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加快貿易強國建設。其中,產品質量提升是發展中經濟體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Khandelwal,2010)。然而,當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2019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顯示,質量問題成為中國產品在海外銷售的最大阻礙, 62% 的受訪者會擔憂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由此,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就成為當前中國貿易向高質量轉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此,一系列研究試圖探索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決定因素以尋求質量升級的有效對策。先前的研究認為外資作為國際先進生產要素的重要載體,對于提升發展中國家產品質量具有獨特的作用(Anwarand Sun,2018;徐乙尹等,2022)。李瑞琴等(2018)表明上游外資企業通過技術溢出效應能夠提升國內下游企業的出口產品質量。誠然,依托低成本比較優勢承接全球價值鏈下游分工的貿易策略,使得企業可以更快地通過模仿和學習國際先進技術逐步形成比較優勢并推動出口貿易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梯。然而,伴隨著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發達經濟體跨國企業通常只會將不涉及核心技術的生產環節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因而吸收國外技術溢出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作用相對有限。還有研究從人力資本擴張(方森輝和毛其淋,2021)、自主創新能力(曲如曉和臧睿,2019)、“內循環”產能模式(王昕和汪萍,2024)等角度探討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動力來源。總體而言,上述文獻主要從供給側探討要素稟賦結構升級與演變對出口產品質量的作用,然而要素結構并非提升一國出口產品質量的唯一路徑,市場需求側因素同樣在出口產品質量提升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icard,2015;孔令池等,2022)。
將國內市場需求增長與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有效結合有其理論支撐。根據相似偏好理論和本地市場化理論,企業出口的基礎和前提是需要一定的國內市場需求(Linder,1961)。本地企業若要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需要依賴于國內大市場,因而企業出口的產品往往也是國內需求較大的產品(Krug-man,1980)。進一步地,高收入消費者傾向于購買高質量的差異化產品,國內市場規模擴大會增加企業接近高收人消費者的可能性,這時國內市場規模擴大會驅動企業生產和出口高質量產品(Din-gel,2017)。同時,國內市場規模擴大有利于要素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企業以此獲取高額利潤,這會提升企業研發動力和生產效率,進而實現出口產品質量升級(陳熠輝等,2022)。由此,本文依據上述理論,通過剖析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特征,探究國內超大規模市場作用于出口產品質量的內在機理,這對于切實利用國內大市場優勢,促進企業向高質量出口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已有研究從市場需求側視角探討區域間市場整合對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如劉信恒(2020)基于國內市場分割的實證研究發現,國內市場分割將不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強永昌和楊航英(2021)基于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市場一體化可以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周邊城市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史本葉和馬曉麗(2023)強調區域間市場一體化能夠加強國內價值鏈鏈長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作用。不可否認的是,市場一體化確實有助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發揮,然而國內市場整合僅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形成的前提。孔令池等(2022)的研究與本文研究內容相近,孔令池等(2022)重點考察了國內市場需求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促進作用,并發現國內市場需求上升會通過提升生產率、選擇高生產率企業和吸引企業集聚三個渠道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然而,上述研究并未進一步剖析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特征,并分析這些優勢特征如何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此外,上述文獻也未將反映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特征引人理論模型之中,無法從理論層面明晰超大規模市場所具備的優勢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內在影響。
針對上述文獻的不足,本文做出如下改進:(1)在Hallak and Sivadasan(2009)產品質量異質性模型的框架內將技術外溢、中間投入共享以及差異化產品競爭等反映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三個特征引入模型中,從理論層面揭示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內在機制,這是在以往關于國內市場需求與企業出口關系的研究中未考慮的。(2)依據Amurgo-Pacheco and Pierola(2008)關于出口二元邊際的定義以及MelitzandPolanec(2015)的動態分解法,本文從企業內新舊產品和企業間資源再配置視角進一步探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路徑,為回答企業何種產品以及何種企業會得益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供實證證據。(3)現有關于國內市場規模的研究多聚焦于同行業(孔令池等,2022),并未考慮行業間的關聯效應。對此,本文利用國內行業間投入產出表構造上下游行業國內市場潛力,從行業關聯視角探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作用。本文不僅考慮了行業內可得的市場規模水平,而且考慮了不同行業間投人產出關聯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對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作用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二、理論機制
(一)理論分析
市場規模的擴大一方面會通過集聚外部性影響企業行為,另一方面會通過加劇市場競爭對企業產生影響①。因此,本文重點從超大規模市場在集聚(技術溢出、中間投入共享)和競爭(差異化產品競爭)兩個方面的具體優勢來分析其在出口產品質量中的作用。通過集聚和競爭視角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三個機制提供更為充足的理論依據。
從集聚視角來看②,超大規模市場有助于擴大技術外溢。超大規模經濟體具有規模龐大、供求多元以及創新活躍等特征的內需市場,既通過需求引致創新作用促進本土企業產品創新(Zweimullerand Brunner,2005),也更易吸引創新人才和創新企業在此集聚。大規模企業集聚不僅為高科技企業同其他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創造了機會,而且使企業間高技術人員和其他人員通過接觸進行技術和信息交流,形成人才間“干中學”和企業間知識共享和技術溢出,這不僅有助于促進企業創新,而且能夠提升生產效率(Heada etal.,1995)。企業創新活動增加和生產效率提升顯然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此外,超大規模市場有助于中間投人共享。超大規模市場為中間品廠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這有助于實現規模經濟效應。而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中間品廠商增加了最終品廠商可使用和選擇的中間品種類,這有助于降低最終品廠商的生產成本,提高其生產效率(Ellison et al.,2010)。此外,中間品共享使得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之間聯系更為緊密,降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成本,并提升企業對引進、吸收和投入中間品的能力和效率。生產成本降低和生產效率提升有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從競爭視角來看,Melitzand Ottaviano(2008)將壟斷競爭模型和企業異質性融入到新經濟地理理論,并證明了國內市場規模越大,企業競爭越激烈,由此引致越高的生產率這一結論。易先忠等(2017)認為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實現出口質量升級所必需的“國家特定優勢”,因為相比小國,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可以克服規模經濟和競爭機制的兩難困境,在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的同時,也會吸引更多企業進人,形成更為擁擠的產品空間,加劇了市場競爭。最近的文獻也從理論與實證上論證了市場規模擴大加劇了市場競爭這一結論(Ding and Niu,2019;初曉等,2024)。國內市場規模的擴大會激勵更多企業進入市場,導致產品供給大幅增加,以滿足市場需求。市場中大量企業的進入會逐步分攤超額利潤致使利潤減少,伴隨著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企業為了贏得市場份額不得不開展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企業自身進行研發創新和改善生產效率,以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差異化產品,這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消費者,也有助于提升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競爭力①。從產品競爭層面來說,超大規模市場也為本土差異化產品提供了盈利空間,催生高質量差異化產品研發,通過壓縮同質產品利潤空間,使得差異化產品擴張成為獲利的必要手段(易先忠等,2014)。同時,超大規模市場帶來了多元且廣闊的產品空間,使得企業能攤銷研發費用,降低差異化產品研發成本,提升創新效率(易先忠等,2014)。創新效率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
綜上,本文從集聚視角(技術溢出、中間投入共享)和競爭視角(差異化產品競爭)來分析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特征,并探討了這些優勢特征如何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下一部分本文建立理論模型以合理化這些內在機制。
(二)理論模型
結合前一節內容中的理論分析,本文在Hallak and Sivadasan(2009)產品質量異質性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特征:技術溢出、中間投人共享以及差異化產品競爭納入出口產品質量影響模型中,通過數理模型推導為后文分析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內在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1.需求
代表性消費者效用函數設定為CES形式:

其中, x 表示產品種類;若某一特定企業僅生產某一種特定產品,則企業也表示為 x;Ω,θ,q,σ 分別為產品種類、產品質量、產品數量以及產品間替代彈性。在特定預算約束下,求解效用最大化,得到代表性消費者對產品 σX 的需求:

其中,E、P分別為消費者支出、價格指數, 
2.供給
考慮企業所面臨的可變成本最小化問題:


σμ/(σ?1)其中 為CES形式的復合中間品投入, Mj 為第j種中間品投人, σu 為中間品之間的替代彈性, NM 為中間品種類數量。在具有更大市場潛力的地區,中間品與最終品之間的投人產出關聯引致了更大的中間品投入需求,從而得以支撐規模化和多元化的中間品市場,因此中間品種類 NM 是國內市場規模D的增函數,
為復合中間品的價格指數,其中 pMj 為第j種中間品的價格, τMj 為企業與j種中間品廠商間地理距離 (τMj?1 ),反映了其冰山運輸成本。通過推導得知,企業面臨的中間品價格指數 PM 隨著中間品種類 NM 的增加而減小,即
,因此
。由此可知,超大規模市場可以通過擴大企業可獲得的中間品種類進而降低企業中間品的獲取成本。L為中間品以外的要素投入,c為其投入成本。 θxβ 反映了因產品質量提升導致的可變成本的增加, 0lt;βlt;1 為質量生產的可變成本彈性。在約束條件中,記 φ=
反映了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其中 ωx 反映了企業用于產品 σX 的生產流程技術水平, κgt;0 反映了各產品生產流程技術之間的溢出效應。S為企業所面臨的差異化產品競爭空間,市場規模的擴大既促進了企業生產產品種類的增加(陳豐龍和徐康寧,2012),也促使企業通過差異化產品擴張來獲利,因此產品競爭空間S@是國內市場需求D的增函數,即
。
反映了來自其他廠商的技術溢出作用,其中 γ 為技術溢出系數,N為同類型廠商總數。伴隨市場需求規模的增加,國內市場可以容納更多的生產廠商,因此同類型廠商總數 N 隨國內市場規模D的增加而增加,
0。通過推導發現
,即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可以通過容納更多生產廠商提高行業內廠商技術溢出水平。 LαM1-α 為C-D形式的生產函數。通過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企業成本最小化問題(3)(4)可以得到企業生產活動的總成本如下:

不失一般性的,對中間品價格做同質性假定, ρpMj=ρpM,τMj=τM 則有:



進一步地,Hallak and Sivadasan(2013)認為垂直差異化產品生產成本取決于2種生產能力:流程生產能力和工藝生產能力。產品生產流程的加工效率可以表示為流程生產能力,也即前文中所推導得到的產品生產效率 4 。工藝生產能力為在特定成本下,企業將高質量產品創新設計快速轉化為實際產品的能力,也即以更低固定成本研發質量更高的產品。易先忠等(2014)指出,超大規模市場帶來了多元且廣闊的產品空間,使得企業能攤銷研發費用,降低差異化產品研發成本。基于此,本文考慮如下固定成本的構建形式:
FC=F(θ)
F(0)反映了因質量提升帶來的固定成本。Desmet and Parente(2010)指出,更大市場規模將擴大企業所面臨的產品空間,使得企業能夠通過差異化產品競爭攤銷研發費用,進而促進產品創新。基于此,本文采用如下形式構建企業在產品競爭空間S中所面臨的總固定成本,其中, F0 為產品生產活動中不隨產品質量變動的固定成本。企業總固定成本可表示如下:

其中 μgt;1 為產品質量的固定成本彈性, 4 和
的定義與前文一致,分別表征企業自身技術水平與來自其他廠商的技術溢出效應。 εgt;1 ,反映了產品競爭空間內不同產品之間研發成本的均攤效應,不失一般性的假定 θs=θ ,則可以得到:

記
反映了差異化產品競爭空間擴大對企業研發成本的分攤作用,可以推導得知,
且
,即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可以通過擴大差異化產品市場空間促進企業均攤質量研發成本。
3.均衡
結合式(2)以及Dixitand Sitgliz(1977)關于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企業最優產品定價的推導結果
,可以得到企業的利潤函數如公式(10)所示:

進一步代人企業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的表達式MC =δP?\"c
并求解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d =0,得到利潤最大化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如公式(11)所示:

其中,
。式(11)中,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取決于中間品價格PM 技術溢出
以及差異化產品競爭空間 ? 。對式(11)一階求導可得:



結合前文中的討論可知,首先,國內超大市場規模通過促進中間品共享降低中間品價格提高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即x= a aPu aNM gt;0。其次,國內超大市場規模通過技術溢出效應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即=
。再次,國內超大市場規模通過擴大差異化產品市場空間均攤質量研發成本實現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即= 
因此依據上述理論模型,本文提出如下3個假說
假說1: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促進中間品共享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
假說2: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假說3: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加強差異化產品競爭實現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
三、研究設計
(一)計量模型設定
本文設立如下計量模型:

其中,i表示企業;j表示行業;c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quality it 為企業i在年份t的出口產品質量;In marketjet為城市c的j行業在年份t的市場規模的對數值; X′ 為控制變量; γi 表示企業固定效應; ρt 表示時間固定效應; εicjt 為隨機誤差項。
(二)變量衡量
1.被解釋變量:出口產品質量
遵循蘇丹妮等(2018)的做法,利用式(2)建立計量模型,企業 i 在年份 t 對國家 e 出口的產品 x 數量為:

對式(16)取對數,可得如下計量回歸式:

其中,
表示出口國-年份虛擬變量, μiext=(σ-1)lnθiext 為隨機擾動項。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產品價格與質量密切相關會導致式(17)存在內生性問題,對此本文為企業i對國
家e出口產品 σX 的價格選取工具變量(IV),以企業i對除e以外國家出口產品 σX 的平均價格為 IV 。可得產品 x 的質量為:

對式(18)進行標準化處理,這一好處在于可以避免因 σσσσ 外部彈性賦值主觀性大,且對產品之間水平差異控制有限等問題。

其中, max,min 表示出口產品 x 質量的最大和最小值。以式(19)為基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以出口價值為權重)為:

其中,
表示企業i在年份t對目的國e出口的產品 σX 的價值; x 表示企業i在年份t對所有國家出口產品的集合。
2.解釋變量:超大規模市場
本文以國內市場規模表征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國內市場規模指標關注于規模優勢和市場間的相互作用,衡量了企業所在地區可得的市場規模水平以及不同地區間的需求關聯效應,不僅涵蓋了超大規模市場的內涵,而且考慮了區域市場空間互動帶來的規模經濟優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參考Harris(1954)對市場規模的定義,本文以企業與其他城市距離的倒數為權重計算企業在各地區市場購買力的加權之和,并以此來衡量企業所面臨的市場規模。現有部分文獻,如韓峰等(2021)以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衡量城市最終品購買力,然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涵蓋較為廣泛,包含了各行業。但是,企業生產活動僅屬于某一行業,其面臨的市場規模也應該是該行業的市場規模。因此,籠統的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估了企業所面臨的市場規模。本文依據陳豐龍和徐康寧(2012)的方法,以城市同行業工業企業國內銷售總額作為企業在不同城市購買力的衡量指標,進而計算出企業所面臨的國內市場規模。具體測算公式如下:

其中, marketcjt 為城市c的j行業在時間t的國內市場規模; Ωkjt 為城市 k 的j行業在時間t的存續企業集合; DSi′jkt 為處于城市 Δk 的j行業企業i'在時間t的國內市場銷售額,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與出口交貨值之差衡量; dck 為城市
與 k 之間的地理距離,城市自身距離以
來計算,S為城市市轄區面積。
3.控制變量
參考蘇丹妮等(2018)韓峰等(2021)研究,本文選擇企業和城市層面的控制變量:企業規模:以企業員工數對數值衡量;資本密集度:以企業固定資產總額與員工數比值的對數值衡量;勞動力成本:以企業員工平均工資對數值衡量;企業年齡:以特定年份與企業成立年份之差加1的對數值衡量;政府補貼:以政府補貼與企業銷售額比值衡量;城市經濟發展:以城市人均GDP對數值衡量;城市人口規模:以城市年末總人口對數值衡量;城市外商直接投資水平:以城市外商實際投資額對數值衡量。此外,考慮到行業競爭程度也會影響企業出口,在控制變量中引入行業集中度,以HHI指數衡量企業所在行業競爭程度。為排除異常值影響,對上述變量進行 1% 和 99% 水平下縮尾處理。
(三)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包括企業生產、出口貿易數據以及城市特征數據。企業生產數據來自2001—2015年①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本文對其中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和地區行政區劃代碼進行統一口徑。同時,依據 Brandt et al.(2012),刪除一些主要指標缺失、為負、為零值的樣本。企業進出口貿易數據來自2001—2015年中國海關數據庫,依據施炳展和邵文波(2014)做法,剔除企業名稱、出口目的國、產品名稱缺失的樣本、農產品和資源品樣本、單個交易規模小于50美元或數量小于1的樣本以及中間貿易代理商②樣本,本文從中提取HS6位編碼產品的貿易信息作為研究樣本。最后,根據 Yu (2015),對中國工業企業數據與海關數據進行匹配,最終獲得樣本數為323288個,企業數85664家。城市層面數據來源于《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表1匯報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四、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
表2匯報了式(15)的估計結果。其中,列(1)僅考慮了核心解釋變量和企業特征因素,從中可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列(2)引入了城市和行業特定因素;列(3)進一步加入企業和時間固定效應以控制不可觀測的非時變企業特征(如企業所有制等)和時間特定沖擊(如宏觀政策沖擊等),此時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估計系數的顯著性和符號未發生較大變化,表明在控制了一系列因素之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舊促進了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上述結果意味著,隨著傳統要素比較優勢的減弱,超大規模市場這一動態優勢將會決定貿易和生產模式的轉變(孔令池等,2022),進而能夠作為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內在動力。
鑒于在出口產品質量測算過程中本文使用了一些產品特征如出口產品種類和出口總價值。本文進一步檢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出口產品種類和總價值的影響。列(4)和列(5)分別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企業出口產品種類對數值和企業出口總價值對數值進行回歸。估計結果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企業擴充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提高出口總價值。這些結果意味著超大規模市場能夠支撐起多樣化產品的規模經濟,有助于企業擴大出口產品種類和提升出口價值進而促進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二)穩健性檢驗
1.內生性問題
由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可能會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即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也可能會帶動國內市場規模的擴張。此外,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出口產品質量可能受到一些非觀測因素的影響,這也會產生內生性問題。為應對這一問題,本文采用工具變量(IV)法
本文使用地理變量、歷史變量以及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IV,并采用2SLS(二階段最小二乘法)。地理變量方面,本文選擇城市地理中心度為IV,城市中心度直接影響企業所在城市與國內各大市場鄰近性,與國內市場潛力具有較強關聯(李宏兵等,2014),且地理變量作為自然地理條件,并不會直接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歷史變量方面,本文選擇1984年城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為IV,歷史上城市行政區域面積與該地經濟發展、城市規模密切相關,而城市規模大小顯著影響企業所面臨的市場規模(程玲,2022),且長時期滯后的歷史變量并不會對當期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產生直接影響②。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項與內生變量當期項緊密相關,但由于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項所表征的事件已發生,因而與當期誤差項相關性較低。表3匯報了IV的估計結果。第一階段結果表明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顯著正相關,與預期相符。第二階段結果顯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估計系數仍顯著為正,工具變量識別不足檢驗Kleibergen-PaapLM統計量在 1% 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且Kleibergen-PaapWaldF統計量大于 10% 臨界值,拒絕了弱工具變量假設,說明本文的IV選取是合理的。總的來說,在考慮了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后,本文的基準結論依舊穩健。

2.替代性變量
對于解釋變量,參考韓峰等(2021),本文利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對數值來度量超大規模市
場優勢 Δ(lnMP)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 k 表示城市; Yk 為城市 k 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dck 為城市c與 k 之間的地理距離,其中城市自身距離為
,S。為城市市轄區面積。這一指標測度了城市面臨的市場需求規模或城市間市場關聯效應,替代后回歸結果見表4列(1)。
對于被解釋變量,在衡量出口產品質量時本文進行了標準化而并未考慮替代彈性 σσσσ ,這樣可以使本文更多關注于國內大市場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而不是在計算出口產品質量前估計產品需求。盡管如此,本文仍考慮一些不同的 σσσσ 值,以確保結果不會因變量測量誤差而產生偏誤。根據Khandelwaletal.(2013),本文設定替代彈性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并重新計算產品質量,這是未標準化的質量。表4列(2)結果顯示,替代彈性 σσσσ 的變化并不影響本文的基準結論。
3.其他穩健性檢驗
(1)貿易自由化
中國在加人WTO之后步人了貿易自由化快速發展階段。研究認為市場競爭因貿易自由化發展而變得更為激烈,同時國內企業能夠進口高質量中間投入品,進而提高出口產品質量(Fan et al.,2015;樊海潮等,2022),因此出口產品質量可能受到貿易自由化的影響。本文首先引入行業-時間固定效應以控制貿易自由化在不同年份對行業的特定沖擊,估計結果列于表4列(3)。其次,根據盛斌和毛其淋(2017)的研究,本文構造3位數行業的最終品進口關稅和中間品進口關稅來衡量進口貿易自由化②。表4列(4)估計結果表明貿易自由化不會影響本文的主要結論。

(2)各地區差異化政策
在本文的樣本期內,各城市在不同時間段內出臺了差異化的地方企業出口扶持措施,為克服地方差異化出口政策的影響,本文在表4列(5)控制了城市-時間固定效應,估計結果仍是穩健的。考慮到特定城市對支柱產業的政策偏好以及相同產業在不同城市間的發展水平差異,本文通過行業一城市固定效應對其加以控制,檢驗結果如表4中列(6)所示。
(三)影響機制
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之后,本文證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那么,進一步地,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究竟通過何種內在機制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理論分析中,本文提出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技術溢出、中間投入共享、差異化產品競爭—企業出口產品質量這一內在影響機制。對此,本文進行檢驗。關于機制檢驗的方法,本文參考牛志偉等(2023)、曾國安等(2023),采用中介分析方法,并通過Sobel檢驗和Bootstrap檢驗對估計結果進一步判斷,以增強機制檢驗的完備性和可信度。具體模型如下:
Micjt=n0+n1marketjct+n2X′+γi+ρt+εicjt
qualityit=n3+n4marketjet+n5Miet+n6X′+γi+ρt
其中, ΔMicjt 代表中介變量,包括技術溢出、中間投入共享和差異化產品競爭①,其余變量與式(15)一致。
表5列(1)(2)反映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引致的技術溢出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中介機制回歸結果。列(1)中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技術溢出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加強技術溢出。超大規模市場推動同類型技術廠商集聚并形成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作機制,分攤研發成本,促進企業間技術溢出。列(2)表明技術溢出擴大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同時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技術溢出估計系數在列(2)中仍顯著為正,且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系數較列(1)有所下降。對此,本文進行了Sobel檢驗,Z統計量在 1% 水平下顯著。同時,本文又進行Bootstrap(500次)抽樣檢驗,發現中介效應置信區間并不包含0,說明中介檢驗結果有效,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引致的技術溢出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假說1得以驗證。
表5列(3)(4)反映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引致的中間投入共享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中介機制回歸結果。列(3)中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促進中間投入共享。超大規模市場能夠促進同一類型的中間品廠商聚集,不但有利于中間品廠商共享大規模中間品市場,還能夠為最終品廠商提供種類豐富且價格更低的中間投入。中間投入共享估計系數在列(4)中顯著為正,中間品廠商的集聚不僅增加了最終品廠商可以使用和選擇的中間品種類,降低了最終品廠商的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最終品廠商可獲得的中間品質量,生產成本降低和中間品質量的提升有助于企業提升出口產品質量。根據列(4)估計結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中間投入共享仍顯著為正,且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系數較列(3)有所下降。此外,Z統計量在 1% 水平下顯著,且中介效應置信區間并不包含0。這一系列結果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引致的中間投入共享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假說2得以驗證。

表5列(5)(6)反映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引致的差異化產品競爭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中介機制回歸結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列(5)中顯著為正,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在增加產品種類、數量以及多樣化的同時也造成了差異產品之間的競爭,由此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引致了差異化產品競爭。列(6)中,差異化產品競爭估計系數顯著為正,產品的市場競爭加劇必然會倒逼企業進行研發創新以及提升生產效率以\"擺脫競爭”,而生產效率提升以及研發創新增加均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根據列(6)估計結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中間投人共享仍顯著為正,且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系數較列(5)有所下降。此外,Z統計量在 1% 水平下顯著,且中介效應置信區間并不包含0。這一系列結果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引致的差異化產品競爭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假說3得以驗證。
(四)進一步分析
1.異質性考察
(1)貿易方式對于不同貿易方式的企業,其生產的主要產品技術含量、從屬的價值鏈制造環節以及所具備的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資源均存在顯著差異,故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影響也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表6列(1)和(2)結果,對于一般貿易企業出口產品質量而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顯著的促進效應,而對加工貿易企業影響不顯著。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往往具有“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特征,對于國際生產網絡依賴程度更高,相反對國內中間投入依賴程度更低,因此國內市場對這類企業作用較一般貿易企業更弱。相比之下,一般貿易企業從事技術含量較高產品的生產,處于中高附加值制造環節,具備一定的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儲備,且更依賴國內中間投入,在面對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時,他們更有能力和動力進行高質量產品研發和創新以提升自身績效。
(2)企業所有制
就生產技術和資源配置效率而言,不同所有制企業存在顯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最終會引致生產效率和創新效率的差距,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可能存在異質性。表6列(3)和(4)估計結果顯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非國有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于國有企業影響不顯著。國有企業掌握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在政府支持之下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取資金、土地等關鍵生產要素,且長期存在預算軟約束現象,因而其生產經營決策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影響較小。相比之下,非國有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為提升企業經營績效,他們有較強的動力利用超大規模市場進行差異化產品研發創新以及與相關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合作以提升自身生產效率和創新效率,因而受國內市場規模的影響較大。

(3)產品異質性:新產品和舊產品
基準回歸結果表明國內市場規模擴大有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那么究竟是哪類產品質量得以升級,這也需要加以研究。依據Amurgo-Pacheco and Pierola(2008)對出口二元邊際的定義,并參考李波和楊先明(2021)的方法,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進行分解:老產品老市場的加權出口產品質量、老產品新市場的加權出口產品質量、新產品老市場的加權出口產品質量、新產品新市場的加權出口產品質量①。由此,將老產品老市場和老產品新市場的加權出口產品質量歸為老產品的出口產品質量,將新產品老市場和新產品新市場的加權出口產品質量歸為新產品的出口產品質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t、e、x表示企業、年份、出口目的國和出口產品; Siext 為企業i在年份t向目的地e出口的產品 x 的出口額占企業i在年份t的總出口額比重;
為式(19)標準化后的出口產品質量; Dokoe 、Dokne?Dnkoe?Dnkne 分別為老產品老市場、老產品新市場、新產品老市場、新產品新市場四個維度的出口樣本集合。表6列(5)和(6)匯報了這一估計結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這兩列中均顯著為正,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利于新產品和舊產品出口質量提升。換言之,超大規模市場不僅為新產品質量升級提供了動力機制,還有利于支撐起舊產品的規模經濟。
2.行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本文進一步從企業間資源配置視角來挖掘推動行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內在原因。現有文獻認為企業自身產品質量升級和企業間資源再配置效率的改善是提升企業所在行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兩種路徑,而其中更為關鍵的是要考察資源能否從低質產品企業轉向高質產品企業。本文根據Melitz andPolanec(2015)蘇丹妮等(2018)的動態分解法分解行業出口產品質量,并基于企業間資源再配置視角探討行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的來源。該方法將行業出口產品質量分解為4項:進入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效應、退出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效應、存續企業間資源再配置效應、存續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水平提升效應。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 Δqual 為第1期至第2期的行業出口產品質量變化; c,b,n 分別為存續企業、新進入企業、退出企業集合;
為企業i在時間t的出口產品質量, m 為企業數量;
sit 為企業i在時間t的出口額,衡量企業間資源配置狀況,其中
(20號
式(26)中,存續企業水平效應具體為存續企業自身出口產品質量變動導致行業出口產品質量變化(存續企業前后2期出口市場份額保持不變);存續企業資源再配置效應為存續企業自身出口市場份額變動導致行業出口產品質量變化(存續企業前后2期出口產品質量保持不變),若為正則表明資源再配置效應提高(資源由低產品質量企業轉向高產品質量企業);進入企業效應為行業出口產品質量的變化由進入企業引致的,為正則表明進入企業平均出口產品質量高于存續企業;退出企業效應為行業出口產品質量的變化由退出企業引致的,為正則表明退出企業平均出口產品質量低于存續企業。資源再配置效應可歸納為存續企業資源再配置效應、進入企業效應以及退出企業效應之和。
利用上述分解結果,本文考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能否通過資源再配置提升行業出口產品質量,設定如下模型:

其中,j、t表示行業和年份;
為資源再配置引起的行業j在年份t的出口產品質量變化;marketji為行業j在年份t的市場規模,為與被解釋變量測度維度一致,采用無地區維度的國內市場規模;Y'為基準回歸中行業層面控制變量; γj?ρt,εjt 為行業固定效應、年份固定效應以及標準誤差項。
表7列(1)匯報了式(27)的估計結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改善資源再配置效率提升行業總體出口產品質量。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會導致更多企業進入,增加產品供給。大量企業進入會降低超額利潤,引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應對市場競爭,企業不得不進行多樣化產品研發升級以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使得那些產品更新換代較慢以及產品質量較低的企業市場份額被擠壓,更多的市場資源被轉向那些創新水平較高、產品質量更好的企業,提升了資源再配置效應。超大規模市場為企業提供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通過篩選出產品質量更高的企業來改善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列(2)—(4)進一步將資源再配置效應分解為存續企業、進入企業以及退出企業效應。列(2)估計結果反映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了市場份額由低質產品向高質產品的存續企業再配置。列(3)和(4)結果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企業進入效應影響不明顯,但通過退出企業效應促進了行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這意味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利于發揮優勝劣汰的作用,引導資源更多轉向高質產品企業,以此提升行業出口產品質量。綜上,退出企業效應和存續企業間資源再配置效應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行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主要途徑。
3.行業關聯視角
基準回歸中,國內市場潛力的計算主要是采用城市內同行業工業企業國內銷售總額,不過這一指標并未考慮行業間的關聯作用。超大規模市場不僅要考慮行業內市場規模優勢,還需要考慮行業間的相互作用。因此,這一部分本文重點考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于上下游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本文借鑒毛其淋和許家云(2018)的做法,采用國內行業間投人產出表構造上游行業國內市場潛力指標
和下游行業國內市場潛力指標
以考察國內市場潛力是否能通過行業間關聯途徑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g 為產業j的上游行業, ηgj 為產業j使用上游產業 Πgg 投入品的消耗系數,f為產業j的下游行業, ρfj 為產業j投入下游產業f的消耗系數。 DMPcgt 和 DMPcft 分別為第t年城市行業g和行業j的國內市場潛力。表8報告了來自上下游關聯行業的國內市場潛力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其中,列(1)和列(2)為采用直接消耗系數計算的來自上下游關聯行業的國內市場潛力指標,列(3)和列(4)為采用完全消耗系數計算的來自上下游關聯行業的國內市場潛力指標。列(1)—列(4)結果顯示,在兩種指標測算方式下,
和
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均顯著為正。這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僅可以促進本行業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還可以通過行業關聯效應帶動上下游行業的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將超大規模市場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置于統一分析框架,利用2001—2015年中國工業企業和海關數據庫深人探討以國內市場規模為表征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如何成為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動力來源。結果表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機制分析發現技術溢出、中間投入共享、差異化產品競爭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內在機制。異質性分析發現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主要促進一般貿易和非國有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此外,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但有助于企業內新產品和舊產品質量提升,還通過企業資源再配置效應促進行業整體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最后,進一步區分行業上下游可以發現,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以通過行業關聯效應帶動上下游行業的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根據上述結論,本文有如下政策啟示:(1)當前,在全球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中國若想實現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需轉向依靠超大規模市場,通過釋放國內需求由內及外推動出口產品質量升級。而構筑超大規模市場就需要繼續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建設統一大市場。具體而言,需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如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制定國內通用性資格清單,統一規范評價程序,增強清單通用效力。打破人為設置的區域壁壘,如地方通過設置不合理的行政許可或審批條件對來自其他地區的商品施加限制條件,對于這些影響較大的區域壁壘,應組織地方開展專項自查,予以清理。(2)在國際終端消費市場轉移和國內消費市場擴張與升級的雙重背景下,中國重塑出口競爭力需更加關注超大規模市場這一競爭優勢的戰略基點:其一,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人才跨地區自由流動。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機制,推動各地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鼓勵跨區域的技術交易以及技術信息交流互動,倡導各主體開放共享科研基礎設施。通過加強技術與人才的交流共享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為提升出口產品質量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其二,鼓勵差異化貿易企業共同打造國內中間品市場,同時加強區域間合作、交流與共享,在互相學習中創新中間品協同共享機制,通過中間品共享助推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其三,完善市場競爭制度,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機制,建立公平競爭政策,為差異化產品競爭奠定制度基礎。此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統一行政執法、司法裁判標準,健全司法與執法銜接機制,為企業在超大規模市場中進行差異化產品研發提供法制條件。最終通過促進差異化產品公平競爭和保障產品研發成果來提升出口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陳豐龍、徐康寧,2012,“本土市場規模與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第44-56頁。陳熠輝、蔡慶豐、林海涵,2022,“政府推動型城市化會提升域內企業的創新活動嗎?——基于‘撤縣設區'的實證發現與政策思考”,《經濟學(季刊)》第2期.第465-484頁。
程玲,2022,“集聚效應或選擇效應:城市規模與出口產品質量”,《國際貿易問題》,第10期,第107-123頁。
初曉、張丹蕾、趙勇,2024,“工業機器人如何影響出口競爭:‘價格競爭'還是“質量競爭\"”,《中國工業經濟》第6期,第99-116頁。
樊海潮、黃文靜、吳彩云,2022,“貿易自由化與企業內的產品質量調整”,《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第93-112頁。
范紅忠、胡楊、王道,2024,“大國市場與企業全球價值鏈地位攀升:國內超大市場規模的國家競爭優勢”,《經濟學家》,第4期,第67-77頁。
方森輝、毛其淋,2021,“高校擴招、人力資本與企業出口質量”,《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第97-115頁。
韓峰、莊宗武、陽立高,2021,“中國制造業出口價值攀升的空間動力來源——基于要素供給和市場需求的綜合視角”,《中國工業經孔令池、郝少博、劉志彪,2022,“我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本地市場效應”,《南開經濟研究》,第10期,第3-18頁。
李波、楊先明,2021,“勞動保護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基于《勞動合同法》實施的準自然實驗”,《經濟學動態》,第7期,第99-115頁。
李宏兵、蔡宏波、王永進,2014,“市場潛能加劇了性別工資不平等嗎?”,《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1期,第22-41頁。
李瑞琴、王汀汀、胡翠,2018,“FDI與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基于上下游產業關聯的微觀檢驗”《金融研究》,第6期,第91-108頁。
劉信恒,2020,“國內市場分割與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證據”,《國際貿易問題》,第11期,第30-44頁。
毛其淋、許家云,2018,“外資進入如何影響了本土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經濟學(季刊》,第4期,第1453-1488頁。
牛志偉、許晨曦、武瑛,2023,“營商環境優化、人力資本效應與企業勞動生產率”,《管理世界》,第2期,第83-100頁。
強永昌、楊航英,2021,“市場一體化、空間溢出與區域出口質量升級——基于長三角市場一體化的經驗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第
10期,第1-16頁。
曲如曉、臧睿,2019,“自主創新、外國技術溢出與制造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中國軟科學》,第5期,第18-30頁。邵朝對、蘇丹妮,2019,“產業集聚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GVC升級的本地化路徑”,《管理世界》,第8期,第9-29頁。盛斌、毛其淋,2017,“進口貿易自由化是否影響了中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世界經濟》,第12期,第52-75頁。施炳展、邵文波,2014,“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測算及其決定因素——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的微觀視角”,《管理世界》
90-106頁。史本葉、馬曉麗,2023,“國內價值鏈、全國統一大市場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國際經貿探索》,第4期,第4-18頁。
蘇丹妮、盛斌、邵朝對,2018,“產業集聚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第117-135頁。
王昕、汪萍,2024,“環境規制下‘內循環'產能模式對中國制造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研究”,《南方經濟》,第3期,第76-100頁。
徐乙尹、王博、何俊,2022,“行業關聯、外資進入與出口質量- 一來自中國企業的微觀證據”,《南方經濟》,第11期,第76-91頁。
易先忠、包群、高凌云、張亞斌,2017,“出口與內需的結構背離:成因及影響”,《經濟研究》,第7期,第79-93頁。
易先忠、歐陽曉、傅曉嵐,2014,“國內市場規模與出口產品結構多元化:制度環境的門檻效應”,《經濟研究》,第6期,第18-29頁。
曾國安、蘇詩琴、彭爽,2023,“企業杠桿行為與技術創新”,《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第155-173頁。
AmitiM.IidxpsdEtectoieEoub 104(7): 1942-1978.
Amurgo-Pachodrola,M..O8,“PatesofExportversfcatioinvelopgCouts:ItesiveandEteiei\",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4473.
Anwar,S.andSun,S.18“ForeignDrectIvesmentandExportQualityUpgradinginina'saufacturingSector\",teatial view of Economics amp;Finance,54: 289-298.
Brandt,L.VansebckJndZang,Y.O2\"reaticoutingoreatieuctio-velructiityoin nes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7(2): 339-351.
Desmet,K.dgkdid, (2): 319-333.
Ding,C.andN,Y,19,arkete,opeito,ndrouctiityfofacturigia,egalecdUE nomics,74:81-98.
Dingel,J.I.,2017,“TheDeterminantsofQuality Specialization”,TheReviewofEconomic Studies,84(4):1551-1582.
Dixit,A.K.andiglizJE9“olsticpeitodOuctsi,enooicv: 297-308.
Ellson,G.E“loe, Economic Review,100(3): 1195-1213.
Fan,H.,Li,Y..ndYeaple,S.,O5,“TradeLberalzationQualitydExprtPrics”,evieofEonomisadStatistis,9(5): 1033-1051.
Hallak,J.C.andSivadasan,J.,2Oo9,“Exporting Behaviorunder QualityConstraints”,NBER Working Paper,No.14928.
Hallak,J.C.addan,J“PrutdrossutipasfoQalitodilExp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91(1): 53-67.
Harris,C.D.954“TearketsaFactorineLcalzatioodustrineUnitedSate”,AalsftessociatioofG ographers,44(4): 315-348.
Heada,K.,Ries,JandSwenson,D.1995“AgglomeratioBenefitsandLocatioChoice:EvidencfroJapanese anufacturingIvest 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38(3-4): 223-247.
Khandelwal,A.Ko,P.ndS3“adeLbaltiodEededsialefo:EdenefroE 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3(6): 2169-2195.
Khandelwal,A.,201o,“The LongandShortofQualityLadders”,The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77(4):1450-1476.
Krugman,P.98SaleEooi,oductedoade\",mcanEoicevi75):9959.
Krugman,P.,1991,“Increasing Returns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3): 483-499.
Linder, S.B.,1961,An Essay i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NewYork: Wiley.
Marshall,A.,89o,Principlesof Economics,London: Macillan.
Melitz,M.J.andOttvianoG.P.,O8“MarketSize,Tradeadrouctiity”,eRviewofEconoicStudies,75(1):9516.
Melitz,M.J.andolanc,SO15,“DyamicOyPaksProducivityecomposiionwithEntrndExit\",eRandJoualofoo ics, 46(2): 362-375.
Yu,M.,201oigadeifuciuiyie”,oc) 943-988. Zweimuller,J.andBruner,JKo,“IovationandGrowthithicndPorConsumrs,etrocooca,562)62.
Can Super Large-scale Market Advantages Become a Source of Export Quality Upgrading?
Wang Kui HuFeng Qin Cuizhu
Abstract:Inresponse tothecurrentbotteneckinthegrowthofexportproductqualityfacedbyenterprisesandtheprominent advantage of China'ssuper large market,this paper characterizes the superlarge market with domesticmarketpotentialand places itinaunifiedanalysis framework withthequalityofenterpriseexportproducts.Using micro enterprisedatafrom 001 to 2015,we deeply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domestic market size and enterprise export product quality. Theresults showthatsuperlargescale marketadvantagescansignificantly promot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exportproduct quality.Mechanism testfindsthattechnologyspillover,inputsharing,and diferentiated productcompetition promote export product quality upgrading.Heterogeneityanalysis reveals that superlarge-scale market advantages mainly promotes theupgradingof productqualityingeneral tradeand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exports.Wealsofind thatsuperlarge-scale marketadvantagesnotonlyelps toimprovethequalityofnewandoldproducts withinenterprises,butalsopromotestheoveal upgradingof exportproductqualityinthe industrythroughtherealocationefectof existing enterpriseresourcesandtheexit efect of enterprises.Superlarge-scale marketadvantages cannotonlypromote theupgrading ofexport productqualityof enterprisesinthisindustry,butalsodrivetheupgradingofexport productqualityofenterprisesinupstreamanddownstreamindustries through industry corelation efects.These confirm that super large-scale market advantages can become a driving for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orted products.
The marginal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are mainlyas follws:First,Inthe framework of Hallak and Sivadasan (2009) productqualityheterogeneitymodel,threecharacteristicsreflectingsuperlarge-scale marketadvantages,namelytechologicalspillver,nputsaing,ddifrentiatedpoductompeition,reitroducedintteodeltovealteitealhnismof theimpactof domesticsuperlarge market sizeontheupgrading ofexportproductqualityof enterprises fromatheoretical perspective.Thishasnotbenconsidered inprevious 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domesticmarketdemand andenterprise exports.Second,basedonthedefinitionof exportbinary marginbyAmurgoPachecoandPierola (2008)and thedynamicdecompositionmethodbyMelitzandPolanec(2O15),this paperfurtherexplores thepathofenhancingthequalityofexported productsbyenterprises throughsuperlarge-scalemarketadvantages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allocationof newandold products withinenterprises and resources between enterprises.This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o answerwhich productsandenterprises willbenefit fromsuperlarge-scalemarketadvantages.Third,existingresearchonthesizeof thedomesticmarket mostlyfocusesonthesameidustry,withoutconsideringthecorelationefectsbetween industries.Inthisregard,thisarticleuses theinput-outputtablebetween domesticindustries toconstruct thedomestic market potential ofupstreamanddownstreamindustries,and explores theroleofthesuperlarge-scale marketadvantages fromthe perspectiveof industrycorrelation.Thisarticlenotonlyconsiders the market sizelevelavailable withintheindustry,butalsotakes intoaccount the economies of scale effcts brought about by input-output linkages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KeyWords: Super Large-scale Market Advantages; Export Product Quality;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Input Sharing
(責任編輯:徐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