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文章編號:1001-7348(2025)12-0025-13
0 引言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加快推動自主創新能力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提升”,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系統論的精髓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實現系統性增益”2]。對此,亟須厘清一個問題: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作為“復雜巨系統”的科技創新體系各影響因素如何系統集成和耦合增益?本文對此問題進行重點分析。
現有研究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包括科技自立與科技自強兩層涵義,且兩者各有側重、相互關聯[3]。科技自立是關于“依靠誰\"“以誰為主\"的主體論問題,表現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等特征,強調把科技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以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科技自強的“強\"基于效率、效能邏輯,如卓乘風和陳勁(2024)以全要素生產率測度科技自強。科技自強強調科技創新質量的全面提升,體現為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將“體系化創新支撐能力強”作為科技自強的關鍵指標[3]。科技自立與科技自強兩者互為表里,如果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而不能“自立”,就很難推動本土產業鏈打破國際分工中的“低端鎖定\"[4]、實現質優鏈強。因此,應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概念置于開放系統視域下進行辨識。一方面,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并非對立關系[5],越是面臨“小院高墻”的技術封鎖與遏制,越要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擴大開放合作;另一方面,自立自強不等于全部自給自足[3],并非以本土主體包攬全球產業鏈及創新鏈上的一切活動。換言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現為“顯能\"與“潛能\"并重,即本土主體通過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一種能夠即時介入或替代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上關鍵環節的潛在能力。綜上所述,本文所界定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指在開放系統條件下,以增強本土產業鏈創新鏈主體潛能和顯能為基點,以自主創新質量的全面提升為標志,以增強科技引領支撐作用為路徑,實現更具戰略主動、更加自主可控、更有競爭優勢、更高效率效能的科技進步與發展。
1文獻述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之一是在關鍵領域實現從“技術追趕\"到\"前沿引領\"的跨越式發展[。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實現路徑視角,以新型舉國體制整合超大市場體量優勢、持續擴張的研發規模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以非對稱性戰略突破技術封鎖[8],增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性,使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二是基于實現主體視角,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核心目標[9]。一方面,著重優化高校院所、國家實驗室體系等關鍵戰略科技力量中1的非企業類研究力量。這類機構主要承擔基礎研究突破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任務,通常較少有市場主體愿意承擔此類任務。另一方面,強調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創新主體性作用(王楠等,2023),以“政策扶持十市場競爭”雙重機制引導企業通過技術研發構筑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升產業鏈[11自主可控性和韌性。三是基于整體治理角度,把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作為基礎性工程(敦師等,2022),強調通過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激發創新要素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凝練關鍵研發需求、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等方式,通過善治或良治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四是基于關鍵領域視角,以半導體[12]、核電機組首堆、語音智能[13]、商用大飛機[14]等若干核心技術領域為案例,分析技術軌道躍遷、技術并購轉自主研發、國產替代等現象。
現有研究基于某一視角下的單一或一組影響因素,深入探討如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錢學森等[2認為科技創新體系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應采取整合性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尤其是諸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樣的“復雜整體性\"問題,可借鑒復雜系統管理思維和范式(盛昭瀚等,2021)。鑒于此,本文采用系統工程法分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與層次結構,厘清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旨在為系統理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整體圖景。
2 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2.1數據選取與方法闡述
本文采用文本抽樣和編碼分析方法,研究資料主要來自CSSCI和全國中文核心論文數據庫,這兩個數據庫是中國社科領域的權威代表。利用知網高級檢索功能,以科技自立、科技自強、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等為關鍵詞,經篩選并排除無關內容后,最終獲得152篇有效文獻。通過提取這些文獻中的核心語句和高頻詞語,運用扎根理論對樣本進行編碼,構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體系。隨后,對文本進行逐詞逐句分析和標簽化,采用兩級開放式編碼,對含義相近或意義實指相似的二級編碼進行整合,最終識別出11個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因素。在編碼過程中,本文遵循理論飽和度原則。
為保證影響因素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本文進一步通過德爾菲法綜合專家意見對提取的因素進行檢驗,并在不改變原意條件下規范命名部分編碼表述。在使用德爾菲法時,為降低專家個人意見的偏向性,在挑選專家時盡可能注重來源廣泛,確保其在單位類型、年齡、性別、學術身份、管理職級、學科領域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專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本文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進行梳理,采用決策試驗與評價實驗室、解釋結構模型、交叉影響矩陣相乘法(DEMATEL、ISM、MICMAC)作為分析工具。相關學者運用上述方法不僅繪制出各影響因素的中心度與原因度散點圖,還構建了ISM層次模型(毛義華等,2022),并計算得出驅動力與依賴度矩陣,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礎。近年來,決策試驗與評價實驗室法、交叉影響矩陣相乘法(MICMAC)[15]多用于工程科學領域,且通常與解釋結構模型(ISM)法聯用。3種方法的聯合使用有助于梳理影響因素系統層次,明確各影響因素在復雜系統中的地位,并通過驅動力、依賴度揭示影響因素在系統中的作用類型。綜上所述,本文構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系統整合模型方法路線如圖1所示。

2.2 作用機制
綜合使用文獻扎根法和德爾菲法,本文提煉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創新能力、戰略實施、體制機制3個維度,如表2所示。其中,創新能力維度包括科技趕超中的創新引領能力 (S1 )、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S2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S3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S4)4 個因素;戰略實施維度包括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 (S5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S6 )、深化科技領域改革的戰略行動 (S7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S8)4 個因素;體制機制維度包括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 ΔS9 )、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S10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S11)3 個因素,各影響因素在3個維度上的分布比較均衡。
資源基礎觀和制度基礎觀為解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中,創新能力維度和戰略實施維度因素基于資源機制、體制機制維度因素基于制度機制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資源基礎理論認為[16-17],組織是各種資源(能力)的集合體,資源(能力)異質性影響組織競爭力差異,創新能力維度下的創新引領能力( ΔS1 )、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S2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S3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S4) )等因素體現了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緊密關聯的資源能力集束。然而,擁有資源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創造競爭優勢,即使是擁有相似資源(能力)的組織競爭力也可能存在顯著差異,資源需要經過轉化才具備競爭優勢。Sirmon等[18]提出資源編排概念,闡明結構化、捆綁、杠桿使用等資源管理行為,從行動與執行角度拓展了資源基礎理論內涵。戰略實施維度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 (S5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 (S6 )、深化科技領域改革的戰略行動 (S7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S8 )等因素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緊密相關,強調創新資源能力的動態配置過程,體現了創新資源從靜態“擁有觀”向動態“調動觀”的演化。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程具有鮮明制度印記,制度基礎觀[19認為組織“嵌入\"在國家、政府、社會、文化制度環境中。制度環境通過向組織發出信號,表明組織哪種戰略備受支持,影響組織獲取合法性資源的效率及創新績效。體制機制維度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 (S9 )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ΔS10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 delimiterspace }")等因素反映特定制度框架下正式和非正式邊界條件,影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的資源編排行為。
本文基于文獻扎根和專家意見法提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雖然與社科研究常使用的回歸分析方法、質性比較分析法一樣難以“窮舉\"所有影響因素,但盡可能通過改善抽樣策略的方式提高扎根文獻和調研群體的代表性,以使關鍵影響因素不被遺漏。根據Simon于1955年和1979年分別提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加工原理,決策者采取行動所能獲得的知識信息及考慮的方案極為有限,決策者注意力僅集中于少數有限關鍵影響因素上。換言之,關鍵影響因素不成比例地影響著決策結果。因此,為保證關鍵影響因素的完備性,本文以枚舉法梳理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關的152篇文獻中的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主題關鍵觸發因素、系統內部層 級結構和多重反饋關系(毛義華等,2022)。

2.3模型檢驗
2.3.1基于決策試驗與評價實驗室法(DEMATEL)的影響因素中心度、原因度計算
DEMATEL法由美國Battelle實驗室創立,應用圖論和矩陣理論分析系統要素。DEMATEL法通過建立系統內各要素影響矩陣,計算其相互作用系數,進而識別中心度和原因度。本文邀請專家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因素間互動關系打分,運用Stata16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Cronbach'sα系數值為0.864(高于O.80的標準),表明調研問卷具有較高信度。最終,基于上述評分均值,形成初步直接影響矩陣A(見表3)。公式如下:


計算得到綜合影響矩陣 T ,如表4所示。

Zi=ri+ci
Di=ri-ci
計算得到影響度、被影響度、中心度及原因度如表5所示,影響因素可劃分為兩類,即原因因素和結果因素。



2.3.2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影響因素層次關系劃分
解釋結構模型(ISM)通過矩陣運算在不損失系統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出最簡潔、層次化的拓撲圖,旨在將復雜社會系統中模糊的思想關系轉換為直觀、清晰的結構化模型。ISM能識別系統內部因素間的直接影響關系,進而揭示各因素之間的間接影響關系,最終構建因素間的可達矩陣,并確定系統結構層級關系。
公式如下:
計算得出鄰接矩陣B,如表6所示。 aij 是指處于方形矩陣中第 i 行和第 j 列的元素,表示影響因素 Si 對 Sj 的影響關系,若 Si 對 Sj 有直接影響關系,則 aij =1 ,若 Si 對 Sj 無直接影響關系,則 aij=0 。
根據表6鄰接矩陣B設定如下公式:
M=(B+I)n+2=(B+I)n+1≠(B+I)n≠B+I
在Matlab中計算得出可達矩陣M,如表7所示。在表7中, Aij 表示影響因素 Si 對 Sj 是否可達。若可達,則 Aij=1 ;若不可達,則 Aij=0 。


根據可達矩陣M,整理每個因素的可達集、先行集和相交集,計算公式如下:
R(Si)={Si∈S∣mij=1}
A(Si)={Si∈S∣mji=1}
C(Si)=R(Si)?A(Si)
B(Si)={Si∈S|A(Si)=C(Si)}
E(Si)={Si∈S∣R(Si)=C(Si)}
如果一個因素的可達集與共同集相同,則判斷該因素屬于當前層級。根據層次劃分準則 C(Si)= R(Si) ,這些因素被劃分為第一層。隨后,剔除第一層次因素相關行和列,繼續應用同樣規則劃分第二層。這一迭代過程持續進行,直至所有因素都被歸類到相應層次。經過這一步驟,最終形成一個多層次ISM模型,該模型層級梳理結果如表8所示。

2.3.3基于交叉影響矩陣法的影響因素驅動力一依賴度矩陣構建
交叉影響矩陣相乘法(MICMAC)通過分析因素之間的依賴一驅動關系,對復雜系統因素的作用關系進行區分。根據可達矩陣 M ,計算各因素的驅動力( (Qi )和依賴度 (Yi ),計算公式如下:

計算結果如表9所示,其中驅動力和依賴度數值用于構建矩陣。

2.4 結果分析
2.4.1影響因素中心度、原因度:明確因素地位
在表5的基礎上,本文繪制中心度—原因度散點圖,如圖2所示。圖2展示了系統中各因素的關鍵性和影響力。其中,中心度表明某一因素在系統中是否扮演核心和關鍵角色。相應地,原因度揭示該因素對系統內其它因素的影響程度。根據原因度正負值,本文將影響因素劃分為兩類:原因度大于0的影響因素,它們是推動系統變化的驅動力量;原因度小于。的因素,它們是系統變化的結果或產出。這種分類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分析系統內部動態關系及其相互作用。
由表5和圖2可知,中心度排名前3的因素為科技追趕的創新引領能力( ?S1 )、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S2 )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S10 ),表明這3個因素在整個系統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樞紐性作用。排名前3的高原因度因素為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S11 )、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ΔS10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S5 ),表明這3個因素對其它因素影響作用最顯著。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S10 )中心度和原因度高值顯著,在整個體系中扮演著樞紐性角色,具有強大的制約和帶動作用,對系統穩定發展和效率提升具有深遠影響,對整個系統演變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創新能力維度因素原因度最低,多為結果因素,說明其容易受體制機制維度、戰略實施維度等因素的影響。
2.4.2系統層級結構分析:梳理因素層次
根據表8結果,參照鄰接矩陣B中兩兩之間的相互關系,得到基于ISM的層次遞階結構關系模型,如圖3所示。


由表8和圖3可以辨別出各影響因素在整個影響系統中所處位置、層次等級與影響程度。整體而言,層次遞階結構模型呈現出橄欖型結構(“兩端小、中間寬\"的似球狀體),在這種結構中,中間層面因素分布廣泛,橄欖型兩端根源層因素和最表層因素較為集中。這一結構說明存在較為豐富的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介機制、戰略載體和實施工具。
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因素分布在 L1~L5 各等級上,隨著等級水平升高,影響程度不斷遞增。處于第五層的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ΔS10 )是最底層、最基礎性的根源層影響因素,影響范圍最廣,表明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和體制機制保障(敦帥等,2022)。第四層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s11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S7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S5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 (S6)4 個因素為更深層因素,受根源層因素的影響,同時又影響中間層因素,對根源層因素起深層次調控作用。第三層中間層因素包括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S3 )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 ΔS9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S4 ),它們與多個因素存在跨層次影響關系。第二層中間層因素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ΔS2 )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ΔS8 )承接著直接層因素和中間層因素,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S2 )直接影響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成效( S8 )。處于第一層的最表層因素為科技追趕創新引領能力 ?S1 ),其直接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S3 )既受更深層因素的直接影響,也受中間層的直接影響,可控性最強;而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基本上只受更深層因素的影響,在模型中活躍度較低。
2.4.3影響因素驅動—依賴關系:揭示因素作用驅動力反映一個因素對系統中其它因素的影響力,而依賴度是指該因素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程度。利用表9數據,本文構建驅動力一依賴度矩陣,并以二維坐標圖的形式直觀呈現(見圖4)。矩陣中4個象限分別代表各因素在系統中的不同角色。其中,自治因素在系統中相對獨立,影響和被影響程度較低;獨立因素對其它因素影響較大但自身受影響較小;聯動因素是系統中的關鍵因素,對其它因素有重大影響同時也受到影響;依賴因素則主要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基于矩陣四象限視角,為理解和分析復雜系統中的因素互動關系提供了直觀見解。
由圖4可知,位于第四象限的因素包括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S10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S11 ),屬于高驅動力、低依賴度的獨立群因素,位于層次遞階結構模型底層,分別屬于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層次因素和根源層因素,對系統內其它因素具有顯著影響力。這表明,這些關鍵因素一旦發生變化,便能引發其它因素質的變革。這種相互作用揭示了系統內部動態平衡及對外部變化的敏感性,從而凸顯了這些深層次因素和根源因素對整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位于第一象限的因素包括國家創新體系效能1 ?S2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S3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S4 ),屬于高驅動力、高依賴度的聯動群因素,是系統中容易出現變數的部分,容易引發連鎖反應,極易對其它因素產生影響并影響自身發展。位于第二象限的因素包括科技追趕創新引領能力 (S1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S8 )、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 (S9 ),屬于低驅動力、高依賴度因素群,即依賴群因素,表現出對其它因素的高度敏感性。這類因素在系統中雖然對其它因素的作用力較弱,但極易受到系統中其它因素的影響。這種特性表明依賴群因素在系統中的響應性和變動性,對于整個系統穩定運作具有重要作用,依賴群因素變化通常是對系統內其它因素變動的直接反應。綜合圖4和圖5結果可知,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機制 (S9 )雖然處于模型中間層,但主要依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S3 )和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S4 )的變化而變化,說明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需要從更深層次因素入手。位于第三象限的因素包括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S7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S5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 (S6) ),屬于低驅動力、低依賴度自發群因素,這些因素位于更深層,發揮中介與關聯作用,既受到根源因素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 ΔS10 )的制約,也對其它上層因素具有重要影響。

2.5模型整合結果
根據上述因素中心度一原因度散點圖、因素層次遞階結構模型以及因素間驅動一依賴關系可知,不同影響因素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影響程度、作用范圍和機制不同。綜合上述模型結果,基于系統視角構建各因素整合關系模型,如圖5所示。

在系統動力方面,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位于因素層次遞階結構模型的最底層,發揮基礎性作用,直接對創新驅動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等深層次因素起調控作用;從因素中心度和原因度看,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呈現高中心度(對整個系統的影響作用大)和高原因度(對其它因素的影響作用大)特征,具有強帶動作用;從因素間的驅動—依賴關系看,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為高驅動力、低依賴度的獨立因素,需要引起重視,不能過度依賴其它因素間接影響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綜上所述,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獨立性、驅動性特征決定該因素在系統中發揮重要動力作用。
在系統能力方面,科技趕超中的創新引領能力位于層次遞階結構模型的最表層,是直接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因素,也是系統能力的一種表征性因素,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直觀表現為:從“引進一消化一吸收再創新”的跟隨型戰略向“自主原創主導”的引領型戰略轉型(周代數等,2022)。從因素中心度和原因度看,科技趕超中的創新引領能力屬于中心度最高的因素,表明創新引領能力是系統功能的集中體現;從因素間的驅動一依賴關系看,創新引領能力屬于依賴度最高的因素,說明其難以“架空”式地直接影響創新引領能力發展,而需通過系統各因素之間的共同配合才能實現。
在系統支撐方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層次遞階結構模型中是更深層次因素,一方面受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等多個因素發揮廣泛支撐作用。從因素中心度和原因度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是原因度最高的因素(對其它因素的影響作用大),說明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優勢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從因素間的驅動一依賴關系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屬于獨立因素,對其它因素的依賴度較低,說明這一制度優勢由國家和地區繼受而來,相對于科技系統有一定的外生性。例如,體育領域和環境治理領域也有相應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在系統任務方面,從因素中心度和原因度看,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絕對值最大的負原因度因素,說明該因素受系統內其它因素的影響程度最大,為敏感因素。即系統內其它因素擾動容易影響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成效,這在因素間的驅動一依賴關系中得到印證。從層次遞階結構模型看,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最靠近表層的中間層因素,說明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與科技追趕創新引領能力(最表層因素)的聯系最為緊密。
在多系統耦合方面,橄欖型(兩端細、中間寬)遞階層次結構說明產業系統和科研系統兩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豐富的中介聯系機制。例如,企業與科研系統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中相互支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影響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效果,進而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同時兩個子系統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影響。
3 案例分析
中國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經歷了學習跟蹤、創新并跑到示范引領的自立自強歷程。由于形成獨立自主的技術體系,我國科研人員根據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國情和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需要,研發出高性能、超低排放、節能型、超臨界等適應不同情境的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和產品,在裝機容量、節約增效、污染控制等方面有效提升了我國燃煤發電技術,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自主可靠和綠色低碳轉型。
本文以我國獨立自主研發形成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體系為案例,通過對參與該項技術攻關的科研人員進行案例訪談,并補充以工作日志、科研獎項公示信息、新聞報道等公開二手資料,對案例數據進行三角驗證。結合扎根理論編碼方法,運用系統整合模型分析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自立自強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整體圖景,相應維度如表10所示。進而,對不同因素之間存在的關聯性進行對比,對照系統整合模型中的層級關系,得出因素之間“自下而上”的遞階影響路徑,如表11所示。本研究對圖3和圖5中的影響路徑及方向進行檢驗,結果得到案例支持。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僅展示“自下而上”(根源層 - 更深層 - 中間層- 最表層)的影響因素與作用路徑。
4結語
本研究基于復雜系統視角,歸納得到3個維度11個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因素,通過分析以上影響因素的地位、層次和作用以及系統動力、系統能力、系統支撐、系統任務和系統耦合,揭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影響因素的系統性增益。
本文理論貢獻如下: ①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探索性,并起到一定的示例作用,通過將系統工程中的組合方法(DEMATEL、ISM、MICMAC)和管理學中的扎根理論方法及訪談方法相結合,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樣具有“系統復雜性”的管理問題進行研究,獲得系統視角下的新發現; ② 從系統地位、系統層次、系統作用3個層面整合現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多支理論分析進路,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整體圖景; ③ 梳理現有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相近或相關的重要議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科技趕超等),并通過系統模型明晰這些重要議題之間的區分度和關聯性。


本文實踐啟示如下:首先,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是影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源層因素,這一發現符合中國近代百年來科技圖強的經驗[26]。因此,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要把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作為基礎性工程推進。其次,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對系統的擾動十分敏感,系統內相關因素變化會引起攻堅戰成效的較大波動,因而在實踐中不僅要關注科技攻關項目本身,也要密切關注攻關項目周邊因素的變化。再次,科技追趕中的創新引領能力屬于依賴度最高的因素,這一發現表明創新引領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① 影響因素體系存在繼續拓展空間。由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長期目標,隨著時間推移和形勢變化(如新科技政策和戰略行動),文獻中可能會涌現新范疇。 ② 德爾菲法可能受專家主觀因素的影響,未來可使用文獻扎根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分析。因為文獻扎根法是相對客觀的研究方法,用于扎根文獻取樣的數據選自公開數據庫,基于主題和關鍵詞篩選所得文獻也由公開數據庫產生,因而較少有專家主觀因素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主觀偏差。
參考文獻:
[1] 蔣昌俊.中國式創新需要堅持系統論觀念J」.科技傳播,2023,15(15):2.
[2] 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J].自然雜志,1990,12(1):3-10.
[3] 盛朝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涵特征、評價指標與實現路徑[J].改革,2024,37(1):40-50.
[4] 陽鎮,賀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邏輯解構、關鍵議題與實現路徑[J].改革,2023,36(3):15-31.
[5] 林永亮.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J].紅旗文稿,2023,58(19):32-33.
[6] 王志剛.擔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J].黨建,2020,30(12):12-15.
[7] 李曉紅,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2,65(9):41-45.
[8] 張貝貝,李存金,尹西明.關鍵核心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機理研究——以芯片光刻技術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1):1-11.
[9] 趙彬彬,陳凱華.需求導向科技創新治理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J].科研管理,2023,44(4):1-10.
[10] 尹西明,陳勁,賈寶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與強化路徑[J].中國科技論壇,2021,37(9):1-9.
[11]姚威,胡順順.知識轉化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演化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4):62-69.
[12]楊忠,巫強,宋孟璐,等.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基于創新鏈理論的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1):146-160.
[13]胡登峰,黃紫微,馮楠,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國產替代路徑及機制——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縱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5):188-209.
[14]歐陽桃花,曾德麟.中國商用客機后發技術追趕模式研究:復雜系統管理視角[J].管理評論,2023,35(6):323-334.
[15]PATEL M N, PUJARA A A, KANT R,et al. Assess-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enablers:hybrid ISM and fuzzyMICMAC approach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317:128387.
[16]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17]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8]SIRMON DG,HITT M A,IRELAND RD,etal.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o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breadth,depth,and life cycle effect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5):1390-1412.
[19]PENG M W. Towards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2):251-267.
[20]劉海兵,許慶瑞.引領性創新:一種創新管理新范式—基于海爾集團洗衣機產業線的案例研究(2013—2020年)[J].中國科技論壇,2020,36(9):39-48.
[21]雷小苗,李正風.國家創新體系結構比較:理論與實踐雙維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1):8-14.
[22]陳曦,韓祺.新發展格局下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理論內涵、主要標志與實現路徑[J].宏觀經濟研究,2021,43(12):95-104,35.
[23]張明喜.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科學管理研究,2023,41(3):54-60.
[24]高洪瑋.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理論內涵、現實進展與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5):73-80.
[25]宣思源,楊德才.新型舉國體制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34(6):52-61.
[26]范芙蓉,秦書生.中國共產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思想百年演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8):1-7.
(責任編輯:王敬敏)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
Zhang Hongsi1.2 (1.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Beijing 1Ooo88,China; 2.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lOo084,China)
Abstract:Inordertoachievegreaterself-relianceand strengthinscienceand technology,itis esentialtoexplorethefactors thatenhance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this studydevelops acomprehensiveframework using grounded theoryandtheDelphi method.Theconceptionof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andself-improvementiscrucial for theframework ofanopen system.Itcals forabalance between integrating into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maintaining strategic autonomy,andaims to promote active engagement and competi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market by leveragingandenhancing localinnovativecapabilities.Theultimategoalof 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andself-improvement is a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in technology that merges both the manifest andlatent capabilitiesof local entities,propeling them towards greater strategic initiatives,controllability,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a global scale.
The study begins bydefining theconcepts of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through a review of existingliterature.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 isunderstood toencompasstwointerrelateddimensions:technologicalindependence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 is about achieving innovation self-suffciency,emphas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capabilities toensure autonomyand security within industrial and suplychains;in contrast,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focuses on enhancing the eficiency and efectivenessof technology,advocating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that can lead to and suppor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visualizing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swithinthesystem.Using graph theoryand matrix calculations,the study assesses thecentrality andcausalityof various factors.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strategic and governance elements,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ies andthemodernizationof governance frameworks,significantlyinfluence the system.These elements are vital in bolstering the national system'sability topursue andachieve technologicaladvancements.ISMis employed to createalayer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or these factors,showing how some act as foundational while others operate at intermediate or strategic levels.Theidentified olive-shaped structure,featuringa robust middle layer filed with intermediary mechanisms,facilitates dynamic interactionsacrosslevels.This structuralcomplexityis especiallybeneficial in areas like national technology sectors,which arecharacterized bynumerous levels of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 loops.The MICMAC application was instrumental inclasifying these factors based on their roles as drivers ordependents within the system.Thisclasification aids stakeholders in understanding which factors are likelyto influence others and whichare more susceptible,thus providing a strategic map for policy development andresource allcation.To validate the integrated system model,the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boiler technology.This technology marks asignificant progresson in energy e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The sucessul deploymentand scalingof CFB technologynotonlyunderscore the effectivenessof the strategic factorsidentifiedbutalsodemonstrate the model's validity.Thishighlights howstructured innovation governanceand strategic initiatives are crucialin fostering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The enrich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veloped through 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erminants fostering 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andself-improvementand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forboth policymakers andidustry leaders.The research underscores the critical role of moderniz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aspivotalforachieving 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andenhancement,reflecting China'slong-standing endeavors 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ion.Itstresses thatrefining these governance systems is esentialfor expediting this advancement.Moreover,theanalysis drawsatentiontothevulnerabilityof strategic technological initiatives to systemic disturbances,suggesting thatthe sucessof such projects hinges on meticulous monitoring of both the initiatives themselves and thecontextualfactors that influencethem.Furthermore,the study reveals thatthecapacity forinnovationleadershipinthecontextof technologicalcatch-upis intricatelydependentonamultitudeofinterconnectedfactors,highlightingthe complexity involved in nurturing such capabilities withina dynamic and integrated system.Th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elivers insightful revelations on the complex natureof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autono my,ofering a valuable perspective for nations pursuing 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and global innovation leadership. These insights are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strategies that effectively bolster and refine technological ecosystems.
Key Words: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and Self-improvement;Complex System;System Engineering;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