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321;F323.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079-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新時代新征程,為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必須切實抓好鄉村生態振興工作,這既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生活需要的積極回應,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一、新時代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美麗鄉村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效載體,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鄉村基礎,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路徑[2]。從內涵上看,美麗鄉村是一個生態性、可持續的鄉村美化運動,涵蓋鄉村人居環境、自然環境、產業環境、文化環境等多個層面。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無論是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經濟發展還是文化傳承,都離不開鄉村生態的關照,都不能缺少鄉村生態振興的支持。通過鄉村生態振興,能夠有效修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改善鄉村居民人居環境,同時繪制鄉村綠色生產生活美好畫卷,傳承鄉村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進而打造生態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的“四美”鄉村。
(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3]”生態振興戰略的提出,將鄉村生態環境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納入鄉村振興的總體布局中,奠定了鄉村全面發展的堅實基礎。深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能夠挖掘鄉村生態資源,促進鄉村產業現代化綠色轉型,進而推動產業振興,通過打造一流人才生態環境,讓鄉村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成為留住人才、人才回流的第一引力。助力人才振興,能夠保護歷史人文環境,留存鄉村文化根基,從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能夠借助環境治理各項工作,鍛煉鄉村組織的領導力、凝聚力、執行力,促使鄉村組織振興。切實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生態基礎,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鄉村建設各個方面,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農村生態價值,更好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4]”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5]。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傾向和前行路向能否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直接影響現代化發展質量,并且與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趨向息息相關。人類文明新形態與生態文明是不可分割的。鄉村生態振興是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地區的具體實踐。在新時代偉大變革歷程中,從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一直在路上。鄉村生態振興的生動實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必不可少的鄉村智慧。
二、新時代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困境
(一)農民生態意識薄弱的現實挑戰
鄉村生態振興,不僅局限于物質層面的生態環境治理,更本質的在于農民生態意識的振興。生態意識是指在處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時人們所持有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農民在面對鄉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生態意識,其受教育程度是影響生態意識的關鍵因子。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9753萬人,比上年增長191萬人[7],留守農村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及以下。由此可知,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地區面臨青壯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精英群體流失嚴重的挑戰。這種人口流動模式導致留守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進而限制其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理解能力,表現為生態意識相對淡薄。
(二)現有鄉村生態政策體系存在短板
鄉村生態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諸多要素,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更需要配套的制度提供支持與保障。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政府先后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等生態政策,這些政策旨在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現代化發展模式。然而,在審視鄉村生態問題時,其政策支持力度和關注力度均顯不足,在制定、執行、評估等方面存在短板。具體表現為鄉村生態政策制定缺乏針對性,未能精準定位問題根源,導致政策與鄉村實際脫節;政策執行存在偏差,責任劃分不明確,執行效果參差不齊;政策評估機制不健全,難以準確評估政策效果與存在的問題。
(三)鄉村環境治理模式亟待改進
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局限于對物質條件提升的需求,更涵蓋對優質生態環境的深切期盼。當前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在生態領域的表現尚未達到理想治理狀態,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農業農村生態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在農業污染方面,農民生產方式依然較為粗放。2022年,農業源總氮排放量為174.4萬噸,占55.0% ;農業源總磷排放量為27.7萬噸,占 80.2% :農業源氨氮排放量為28.1萬噸,占 34.2%[8] 。農業源污染成為全國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
三、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的進路
(一)強化農民生態文明建設與意識塑造
豐富農民生態意識培養內容,發展鄉村生態文化。鄉村生態文化有利于傳承鄉土文化、熏陶農民生態意識、發揮實踐指導作用。鄉村生態文明是農民基于生態文化的積淀,對自然環境進行積極改造所取得的成效。在生態文化缺失的境遇下,農民很難培育良好生態意識、踐行生態行為。因此,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以原有鄉土文化為基礎、融合黨的最新思想理論成果、對接農民現實生態需求,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新時代生態文化,營造良好生態文化氛圍。
創新農民生態意識培養途徑,開展多元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全方位推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離不開宣傳教育的支持。在鄉村生態振興推進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熱點、重點與難點問題,積極探索貼合鄉村特色的生態文明教育手段與方法。此外,宣傳教育應緊密結合農民鄉村文化活動的實際,根據不同地區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宣傳教育方案。杭州市指南村作為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以生態資源為本底,結合文化、學校、社會資源,開展綠色研學活動,在實踐中貫徹和完善多元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理念。
轉化農民生態意識培養實效,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在生態資源有限的現實背景下,應秉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原則,積極培育農民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習慣,以推動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針對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農村青年,可以開展垃圾分類、生態種植、綠色消費等專項培訓,提升其環保意識、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使其成為綠色生產、生活、消費踐行倡導者和鄉村生態振興的中堅力量。
(二)健全鄉村生態政策供給與責任評估機制
明確鄉村生態政策目標,細化政策執行主體責任。在鄉村生態振興政策實施過程中,明確責任主體是確保政策有效實行和達成預期目標的重要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需清晰界定政策的具體目標和預期效果,從而精準識別關鍵利益者,如政府部門、基層組織、社會組織、農民個體等,確定主要責任主體。此外,需將政策目標進行細化分解,明確各責任主體在執行過程中的具體職責和任務,確保各主體能夠明晰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形成有效協作,助推政策順利執行。通過以上舉措,能夠為鄉村生態政策的有效執行提供堅實組織保障,確保政策能夠真正落地生根,達到預期效果。
完善鄉村生態政策內容,體現政策制定差異性和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這是我們黨的一貫做法和優良傳統。[9]”新時代新征程的鄉村生態振興實踐中,隨著新現象、新趨勢涌現,現行生態政策亟須與時俱進的更新與完善,特別是需要對政策中的沖突、矛盾進行調整、修正、完善。因此,加強調查研究,提升政策針對性,已然成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突破口。各地鄉村生態情況存在差異,較為復雜,通過調查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鄉村生態現狀、農民需求、瓶頸難題、機遇挑戰。這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持,提高了政策針對性,使得政策更加貼合實際、符合農民需求。在鄉村生態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發揮好調查研究這一黨的傳家寶。同時,要注重調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建立鄉村生態政策評估機制,加強監管工作。在鄉村生態振興中,評估機制構建至關重要,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政府部門應主導評估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確保科學性、權威性、有效性;社會組織作為第三方力量,應憑借其專業優勢為評估機制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村委會等基層自治組織,需配合政府成立生態環境監督小組,負責日常監管工作;農民作為直接受益者,應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積極參與生態振興實踐。通過各主體協同合作,共同推動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為鄉村生態振興保駕護航。
(三)提升鄉村環境治理質效
保障財政資金投入到位,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設施設備保障。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具備一定的公共性,無論是進行環保設施體系優化,還是進行污染問題解決,都需要一定的政府資金支撐[10]。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會造成一定生態污染。面對這些污染問題,政府部門應當在政策允許情況下,適當提升涉農資金額度,做好生態治理專項資金監管工作。在專項資金支持下,完善環保設施設備建設,如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收轉運”設備和人工濕地等,優化生態治理資源配置,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夠真正用于鄉村環境治理,從而切實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進程。
創新鄉村環境治理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共治新格局。鑒于各個鄉村自然條件、環境狀況和經濟特征存在地域性差異,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環境治理辦法。鄉村居民、鄉鎮企業、基層政府、第三方機構等多元主體在環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為達成生態治理最優解,實現生態利益最大化,需要各主體共同協作。因此,在推進鄉村環境治理創新實踐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各主體在不同領域的優勢,遵循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原則,逐步構建精細化、現代化、智能化治理模式,補齊鄉村環境治理短板。
推動鄉村產業綠色轉型,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的調整。隨著鄉村產業發展邁人新階段,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無法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支撐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為提高鄉村環境治理水平,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必須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推動鄉村產業向綠色、生態方向轉型。一方面,立足鄉村實際,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確保鄉村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特色資源,發展培育具有地方人文特征的生態產業,打造鄉土特色品牌。以浙江省臨安區為例,當地政府深度挖掘山核桃這一特色農產品價值內涵,融合地方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景資源,成功塑造“臨安山核桃”特色品牌,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結語
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是一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鄉村生態實現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升級的進程,涵蓋鄉村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生產環境等多個層面。通過夯實農民生態意識、優化生態政策體系、提升環境治理質效,鄉村生態振興可以為中國特色鄉村振興全局提供重要支撐。未來,應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索創新實踐,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16.
[2]張國棟,孫琪光.生態文明思想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研究——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J].農業經濟,2023(02):58-60.
[3]習近平.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15.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2).
[5]潘澤權,龐昌偉.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之基[J].人民論壇,2023,(24):86-88.
[6]崔健,王丹.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綠色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1,(02):44-45.
[7]國家統計局.2023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EB/OL].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404/t20240430_1948783.html.
[8]2022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EB/QL].htps://www.mee.gov.cn/hjzl/sthjzk/sthjtjnb/202312/t20231229_1060181.shtml.
[9]習近平.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N].人民日報,2024-05-24(001).
[10]曾凡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困境及對策探究[J].農業經濟,2024,(04):37-40.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