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節更替之時,兒童容易出現咽痛、咳嗽等呼吸系統癥狀。中醫可以通過多種特色治療方法治療兒童咳嗽,緩解其不適癥狀。
咳嗽的生理作用
咳嗽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能夠有效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異物等,同時還能增強肺部纖毛的清除功能。當呼吸道受到刺激或者發生炎癥時,身體會以咳嗽的形式將有害物質(如痰液、細菌、病毒等)從呼吸道中排出。有時咳嗽也是某些疾病的癥狀之一,最常見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兒童慢性咳嗽的定義
對于年齡≤14歲的兒童,若咳嗽持續4周以上,且不伴有明顯的呼吸系統感染癥狀,如發熱、喘息、呼吸困難等,即可診斷為慢性咳嗽。西醫認為,小兒慢性咳嗽常見于咳嗽變異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病癥。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素問·五臟生成篇》,其中提到“咳嗽上氣……甚則入肺。”中醫認為,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兩者往往同時出現,故統稱為咳嗽。
中醫認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侵襲肺臟,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內傷是由于五臟六腑功能失常,主要是肺臟,痰、火等蘊結于肺,或肺氣、肺氣虧虛等,引發咳嗽。兒童咳嗽病變部分在肺,常涉及脾,肺臟為嬌臟,易受外界邪氣侵襲,從而導致咳嗽;兒童脾常不足,脾虛生痰,上儲于肺,導致咳嗽。
咳嗽的中醫辨證論治
1.實證咳嗽
患兒常表現為咳嗽聲重、痰多,可能伴有發熱、面赤等癥狀。在治療上,采用清瀉肺熱法,治療方劑可選用瀉白散或甘桔湯。瀉白散主要用于小兒肺盛、肺有伏火郁熱而出現氣喘咳嗽、皮膚蒸熱之證;瀉白散以桑白皮為君,配地骨皮瀉伏火而養陰,炙甘草、粳米護胃以培土生金。甘桔湯主要用于小兒肺熱、肺氣郁閉于上的咳嗽;甘桔湯以桔梗為主開提肺氣,肺之宣降有常則郁熱自去,配以甘草兼以利咽。
2.虛證咳嗽
多表現為長時間咳嗽,咳嗽聲弱等癥狀。咳嗽日久,津液受損兼有熱者,可選用補肺阿膠湯,方中阿膠補血滋陰、潤肺止血,可治肺虛火旺,喘咳咽干痰少或痰中帶血;牛蒡子有疏風散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之功效。
咳嗽的中醫外治法
中藥湯劑由于口感苦澀,藥量大,服藥后影響進食,一些兒童難以接受。中醫外治法不用服藥,易被兒童接受,在治療兒童咳嗽中運用廣泛。
1.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等,通過燃燒產生的熱力和藥力,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調整人體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治療兒童咳嗽療效顯著,依從性較好。艾灸治療可選用天突穴等穴位。天突穴位于任脈,在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的中央,也就是兒童經常出現喉嚨癢的地方。艾灸操作時,兒童仰臥位,先在天突穴上放上姜片或者穴位貼,再進行艾灸,達到溫經散寒、化痰止咳作用,同時注意艾灸時必須有人看護、避免燙傷。艾灸頻率和時間:每日1次,每次5~10分鐘。
2.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通過點、按、揉等多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從而改善兒童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
清肺經:肺經位于無名指螺紋面,家長一手固定住兒童的手,然后用另一手的食指,沿著肺經從指根向指尖推,每分鐘推120~150次,共推200~300次。
順運內八卦:內八卦位于手掌面,掌心的周邊,以掌心到指根距離的2/3為半徑畫圓的位置。家長一手固定兒童的手,然后用另一手的拇指,順時針推內八卦,時間約1分鐘。
擦膻中、乳根、乳旁:膻中穴位于兩乳頭連線中點,家長可用手掌或小魚際沿著兩乳頭連線反復推擦,擦至皮膚微紅發熱即可,時間約為2~3分鐘。
擦肺俞:肺俞穴位于背部,頸后高骨向下數3個椎體,在其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左右各一。家長可用大拇指尖按揉肺俞穴數分鐘,然后用大拇指腹分推肩胛骨,推至皮膚微紅發熱即可,時間約為2~3分鐘。
3.穴位貼敷
將含有杏仁、芥子、紫蘇等止咳化痰平喘的中藥用姜汁調和后,貼敷于背部大椎、肺俞、膏肓,以及胸腹部的天突穴、膻中穴等。還有足心療法,即用具有止咳作用的中藥研成粉末,白天敷貼于神闕,夜間敷貼雙側足底涌泉穴。以上敷貼均每天1次,根據皮膚狀況外敷,用醫用膠布固定,每次4~6小時。每年三伏天、三九天是兒童敷貼旺季。
4.中藥定向透藥療法
將含有止咳化痰的中藥浸濕紗布后,敷貼在背部,通過透藥儀促進藥液透皮吸收,發揮止咳化痰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操作建議咨詢醫生后再進行。艾灸時應注意避免燙傷;穴位貼敷時要留意皮膚顏色的變化,若出現水泡或過敏皮疹應立即停止使用。此外,穴位貼敷貼及艾灸也有相應的禁忌證,如嚴重心臟、腎臟、肝臟衰竭、感冒發熱急性期、皮膚濕疹、皮疹等紅腫熱痛期、過敏性患者等。中醫定向透藥療法禁用于佩戴心臟起搏器者。
中醫藥治療兒童咳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方法。通過中藥湯劑、小兒推拿、穴位貼敷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有效緩解兒童咳嗽癥狀,促進康復。在選擇治療方法時,家長應先咨詢專業醫生,明確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也要注意日常護理和預防工作,讓兒童遠離咳嗽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