合作。
2024年,經過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的中歐班列超1.6萬列,同比增長14%,平均每天超過44列班列經過哈薩克斯坦往返于中國和歐洲之間,為中歐、亞歐貿易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并推動中亞從封閉內陸轉型為歐亞大陸的“陸聯國”。
此外,西起土庫曼斯坦、橫跨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最終進入中國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已經累計向國內輸送天然氣超過5000億立方米。中亞的水果、糧食,也正通過越來越便捷的電商平臺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這種變化超越了傳統互補性貿易,形成了生產-消費的深度耦合。
中亞正在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點投資區域。圍繞著產能合作,宇通客車哈薩克工廠實現整車制造,每年可生產2000輛電動巴士;陜汽重卡的生產線帶動了2000個當地的就業崗位……這都標志著“中國技術+中亞制造”的新范式取代了簡單的商品輸出。截至目前,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累計超過300億美元,并加快了在5G、智慧城市、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成為推動當地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互聯互通助推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區域融合的基石正加速升級。2024年12月份正式啟動的中吉烏鐵路,將開辟一條新的中歐貿易通道。這條鐵路不僅可以顯著改善吉爾吉斯斯坦的交通狀況,還能讓烏茲別克斯坦轉變為中亞的交通樞紐,徹底改變亞歐大陸的物流格局。
與此同時,連云港聯合哈薩克斯坦阿克套港打造的中國首個里海沿岸集裝箱樞紐項目正式投入運營。該項目將與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實現“三節點一體化運營”,通過鐵路集裝箱有效串接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跨里海國際運輸通道,全面提升歐亞物流大通道的運輸效率。 空中走廊也在加密。數據顯示,2025年5月飛往中亞五國的航班數量超過2019年同期的兩倍,其中去往烏茲別克斯坦的航班增長了近300%。
在互聯互通的物理基礎上,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區域經濟生態。農業領域的變化尤為直觀。2025年前5個月,中國從中亞進口43.6億元人民幣的櫻桃、蜂蜜等特色優質農產品,同比增長達26.9%。有的農產品通過霍爾果斯口岸的“綠色通道”,實現了72小時從果園到超市的跨越。
中國節水灌溉技術也已在烏茲別克斯坦結出了豐碩成果,助力當地棉花產量提高50%、節水50%、投資成本減少40%。并且,中國科學院與哈薩克斯坦技術部門聯合攻關,成功篩選出8種適應當地干旱貧瘠土地的造林植物種,協助哈國突破了相關技術瓶頸。
而中國在烏茲別克斯坦投資建設的1GW光伏電站已經全面并網發電。該項目不僅可以提供1600個就業崗位,每年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0萬噸,相當于節約5.2億立方米天然氣。
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加快高科技領域的合作成為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共識,科技創新成為引領未來合作的關鍵引擎。比如,合作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精準選址和合作運營,改造老舊電網;加快中亞地區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合作建立大數據中心、光纖網絡等,帶動當地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發展;加大網絡應用、安全等方面的培訓;擴大人工智能在交通、農業、治安、自然災害等領域的應用;培育新經濟、新業態,縮小國際差距等。 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這些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進展,數字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智能物流網絡不斷完善。同時,中國企業在當地擴大新能源汽車、高科技農業等領域的投資,不斷推動當地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金融合作為全方位協作注入持續動力
在金融領域,中國與中亞五國已構建起高效務實的區域金融新生態,實現了從基礎結算到體系化協作的跨越式發展。人民幣清算行網絡覆蓋阿拉木圖等金融樞紐,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貿易中的本幣結算占比不斷提高,跨境支付時效壓縮至2小時,大幅降低了使用第三方貨幣帶來的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
投融資領域創新成果亦十分突出。國家開發銀行日前設立中國-中亞合作100億元人民幣等值專項貸款,用于支持中國同中亞五國在經貿、投資、交通、農業、能源資源、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的境內外項目合作;哈薩克斯坦通過發行“熊貓債”,來支付中國企業在交通設施、城市建設中所需要的費用,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也計劃加快熊貓債的發行。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與中亞的金融監管部門,在金融政策協調、金融市場開放以及跨境支付等領域進行了良好的合作,風險防控體系同步完善。這些成果標志著雙方從傳統借貸關系升級為規則共建、標準互認、風險共擔的新型金融伙伴關系,為全球南方國家探索金融自主化提供了示范樣本。
本次峰會宣言提出要“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雙方正加緊努力,讓遼闊的中亞腹地不止于延續千年的古絲綢之路上的貿易中轉站,而向著新時代產業協同的熔爐、發展中國家重塑經濟融合之路的樣板邁進,中亞正成為融合制造、物流、創新的“立體樞紐”。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強調的:“堅持深化互信”“不做任何損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這種建立在務實合作基礎上的互信,加速開啟了雙方的全方位合作新階段,既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度調整要求,也回應了區域發展的現實關切,更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提供了東方智慧。
2025年6月13日,滿載1767噸哈薩克斯坦小麥的中歐班列跨越亞歐大陸,順利抵達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卞永祖《管理現代化》雜志 常務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