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背景
在開始閱讀《儒林外史》前,了解其創作背景十分必要。正如我們去陌生之地需先知曉當地的環境特點,了解背景能助力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度辶滞馐贰穭撟饔谇宄敃r科舉制度是讀書人改變命運、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許多讀書人將全部精力投入科舉考試,死記硬背應試書籍,卻忽視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運用。吳敬梓目睹這種現象的弊端,便通過《儒林外史》批判這一不良社會風氣。以書中范進的故事為例,范進多年參加科舉,直至五十多歲才中舉,中舉后竟因狂喜而發瘋。結合當時的科舉背景可知,科舉對范進而言幾乎是唯一出路,其癲狂之舉反映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精神的巨大傷害。同學們可通過查閱歷史資料、閱讀相關書籍或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清朝科舉制度的具體內容,如考試科目、流程、錄取標準等,借此深入《儒林外史》的世界,理解書中人物的行為和故事的發展。

?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同蓋房子的基石般關鍵。而整本書閱讀更是能幫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讓我們收獲豐富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以《儒林外史》為例,一同探索整本書閱讀的奧秘,尋找閱讀的“密碼”,看看如何將它讀透、讀懂。
二、梳理人物
《儒林外史》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獨特的性格與故事。要真正讀懂這本書,梳理人物關系、把握人物形象至關重要。我們可通過制作人物檔案的方式,系統整理書中重要人物的信息。
嚴監生堪稱文學作品中吝嗇鬼的經典形象,書中有一經典情節展現其吝嗇性格:嚴監生重病臥床、生命垂危時,仍伸著兩根手指頭不肯咽氣,周圍人猜測無果,最終其妻趙氏明白他是嫌燈盞里點兩根燈草浪費,直至趙氏挑掉一根,他才安心離世。這一細節將嚴監生的極度吝嗇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對其形象印象深刻。將此類典型情節記錄在人物檔案中,能更清晰地把握嚴監生的性格特征。
杜少卿是書中與眾不同的人物,與追逐科舉功名的讀書人不同,他蔑視功名利祿,為人豁達豪爽、樂善好施,不僅慷慨解囊救濟窮人,還對為科舉不擇手段、阿諛奉承權貴之人嗤之以鼻。例如,當他人勸其結交權貴獲取功名時,他果斷拒絕并表達不屑。從杜少卿的行為中,我們能看到一種超脫世俗的價值觀,他的存在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被科舉功名籠罩的虛偽世界。
梳理人物時,需注意人物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因為人物關系往往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人物行為的關鍵。人物間有的是朋友,有的存在矛盾。如《范進中舉》中:
范進迎了出去,只見那張鄉紳下了轎進來,頭戴紗帽,身穿葵花色圓領,金帶、皂靴。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靜齋,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先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狈哆M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張鄉紳道:“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狈哆M道:“晚生僥幸,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睆堗l紳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彪S在跟的家人手里拿過一封銀子來,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干凈,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狈哆M方才把銀子收下,作揖謝了。又說了一會,打躬作別。胡屠戶直等他上了轎,才敢走出堂屋來。
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拉攏他,送錢送物、套近乎攀親戚。這種轉變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理清這些關系,有助于我們理解故事發展,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與思想內涵。
三、品味情節
《儒林外史》中有許多精彩情節,它們相互關聯,串聯起整個故事。閱讀時,我們需仔細品味,思考作者通過情節想要表達的內容。
周進撞號板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周進一心想通過科舉證明自己,卻多次落第并受盡嘲笑。一次他來到貢院,見號板后想起多年遭遇,悲痛之下一頭撞在號板上,險些喪命。這一情節生動展現了周進內心的痛苦與無奈,讓我們感受到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迫害。
匡超人的故事同樣發人深省。起初,匡超人是淳樸善良、孝順勤奮的農村青年,在家盡心照顧父母、努力讀書。然而進入社會后,受不良因素影響,他逐漸追逐名利,為達目的欺騙他人,拋棄糟糠之妻、攀附權貴,變得虛偽自私。匡超人的轉變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深刻批判,在追逐功名、道德淪喪的社會里,即便原本善良的人也難守初心。這一情節讓我們看到人性在不良社會風氣下的脆弱與扭曲,也引發我們對社會環境影響的反思。
品味情節時,我們不妨多問自己:情節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人物性格所致,還是社會環境影響?人物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其選擇反映了怎樣的價值觀?作者通過情節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是批判社會現象,還是思考人性?通過深入思考,我們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情節背后的含義,進而把握整本書的主題。
四、體會諷刺
運用諷刺手法是《儒林外史》的一大特色,吳敬梓通過描寫人物與現象,以諷刺方式批判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這種諷刺隱藏在故事與人物描寫中,需我們細心體會。以胡屠戶為例,作為范進的老丈人,范進未中舉時,他對其輕蔑至極,罵其“現世寶”“窮鬼”;范進中舉后,他態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對范進畢恭畢敬,稱其為“天上的星宿”。胡屠戶前后態度的巨大反差,諷刺了當時社會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不良風氣。書中還有所謂的“名士”,表面上貌似有學問、清高,實則腹中無真才實學,只會用虛偽行為抬高名聲。作者通過描寫這些“名士”的行徑,諷刺了當時社會虛偽、浮夸的文化風氣。閱讀時,我們要留意夸張、不合理的情節與人物表現,思考作者是否借此諷刺,可將有諷刺意味之處畫出來或寫在讀書筆記上,與同學討論,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諷刺意圖。
五、聯系現實
盡管《儒林外史》描寫的是古代之事,但其中反映的一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仍有影子。閱讀時,我們可聯系現實,思考能從書中汲取什么。如書中讀書人一心追求科舉、忽視真正的學問,這與當下部分同學只看重考試成績、死記硬背卻不注重知識理解運用的現象類似,我們應引以為戒,真正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書中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偶有存在,我們要明白,交朋友應看重對方的品德與為人,而非金錢、地位。大家可將書中故事與現實生活對比,思考若自己遇到類似情況會如何做,將這些思考寫下來,不僅有助于理解這本書,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加明智、成熟。
六、結語
要真正解鎖《儒林外史》的閱讀密碼,需要我們了解時代背景、梳理人物、品味情節、體會諷刺并聯系現實。當然,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儒林外史》,對其他書籍同樣有效。同學們,希望大家能夠運用這些方法閱讀《儒林外史》,感受其魅力,收獲豐富的知識;同時,在今后的閱讀中,也能運用這些方法,閱讀更多好書,讓自己成為學識淵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