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5)18-0116-03
教師以大概念為統領實施化學單元整體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理解化學現象、規律的宏觀視角,有助于他們把握化學學科的本質特征與核心邏輯.在多元教學方法的加持下,學生能夠高效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漸生成綜合素養.深入探討大概念視域下的高中化學單元整體教學路徑,對促進學生發展、落實《課標》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1大概念下高中化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優勢
1.1 促進深層次學習和長期記憶
在高中化學單元整體教學的框架下,教師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單元內容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通過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起化學知識的認知網絡,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促使他們主動探究化學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深層次學習.同時,單元整體教學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1.2 強化批判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鼓勵學生質疑、反思和批判所學知識,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和探究化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的意識.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學生能夠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逐漸提高思考的能力,進而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迅速找到解決方案.
2高中化學單元整體教學路徑
2.1 選定教材內容,抽取單元大概念
單元大概念的確定,需要緊密依據教材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以蘇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3專題3第一單元“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為例,教師應該遵循以下思路提煉大概念.
首先,提煉核心大概念.“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單元的學科大概念: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物質性質決定用途.次級大概念:官能團是決定化合物性質的原子團,從官能團視角認識有機物的分類,知道簡單有機物的命名.單元教學主題:認識烷烴、烯烴、炔烴和芳香烴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比較這些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的差異,了解烴類在日常生活、有機合成和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核心大概念涵蓋了脂肪烴的基本化學性質、結構特征,以及其在燃料、溶劑、合成材料等方面的實際應用,為學生學習該單元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框架.
其次,分析和整合具體知識點.圍繞“脂肪烴的性質”,教師可以提煉出“脂肪烴的分類與命名”“脂肪烴的物理性質”“脂肪烴的化學性質”等子概念.具體知識點包括烷烴、烯烴、炔烴等脂肪烴的結構特點;密度、熔點、沸點等物理性質;加成反應、取代反應、氧化反應等化學性質以及“脂肪烴的燃燒實驗”“烯烴的加成反應實驗”,以便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單元知識要點及相關知識點,進一步鞏固“脂肪烴的結構與性質關系”這一大概念.
圍繞“脂肪烴的應用”,教師可以提煉出“脂肪烴作為燃料的應用”“脂肪烴在合成材料中的應用”“脂肪烴在溶劑和化工原料中的應用”等子概念.具體知識點包括脂肪烴作為汽油、柴油等燃料的使用,作為合成塑料、橡膠、纖維等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原料,以及作為溶劑在油漆、涂料、膠黏劑等方面的應用,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脂肪烴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加深對“脂肪烴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應用”這一大概念的認識.
2.2 理清概念關系,繪制單元知識網絡
單元知識網絡有助于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提取出單元大概念之后,教師不妨利用思維導圖,將各知識點組合成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看到化學知識的整體結構,從而更容易理解和記憶[2].
《課標》強調學生需要理解脂肪烴的基本性質及其在實際生活和工業中的應用.基于《課標》的要求,在“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單元中,教師要將“脂肪烴的結構特點”“脂肪烴的物理性質”“脂肪烴的化學性質”“脂肪烴的應用”等視為核心知識點,將其作為知識網絡的主節點,每個節點不僅要涵蓋具體的知識點內容,還要揭示各知識點在化學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仔細梳理核心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如“脂肪烴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因此“脂肪烴的結構特點”是“脂肪烴的物理性質”和“脂肪烴的化學性質”的前置知識.同時,“脂肪烴的化學性質”又為其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在繪制知識網絡時,教師需要用箭頭或連線,表示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基于此,教師可以將“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作為中心節點,然后圍繞此中心展開次級節點,如“脂肪烴的結構特點”“脂肪烴的物理性質”“脂肪烴的化學性質”“脂肪烴的應用”等每個次級節點下還可以進一步展開更具體的子節點,如“烷烴的結構特點”“烯烴的加成反應”等知識,“烷烴的燃燒實驗”“烯烴的加成反應實驗”“脂肪烴在塑料合成中的應用案例”等支持性的實驗活動或應用案例,以加深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2.3分析教學要素,制定單元目標體系
單元目標體系是確保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關鍵,不僅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目的,還能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導向,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制定單元目標體系時,教師必須深入分析教學要素,包括《課標》、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等[3].首先,《課標》規定了化學教學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對于蘇教版“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這一單元,《課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脂肪烴的性質,進而理解其結構特點,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其次,教材分析是制定單元目標體系的重要參考.蘇教版“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單元作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脂肪烴這一典型物質,幫助學生建構起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模型.最后,學情分析是制定單元目標體系不可忽視的一環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思維特點等,以便因材施教.對于“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單元,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大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實踐.綜合以上分析,教師應為“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單元制定以下單元目標:
學生能夠從宏觀上識別脂肪烴的類別和特性,如物理性質(顏色、狀態、密度、溶解性等)和化學性質(燃燒、加成、取代等);能夠從微觀角度理解脂肪烴的結構特點(如碳碳單鍵、雙鍵的存在,碳鏈的長度和支鏈的位置等)對其宏觀性質的影響;能夠理解脂肪烴在不同條件下(如溫度、壓力、催化劑等)發生的化學反應;能夠運用平衡思想分析脂肪烴反應的條件、速率和產物的變化.
2.4 規劃教學活動,統領知識學習
教學活動是連接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主要環節.在單元教學的推進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單元知識.例如,教師可以以實驗探究活動為切人點,合理融入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案例分析活動以及創新實踐活動[4].在“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脂肪烴的燃燒實驗”“脂肪烴的加成反應實驗”等,讓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嘗試分析實驗結果.首先,教師可選取一些與脂肪烴應用相關的實際案例,如石油加工、塑料制造、合成纖維生產等,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了解脂肪烴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認識到化學知識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其次,教師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每組分配一個與脂肪烴性質或應用相關的探究課題,要求小組成員共同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并最終形成匯報材料.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實踐,如設計新的脂肪烴合成路線、開發新的脂肪烴應用產品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 實施教學評價,提升整體質量
通過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從而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設計,確保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掌握單元內容[5].在蘇教版“脂肪烴的性質及應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應緊密結合預設的單元教學目標實施評價,除了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應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記錄的實驗數據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情況,評價學生對脂肪烴性質的掌握程度以及實驗技能和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根據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參與度、貢獻度以及匯報時的表達能力和思維深度,評價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學生提交的案例分析報告,評價他們對脂肪烴應用價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將化學知識與社會實際問題相結合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創新實踐作品,如新的脂肪烴合成路線、新的應用產品等,評價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實施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并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概念引領下的初中化學單元整體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在確定大概念以及單元目標的前提下,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使每位學生都能基于自身的能力基礎,整體把握知識、觸及知識本質,進而提升綜合素養.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深化對大概念理念的理解和應用,探索更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的單元教學方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翁華怡.大概念統領下高中化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4(23):95-97,133.
[2]趙偉華.指向大概念的高中化學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4(14):117-119.
[3]代黎娜,申燕,王平,等.大概念統領的“硫及其化合物”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以4 Na2S2O3 的制備與性質探究”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4(08) :25 -29.
[4]趙孟丹,傅玉琴,劉婷,等.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化學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以“氯及其化合物”為例[J].內江科技,2024,45(03):109-111.
[5]嚴志芳.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以“電解質、離子反應”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4,25(02):72-75.
[責任編輯:孫美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