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后服務資源整合是通過科學統籌和優化配置,系統化調動各類課后服務資源的過程,旨在破除資源壁壘、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并為破解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差異、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實施路徑。通過對192所學校和9399名教師的課后服務調查發現,課后服務資源整合存在動力與配置困境、公平困境和協調困境。為此,結合資源協奏理論中資源利用的三維度框架,從調動所需資源、協調資源平衡和部署資源組合視角提出三條路徑:一是聚焦教師動力激活,適配急需的校外課程資源;二是以共享為抓手,促進課后服務資源跨域流動;三是打造智能資源管理平臺,建設課后服務資源圈。
關鍵詞 課后服務資源;資源協奏理論;教育資源整合;教育優質均衡
引用格式高翔,湯興虎.課后服務資源整合的實踐困境與協奏優化[J].教學與管理,2025(19):12-15.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3年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豐富優質課后服務資源,強化課后育人功能\"。課后服務資源指向物力、財力、人力和管理等方面資源的集合,課后服務資源整合具體指為了推進課后服務有效進行,科學化系統化調動并高效利用所有課后服務資源的過程。資源整合是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目前,課后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整合尚未達到理想狀態。一些學校在課后服務資源供給上有心無力,有研究發現課后服務育人功能不夠顯著,課后服務質量良莠不齊3。具體表現為部分學校課后服務內容主要還是作業輔導,缺少豐富的興趣類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整體性與關聯性。同時,人力資源也沒有恰當整合。學校音體美等素質拓展類課程的專職教師數量相對匱乏,很多其他專業教師不得不承擔起素質拓展課程的教學任務。此外,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在課后服務中所需硬件設施、軟件資源、師資配置、經費保障等與大城市都有著較大的差距。優化課后資源配置、實現課后服務資源整合,是義務教育學校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的必經之路。那么,義務教育課后服務資源存在什么問題,應如何整合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利于解決學校課后服務資源的持續供給問題,滿足學生課后服務需求,持續保障義務教育學校在課后服務執行中的主陣地地位,真正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地。
一、義務教育課后服務資源整合的實踐困境
研究開展期間(2023一2024年),項目組依據分層隨機抽樣原則,在北京市所有區發放“北京市課后服務校內外資源供給”的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學校校長問卷192份,有效教師問卷9399份,其中校長問卷有效率為 96% ,教師問卷有效率為 93.9% 。課后服務的相關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管理資源和財政資源,由于財政資源的特殊性,這里只展示了前三類主要資源整合的相關情況。研究發現,在整合課后服務資源的過程中,動力與配置困境、公平性不足以及協調機制欠缺等現實障礙,制約了資源整合的整體效能。
1.動力與配置困境:人力資源動力不足,課程資 源適配度低
資源整合強調資源調動最大化,以便提高整體整合水平。在動力方面,課后服務的人力資源整合過度依賴政策要求(外源性動力),對于教師參與意愿、職業發展需求等內生動力不夠重視。當前政策要求未能轉化為教師的內在認同,導致人力資源“被動整合”,而非主動協同,削弱了資源整合的長期效能。同時,課程資源供給與學校課程需求的動態適配也是資源整合的重要方面。當前校外資源的引入缺乏精準需求分析,導致優質資源(如心理咨詢)短缺,資源整合存在結構性錯配,容易導致效率低下。
(1)人力資源:過度依賴外源性政策,校內教師 內源動力不足
課后服務人力資源以校內教師為核心,退休教師、校外機構教師、非遺人員、家長等人員統籌參與。根據問卷中校長、教師認為課后服務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得到詞云圖(如圖1)。圖中字體越大,表明問題越嚴重。校長認為課后服務中需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師資問題,教師認為工作時間太長、負擔重、工作量大、資源和人員短缺是亟須解決的前五個問題。
資金支持場地不足 壓大加教師編 資金不足 資源 人員短缺_師資 工作時間太長師資力量不足 工作量大 資源 工作量太大 減輕負擔 里 畫1
從動力視角講,政策要求屬于外源性動力,學校發展需要和教師自主自發的內生力量屬于內源性動力,內源性動力的持久性遠大于外源性動力。然而,在承擔課后服務工作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師表示“很愿意承擔”,更有 10% 的教師明確表示“不愿意承擔”。換言之,在人力資源整合上,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內源性動力不足。一方面,教師內源性動力不足源于外在政策的強制要求,課后服務與本職工作的不匹配性。其中, 25% 的教師表示參與課后服務是硬性要求,并非個人申報后進行統籌。 47% 的教師表示課后服務和本職工作差異大,不愿意承擔。另一方面,內源性動力不足還源于教師工作超負荷、教師待遇保障條件不足等。調查發現,半數以上教師每周在校時長高于40小時,其中11% 的教師一周工作時長超過60小時,而且教師在承擔課后服務工作后,每周工作時長明顯多于未承擔課后服務之前。教師原有工作量未減少,其整體工作時間卻有所增加,而相應的待遇保障機制未能同步完善。
(2)課程資源:校外課后服務課程供給與校內需 求的匹配脫節
校外課程資源以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提供為主,其他多樣化資源共同參與提供。學校的課后服務校外課程資源需求與現有提供的校外課程之間存在缺口,調查發現,素質拓展類課程、綜合實踐類課程、心理輔導類課程供給顯著不足。 94% 的學校有興趣特長和素質培養的課程需求,但實際供給為68% 。 88% 的學校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需求,然而實際供給為 13% ,缺口較大。近半數學校在學生看護管理、心理咨詢輔導方面均有需求,但供需存在極大失衡。可見,校外課后服務課程資源沒有滿足學校的現有需求。當然,我們也要對學校的校外課程資源需求進行理性分析,素質拓展類課程、心理咨詢與輔導類課程等可以加大相關資源的引入,但是與學生課內學業有著緊密聯系的學業輔導、學科與學習拓展等內容是否需要引入校外資源,還需進一步探索與論證,避免造成資源重復供給。
2.公平困境:城鄉資源差異顯著,形成資源流動 的\"馬太效應”
資源整合強調資源的流動性與共享性,當前城鄉資源整合中,城區課后服務呈現“資源集聚效應”,而由于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學校則成為了“資源洼地”。這導致了課后服務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不利于教育公平與平等。調查發現,城區和農村的課后服務資源的供給系統質量和學生滿意度存在分化,農村資源較城區更匱乏,農村學校滿意度低。一方面,城區學校的校內教師資源質量更高,校外資源則更具系統化、規模化和專業性,例如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教育集團、學區內其他學校資源、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之家、高校與科研院所以及博物館等等;另一方面,農村校對校外課后服務資源供給滿意度低于城市校和鎮區校(城區校 92% 、鎮區校 92% 農村校 75% )。在校外資源的統籌下,存在城市資源較為豐富、農村資源較為匱乏的現象。
3.協調困境:校外資源管理碎片化,準入、監督與評價機制系統性缺位
資源整合強調系統性,調查發現, 90% 以上的學校希望擁有統一的課后服務校外資源引入、監督與管理平臺。缺乏統一的資源管理平臺,難以協調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更難以實現全流程(引入一監督一評價)管理。有不少學校建立了課后服務管理制度,調查發現, 97.92% 的學校形成了教師課后服務績效考評制度和教師課后服務激勵制度, 66.67% 的學校建立了校外資源管理制度。然而,學校均認為缺少資源管理相關制度與平臺,希望本地建設課后服務的資源管理平臺。
現有的校外課后服務資源管理存在兩大隱患。一是如何有效篩選校外資源提供方。不合格的資源提供方不利于課后服務的正常開展,存在安全隱患和管理隱患。調查發現, 66.67% 的學校建立了校外資源管理制度,但仍有三分之一以上學校沒有相關制度。二是被清退的校外資源提供機構跨區域轉移,降低課后服務質量。一些有問題的課后服務提供并未徹底退出市場,而是轉向其他地區和學校繼續提供服務,這不僅將問題轉移到了新的地點,還可能威脅更多學生的安全和降低課后服務的教育質量。沒有完整系統的資源管理平臺,既難以對校外資源的引入、過程管理和質量進行衡量,也不便于統一進行課后服務課程內容、教師質量、教學水平、學生滿意等方面的評價。
二、資源協奏理論與課后服務資源整合的適配性
資源協奏理論是資源理論的最新發展。資源協奏是指對資源進行構建、整合和利用的過程,并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具體包括資源建構、捆綁和資源利用三大過程8。區別于傳統資源整合理論的靜態視角,資源協奏理論強調“資源的動態視角”“資源的系統性和適配性”等,其資源利用的三個維度(調動所需資源、協調資源平衡、部署資源整合)與課后服務資源整合的實踐困境高度契合。
根據資源協奏理論的三個過程(結構化、捆綁和資源利用),結合課后服務的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管理資源和資源的現實情況診斷發現:就目前的課后服務資源而言,多數地區和學校已經進行了資源結構化和資源捆綁這兩步,但是資源利用(或者稱資源撬動)方面缺少有力舉措。資源利用部分聚焦“資源如何被有效撬動”,關注調動資源、協調資源的平衡和資源有效部署。例如,教師主動性不足、課程供需不匹配時,根據調動所需資源的原則,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匹配有效課程資源是較為有效的解決路徑。
基于資源協奏理論破解課后服務資源整合實踐中面臨的三大困境,能夠提供可操作的行動框架。具體理論和實踐問題見表1所示。理論維度是資源協奏理論中資源利用部分的三個維度,實踐困境是課后服務資源整合中實踐存在的具體問題,理論內核是每個理論維度的關鍵內容,理論應用是基于理論提出的精準性解決方案。

資源協奏理論不僅著重解構如何促進課后服務資源整合效能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資源利用三維度(調動一協調一部署)為破解問題提供了可測量、可操作的系統方案。資源協奏是從經濟學視角來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常用于企業管理中,在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各個學科均有使用,此次在教育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三、課后服務資源整合的協奏優化
1.聚焦教師動力激活,適配急需的校外課程資源
調動所需資源具體指調動校內校外各類課后服務資源,雙向賦能課后服務質量提升。根據實踐瓶頸中人力資源內在動力不足和校外課程資源供需失衡兩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觀照教師群體需求,充分發揮彈性工作制,實現校內人力資源“內發式\"突圍之路。學校應全面創新工作機制,通過彈性化管理,減少額外工作疊加,避免教師“增負”。根據調查結果, 74% 的學校實行了彈性工作制,但是教師滿意度不高。學校可以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時間彈性化管理的基礎之上,建立課后服務輪班制度、請假離崗的加班積分兌換制度、學生集中管理與輔導的線上線下結合制度等。學校可以實行核心時間與彈性時間相結合的彈性工作制,核心時間是必須在校時間,彈性時間是可以自行管理的時間,這種“半彈性管理”方式,更能確保教師的工作靈活性和管理制度的平穩性。此外,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特長和興趣愛好以開設相應課程,能夠更有效地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學校可以定期聘請專家進行指導,為具有專長的教師提供深人學習的機會。
其次,構建課程資源圖譜,分層分類引入急需的校外課程資源,提升資源適配度。學校應對所急需的課后服務課程資源進行圖譜繪制,各校通過調研校內需求,根據學校課后服務課程設置需要,列出急需的校外課程資源類型,分成緊急補缺層(0供給課程)、重點擴容層(有少量供給且缺口大的課程)適度優化層(有大部分供給仍不足的課程)。根據實踐調研結果,我們了解到對于多數學校來說,心理咨詢、看護管理屬于緊急補缺層,可對此情況廣而告之,進而逐步滿足學校需求。此外,也可協調“教聯體”力量,通過校家社合作,提供有效課后服務課程資源。
2.以共享為抓手,促進課后服務資源跨域流動
針對實踐瓶頸中提出的資源差異問題,在豐富農村地區資源供給、加大對郊區和農村地區校外課后服務資源培植力度基礎上,提出以下兩個策略。
首先,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統籌,以集團化、城鄉學校結對等方式,實現課后服務校際資源共享。學區、集團、學校聯盟等在保證優質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利益的前提下,打破單一校園的資源局限性,通過資源共享,提高整個教育集團或者學區聯盟的教育服務水平和效率。大校名校承擔一定的開放共享義務,惠及更多學校促進校際均衡。校級課后服務資源共享包括校內場館、校內設備設施、課后服務課程和優質的校內外課后服務師資,可通過跨校活動、研討交流、教師走校等方式,打破課后服務資源壁壘。
其次,數字化賦能線上課后服務資源,促進資源跨區域、跨城鄉、跨學校共享與流動。數字化課后服務資源也應被積極開發使用,學校可使用國家以及北京市數字教育平臺提供的德智體美勞各項資源,也可通過購買服務、集團、學區或城鄉共同體內共享等方式引進其他線上優質課后服務資源,采用“雙師課堂”的方式支持課后服務開展。
3.打造智能資源管理平臺,建設課后服務資源圈
部署資源組合旨在實現課后服務資源可持續發展,在管理資源的實踐瓶頸中, 90% 以上學校希望擁有統一的課后服務校外資源引入、監督與管理平臺。建立統一的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多種資源組合的課后服務資源圈,是課后服務長久發展的必備步驟,
首先,嚴把“源頭\"關、守護“流動\"關、設置“黑名單”,建立智能課后服務資源管理平臺。一是嚴把“源頭關”,編制高質量可選機構名單。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第三方機構進校園遴選審核機制,堅持公益性原則,形成機構名單、服務項目及引進費用標準,為學校根據校情、學情選擇相應機構和服務項目提供便利。二是守護“流動關”,定期評估校外課后服務資源提供方,加強日常監管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三是設置“黑名單”,清退存在問題的機構及其個人。為避免被清退的機構繼續服務于其他地區和學校,課后服務水平低下的校外機構“黑名單\"需要被公開和被重視。
其次,統籌資源,差異部署,因校制宜建設“環學校課后服務資源圈”,以推進校內外資源精準供給。應根據不同地區和學校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建設“環學校課后服務資源圈”。城市學校應充分利用周邊社區、企事業單位、高校與科研院所等資源,可通過\"社區資源圈”\"科研資源圈”\"企業資源圈”等,建設校家社協同的課后服務基地。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周邊的農村田園、自然地理、鄉土文化及其他機構,可通過“課后服務自然資源圈”,建設具有農村特色的課后服務活動空間資源體系。這種城鄉差異化的課后服務資源組合不僅可以通過特色資源圈建設提升課后服務質量,而且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 [EB/OL].(2023-06-13)[2024-08-21].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6/content_6886110.htm.
[2]陳鵬,余倩怡.“雙減\"格局下課后服務治理及行動邏輯.中國教育學刊,2023(09):54-59.
[3]魏紅梅,楊雪姣,李芹.“雙減\"背景下課后服務協同治理的現實困境與紓解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07):18-25.
[4]
[6]付衛東,郭三偉.“雙減\"格局下的中小學課后服務:主要形勢與重點任務].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4(01):68-76.
[5]紀元,孫百才.“雙減\"政策下中小學校課后服務的訴求、難點與突破].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6):18-21.
[7]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Inquiry,2000,11(04):227-268.
[8]SIRMONDG,HITTMA,IRELANDRD.Resourceorchestra-tion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Breadth,depth,and life cycleeffects[J].JournalofManagement,2011,37(O5):139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