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幼兒在成長階段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探索周圍世界,發展社交能力、語言表達和情感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并基于幼兒的體驗進行不斷優化,添加能夠引發幼兒思考、增強幼兒互動和提升幼兒創造力的元素。本文從樣本采集方式和引導幼兒探索園內游戲環境的路徑著手,分析如何基于幼兒參與這一要素創設環境,并嘗試探討優化參與式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的主要方式。
參與式幼兒園特別重視幼兒在游戲環境中的參與感和合作精神,在這一教育理念下,幼兒不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而是積極參與環境創設和游戲過程的主角。參與式幼兒園強調讓幼兒在真實的、互動性強的環境中通過實際操作進行學習,讓幼兒通過與同伴的合作和互動,逐步學會尊重他人、分享資源,并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式幼兒園在進行游戲環境創設時,一定要以幼兒感知為本,讓幼兒參與到創設中,并著力使他們在課程游戲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一、參與式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研究樣本采集
為了深人了解幼兒在參與式幼兒園游戲環境中的行為表現,研究樣本采集通常使用觀察法和訪談法,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獲取豐富的數據。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對被觀察對象的行為、活動和反應進行系統記錄的方法,以獲取有關研究課題的第一手資料,其核心在于直接、自然地觀察對象的行為,不對其施加干預,保證所收集數據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由于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通過觀察他們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現,研究者能夠獲取更為真實、有效的研究樣本。以幼兒為研究對象,觀察法能夠細致地捕捉他們在游戲環境中的各種行為表現,如自主選擇游戲的能力、與同伴的互動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反應。研究者通常采取自然觀察的方式,在幼兒參與游戲時進行無干擾記錄。為了更好地掌握幼兒在游戲中的動態,研究者可以設計具體的觀察表,記錄幼兒在不同游戲環節的行為特征和反應,關注他們在自由游戲、合作游戲以及角色扮演等多樣化活動中的表現。
(二)訪談法
訪談法是與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交談,采用開放式對話或半結構化問題的形式,幫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觀點與感受。在教育研究中,訪談法尤其適合作為補充研究方法,通過直接對話的方式,獲得無法通過行為觀察獲取的主觀信息。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訪談需要根據他們的認知和語言發展水平進行調整,采用簡單易懂的問題形式,直接詢問幼兒喜歡哪些游戲區域、最常參與的活動是什么,進而了解哪些環境元素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訪談可以圍繞幼兒與同伴的合作和沖突展開,了解他們在游戲中如何與人分享、溝通,以及遇到分歧時如何處理。
二、引導幼兒參與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的路徑
(一)通過觀察了解幼兒園環境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在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通過與環境互動,逐步發展出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能力。而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也強調,幼兒是通過主動觀察和操作環境中的材料進行學習和自我構建的。因此,教師在創設游戲環境時,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他們在觀察和探索中發現問題,進而通過游戲活動來解決問題。引導幼兒觀察游戲環境的一個有效方式是問題引導與示范,教師可以在戶外活動中提問:“你們覺得哪些地方適合玩耍?為什么?”由此,幼兒會開始關注環境中的細節,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進行判斷。例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操場的不同區域,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進行游戲。幼兒A選擇了一個有沙坑的區域,在觀察到沙坑旁邊有各種小工具后,他決定用鏟子和桶建造一個沙堡,通過觀察其他小朋友如何使用工具,并結合自己的經驗,逐漸摸索出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材料來實現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幼兒A的表現體現出強烈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他通過觀察環境中的資源,并運用這些資源進行操作,最終完成了沙堡的建造。而幼兒B選擇了操場上的一片草地,最初,他只是在草地上隨意跑動,但很快注意到草地邊有幾只螞蟻正在搬運食物。幼兒B立刻被吸引住,蹲下來仔細觀察螞蟻的活動。通過觀察螞蟻的行為,他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螞蟻為什么搬運食物?它們要把食物帶到哪里去?”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B最終決定在草地上開展一場關于昆蟲的“探索游戲”,并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觀察不同的昆蟲。
(二)通過\"旅行\"認識幼兒園環境
在幼兒園組織探索性活動旨在幫助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官參與,深人了解他們日常所處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幼兒天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們對周圍的世界非常感興趣,總是渴望了解環境中的每一個細節。設計旅行活動正是為了激發幼兒的天性,利用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幫助他們在探索中學習與成長。以幼兒C為例,他與同伴約定了一次特殊的旅行,主題是帶領參觀者參觀幼兒園并拍照留念。活動開始,幼兒C與伙伴討論決定先參觀他們最熟悉的教室。在旅行過程中,幼兒C熱情地介紹教室的各個角落,包括學習區、游戲區以及放置藝術作品的展示區。幼兒C特別興奮地指著墻上他們創作的繪畫作品,解釋這些作品的創作靈感和過程。接下來,幼兒C和伙伴們帶著參觀者前往幼兒園的操場。在操場上,幼兒C顯得格外活躍,總是不斷地發現新的事物,他注意到沙坑旁邊有一棵大樹,立刻停下來與伙伴討論這棵樹的樹齡以及它在操場上的作用。幼兒C還與伙伴一起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探秘游戲,他們觀察操場上的各種自然現象,比如樹葉的形狀、鳥類的蹤跡等來尋找線索。在整個活動中,幼兒C表現出極大的探索欲望和主動性,并且會在覺得有趣或者值得紀念的時刻主動請求參觀者拍照留念。
(三)通過地圖制作深化對環境的理解
制作地圖是幫助幼兒將旅行活動中零散的體驗進行系統化處理的一種有效方式,幼兒在園內旅行過程中會接觸到教室、操場、沙坑、樹木等不同的環境要素,這些空間和物品雖然是分散的,但通過地圖制作,幼兒可以將這些元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園內旅行結束后,幼兒C從拍攝的照片中精心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比如教室里的學習角落、操場上的大樹、藝術區的繪畫墻等,每一張照片對幼兒C來說都代表了他對這些地點的特殊情感和記憶,因此,他的地圖制作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情感再現和空間重構的過程。他將幼兒園的主要空間在紙上初步劃分出來,然后根據自己在旅行中的順序,將這些區域連接起來。為了讓地圖更加直觀,幼兒C決定將每個區域的標志性元素通過圖畫或照片進行呈現,他在教室的圖標旁邊粘貼了一張自己最喜歡的學習區的照片,并在操場的位置畫上了那棵他與伙伴們討論的大樹。在制作地圖時,幼兒C需要重新整理他在旅行中拍攝的照片,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強化對這些地點的記憶。這一選擇過程就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幼兒可以通過篩選與比較進一步加深對環境的理解。
(四)通過繪畫表達自我感受和想象
在繪畫過程中,幼兒會自發地將他們的感受、經驗、記憶和想象融人作品,他們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樂于通過觀察、旅行和親身體驗來認識周圍的環境。
在繪畫過程中,幼兒往往會將個人的情感體驗注入作品,在對幼兒園的整體環境進行探索、旅行和記憶之后,通過繪畫來表達他們的觀察與體驗。幼兒C制作完環境地圖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繪畫來展示操場一角,在操場的角落畫了一棵樹,這棵樹也是他在旅行過程中特別關注的景物之一,他在旅行中曾與伙伴們一起觀察這棵樹,并討論樹上的葉子和昆蟲,因此在繪畫時,幼兒C格外細致地畫出了樹葉的形狀和顏色,還特別在樹下畫了一些小昆蟲。同時,他在操場上畫了一只不存在的“神奇動物”,這只動物有著長長的尾巴和五彩斑斕的身體,像是從童話中走出來的角色。幼兒C解釋說,這只動物是他想象中的“守護者”,會在操場上保護他和他的朋友們。這種想象力的加入既是幼兒C對現實世界的再創造,也是他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內心愿望和情感的方式。
三、參與式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的建議
(一)增加自然物的投放,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自然物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幼兒可以通過自由探索,發現不同材料的質感、形狀、顏色及功能,并在游戲中形成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連接,感受大自然的節奏與變化,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一,教師可以在游戲區設計“自然工坊”,引導幼兒使用泥土、水、樹枝、花瓣等自然材料進行手工制作,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第二,教師可以在室內環境中引入“季節桌”,根據季節變化定期更換自然物,通過持續觀察這些自然物的變化,幼兒能夠直觀感受到四季更替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參與式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自然物的投放方式要與幼兒的游戲需求和探索興趣相結合,教師要根據幼兒對自然物的反應靈活調整投放內容和投放形式。
(二)注重美觀與整潔,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
良好的游戲環境能夠影響幼兒的行為方式,通過秩序化的空間布局、物品歸類等細節,幫助他們養成井然有序的生活習慣。幼兒園的環境設計要遵循簡潔、明快的原則,色彩和裝飾的選擇需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階段。教室內的玩具和學習材料要根據種類和用途進行分類,放置在標識清晰的收納箱或架子上,幼兒在使用后能夠輕松歸位。教師要定期帶領幼兒參與“環境整理\"活動,讓幼兒在活動結束后親手整理所使用的游戲材料,從而在團隊合作中體驗整潔帶來的愉悅感。
(三)品種豐富,給予幼兒多種選擇
由于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各不相同,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興趣偏好來針對性地投放環境材料,至少保證“人手一份”,讓每個幼兒都能有機會接觸并操作所需材料,充分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但也不能投放太多材料,避免出現堆積、環境雜亂無序或使幼兒在材料選擇上感到困惑的現象。每個材料都應有其明確的教育目的和使用價值,既要滿足幼兒的多樣化需求,又要讓他們在使用的過程中體驗到自主選擇和解決問題的樂趣。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發展階段針對性地投放材料。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游戲材料要盡量簡單且易于操作;對于年齡較大的幼兒,可以逐步增加材料的復雜度和挑戰性,引入拼圖、科學實驗工具或小顆粒的建構材料。另一方面,采用材料輪換機制。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變化和季節特色定期對材料進行更新與調整,將不常使用或季節性的材料進行歸檔,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投放。
(四)空間設置合理,滿足幼兒活動需求
對于幼兒來說,空間是他們探索、學習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他們自由活動、表達自我和建立社交聯系的場所。合理的空間設置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滿足其多樣化的活動需求。游戲空間的劃分要根據幼兒的不同活動需求進行功能區的設置。教師可以將教室分為閱讀區、建構區、藝術創作區、角色扮演區和戶外活動區等若干個功能區,每個區域的空間布置要符合活動特點。例如,閱讀區應設置在相對安靜的角落,提供舒適的軟墊和適合幼兒高度的書架,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書籍進行閱讀;建構區應具有足夠的地面空間,便于幼兒自由組合和搭建積木等材料。同時,空間要能夠靈活調整,幼兒的游戲方式和興趣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空間設置要根據不同的活動需求進行調整,設備的高度要符合幼兒的身高與行為特點。
(五)加強互動,讓兒童成為環境的主人
互動性強的環境鼓勵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探索、積極表達,同時通過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讓幼兒學會合作與分享。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環境的設置必須考慮幼兒的個性、需求以及他們在不同階段的成長特點。因此,在創設游戲環境時,如何增強互動性成為核心任務。要想做到這一點,環境設計不僅要靈活,還應通過多樣化的布置提高幼兒的參與度。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連接區”,將角色扮演區與建構區相連,使幼兒在建構區完成創作后,將作品帶到角色扮演區融入故事情境。教師還可以設置“合作區”,在該區域設計需要多名幼兒共同完成的大型拼圖、搭建積木或創作集體畫等游戲任務,讓幼兒在合作中發展社交技巧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要基于釋放幼兒活力、為幼兒提供玩耍空間的前提,促進他們全方位發展。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探索與合作的機會,以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精神。參與式幼兒園通過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促進了他們的全面成長。在未來的教育中,如何持續優化游戲環境,將成為推動幼兒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議題。
(謝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