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了“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體驗”,強調了“體驗式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性強,與生活聯系緊密。打造體驗式道德與法治課堂,可拓展學生參與空間,引導學生在真實體驗中理解知識、獲得技能、豐富情感。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與意義,并結合具體課例說明了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為課程教學提供建議。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深遠影響,但傳統教學方法因忽視學生的體驗,導致德育效果不佳。將體驗式教學融入課程,需貼合課程的核心素養與能力要求。開展體驗式教學,首先要注重情境的創設。體驗式情境設計不能過于隨意,而應貼合新課標和教材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確保處于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其次,體驗式教學的主體始終是學生。按照體驗式教學的字面意思,它包含“教\"與“學\"兩個環節,側重于“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突出技能和方法的傳授,并結合教師的教學體驗與學生的學習體驗。換言之,體驗式教學要關注教師、學生雙方,通過“共同體\"效應實現雙向奔赴,共同構建高質量的體驗式課堂。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1.推動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社會形勢的變化以及新課改的推行,引領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其具有操作便捷、資源廣泛等優勢,獲得諸多教師青睞。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能夠貼合學生興趣并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這意味著“教師單向講授”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延伸課堂,通過照片、視頻連線等方式充實課堂素材,引導學生在沉浸式氛圍中理解和內化課程知識。
2.落實德育要求。按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道德與法治是德育的主要陣地,凸顯了課程教學的價值。道德與法治教師理應責無旁貸,將德育要求內化于學生之心并外化于學生之行。初中生思維活躍,但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未必能夠正確理解社會現象,容易受到不良輿論的引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推動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充分發掘教學資源并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促進學生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提升德育成效。體驗式教學相當于個體感受與體驗溝通的橋梁,符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相關要求。
3.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兼顧教學目標與德育目標。常規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提升學生成績,但德育效果一般。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感覺、感受與情感,強調教學中的體驗和實踐,突出德育目標與教學目標的結合。初中學生的實踐、探究與創新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通過體驗式教學,可拓展學生的參與和發展空間,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優化學習成果、發掘潛力,進而提升個人素質,滿足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內在需求。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指明體驗式教學方向
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活動的預期效果。體驗式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融入體驗式因素,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理解課程知識、提高能力并豐富情感,為縱深推動體驗式教學奠定基礎。
以九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共圓中國夢》為例。教師可將真實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回顧不同時期的中國夢追求,結合時代背景激發情感體驗。學生可通過案例體會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非凡成就。教師還可以通過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國夢\"\"中國夢與個人夢有何關系”,進而找到圓夢之路。
該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知識目標: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涵,明白中國人自信的根源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優良品質。2.能力自標:自信、向往中國夢,了解“什么是中國人的自信”,能夠從發展角度看問題;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激發奮斗熱情。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堅定中國夢的信念,熱愛祖國與人民,認同國家與民族,增強自豪感與自信心。
(二)開展教學評價,評估體驗式教學成效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方式。教師通過嵌人式評價,跟蹤學生的課堂體驗情況并把握學生學情,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做到以評促學;同時找到個人教學中的不足,做到以評促教。教師設計評價任務時,需要緊扣目標要求,合理評估體驗式教學成效。
《共圓中國夢》的評價任務設定如下:1.能夠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角度,自選形式并結合知識、時代背景與生活經歷,總結國家為實現中國夢作出的努力。2.能夠總結“如何做一名自信的中國人”,為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可形成正確價值觀并做到“四個自信”。能夠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在生活中的自信舉動,并將個人的中國夢寫在計劃書中,堅定實施信念。
不難看出,評價任務的設定緊密對接《共圓中國夢》的教學目標,與學生課堂學習中的體驗密切相關。
(三)設計教學任務,落實體驗式教學目標
體驗式背景下,課程教學活動需要對接體驗式教學特征。換言之,教師應將體驗因素貫穿到課程教學全過程,形成沉浸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導學生在體驗中逐步突破重難點,獲得知識與技能,并實現情感升華。
1.創設情境,形成體驗基礎。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對課堂情境創設提出更高要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快速沉浸其中,為深化體驗作準備。在《共圓中國夢》教學中,教師播放了“港珠澳大橋\"以及“深中通道\"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夢與大橋夢、隧道夢異曲同工,想一想若要實現中國夢該如何做”。教師可同時播放袁隆平的“兩個夢”視頻,引導學生表達心中的中國夢,以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
2.新課講授,推動體驗進程。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親身參與。教師可融人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理解課程知識、獲得技能并豐富情感體驗。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要求,教學任務應當與評價任務相關聯,推動體驗式教學評價。針對《共圓中國夢》一框,教師可設計如下活動。
(1)“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程知識、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驗,總結國家為了實現中國夢所付出的努力,并通過思維導圖、幻燈片等方式進行展示。討論領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時間為5分鐘。教師在該階段播放電影《長津湖》片段,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之所以走向繁榮富強,關鍵在于誰”“視頻中戰士的何種精神令你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值得學習”。教師利用影片增強課堂的沉浸感,引導學生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遠大理想,使體驗式教學更有深度。接下來,教師展示我國城市與國外城市地鐵的對比圖,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思考“中國人的中國夢如何一步步實現”,從而增強民族自信。
(2)“自信的中國人”。學生通過本次活動,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認同國家文化,為國家今日之成就感到自豪;同時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了綜合素養,堅定了“四個自信”,努力做到“胸懷理想、求真務實、滿懷激情、鍥而不舍\"十六字訣。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享“自信”經歷,并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接下來,教師播放視頻《一分鐘內能做哪些事情》,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既是追夢人,也是圓夢人”。時代的發展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任何人都沒有理由缺席。同時,教師布置作業,主題為\"立足生活實際,自行設計圓夢計劃書”。體驗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的親身參與”,學生通過學習《共圓中國夢》,知道了“如何圓中國夢”,并學會正確看待中國夢與個人夢想的關系。通過“制定計劃書”,學生內心深處形成實干動力,堅定了為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的信念。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推動體驗式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育部門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具有深遠意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與意義,積極探索體驗式教學策略,將其作為推動新課改的重要動力,打造富有沉浸感的課堂,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有更多收獲,同時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