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山東衛視于2023年9月推出的全國首檔交互式電視理論節目—《跟總書記學方法》,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邀請知名專家、先進典型、青年代表等,以情景劇、詩朗誦、歌詠等藝術形式為手段,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該節目旨在引導受眾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一、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微傳播的價值內涵
(一)選題熱點化,緊跟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
微傳播就是在互聯網背景下,以自媒體平臺為主要傳播媒介,以去中心化、碎片化、即時性、互動性等為特征的信息傳播方式。當前,微傳播已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跟總書記學方法》作為一檔宣傳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節目,其選題緊跟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旨在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崗位階段形成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分析新時代面臨的現實問題。首先,《跟總書記學方法》節目緊扣時代脈搏,將前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節目以“中國何以創造社會發展奇跡”為核心提問,立足新時代發展需求,憑借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選題,將黨的創新理論在實際工作中展現出的實踐優勢轉化為易于理解、廣泛傳播的話語,有效提升了理論傳播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其次,節目直面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與執政挑戰,助力黨員干部掌握科學理論思維。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肩負著重大執政使命。節目通過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幫助黨員干部深入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提供科學方法論指導。再次,節目致力于搭建理論與群眾的溝通橋梁。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雖受益于黨的理論政策,但往往缺乏對理論的系統認知,面對社會問題和生活矛盾時也容易產生困惑。節目采用短視頻、互動問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微傳播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切實為群眾答疑解惑,推動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表達通俗化,深入淺出地普及理論方法
《跟總書記學方法》用簡單易懂的大眾化語言解釋復雜的概念和理論,深入淺出地普及黨的創新理論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工作方法。其將黨的創新理論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學習和工作方法進行巧妙結合,通過邀請習近平總書記施政過、調研過的地方的親歷者、見證者,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鮮活故事講述黨的理論方法。理論宣傳要說好“理”,可以把這個“理\"寄托在具體的故事中,讓抽象的“理”化為具象,讓無形的\"理\"化為有形。2具體而言,理論宣傳應做到以小見大,將深刻的理論意涵巧妙寓于具體的事例中。黨的創新理論所涉范疇極為廣泛,涵括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維度,形成了一套宏大且邏輯嚴密、理論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若欲精準闡釋該理論體系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促使受眾真正聽得懂、能領會,進而實現理論的有效傳播與接受,在理論宣傳過程中,微傳播主體就必須采用生動、精彩且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化表達策略,對抽象的理論進行通俗化轉化,讓深奧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跟總書記學方法》就是這一宣傳方式的具體實踐。
(三)敘事網絡化,營造年輕態的微傳播環境
《跟總書記學方法》通過敘事手段的網絡化,契合青年受眾群體的接受心理,成功營造了年輕態的微傳播環境。一是融合傳播形式。該節目不僅以山東衛視這一傳統媒體作為主要傳播載體,還融合了閃電新聞、微博話題等媒介多維度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節目受眾通過這些傳播媒介進行線上留言、參與話題討論等,實現“大小屏\"聯動,形成跨平臺互文的網絡化敘事。二是非線性敘事結構。網絡化敘事的一個突出特征是非線性,即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性地觀看節目內容,不受播出時間的限制,滿足受眾的個性化觀看需求。三是立足青年視角。該節目充分利用微媒體平臺,聚焦青年群體所思所想,以其易于接受的敘事話語體系和主要使用的微傳播平臺,嘗試跨越時空與青年對話,把黨的創新理論介紹給他們。此外,該節目利用青年群體聚集和關注的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促進節目內容的二次傳播和互動。
二、技術賦能下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微傳播特征
(一)互動化的傳播方式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打破了傳統電視媒體對黨的創新理論內容的單向輸出模式,促使傳播方式向交互交往轉變,形成了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網狀交互模式。《跟總書記學方法》充分展現了這種微傳播的互動性特征。節目現場邀請了各行各業的青年學生代表,同時,線上受眾也能以學員身份參與節目官方微博的話題討論,提交學習心得,并得到節目組的反饋。此外,通過特定應用程序掃描節目的二維碼,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內容時,表達觀點、提問,實現線上線下實時互動。其中已發布的學習心得和精彩評論還能與節目內容形成跨文本互文關系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與吸引力。傳統電視媒體結合網絡平臺,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將電視節目通過客戶端、網站、自媒體應用程序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構建起交互式的“輸出一反饋一再輸出\"模式。《跟總書記學方法》的這種模式使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更具感性體驗,實現了黨的創新理論的全覆蓋、廣擴散,提升了節目傳播效果,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向微傳播方式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精準化的傳播對象
微傳播方式借助數字技術革新,顯著提升了信息傳播的精準化與智能化水平。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內容傳播細分化。微傳播方式通過大數據技術構建受眾的“精準畫像”,深度挖掘受眾的理論需求與認知偏好,從而調整內容表達方式,實現節目選題與創新內容的精準推送,確保傳播內容與受眾個性需求的精準匹配,顯著提高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觸達率。二是深度學習與智能推送。微傳播方式依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AI)技術,解析用戶評論,識別用戶潛在興趣點,微傳播平臺根據受眾信息接收習慣與情境,智能推送契合度最高的內容,大幅提升內容曝光率和點擊率,優化用戶體驗。三是跨平臺數據整合。微傳播方式整合多平臺數據資源,全面洞察受眾的需求與行為習慣,為精準傳播提供強大數據支持。
(三)透明化的傳播效果
主流媒體運用微平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時,可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整合受眾反饋內容以改進傳播策略。大數據驅動的評估體系可多方面、多維度地評估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效果。大數據技術不僅可以統計節目播出的收視率,統計線上活動的參與度、互動數、用戶反饋等數據以量化分析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效果;還可以結合定性分析,如收集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的看法、感受等,以全面評估節目中黨的創新理論的最終傳播效果。多平臺傳播路徑的開辟,使受眾更加方便地參與節目內容的討論。通過收集、分析網絡評論、學習心得等方式,主流媒體可以及時了解受眾尤其是青年受眾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三、微傳播背景下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路徑提升策略
(一)鼓勵主流價值觀創新敘事方式
全媒體時代,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點在于增進話語闡釋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構建具有表現力和生命力的話語體系,從而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話語吸引力。3首先,傳播主體應重視選題設置的敏感性和時效性。堅持正確宣傳導向,始終與黨中央的宣傳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同時也應結合當下的理論熱點,緊跟時事。其次,增強故事性和多樣性。黨的創新理論是科學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學理性,可以通過相關歷史故事、人物傳記、具體案例等形式,采用多元視角深入地展示理論內涵和意義。再次,傳播主體可借鑒文學和電影敘事等手段,通過設計獨特的故事腳本、鏡頭風格和敘事結構等,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構建全媒體融合傳播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4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微傳播環境,傳統媒體必須適應傳播環境的變革和挑戰,有關部門應盡快推進構建全媒體融合傳播體系。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有關部門應制定全媒體融合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實施方案,破除不適應全媒體時代宣傳的體制限制,促進各種媒體分層分類協調發展。二是要整合媒體資源,有關部門應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聯互通、主流傳播與微傳播有機融合,建立多元協同全覆蓋的黨的創新理論的媒體傳播矩陣。三是要拓展整合傳播渠道。黨的創新理論通過新聞客戶端、社交媒體、網絡論壇等渠道的同步傳播,利用不同媒體的優勢和特點,生產個性化的融媒體產品,確保其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增強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三)重視微傳播方式的技術賦能
其一,厘清目標受眾并精準推送。傳播主體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技術,對受眾進行用戶畫像建構,根據不同目標受眾的特點、興趣和需求定制個性化的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形式和內容。其二,創作輔助與智能生成。傳播主體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產品的內容創作,檢索目標受眾的關注熱點并尋求理論內容與受眾需求的結合點;在微傳播平臺,特別是平臺終端的展示上傳播主體可以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受眾對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的體驗感。其三,傳播效果評估與優化。傳播主體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節目傳播效果進行實時監控與分析,并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及時調整傳播形式和策略,進一步貼合目標受眾需求并提高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效能。
(四)筑牢主流價值觀安全防線
首先,落實信息發布審查制度。所有傳播主體應遵循黨的理論宣傳規范和法律法規,在規范自身傳播行為的同時,執法部門應保障落實守法者的輿論自由,打擊抵毀、造謠主流價值觀及其理論的行為。其次,落實輿情監管措施。有關部門應提升網絡安全監管技術,提高受眾文明上網的法律意識和行為素養,與受眾一起共建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再次,完善新媒體人才隊伍,有關部門應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守法意識和職業操守教育,提升其傳播素養,規范其傳播行為。
四、結語
《跟總書記學方法》節自的創新實踐表明,通過選題熱點化把握理論前沿、闡釋通俗化實現大眾共鳴、敘事網絡化激活青年話語,微傳播方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理論傳播的時空局限,構建立體化、沉浸式的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生態。技術賦能下的互動化傳播重構了傳受關系,精準化投放強化了傳播效能,透明化評估優化了資源配置,三者共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從“云端\"走向“指尖”從“宏觀敘事\"轉向“微觀浸潤”。主流媒體應以融媒體矩陣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打破媒介壁壘,既要深耕優質內容的生產轉化,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聽符號;也要善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精準觸達,構建動態反饋的傳播閉環;更要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以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推薦機制,防范化解網絡傳播風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
2李育蒙,練學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通俗化表達的黨刊探索—以《南方》雜志“悅理軒”專欄為例[J].南方傳媒研究,2024(1):15-21.
[3]馬玉佳,李錦紅.全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現實境遇與路徑優化[J].傳播與版權,2024(2):72-75.
[4邁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N.人民日報,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