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強調學生之間互動與合作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本文主要闡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旨在找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策略,以期通過這種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價值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實驗操作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學習,而且能有效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與此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相互激勵,共同面對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掌握知識,同時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交流和討論,還需要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種方式能夠有效促進思考的多樣性與深度,從而培養創新思維。例如:在探討生物進化論時,學生分組研究不同的生物進化案例,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相較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跳出思維框架,提出創新的觀點,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另外,在生物實驗操作中,小組成員需要明確各自的角色與責任,共同完成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等工作。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分工與合作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責任感
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任務,能夠明確學習目標,還能增強責任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分享觀點,主動查找資料、準備素材,從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和鼓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小組活動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職責,如果某個成員沒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可能會影響整個小組的進度。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關注自己的學習,而且要關心小組其他成員的學習情況,學會在團隊中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秉持成績至上的教育理念,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部分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不足,認為這種模式會浪費課堂時間并影響教學進度,因而不愿意嘗試。這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也阻礙了教學改革的深人進行。
(二)缺乏正確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主要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反復講解和記憶來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索與實踐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對生物學科深層次的理解,難以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滔滔不絕地講解知識,學生則被動地玲聽和記筆記。這種缺乏互動與討論的教學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與創新的機會,而且難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缺乏必要的實踐總結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教學活動的反思與總結,無法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實踐總結,教師難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學習效果調整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難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關注知識的傳授,雖然口頭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但是缺乏對教學成果的短、中、長期評價,同時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與監督。這導致學生缺乏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實踐總結,定期反思教學實踐,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善用思維導圖,培養小組協作意識
思維導圖的使用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內形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明確各自的任務與責任,從而增強小組成員間的協作意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整理生物知識,使學生清晰地看到知識間的聯系,在小組討論中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共同繪制思維導圖,以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血液循環”一課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血液循環的各個組成部分及其功能,如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以及血液本身的作用等。其次,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使用思維導圖將各個部分與功能進行可視化整理。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每個成員負責繪制導圖的一部分,如有的學生負責繪制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的學生負責繪制動脈和靜脈的分布與特點,還有的學生負責繪制毛細血管在物質交換中的作用以及血液成分的分類和功能,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血液循環知識的理解,而且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再次,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如何將各個部分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血液循環系統圖譜,確保每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和作用得到清晰展示,這有利于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最后,教師可以在課程的不同階段靈活運用思維導圖,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步完善思維導圖,將新學的知識點不斷地添加進去,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及時鞏固新舊知識;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思維導圖中的每一個部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每個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之間的聯系,從而加深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的理解。
(二)設計小組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小組活動,如角色扮演、辯論賽、科學小實驗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探索和學習。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深入理解生物學知識。同時,辯論賽能夠引發學生對生物學科中熱點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在辯論中鍛煉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科學小實驗則能夠促使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驗觀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皮膚與汗液分泌”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模擬實驗,準備模擬汗液的化學試劑,讓學生了解汗液的主要成分。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使用這些試劑在皮膚模型上進行模擬實驗,觀察不同條件下汗液分泌的變化。如,在模擬運動后和靜息狀態下分別進行實驗,記錄并分析汗液分泌的差異,不僅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汗液分泌的生理機制,而且能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另外,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視頻展示,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的學習體驗。例如:在講解“細胞結構\"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帶領學生進入虛擬的細胞世界,直觀地觀察細胞的各個組成部分,如細胞膜、細胞核、線粒體等,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自由移動,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細胞結構和細胞工作的復雜過程,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細胞結構的相關知識,在主動參與中探索和學習,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巧用“發言卡”,確保人人參與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采用“發言卡\"這一方式,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每個學生可以獲得一張“發言卡”,在討論過程中,他們需要在“發言卡”上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問題。討論到某個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依次分享“發言卡”上的內容,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發言,避免出現“沉默\"現象。另外,“發言卡\"可以作為教師了解學生參與度和討論深度的工具,便于在后續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如“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有哪些影響”“如何減少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等,并將這些問題印在“發言卡”上。在小組討論時,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并在“發言卡”上記錄自己的見解和疑問,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而且能促使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收集“發言卡”,并根據學生在卡片上記錄的內容,評估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參與討論的深度。教師還可以根據“發言卡”上的反饋調整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指導。比如,對于那些表現出對某些概念理解不深入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后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顧自己的“發言卡”,反思自己在討論中的表現,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四)開展趣味游戲,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設計與生物知識相關的趣味游戲,如“接龍復習\"“你問我答”“組外PK\"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應用所學知識,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記憶,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教師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確保趣味游戲的設計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合理膳食與食品安全”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健康飲食大挑戰\"的游戲,讓每個小組根據所學的營養知識,制定一份符合健康飲食原則的菜單。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收集食材信息、計算營養成分、設計菜單版面等工作,從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實踐中學會合理搭配食物,提高生活技能。另外,教師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元素,讓學生在小組內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營養師、廚師、消費者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比如,讓“營養師\"向“消費者”解釋合理膳食的要點,或者讓“廚師”展示如何處理食材以保證食品安全,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游戲中的體驗與收獲,以及在團隊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和采用的解決方法。例如:學生A說:“通過這次游戲,我明白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食物。\"學生B說:“角色扮演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食品安全知識,鍛煉了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反思與總結,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徐德明)
·信息·
天津市河西區:指向學生自主學習力,推介教學改革成果
本刊訊4月9日,由天津市河西區教師發展中心等聯合主辦的“指向學生自主學習力的研究與探索\"項目成果推介會在天津市河西區水晶小學舉行。
據了解,“指向學生自主學習力的研究與探索”項目,聚焦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轉型實踐。河西區小學英語項目組歷經十年研究,構建了以“自主學習力五維模型\"為核心的理論框架,打造了“IEGA課堂\"“情境一項目一整體三要素教學法'等創新實踐模式,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自主學習力培養體系。
會上,項目組成員、河西區同望小學教師從問題提出、解決路徑、核心成果等方面展開該項目相關理論和框架具體介紹。項目組成員、河西區第二附屬小學教師從教學實施案例、評價工具與數據分析、實施效果與成果展示、項目推廣與效果四個方面進一步介紹說明項目的具體實施與成效。河西區水晶小學教師展示了一節二年級英語研討課。課后,河北區教師發展中心、天津師范大學的專家作全方位點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