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全球人才、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全球勝任力”已成為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能力。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發展的重要使命,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累計培養1100多萬名研究生,構筑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地[]。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雙一流建設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加快國際化進程。
目前,我國高校正在不斷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意識,大力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以增強我國全球競爭力和國際話語能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2]。研究生教育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支撐力量,是雙一流建設、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深入推進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國際化水平和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促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路徑。
我國已基本形成科學先進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理念,初步建成多層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體系,形成良好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環境,建設了一批示范性的研究生培養國際化高校。在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新形勢下,高校工程學科仍面臨著導師和研究生國際化意識不強、研究生國際交流能力不足、國際前沿追蹤不足、國際化資源有限等問題,導致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緩慢,培養質量提升遇到瓶頸[3。針對當前工程學科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存在的問題,結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前期探索和實踐經驗,以金屬激光增材制造研究團隊為例,提出基于國際交流平臺及合作項目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通過國際交流平臺搭建、國際科研項目申報、國際化課程建設、國際化人才交流等多渠道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的實踐,構建基于“交流平臺一科研項目一暑期課程一人才交流”的多層次工程學科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為我國工程學科優秀人才的國際化培養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探索
1.1搭建國際交流平臺,促進學科國際化發展
全球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際合作的交叉融合,而國際交流平臺是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和體現學科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2016年,教育部與外專局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實施與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干的融合,形成國際化學術團隊,開展高水平合作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高質量學術交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學科,提升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合材料構件智能化高性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創新引智基地立項建設。引智基地緊密圍繞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面向航空航天復雜構件制造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吸納高性能制造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作為海外學術大師和學術骨干,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高性能制造基礎研究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顯著提升,促進雙一流學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自第一期建設以來,通過與海外引進人才的通力合作,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項目等重大國家級科研項目,教育部可持續制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澳大利亞、西班牙、日本等多國知名專家受聘學校客座教授。引智基地建設中引進的海外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制造領域,形成了一支高水平海外專家團隊,為學科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提供了保障。
結合引進和培養的有機結合模式,依托引智基地吸引一批海外博士/博士后加入研究生導師隊伍并選派研究生導師赴海外訪問交流,以提高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水平,為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提供師資保障。引智基地外國專家來訪期間堅持為研究生授課,并開設學術前沿短期課程,不僅拓寬研究生的學科前沿視野,而且對提升引智基地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引聘的外國專家在學科領域內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通過合作研究和研究成果提煉,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聯合出版專著、授權國際專利[3]。引智基地國外專家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倫敦城市大學、克蘭菲爾德大學、法國南特中央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這些高校可作為研究生聯合培養、青年教師訪問交流的首選高校,促進國際知名高校與引智基地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為引智基地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國際視野的拓寬發揮重要作用。
1.2承擔國際科研項目,提升科研合作能力
隨著全球性科研合作的愈發緊密,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已成為衡量高校國際合作水平、科研實力和學術影響力的關鍵指標,同時也是培養研究生國際交流能力、拓寬國際視野和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提升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水平、承擔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參與國際科研合作聯盟等多渠道開展實質性科研合作,搭建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平臺。研究生導師可充分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等科研項目,借助國外合作高校的師資優勢,吸引國外專家開展深度科研合作交流、聯合指導研究生,從而提升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水平。
國際化科研成果是高校國際化科研實力的體現,其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高校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結合研究團隊與德國弗勞恩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萊布尼茨固體材料研究所、奧地利埃里希·施密德材料科學研究所等國際知名高校或研究所聯合承擔的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等國際合作科研項目,邀請外國專家對研究生論文和科研進行指導。同時,國外專家來訪期間,針對項目合作研究組織學術研討、科研進展匯報和成果討論、論文撰寫修改等學術活動。雙方聯合指導使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快速提升,研究成果提煉形成高水平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合作發表論文20余篇。研究團隊通過承擔與德國弗勞恩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合作研究的科研項目,資助3名博士研究生到德國弗勞恩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開展研究,不僅加快了合作開展的研究進展,也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國際化學術交流能力。
通過開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雙方合作單位在研究領域和研究資源方面展現出顯著的互補性。通過緊密合作,能夠實現資源和研究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從而有效增強高校的整體科研實力。基于承擔的國際科研項目,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已派遣10余名優秀研究生前往德國弗勞恩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不萊梅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等10余所合作高校或研究所進行聯合培養和學術交流。這不僅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合作能力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還建立了穩定的國際合作關系。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必須是一個雙向交流過程。因此,在研究團隊派出研究生的同時,應加大對國外合作單位和合作專家的研究生來校學習與科研的吸收力度,以提升團隊研究生的國際交流能力,進一步擴大雙方的資源共享力度。
1.3建設國際課程項目,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派出的研究生能夠充分汲取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助力其能力全面提升。然而,目前國際合作模式的規模較小、輻射范圍較窄,對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推動作用有限。從導師和研究生的角度來看,聯合培養的資金投入較大,尤其在疫情期間,研究生的派出和引入受到了嚴重限制。為拓寬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廣度并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資源,國內高校積極采取多項措施:制定全英文培養方案、建設全英文課程體系、招收全英文授課的留學生,并通過多渠道邀請學科領域的外國知名專家來校開設研究生專業課程。這些舉措旨在構建一個更全面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平臺,以提升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水平[5]
為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加強課程國際化和人才培養國際化建設,充分挖掘優質海外教育資源,積極邀請在研究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學術大師或專家開設課程,持續推進暑期國際課程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聘請美國馬凱特大學的JosephDomblesky教授開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專業課程,已連續授課近10年,每年選課人數達到50人。為提升暑期國際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學校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為該課程指定青年教師助教,協助完成相應工作。同時,學校設立了督導組,對課程教學進行全過程監督,學生通過評教系統參與教學評價。建立“學校為主導,學院為主體”校院兩級的暑期國際化課程的評價機制。通過暑期國際課程整合國外先進的教學資源,借鑒與融合國際研究生課程教學經驗,提升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提升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水平。
為進一步提升學校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水平,各學院面向全校相關專業開設研究生雙語課程,課堂英文授課覆蓋率高達 90% 。研究團隊開設的雙語A類課程材料的激光成型,由國內教師和國外專家共同授課。以外國專家PrashanthKondaGokuldoss教授為例,他是歐洲最年輕的教授之一,是激光增材制造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每年來校交流三個月,為學校研究生講授該課程已有3年,每年授課占總課時的1/3。Prashanth教授將激光增材制造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幫助研究生掌握激光增材制造國際學術前沿,激發其專業交流能力和創新學習能力,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1.4借助留學基金項目,擴大人才交流廣度
研究生外派訪學是提高研究生國際視野、國際交流和合作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有效促進高校、學科和導師之間的緊密學術交流與合作,加快國際學術交流發展。目前,高校研究生外派訪學主要通過導師的國際科研項目經費支持。由于科研項目經費有限,支持力度較低,參與者僅限于少數高年級博士研究生。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已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具備一定的科研基礎并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技能,可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和形成科研成果。大部分的碩士研究生、低年級博士研究生外派訪學的機會相對較少,但他們的參與對于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水平的提升起著同樣關鍵作用。為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增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的能力,國家留學基金委自2007年起實施了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簡稱公派研究生項目)。該項目旨在培養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填補我國前沿學科及空白學科的人才缺口,打造國際人才培養及交流平臺,建立國內外穩定持久的學術交流渠道,滿足國家中長期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該項目每年從全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中選派約5000名一流研究生,前往國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機構或學科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留學,開啟了國內高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嶄新篇章。
在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資助下,優秀研究生得以進入國外一流大學的頂尖學科,跟隨國際一流導師開展學習與研究。他們緊跟學科前沿,掌握先進的研究方法,拓寬研究思路,顯著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為未來成長為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多數公派研究生參與國外導師的科研項目,并在學科知名期刊上發表具有高影響力和高水平的學術論文,逐漸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嶄露頭角。
近年來,研究團隊通過公派研究生項目,共派出8名博士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或進行聯合培養。這些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已全部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并逐步成長為本領域的青年骨干教師。公派研究生項目引領、帶動了國內高校的國際交流合作,以研究生為聯系紐帶,增強了學校、學科、導師等多層面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在公派研究生項目的推動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不萊梅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雙方簽署了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進計劃、校際備忘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機構間合作協議,搭建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平臺。這不僅大幅提高了研究生的派出規模,還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國際化平臺的建設,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為加大對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持,進一步推動國內外合作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國家留學基金委設立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近五年來,學校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共計9項。該項目的選派類別已拓寬至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和本科插班生等,顯著擴大了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覆蓋面,為我國高校的研究生人才培養和全球戰略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推動實質性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彌補公派研究生項目名額的限制,學校設立了博士生國際學術交流基金和博士生出國短期訪學項目,每年選派20名優秀博士研究生前往國外一流大學的優勢學科進行交流。這些項目為更多研究生提供了國際交流的機會,拓寬了研究生派出渠道,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快了學校研究生培養國際化進程。2019年,研究團隊2名博士研究生獲得資助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第二屆亞太增材制造國際會議和“Towards a True Digital Twin Symposium”國際會議,并作學術報告,獲得優秀報告獎。2023年,團隊2名博士研究生赴德國參加第17屆歐洲先進材料與工藝大會及展覽會。2024年,研究團隊2名博士研究生獲得資助,將分別赴意大利參加第34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和赴新加坡參加第30屆計算與實驗科學工程國際會議。基于多渠道的國際交流,研究團隊積極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確保所有博士研究生和部分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至少有一次赴境外交流的機會。這一舉措顯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國際科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 結束語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已成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舉措。為適應新形勢下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迫切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展了基于國際交流平臺與合作項目的工程學科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的探索。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承擔國際科研項目、建設國際化課程、借助留學基金項目等多渠道實踐,構建了基于“交流平臺一科研項目一暑期課程一人才交流”的多層次工程學科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為我國工程領域培養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3參考文獻
[1]胡忠華.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抓手,助力一流學科建設:以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1(1):177-180.
[2]趙玲玲.“雙一流”高校建設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4,37(9):1-3.
[3]初旭新,宗剛.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培養的現狀與對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18-22,26.
[4]教育部外專局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實施與管理辦法》的通知[A/0L].(2016-11-03)[2024-09-1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10517.htm.
[5]楊恒,王靜遠.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途徑研究[J].大學教育,2016(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