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21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271號(教育類437號)提案答復的函》,答復《關于高質量做好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提案》,明確提到要完善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機制,探索建立健全多元綜合評價方式[。線下教學具有“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的實地感優勢,但是需要在特定時間和地點進行,因此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線上教學解決了地域帶來的限制,“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優勢為師生節省路途上耗費的時間,節約資源成本,而且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2-3]。然而,線上教學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等。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各自存在不足,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明顯優勢,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主流模式[4-5]。但是,目前混合式教學存在教學雙方對接不精準以致教學資源難以充分利用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教學資源、教學方式、評價機制等方面系統設計線上線下新型教學模式并全面實施改革,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雙精準反饋式教學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基本保障,然而在教學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利用中仍然面臨教學雙方對接不精準、教學資源利用率不夠高等問題。反饋式教學資源整合旨在將教學資源由單向傳遞變成雙向互動反饋傳遞,增補歷史資源、剔除重復冗余,通過教學資源的不定期更新和整合,提高教學雙方對接精準度和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在教學反饋系統中教師是控制器,學生是被控對象,教學資源是系統的擾動輸入。基于控制論的反饋方法構建的反饋式教學資源整合模型如圖1所示。
基于反饋式教學資源整合模型,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特征屬性和學習資源特點作為雙精準教學資源整合的基本依據,基于不同學生的愛好和特質對其進行個性化評估,建設“立體、交互、開放”的課程教學資源。具體來說,教學資源整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師生交互為思路,以學生的基本信息、個人偏好和特征為出發點,根據正反饋和負反饋教學信息對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補充、優化和整合。教學資源整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資源的本質屬性出發,以學習需求與資源特征的雙精準為導向,使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2雙螺旋教學模式構建
2.1雙螺旋教學模式
雙螺旋教學模式包括“D”“N”“A”三大核心要素,D代表Designed,指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整體出發規劃設計課程體系;N代表New,指整合最新的優質網絡課程資源;A代表Anywhereamp;Anytime,即通過擴充教學的時空維度,實現全場景學習體驗[6]。具體來說,以教學需求精準感知與資源精準供給的雙精準協同策略為導向,在教學內容上,結合課程本身的內在聯系實施模塊化教學,既涵蓋課程的核心內容,又注重模塊之間內容的交叉和整合;在教學方法上,根據教學規律和課程特點,重點采用啟發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通過提問、質疑、答辯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基于雙螺旋教學模式以課程教學大綱為向導,將科學性、基礎性、工程性、發展性作為教學內容的講授標準,以最優化設計作為教學內容的組織原則,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論證的能力和創新實踐的能力。基于“DNA”核心要素構建的雙螺旋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
2.2雙螺旋教學模式實施
雙螺旋教學模式實施分為“起”“承”“轉”“合”不同維度和階段,實施流程如圖3所示。
1)“起”為線下教學設計。根據雙螺旋教學模式的Designed要素,以教學需求精準感知與資源精準供給的雙精準協同策略為導向,在教學內容上,注重跨學科和內容整合,使基礎理論,分析方法,設計思路與實際操作緊密聯系起來;在教學方法上,用啟發式、體驗式、討論式的方法代替傳統灌輸式和任務式的教學模式,通過反問、辯論等多種教學環節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方面,從傳統的考查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轉向考查學生能力,使教學考核和管理機制形成有機閉環,建立多樣化主體、多元價值觀和指標嚴謹的考核評估體系,保障學生的培養質量。
2)“承”為線上資源建設。根據雙螺旋教學模式的New要素,以支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導向,靈活借鑒網絡平臺上的教學素材,整合優質教學資源,使每一個教學環節更加個性化。充分發揮在線教學的公共服務效能,提供遠程學習,資源共享,線上答疑的數字化服務,形成全網絡、全場景、全流程的教學信息化資源。
3)“轉”為線上線下銜接。根據雙螺旋教學模式的Anywhereamp;Anytime要素,采用逐層推進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無縫銜接。首先,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通知和學習冊,對導學內容、預習要求、重點內容、思考題等進行說明,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同時,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課程資源,滿足學生的預習需求。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平臺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監督學生學習的同時提供反饋、答疑等渠道。其次,以學生在線上學習平臺所提問題為出發點,教師細化、量化每個知識點的學習目標。最后,教師總結學生預學效果和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線下課堂進行重點關注和細致講解。
4)“合”為線上線下融合。線上教學環節完成基礎知識的預習、復習和測試評價,線下教學環節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重點開展參與式教學。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提問題、找方案,使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舉一反三,培養其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能夠從環境、成本、社會因素等角度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通過實驗演示和實習實踐活動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可以真正從課堂走入社會,從實驗室走入生產線,并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程師。通過使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互為補充,升華知識體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3雙螺旋教學模式的過程性評價與應用
3.1 過程性評價方式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產出為導向,開展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從而全面、系統、公平地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估。PDCA(Plan、Do、Check、Action)是對檢查得到的結果進行處理,通過不斷循環逐步解決問題。具體地,基于OBE 理念,構建以過程化、多元化為特色的教學考核體系,重構考核方式,從傳統的考查知識點掌握情況轉變為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進一步以考核方式為驅動,建立基于PDCA的教學評價體系,再反饋到考核內容、考核方式,用于下一輪的教學調整,進行持續改進。
基于OBE理念,考核項目中應該包含課程對應的知識、素養和能力要求。對不同的學生應該因材施教,為滿足學生的差異化能力培養需求,所有課程內容均分為基礎、進階、強化三個層次。在課程開始時,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并在學習內容完成后獲得相應的分數。結合課程特點和考核實踐,開發基于PDCA模式的評價系統,使其適合課程的考核循環改進。根據每個學生對考核內容的完成情況,對其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根據差異化的課程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建立相應的差異化評價體系。分析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在后續課程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學公平,并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3.2雙螺旋教學模式應用
線下教學之前,教師能夠借助線上預習系統檢驗學生對課前內容的掌握情況。線上預習系統能夠呈現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預習情況,充分展現線上教學的優勢。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且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在線下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授課方式,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線下教學時,教師可使用線上教學系統中預先設置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線下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復習系統跟進和掌握學生的課后練習情況。系統應該根據線下的課程進度設置在線練習內容、訓練時長和學習效果評分等功能,將每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及時準確地傳達給教師。鑒于不同學生的學科基礎和學習效率不同,線上復習系統也應該考慮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給予其充足的學習機會,使學生能夠反復練習,多次進行自我測試,并根據自己的真實學習情況實時調整學習計劃。除線上復習系統之外,也可以建設在線交流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擁有更多機會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和分享,在思維碰撞與靈感進發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實際應用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根據線下教學需求不斷優化線上教學系統,完善其培訓、交流機制,提高教師線上線下的教學能力,不斷拓展和深化雙螺旋教學模式。
為了評價基于雙精準的雙螺旋教學模式的效果,在吉林大學2020級測控技術及儀器專業、2021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2022級智能感知專業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進行了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現代化、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已開放運行近三年,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通過問卷開展教學模式認可度調查,總體上學生認為線上線下教學達到了無縫銜接與深度融合,肯定教師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接受過程化、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由此可見,基于雙精準的雙螺旋教學模式促使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互補、相得益彰,有助于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4結束語
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各自存在不足,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明顯優勢,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結合,雙管齊下將成為高校教學的主流模式。針對混合式教學存在教學雙方對接不精準以致教學資源難以充分利用的問題,立足當前線上線下教學實際需求,構建基于教學需求精準感知與資源精準供給的雙精準對接的線上線下雙螺旋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基于控制論的反饋方法整合多層次、多元化優質教學資源,促使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互補、相得益彰。“起一承一轉一合”式雙螺旋教學模式雙管齊下、雙線并舉,打通了空間和時間上的教學壁壘,打造智慧在線學習助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范式。希望不同學科、不同類型課程深度挖掘雙螺旋教學模式的特有優勢,促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推廣和應用。
5 參考文獻
[1]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271號(教育類437號)提案答復的函[A/0L].(2021-11-04)[2024-11-20].htm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kjs/202111/t20211104_577687.html.
[2]馬占武.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冶金教育,2023(4):25-27.
[3]周宇,應鑫迪,陳文智.在線學習過程評價模型研究:以“學在浙大”在線教學平臺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7):118-125.
[4]徐培亮.以“學”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優化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3,46(3):116-120.
[5]張廣兵.基于雨課堂的參與式教學設計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8):34-35,38.
[6]李蕾娜,李姝婧,李強,等.促進線上線下教學銜接與融合為導向的“雙螺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醫學細胞生物學》為例[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21,42(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