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外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要條件,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高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銳意進取,提出了教育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并將教育對外開放作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只有高水平的教育和科技才能回答時代之問和歷史之問。因此,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把握高水平教育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使命,將中國高水平教育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態勢走向世界和東方的中心舞臺,并更好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命題。
教育的對外開放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實現現代化強國戰略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歷代領導人都將教育的發展作為優先戰略,并積極實施了教育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戰,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破除重重阻力,重啟了高考,并連續訪問了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派出了眾多的留學生去往美國、日本和歐洲,學習他們的先進生產經驗和管理辦法,很多留學生學成歸來,成為改革開放前期的中堅力量。
隨著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的急劇變化,比如愈演愈烈的地區間的軍事沖突、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個別發達國家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在科學和技術上進行“卡脖子”等,這也在影響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和對外教育的發展。因此,這些都要求我國教育的對外開放需要進行政策和戰略上的調整與優化,需要更加重視人才引進的質量,需要加強教育的質量開放,這些都是高水平教育的對外開放步入高質量發展新地位的全新要求。
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回應了全球復雜環境變化的挑戰
當前人類社會正面臨“逆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和沖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同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布局也在重構和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我國與世界都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個別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軍事優勢、政治優勢和科技優勢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一些歷史上有爭端的相鄰國家在別人挑唆中大打出手,還有的國家則在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和科技共享中愈加保守和呆板。面對復雜政治經濟變化的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只有通過開放和合作才能克服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基于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教育、人才和科技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尤其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對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命題做出了新的部署。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征程中,要繼續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以開放的姿態、自信的心胸、包容的思想回應日益復雜多變的各種挑戰。
教育對外開放增加世界文明交流合作的需要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要推進教育的對外開放,必須建立一種適應教育發展規律的全球教育新秩序和新格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以不斷提升和優化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全球戰略定位為初心和使命,推動和建立我國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必須回歸國際教育的本質屬性,也就是教育性、公益性和人文性,發揮教育作為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傳播工具的真實功能。要堅守國際教育發展的自身邏輯,倡導教育與知識的是全球共同的利益。我國與國際社會一道要積極推進全球教育的變革和創新,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共同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邏輯,也是我國對外教育開放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內涵。要培養青少年具備全球視野的核心素養,就要加快教育對外開放的步伐,構建一種與世界不同文明交流溝通的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模式。
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命題
一、完善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戰略,開創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我國實際和世界形勢做出的重要部署,40多年的改革開放再一次證明對外開放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關鍵因素,而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的教育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的對外開放是整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教育的對外開放不可能引進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理論和教育內容,也不可能大踏步地趕上世界發展的潮流,因此,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要推進高水平的教育發展,必須加強推進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
我國是“一帶一路”的首倡國家和積極踐行國家,我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教育也在“一帶一路”國家中踐行和發展,我國積極實施和共建了“一帶一路”的教育行動,加強了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領域的相互溝通和聯系。我國是東盟國家的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東盟國家教育和科技的中心國家,我國成立了“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并設立了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不斷深化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和合作,從點到面,區域教育的合作機制在我國的倡導下不斷完善和優化。
二、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
教育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興亡成敗,教育是國家的大計、黨的大計,教育興旺則國家興旺,教育強大則國家強大,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的支撐,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就要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具體地講,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教育部積極支持高校引進境外一流的資源,真正做到了“強強聯合”,開展了高水平的合作辦學,主要圍繞工農醫理等國家急需要的緊急學科專業為主。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本科以上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經達到了近500個,境內辦學高校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已經達到了近120所。境外辦學者也包括了綜合實力很強的世界一流名校,更包括了特定專業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的高水平院校,近年來,高水平“引進來”的步伐逐漸加快,同時,高質量“走出去”的步伐也大踏步前進。“中文熱”在世界各國持續升溫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同種國家中,體現了中國溫度和中國高度。有超過80個國家已將中文納入了教育體系,推動中文進入中小學和大學的課堂中,助力各國青年通過中文的學習實現中國夢。
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就要堅持以培養高水平國際人才和知華友華國際人脈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健全和完善來華留學生培養的新體系,規范來華留學生的管理服務的方式方法,將中國打造成為全球重要的留學基地,將“留學中國”品牌做大做強。總之,中國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就要做到“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提高教育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展現作為東方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三、深入參與全球教育發展,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已經成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深入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項事務,如涉及教育科學衛生的重大倡議、重點計劃、重要議程,為全球人文治理和教育發展做出中國貢獻,提出中國方案。要抓住參與全球治理的機遇期,向世界展現一個全新的中國形象尤其是真實和全面的教育形象,講好新時代中國的教育故事,傳播更多的中國教育聲音,讓中國教育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信任。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進程中,要將中國教育的主張向世界表明,中國教育的智慧向世界傳播,中國教育的方案由全世界共享,凝聚更廣泛的國際共識,一切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促進合作和共享,實現人類文明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的交流和互鑒,這也是中國建設教育強國,實現高質量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四、將培養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擺在當前突出的重要位置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競爭從未停歇,而且愈演愈烈。競爭無處不在,競爭無時不在,從政治到軍事再到外交,但歸根結底是綜合實力的競爭,而教育和科技則是影響世界競爭格局的基礎性因素,可以說教育和科技的競爭也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我們要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積極推動我國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而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的核心則是建立以全球競爭能力為中心的教育對外開放體系。
近年來,各個國際組織也積極倡導培養全球素養的人才,提出了培養全球素養的三大指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做出了系統化的部署,也提出了教育和人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的支撐,也給我國高水平教育的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確定了路徑。
五、不斷擴大制度型的教育對外開放的程度
回溯歷史,所有崛起的世界強國,他們的經驗再次表明正是有了開放的心態和善于學習的精神才抓住歷史的機遇,跟上時代的步伐,最終成為世界級的強國。因此,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我國要繼續穩定擴大制度性的教育對外開放程度,走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的路徑。制度開放實際上就是一種內部的開放,從當前來看,我國教育對外開放也有很多問題和不足,主要是學校建設能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法律政策的保障落后于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因此,我國要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命題,就要加強內部制度的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改革,實施教育國際化的戰略。
擴大制度性的教育對外開放,國家需要長期致力于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實施教育國家化的戰略,開創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氣象。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重要指導,從資源要素流動逐步過渡到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以高校大學生為主要對象,逐步完善人才流動的制度,增強我國高校大學生參與國際科技攻關、學術自由研究和文化傳播交流的力度和深度。
當前,全球治理和發展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作為一項公共事業和共同利益的教育,只有加強研究和創新,實現全球的團結和國際的全面合作,才能一起向未來,開創人類教育發展的新局面。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時刻謹記中國責任和擔當,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用中國方案解決世界教育難題,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命題。
作者簡介:
肖霖岳,1989年生,男,湖南祁東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網絡營銷、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Y2023127)、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專項課題《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命題》(項目編號:C24XKY81KY01)研究成果。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