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214-03
引言
當前社會,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習、生活、社交、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體驗式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契機。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及理論基礎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富有創新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進行觀察、思考、實踐和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探索者和體驗者。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觀感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認知和情感,體驗式教學尊重這些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學習。例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通過心理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和處理心理問題,從而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體驗式教學追求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它不僅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重視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的知識更加深刻、持久,并且能夠更好地轉化為實際行動[1]。例如,通過戶外拓展訓練,學生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團隊合作的理論知識,還親身體驗到了團隊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
(二)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學生可通過分析實際案例,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經驗,構建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法。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實現。體驗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尊重和關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體驗式教學也注重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3.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的,知識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應用。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應用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體驗不同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人際關系和心理問題。
二、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價值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體驗式教學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價值,為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參與度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以課堂講授為主,理論性較強,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如心理游戲、角色扮演等,使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2]。以心理游戲為例,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互動,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到心理健康知識,還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沉悶,提高了大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二)增強情感體驗,促進自我認知
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對自我的認知和理解至關重要。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機會,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和心理反應。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模擬的人際關系沖突場景中,體驗各種心理狀態和行為反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從而增強自我認知,反思自己的行為,為自我成長和發展提供方向。
(三)培養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壓力和挑戰,如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問題、情緒管理困難等。體驗式教學注重實踐操作,通過實際活動讓學生學會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通過團體輔導,學生們能共同面對問題,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探索解決方案。例如,一個小組的學生在討論如何應對學業壓力時,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應對策略,如合理安排時間、尋求幫助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戶外拓展訓練等體驗式教學活動也能夠讓學生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鍛煉勇氣和毅力,提高應對困難的能力。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會激勵他們在面對其他困難時更加勇敢地去嘗試和解決。
(四)促進人際交往,增強團隊合作
體驗式教學通常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活動中需要與他人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提高人際交往能力[3]。例如,在團隊建設活動中,學生們可通過共同完成任務,如搭建高塔、完成拼圖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傾聽他人的意見、發揮自己的優勢、協調彼此的行動,這有助于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生還能夠獲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勵,增強自信心和歸屬感。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環境。
(五)提升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心理韌性
體驗式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意識。通過參與各種體驗活動,學生能夠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和維護方法,學會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4]。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學生們通過分析真實的心理健康案例,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影響,以及如何預防和應對心理問題。同時,體驗式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使他們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未來的社會挑戰。心理韌性的培養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不輕易放棄,而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三、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心理游戲
心理游戲是一種充滿趣味性和互動性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可以設計各種類型的心理游戲,以滿足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優點大轟炸”游戲,學生們圍坐成一圈,每個人輪流接受其他同學對自己優點的夸贊。這個游戲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還有“情緒傳遞”游戲,學生們分成小組,通過表情和動作傳遞一種特定的情緒,最后一個學生猜測是什么情緒。此游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識別情緒,提高情緒感知能力。在組織心理游戲時,教師要注意游戲規則的清晰講解,確保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參與游戲。同時,教師要在游戲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引導和反饋,讓學生在游戲中不僅獲得樂趣,還能有所收獲。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讓學生通過模擬真實生活中的場景來體驗不同的心理狀態和人際關系。例如設置一個宿舍矛盾場景,學生分別扮演不同性格的舍友,在矛盾沖突中嘗試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際關系中的矛盾產生原因和解決途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還可以進行職業角色模擬,如模擬面試場景。學生扮演求職者和面試官,體驗求職過程中的緊張與壓力,學會如何應對面試中的挑戰。教師可以在角色扮演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反思,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和體會,進一步加深對相關心理問題的認識。
(三)案例分析
選取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案例,如學業壓力導致的焦慮、人際關系困擾、情感問題等。將案例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分組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心理狀態、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每個小組可以派出代表進行匯報,分享小組的分析結果和建議。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將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案例中的真實情境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性和復雜性,增強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
(四)團體輔導
開展各種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如自信心提升團體輔導、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等。在團體輔導中,學生們在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中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互相傾聽和支持。輔導師可以運用專業的心理輔導技巧,如認知行為療法、積極心理學等,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制定個人成長計劃。例如,在自信心提升團體輔導中,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自我肯定練習、成功經驗分享等,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潛力,增強自信心。團體輔導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和社交能力。
(五)藝術表達
利用藝術表達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繪畫、音樂、舞蹈等。讓學生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或者通過音樂和舞蹈釋放壓力、表達情緒。例如,開展繪畫心理治療活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然后通過分享和討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音樂和舞蹈也可以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讓學生在欣賞和參與音樂、舞蹈活動的過程中釋放壓力,提升情緒調節能力。藝術表達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探索自已的內心世界,促進心理健康。
(六)社會實踐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服務、社區調研等。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例如,學生可以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志愿者活動,通過與留守兒童的互動,體會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困境,培養關愛他人的品質。在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和體會。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將心理健康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有效應用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感受和想法[5]??梢酝ㄟ^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體驗活動中的問題。對于較為內向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特別關注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注重反思和總結
反思和總結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環節。體驗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梢宰寣W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獲,分析自己的行為和心理變化[。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給予適當的點評和引導,幫助學生將體驗轉化為知識和技能,加深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
(四)加強教師培訓
體驗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健康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和引導方法。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供相關的學習機會,如參加體驗式教學研討會、觀摩優秀的體驗式教學課程等,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五)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體驗式教學的評價不應僅僅局限于考試成績,而應更加注重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的表現和成長??梢圆捎脤W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評價結果也可以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不斷提高體驗式教學的質量。
結語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情境一體驗一反思”的教學模式調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主動性與實踐性,在提升學生心理認知、情感體驗、社會與自我適應能力等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有效的體驗活動設計與評價體系建設,是提高教學成效的關鍵所在。相信在未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育中,體驗式教學將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大學生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精心設計體驗活動
體驗活動的設計是體驗式教學的關鍵。教師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求,結合教學目標來設計體驗活動。例如,針對大學生常見的人際關系問題,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模擬不同的人際沖突場景并嘗試解決。同時,要確?;顒泳哂腥の缎院吞魬鹦?,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設計活動時,還應注重情境的真實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
參考文獻:
[1]趙郝銳.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2):43-45.
[2]汪楊,楨彭澤.“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2):154-156.
[3]龔艷,李樺.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04):57-60.
[4]賈楠,關娜.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的實踐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5):155-156.
[5]李曉英.基于心理體驗式教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青年,2024,(07):193-195.
[6]應麗莎.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2,(15):112-114.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