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幻電影中的幻想到如今逐漸走進現實,智能駕駛技術正在重塑人類出行方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項革命性技術的神秘面紗。
清晨的陽光灑在加州101高速公路上,一輛特斯拉Model3正以流暢的姿態自動變道超車,精準地駛入匝道。駕駛座上的約翰雙手輕搭方向盤,目光卻欣賞著窗外風景—這一幕,正是特斯拉FSD(Full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系統帶來的未來出行圖景。從科幻電影中的幻想到如今逐漸走進現實,智能駕駛技術正在重塑人類出行方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項革命性技術的神秘面紗。
任何一位老司機都知道,人的駕駛過程可以分為“感知-決策-執行”三個環節,即:眼睛觀察路況、大腦分析判斷、手腳操控車輛。智駕系統也遵循這個邏輯。
首先,車輛會裝載多種傳感器,一般包括激光雷達、毫米級光波雷達、可見光攝像機、加速度傳感器等,實時收集周圍的圖像、聲音、深度和距離等環境信息。基于這些信息,智駕系統運用算法,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對不同情境做出決策,比如避障、變道、停車、加速、路徑規劃等。最終,轉化為具體的動作指令,通過電子控制系統發送給汽車的動力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等,從而完成對車輛的操控。
智能駕駛的idea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196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研制的“StanfordCart”首次嘗試通過攝像頭和計算機實現路徑規劃,盡管它的速度僅為每小時1.6公里,且需要數小時計算一條簡單路線,但這仍然標志著智能駕駛走出了第一步。
智能駕駛真正的商業化應用始于2014年—特斯拉推出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開啟了智能駕駛量產的新紀元。但實際應用中,過分依賴智能駕駛很快釀成了一場悲劇。2016年,美國一位車主在駕駛特斯拉ModelS時啟用了Autopilot系統,但在陽光直射下,Autopilot未能識別到一輛橫穿馬路的白色大貨車,導致特斯拉以117公里/小時的速度撞上了卡車,司機當場身亡。
全球首例智能駕駛致死事故促使整個行業開始重視技術局限性和安全性問題。幾個月后,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對智能駕駛的分級進行了重要修訂,明確了從L0到L5的六級分類體系。Autopilot屬于L2級“人機共駕、駕駛員全程主導”,即駕駛員需全程監控路況,要求雙手不能長時間離開方向盤。
如今,全球智能駕駛形成了三大技術路線: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主導方案、以Waymo為代表的激光雷達方案以及中國的車路協同方案。
截至2025年6月,特斯拉FSD(FullSelf-Driving)已經更新到V13版本,在全世界范圍內有33萬用戶。其核心是8個環繞攝像頭的“純視覺”方案,它們就像汽車的眼睛,以每秒36幀的速度捕捉周圍環境的圖像數據,然后輸入到一個由數百萬個神經元組成的數字大腦“HydraNet”中,來實時識別車輛、行人、交通標志等上百種物體。
Waymo源自于2009年谷歌啟動的智能駕駛項目,于2016年獨立。如今這個駕駛系統已升級至第六代,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達500米,在復雜城市環境中展現出較高的可靠性,但高成本(單車超10萬美元)和極端天氣適應性仍面臨挑戰,商業化速度也較慢。
中國車路協同方案采用“車-路-云”一體化技術,根據工信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該方案已在北京亦莊、蘇州相城區等國家級示范區落地應用,依托5G和C-V2X技術實現了車路協同響應時間小于100毫秒的實時通信。該方案更適合中國復雜交通環境,但面臨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標準不統一等挑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新車中,L2級以上輔助駕駛滲透率已超過55%,預計2025年將達到65%。這種快速增長反映了市場對智能化功能的強烈需求。但我們要清楚的是,智駕技術本質上只是輔助操作工具,目前還存在算法、感知以及人機交互的響應時差等問題。
無論如何狂飆,汽車的根本屬性是交通工具,安全抵達目的地才是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