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一章指出:“國家在全體公民中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履行國防義務為目的,與國防和軍隊建設有關的理論、知識、技能以及科技、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國防教育。\"我國國防教育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全體公民增強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掌握國防知識、提高國防技能,依法履行國防義務。
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的必然要求。高校國防教育具有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明確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國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來看,國防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意義重大。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為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主陣地,高校對于推進國防教育承擔著重要職責。國防教育是國家建設及鞏固國防的基礎。國防意識的強弱是國民素質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高校國防教育是筑牢大學生國防意識的關鍵課程。對于作為推動國家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的大學生,高校國防教育關乎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當前,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強軍思想,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須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國防素質,使國防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養大學生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的愛國思想和國防觀念;不斷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培養大學生為國家安全貢獻力量的責任擔當,促使大學生進一步將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內化為興國強軍、共筑國家繁榮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不僅有助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而且切實回應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
(二)實現中國夢強軍夢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懷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本質在于追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引領強軍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高校應培育其成為體魄強健、人格健全、意志頑強、厚植家國情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2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與中國夢強軍夢的緊密聯系,能夠幫助大學生激發愛國熱情,樹立正確國防觀念,引導大學生將國防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們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中堅力量。“院校教育是我軍人才培養的主渠道\"3,通過高校國防教育這個主渠道,我們可引導學生關注國防,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責任感。
(三)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二章指出:“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國防教育能夠有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生通過參軍報國、參與航天工程和軍事科研項目等形式將國防教育知識和愛國情懷融入實踐,實現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的有機結合。同時,國防教育是一門交叉性綜合學科,涉及歷史學、軍事學、地理學、政治學等學科。通過高校國防教育,大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多學科知識,拓寬知識面,擴充知識儲備;而軍事訓練作為國防教育的一部分,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百折不撓的意志,增強自我約束的紀律意識。
二、發揮高校國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國防教育意識淡薄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鑒于國際局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全民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亟待提高,因而國防教育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國防教育意識淡薄。
首先,部分高校對國防教育不夠重視。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4,高校的組織機構和教學體系一定程度體現了其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部分高校雖然設置了軍事教研部(室),也開設了軍事理論課,但軍事教研部(室)的教學工作落實不到位;課程教材沒有統一規定,導致各高校軍事理論課教材、教學方式以及考查方式出現較大差異。教材質量的良莠不齊、高校對課程重視程度的不足等使得高校國防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大打折扣。
其次,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培養不夠。長期的和平繁榮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對國防教育的不夠重視,這在課堂和實踐活動中均有體現。大學生軍事理論課的出勤率相比其他課程出勤率較低,還存在課程考試突擊復習或是對小組作業不夠重視、敷衍了事的情況;部分大學生還消極應對入學的軍事訓練,對國防新聞的關注度也不夠。可見,大學生的國防觀念淡薄,缺乏國家安全意識。
(二)理論和實踐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高校的國防教育應向學生教授基本的國防知識和必要的軍事技能,以加強學生的國防觀念。目前,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主要由軍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大部分組成,而后者主要以軍事訓練的方式開展。
首先,軍事理論課程由于教材不同、學校監管力度不夠等出現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創新不足等問題。部分教師仍僅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同時課程教學內容更新緩慢,導致教學不能與時俱進,國防教育課程未能呈現國防實時發展態勢。高校的國防教育內容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導致大學生無法深入了解國防現狀,對學習國防知識也失去興趣。部分教師授課時照本宣科且內容枯燥、缺乏趣味性,也降低了學生的出勤率和抬頭率。
其次,高校國防教育存在實踐方式單一的問題。大多數高校采用軍事訓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但在實施過程中無法保證質量。在2019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建設標準》(簡稱《建設標準》中要求我國“軍事技能\"課程訓練時間2一3周,實際訓練時間不得少于14天112學時,記2學分。5]而在實際軍事訓練中,部分高校并沒有達到標準,對大學生各種請假理由聽之任之,缺乏有效管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部分高校軍事訓練過程流于形式化,缺乏嚴謹性,未組織統一就餐、夜間查寢制度缺失等組織管理疏漏使得軍事訓練難以達到預期成效。
(三)缺乏專業教師
首先,在軍事理論課程方面,《建設標準》中要求高校應當根據軍事課教學任務的需要,配備相應數量的軍事課教師,并要求軍事課教師具有良好的軍事知識儲備,熟悉與國防、軍事相關的政策法規。2007年,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印發的《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中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應當加強軍事理論課程建設,提高軍事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實施規范化課程管理。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高校卻并未設軍事教研部(室),且軍事課教師大都專業性不強,缺乏系統的軍事理論學習和培訓。
其次,在軍事訓練方面,部分高校存在讓體育教師、輔導員甚至高年級學生干部等來完成軍事訓練任務的情況。而這些“臨時教官\"大多對國防和軍事知識了解有限,不僅軍事素質難以保證,而且流動性大,且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導致軍事訓練的質量和效果較差。缺乏國防教育專業性的教師和教官甚至令學生對國防教育的嚴肅性和重要性產生懷疑,進而誤導其對國防教育的認知,導致國防教育大多達不到理想效果,更難以發揮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發揮高校國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優化路徑
(一)規范體系、整合資源
首先,高校應提高和加大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規范課程體系,整合教學資源。高校須根據國防教育發展形勢,定期召開會議探討軍事理論課程和軍事訓練中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按照國家相關撥款要求,充分保障軍事教學與訓練的相關經費。此外,學校應確立負責學生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和軍事訓練的專門部門,并加大對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和軍事訓練全過程的監管力度,明確軍事理論課程與軍事技能訓練作為必修課程的重要地位,并強調國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要求大學生充分重視和認真對待國防教育。
其次,高校應培訓師資隊伍,提高教師軍事素養。《建設標準》要求高校要支持軍事課教師攻讀相關學科或方向的博士、碩士學位,提升軍事課教師學歷,積極創造條件支持軍事課教師的職稱晉升。高校應全面強化軍事課教師隊伍的培養流程,完善其管理制度;在軍事理論課教師和軍訓教官的選拔上,嚴格招聘標準,向軍事院校教員、轉業軍官、軍事學相關專業畢業生等人才傾斜,并進行相關專業考核和培訓。高校應當定期舉辦軍事與國防知識教育培訓活動,并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軍事部門等組織開展的進修或專業培訓;組織軍事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進行交叉學科知識的探討,共同尋找充分發揮軍事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學模式,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此外,高校應按國家要求保障軍事課教師的薪資待遇和晉升,進一步促使國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優化教育教學形式
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國防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首先,在理論教育方面,鑒于國防教育的獨特需求,高校需強化軍事教研部(室)、圖書資料庫及專用教學場所的建設,同時接受地方軍事管理單位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場地配置及器材性能達到教學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的需要。教師還可以將傳統的文字教材與音像相結合,在確保教學內容理論性的同時,使國防教育更加生動、直觀,富有吸引力[,進而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其次,現階段我國高校國防教育的實踐形式以軍事訓練為主,在建立健全國防教育教學實踐體系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部分高校除新生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課外,其他國防教育形式較少,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高校國防教育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傳播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國防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高校可組織學生參加軍營開放日,切身體驗軍人的作息制度;實地參觀軍事博物館、革命戰爭遺址等,感受國防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并體會國防教育的意義,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以此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
(三)充分發揮退役大學生的榜樣作用
退役大學生是具有“退役軍人\"和“大學生\"雙重身份的特殊群體,他們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退役復學后也會通過言行舉止更直接地激勵和引領同齡人。發揮退役大學生的特殊優勢,有助于強化高校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首先,高校可通過宣講、創設公眾號專欄等方式拉近退役大學生和其他大學生的關系,讓大學生更多更好地了解國防知識。退役大學生接受過部隊正規的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對部隊的生活制度和管理制度較為了解。高校可以組建優秀大學生退役士兵國防教育宣講團,讓在校大學生與退役大學生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增進在校大學生對軍旅生活和退役大學生的了解,促使在校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高校還可以通過設置公眾號專欄的方式提高大學生對國防教育的興趣。例如,發布退役大學生的優秀事跡,分享他們軍旅生活的經驗體會,激發大學生學習國防知識的熱情。
其次,高校應發揮退役大學生在軍事訓練中的作用。軍事訓練是大學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是磨煉學生意志、培養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退役大學生在部隊經過磨礪和訓練,熟知軍事訓練的標準和要求,其作為大學生也能更好地與同齡人交流。因此,在進行新生軍訓時,退役大學生可以協助教官開展軍事訓練工作,例如,協助教官開展動員活動和明確軍事訓練紀律,協助教官指導學生內務和記錄學生軍事訓練出勤情況等。
四、結語
高校國防教育對于凝聚大學生國防力量、筑牢國家安全防線、弘揚愛國主義、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等都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增強大學生居安思危意識,為鑄就新時代國防安全基石提供高質量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5.
[2]習近平在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聚焦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N].人民日報,2021-11-29.
[3]印祺.發揮好院校教育人才培養主渠道作用[N].解放軍報,2023-11-14.
[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5]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建設標準》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9):21-25.
[6]郭岳梅,高慶泉.增強高校國防教育實效性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13-17.
[7]劉碩揚.把高校打造成新時代國防教育的堅強陣地[N].光明日報,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