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媽剛打電話來說,姐姐家要買房子,他們打算支持一部分,讓我們也支持一部分……”在出差高鐵上,我接到愛人張軍的電話,他說已經答應“支持”了,并且要我理解支持。
“我理解你,可誰又能理解我呢?你不知道咱們還有多少房貸嗎? 200多萬啊!”一氣之下,我掛斷了電話。
張軍孝敬父母、感恩姐姐,我沒什么說的,但是總得有個邊吧……
我和張軍由朋友介紹相識,當時,我們都在江蘇南京上大學。
2002年冬,我們第一次見面。在他們學校旁邊的一家酸菜魚店里,他給我講了不少自己的事。
張軍老家在江西某地農村,家境貧寒。為了減輕家里負擔,姐姐念到初一就輟學了。每天她騎著家里的那輛破自行車,前往小鎮上的服裝廠打工,每月底會拿回來幾百元的工資,逢年過節還會給張軍帶飲料、水果。
張軍說,有一年中秋節,姐姐蹬著自行車回家,帶給他美味的月餅、可口的酥梨,那是他過得最甜蜜的節日……
但上了高中后,張軍的負罪感愈發強烈。因為姐姐為了供他讀書,在農村算大齡青年了也沒談對象,每天都穿著很樸素的衣服,連輛像樣的自行車都沒有……所以,他下定決心以后要報考軍校,減輕家里的負擔,盡早回報父母和姐姐。
2001年8月,張軍考上軍校。上軍校后的第一個寒假,他就用半年節省下的津貼,給母親買了一對金耳圈,也給姐姐買了新衣裳。
那天,看著說起往事淚眼婆娑的張軍,當時我的心都快碎了。我是獨生子女,生長在南京下面的小縣城,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和張軍相比,肯定要幸福得多。相處時間長了,他的勤奮刻苦、細致耐心,還有那種由內而外的軍人氣質吸引了我,我們確定了戀愛關系。
2005年,張軍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南方的偏遠部隊當排長,我則回到家鄉,入職一家公司。
2008年結婚后,我辭去了工作,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張軍的駐地,進入一家貿易公司工作。那時,我還不符合隨軍條件,只能在部隊旁邊租了一個小單間,環境臟亂差不說,晚上還有老鼠在頂棚上跑來跑去,夜里有時會有不懷好意的人過來敲門,總讓我提心吊膽的,想睡一個安穩覺都難。
好在有愛情,讓我具備了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后來,我又換了一份心儀的工作,租了一個小套間。
2013年6月,張軍調副營之后,我辦理了隨軍手續,我們在部隊大院里分到了一套公寓房。
搬進公寓房的那個晚上,張軍請了幾個同事及家屬來家里做客。飯桌上,他又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惹得大家紛紛安慰他。
客人走后,我有些不悅地對張軍說:“咱先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等心有余力了,再多去回報父母和姐姐吧!”
張軍嘟囔了一句:“啥時候才算過好自己日子呀?照你這么說,永遠都不能回報了……”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結婚前,我父母所說的那句“你以后負擔可不輕啊”,但也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2013年秋,我懷孕之后反應特別大,幾乎吃什么就吐什么,有幾次半夜吐出血,嚇得張軍連夜送我去婦幼保健院掛急診。
因為孕婦沒辦法用藥,常常是花了好幾百元的檢查費,最后只開了幾塊錢的藥。無奈之下,我辭去了工作保胎。張軍天天加班,也沒空照顧我,我只能回到南京老家,由父母照料。
我們老家有個說法,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父母也委婉地對我說起此事。但張軍說,他農村老家條件差,水質又不好,堅持讓我留在娘家生孩子。我也明白他說的有道理。以前我去過幾次公婆家,雖說他們很熱情,但農村的衛生條件不好,上廁所我都害怕,每次都讓張軍陪著我……想想一個人待在公婆家的“可怕”日子,我也只得繼續住在娘家了。
2014年夏,我臨近生產,進了醫院,張軍才匆忙請假回來,待了不到10天又回了單位。兒子出生后,婆婆和姐姐從老家過來看望,帶了好幾只土雞,還有各種土特產。但她們也只是待了幾天,就說家里有活要干,趕緊回去了。
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我重新回到了部隊駐地,一個人帶孩子,直到一年后孩子斷奶,我才準備重新找工作。
這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誰來幫我們帶孩子?
我想讓婆婆過來,她在農村種地沒有多少收入,我們每年還會補貼三五千元給他們,讓她來帶孫子應該是最好的。但張軍極力反對,說家里田多,公公一個人忙不過來,而且他還不會做飯。張軍還說,婆婆一輩子沒出過農村,適應不了城市的生活,來了只會增加負擔。
張軍的理由越多,我的心里越涼。我反問他:“在你家生孩子說條件苦,讓你媽帶孫子說困難多,憑啥你家啥都不付出?爺爺、奶奶就是這么白當、白喊的嗎?”
為這事,我和張軍對立僵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母親了解情況后,提前從工廠內退,過來幫我們帶孩子,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其實,我堅持讓婆婆帶孩子,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家人的脾氣相對比較好,能夠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母親脾氣比較急躁,經常為了一點小事發火,我不想孩子和我一樣,從小就學著忍氣吞聲。
但我們也請不起保姆,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能讓母親和我們一起生活了。果不其然,我和母親沒少發生爭吵,孩子的性格多少都受了些影響。
平心而論,公婆對我們還是不錯的,自己舍不得吃的老母雞、土特產等,時不時寄給我們;逢年過節我們回去,也是天天想方設法做各種好吃的。當然,在孝順父母方面,我也從來不含糊。
但讓我不滿意的是,張軍遇事從來都是心疼“張家人”,一有困難習慣性地讓我們家付出,說得最多的就是公公、婆婆怎么不容易。那么,誰又來理解,我的不容易,我們家的不容易?!
2015年下半年,我應聘進入一家跨境貿易公司,靠著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掌握的人脈,很快就打開了工作局面。那幾年,我常常是今天在港澳現場驗貨,明天就飛去日韓洽談生意,公司的效益越來越好,我的收入自然也水漲船高。
張軍還和以前一樣時常加班,他的職務提升了,工資也相應地提高了。2018年,我們攢夠了首付,在當地購買了一套商品房。雖然房子在郊區,從部隊大院坐地鐵過去都要一個多小時,每個月還要支付1萬多元的房貸,但“有恒產者有恒心”還是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畢竟,我們也算是有了屬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饒是每月要支付高房貸,但是張軍對公婆和姐姐的付出依然不見減少。許是收入提高的緣故,我對張軍的容忍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那幾年,姐姐的兒子上高中,張軍沒少出錢出力,但外甥的學習成績依然沒有太大的起色。姐夫是跑長途運輸的,有一次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在賠付金額上與對方發生了爭執,張軍便幫他進行法律咨詢,最終較好解決了問題。從那以后,姐夫一遇到什么問題,習慣性地找張軍幫忙。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提醒張軍不要管能力范圍以外的事。后來,姐姐、姐夫知道了,找張軍次數少了,但對我也有了意見。
支援婆家、給兒子報班、還房貸……盡管那幾年收入還不錯,但我們幾乎沒攢下什么錢,日子總歸是有些緊緊巴巴。
等到年底時,我給張軍算了一筆賬。張家家族龐大、親戚眾多,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紅事白事,我們雖然沒去現場,但該給的份子錢一分都沒少,再加上支持姐姐、外甥的,每年加起來都快2萬元了。
張軍也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但也只是愁眉苦臉地說:“人情往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我總不能跟老家的親戚都斷絕往來吧?”
“這么多年,除了到老家辦婚禮、生孩子后收過份子錢,我們又還有什么時候收到過紅包?我們在城市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總不能一直是這么只有出、沒有進地無休止付出吧?孝敬和報恩,總要有個分寸吧?”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張軍能夠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說真的,這兩年,張軍的頭發少了,而且白發多了,我也心疼。有時候,我也能理解他的壓力,背負著家族的希望,聽著親人夸他出人頭地的奉承,就要在家族事務中承擔著更多的壓力。但是,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部隊干部,無論收入還是能力都是有限的,扛得多苦多重,大概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吧。
列車上的報站聲,把我的思緒拉回了現實。我想了想,給張軍發了一條微信信息:“你可以多向爸媽、姐姐講一講我們肩上的負擔、面臨的壓力,也讓他們多理解一下。我們在外奮斗,其實沒有多么光鮮亮麗,很多時候也是狼狽不堪的。姐姐買房子,我們最多隨禮5000元,多的我們實在是拿不出來了呀!”
過了許久,我收到張軍回復的微信表情圖案:一個“OK”手勢。
(文中人物為化名,作者均為軍嫂)
我理解張軍的想法,卻不支持張軍的做法。懂得感恩值得肯定,但報恩還是需要兼顧到現實,不能一味地通過金錢補償,或者替代性解決一切問題。比如,替姐夫、外甥解決相關問題,就會讓他們產生依賴感。建議對姐姐家的幫扶,可優先提供信息支持(比如分析購房情況等),而非單純資金支持,同時讓彼此都懂得“救急不救窮”的道理。一個人真正的擔當,是既能守護原生家庭,又能托舉自己的小家。
作為軍嫂,李倩已然做得很好了。面對張軍的種種做法,等到小家經濟壓力和報恩付出發生大的沖突時才發作,實屬不易。或許當初她沒有想到,自己看中的張軍感恩、擔當的好品質,后來會成為引發家庭矛盾的導火索。這個故事也啟發我們,擇偶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原生家庭適配性這個因素,提前相互了解、溝通甚至磨合。婚姻也可以說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往往會存在責任觀、邊界感等觀念上的不同。而在這些觀念上達成一致,是后續婚姻穩定的基石。因此,擇偶時若多做考慮、嘗試深入了解對方家庭,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日后的撕扯和消耗。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依賴共生,指親密關系中,一方過度犧牲自我需求,通過照顧或控制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感,而另一方則依賴這種照顧,形成相互束縛的關系。
張軍因家人含辛茹苦供自己讀書,內心充滿負罪感,既將回報原生家庭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又將之當作獲得自尊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渠道。這種對原生家庭的“需求”和忽視小家的付出,讓兩個家庭界限模糊,也讓張軍和家人陷在依賴共生模式中循環往復,不僅讓自己勞頓疲累,而且令愛人漸生嫌隙。
能看出來,李倩和張軍的感情基礎牢固。對于李倩來說,可以嘗試以下方法讓家庭關系回到正軌:
一是引導張軍自我覺察和接納。姐姐對張軍的犧牲付出,從小就在他心中種下了“負罪”的種子,成年后“我必須負責家人的幸福”的信念行為,則是應對童年創傷的適應性策略。日常生活中,夫妻倆可以一起記錄與原生家庭的互動,識別共生行為,并通過正念練習重建價值感,如通過對著鏡子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無需任何條件”。
二是夫妻兩人可以商量建立家庭資金庫,設置每年給雙方家庭的資金預算,超預算的要拒絕。對于親戚的求助,要把握“能力范圍之內”這個原則。
三是夫妻兩人可以考慮一起參與張軍的原生家庭相關事務,討論各自心理動態,適當時候要鼓勵他在原生家庭中坦陳自身壓力,獲得一定理解,以此共同建設守護小家利益、兼顧原生家庭的健康關系。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