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面對當前貿易摩擦、地緣政治沖突、脫鉤斷鏈的外部環境,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是中國有效防范化解外部沖擊,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的旨在推動出口保穩提質的系列政策均強調人員跨境流動的重要性,并就進一步放寬優化免簽人境政策作出戰略部署。在眾多免簽政策中,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為境外人員來華提供便利,2024年,通過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增長 112.3% 。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除了帶動旅游外,是否會對外貿產生影響?如果能,又是通過何種機制實現?此外,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是暢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否更有效地匹配來華境外消費者的需求,與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供需互促,協同推進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本文通過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并進行實證檢驗回答上述問題。
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一直是企業、政府、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已有研究發現生產效率和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高質量中間品的投入,信息和技術溢出等,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Bas and Strauss-Kahn,2015;Fan etal.,2015、2018;施炳展和邵文波,2014;鄧國營等,2018;張明志和季克佳,2018;余靜文等,2021;徐乙尹等,2022;劉文革等,2024;孫偉和戴桂林,2021、2024;戴翔和華笑燁,2024)。得益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積累,中國企業已具備生產和出口高質量產品的能力,但中國出口卻存在\"檸檬市場\"問題,本土企業出口產品質量低于外資企業,且質量差距呈擴大趨勢(施炳展,2013;劉曉寧,2021),這與中國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的意愿較低密切相關(施炳展等,2023;錢學鋒和方明朋,2023)。一方面,貿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境外消費者對中國現階段生產產品存在質量認知壁壘,認為中國的優勢產品仍是低質產品,對中國產品的偏好停留在低質產品上;另一方面,貿易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中國缺乏對境外進口商契約精神的了解,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而打破信息不對稱需要支付額外的信息搜尋、產品宣傳、合同監管等成本,且出口產品質量越高,需要支付的相關成本越高,如果這部分成本完全由企業承擔,必然會降低其出口高質量產品的意愿。
由此看來,克服貿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將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的意愿。人員跨境流動促進了面對面交流,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有效途徑(Greif,1993;Gould,1994;Rauch,2001;Rauchand Trindade,2002;Parsons,2012;Felbermary etal.,2015;Umana-Dajud,2019)。已有研究發現移民、留學等人員的長期跨境流動擴展了中國貿易邊際,增強了中國貿易國際競爭力(蒙英華等,2015;楊汝岱和李艷,2016;鐵瑛和蒙英華,2020;鐵瑛和崔杰,2023;鄭江淮和戴瑋,2023;魏浩等,2020;魏浩和周亞如,2024)。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為境外人員來華提供便利,促進了人員的短期跨境流動。關于過境免簽政策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旅游業,研究發現免簽政策吸引境外人員來華旅游,有助于增加中國外匯收入,提高中國經濟活力,重塑中國國際形象(王亞輝和吳云超,2017;張應武和鄭雪梅,2023)。關于免簽政策貿易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施炳展和熊治(2023)分析了中國單方面對日本、新加坡實施15天人境免簽政策的貿易效應,發現該政策的實施顯著地提高了中國進口擴展邊際。
此外,實現中國出口高質量發展需要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些研究發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國內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將產生本地市場效應、需求引致創新效應、專業化分工效應、技術溢出效應等,有助于提高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和出口獲利能力(呂越等,2018;孔令池等,2022;史本葉和馬曉麗,2023;蔣靈多等,2024)。但也有研究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降低了企業內銷成本,導致企業擴大內銷規模,形成內銷對出口的替代(戴覓和茅銳,2015;張學良等,2021)。還有研究發現國內市場分割促使企業提高中間品進口和加工貿易比重,促進出口產品質量升級;而全國統一大市場則強化了企業競爭,擠出企業創新投入,不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劉信恒,2020;強永昌和楊航英,2021)。因此,本文進一步從供需互促的視角考察全國統一大市場與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能否實現優勢互補、產銷并進,協同促進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現有文獻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仍存在以下3點值得進一步擴展:第一,現有文獻多基于提高出口能力視角展開研究,而忽略了出口意愿在企業產品質量決策中的作用。在當前貿易摩擦、地緣政治沖突、脫鉤斷鏈的外部環境中,分析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的內在機制更具理論意義。第二,現有文獻多從移民、留學等角度研究人員長期跨境流動的貿易效應,而對人員短期跨境流動貿易效應的研究較少。中國愈發重視人員短期跨境流動對貿易的促進作用,并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因此,分析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出口效應更具現實意義。第三,現有文獻在分析中國出口驅動因素時往往割裂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內在聯系,或者得出兩個市場存在替代關系的結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實現中國出口高質量發展目標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因此,需要從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協同并進的角度探索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內在機制和現實路徑。
鑒于此,本文從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出發,構建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通過打破境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質量認知壁壘,增強對中國高質量產品需求偏好,降低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三種機制激勵中國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的理論研究框架并進行實證檢驗,相關研究內容豐富了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體系,擴展了人員跨境流動經濟效應的研究邊界。在此基礎上,本文基于供需互促的視角,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出口效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證明了建設全國統一市場有助于強化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促進作用,為檢驗中國過境免簽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提供了現實證據。此外,本文還考察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協同效應對不同類型企業、產品、地區出口產品質量的異質性效應,進一步廓清了該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作用方向和貢獻水平。最后,本文基于理論與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了推動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具體建議,可為政府部門更好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制定國內市場化改革和外貿高質量發展政策提供輔助決策參考。
本文剩余內容安排如下:第二章,政策背景與理論機制分析;第三章,研究設計;第四章,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出口產品質量檢驗;第五章,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檢驗;第六章,拓展研究;第七章,結論與啟示。
二、政策背景與理論機制分析
本章首先介紹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歷史沿革及其在促進境外人員來華以及改變境外人員對華認知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此基礎上擴展Kugler andVerhoogen(2012)、施炳展等(2023)的理論框架,闡述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內在機制以及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并提出研究假設,為后續實證檢驗提供理論依據。
(一)政策背景
作為吸引境外人員來華的重要舉措,中國自2013年1月1日起率先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重慶5市對奧地利等45國①公民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此后,該政策不斷擴容升級以適應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2016年1月1日起,天津、杭州等12市①相繼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2016年1月30日起,江浙滬地區將72小時過境免簽延長至144小時,政策適用范圍擴容至51國②。2017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地區將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范圍擴容至53國③。2023年11月17日納入挪威后,政策適用國擴容至54國。2024年12月17日起,中國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將過境免簽停留時間由72或144小時延長為240小時(10天),并進一步擴大境外人員在華停留活動區域。
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與擴容升級為境外人員來華提供便利,2024年,通過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增長 112.3% 。人境人員目的涵蓋旅游、商務、訪問、探親等多種形式。停留區域不再局限于口岸城市,可以實現跨省市流動。例如,京津冀、江浙滬實行區域聯動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符合政策適用條件的境外人員可從區域內任意口岸入境并跨省流動。受該政策影響,來華境外人員不僅能領略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風景美食,更能見識中國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前沿的科技創新,完整多樣的產品供應體系,以及新時代誠信友善、自信開放的人民群眾。這有助于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現階段生產產品的認知壁壘,增強境外人員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偏好,增進貿易雙方互信,降低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進而提高中國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的意愿。
(二)理論機制分析
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決策受到其出口能力和出口意愿兩方面因素影響。當企業產品的質量不能被境外消費者完全識別或企業面臨較高的違約風險時,其出口高質量產品的意愿較低,導致企業作出出口低質量產品的決策(施炳展等,2023;錢學鋒和方明朋,2023)。本文從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出發,構建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理論框架。
1.基準模型設定
首先將出口目的國消費者效用函數設定為:

其中, λij(g) 、
分別表示中國i企業向目的國j出口g產品的質量、數量。 Ωj 表示j國消費產品集合。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表示產品替代彈性。j國最優消費量為:

其中, pij(g) 表示產品價格。
表示經過質量調整后價格指數。 Yj (20表示預算約束。
供給層面,將中國企業成本函數設定為:

其中, fij 表示企業生產和出口固定成本。 τij?1 表示冰山成本。 4 表示企業生產效率。0lt;βlt;1 且 Θgt;(1-β)(σ-1), 0 γ 為大于0的常數。根據(2)一(3)式,中國企業的利潤函數、利潤最大化時企業出口產品價格與質量關系及最優產品質量可分別表示為:



2.考慮產品質量認知壁壘因素
假設貿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目的國消費者不能完全識別中國現階段企業產品的質量水平,即存在質量認知壁壘上限
當
時,目的國消費者無法完全識別企業產品質量水平,并形成對中國產品的質量預期為
。此時效用函數表示為:

其中,
表示質量無法識別時產品種類的集合,集合內
Ωj 表示質量被識別時產品種類的集合,集合內
此時目的國最優消費量為:

其中,P, 1qn(g)1-σ+ (g)- qu(g) 。當
時,企業利潤函數為:_g∈Ωj g∈Ω

由于產品質量認知壁壘并不影響利潤最大化條件下企業出口產品定價與產品質量決策的關系,可得
0
當存在產品質量認知壁壘時,目的國消費者不能完全識別企業產品質量水平,而企業為了打破認知壁壘需要支付額外的信息搜尋、產品宣傳等成本,且企業產品質量越高,需要支付的相關成本越高,這進一步壓縮了企業出口的利潤空間,降低了企業出口更高質量產品的意愿。此時,企業最優出□產品質量決策為:

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將吸引目的國消費者來華(用Tj表示j國人員人境次數),促進境外消費者全面地認識中國現階段產品的質量水平,打破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認知壁壘,提高質量認知門檻上限,即 T gt;0。隨著入增加,中國企業支付的信息搜尋、產品宣傳等成本相應降低,進一步提高企業出口更高質量產品的意愿,即企業最優出口產品質量
相應提高。
研究假設1: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的質量認知壁壘,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3.考慮質量需求偏好因素
將境外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偏好因素引入基準模型中,目的國消費者效用函數可表示為:

其中, aij?1 表示質量需求偏好系數。 aij 越大,說明目的國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偏好程度越高,為了滿足境外消費者相同的效用水平,必須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此時目的國最優消費量為:

考慮質量需求偏好因素后,中國企業的利潤函數以及利潤最大化時企業最優產品質量可分別表示為:


根據(14)式可得
,即目的國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偏好越大,企業的最優決策是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受貿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影響,中國產品給境外人員的印象是低質量、低價格①。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的偏好長期停留在低質量產品上,而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改變境外人員的偏好傾向,即 gt;0。通過免簽來華的境外人員可以見識到中國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差異化、高質量、價格適中的消費產品,并親身感受到當前中國不僅能生產玩具、服裝、家具,更能生產高質量的新能源汽車、高鐵、智能手機等,進而將對中國產品的偏好從低質量產品轉向高質量產品。他們回國后分享在華體驗又會改變本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固有印象,增強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偏好。質量需求偏好的提升將擴大境外人員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企業作出出口更高質量產品的決策:

研究假設2: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有助于增強境外人員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偏好,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4.考慮違約風險
信息不對稱造成中國缺乏對境外進口商契約精神和合同執行情況的了解,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假設企業面臨目的國進口方違約的概率為 ηj 。為保證企業出口利潤不小于0,假設
考慮違約風險因素后,企業利潤函數以及利潤最大化時企業最優產品質量可分別表示為:


根據(17)式可得
,當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時,企業的最優決策是降低出口產品質量。對于出口高質量產品的企業而言,前期研發投人高、研發周期長,一旦進口方違約,損失更大。此時,企業最優的決策是降低出口產品質量,以規避潛在的損失。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有助于降低企業面臨的違約風險,即 即lt;0。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增加了企業與目的國人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一方面有助于企業了解目的國市場結構、消費偏好、潛在競爭對手特征,以及進口方的契約精神和合同執行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口策略,降低可能存在的違約風險;另一方面,面對面交流還有助于貿易雙方增進互信,保持出口關系穩定。在穩定可預期的貿易環境中,企業更有意愿針對目標市場偏好升級產品功能、技術參數,提高出口產品質量。違約風險的降低和貿易雙方增進互信提高了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的意愿。企業作出出口更高質量產品的決策:

研究假設3: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有助于降低違約風險,增進貿易雙方互信,提高企業出口更高質量產品的意愿,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5.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
首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打破地方保護造成的制度型市場分割,降低產品異地進入成本,促進產品跨區域流通。通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來華的境外人員在其入境口岸城市即可體驗到來自全國各地高質量、多樣化的產品,這有助于進一步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的質量認知壁壘。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打破質量認知壁壘方面的作用。其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規制和產品標準體系,例如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社會信用制度、產品質量分級體系、行業標準認定體系等。統一的制度體系建設有助于形成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并增強來華境外人員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偏好程度。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增強高質量產品需求偏好方面的作用。第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加速信息傳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交通、數字、交易平臺等)建設,加速信息線下、線上傳播。高效、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為來華境外人員與國內企業交流提供便利,降低雙方信息不對稱,增進雙方互信,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進而有助于降低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因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降低出口違約風險方面的作用。
研究假設4: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打破質量認知壁壘,增強產品質量需求偏好,降低出口違約風險方面的作用,與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供需互促,協同促進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三、研究設計
本章基于前文理論分析結果,使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PSM—DID)設計實證檢驗模型,選取相關變量,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匹配,為后續第四一六章實證檢驗提供模型和數據支撐。
(一)計量模型設定
1.基準檢驗模型設定
本文以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作為促進境外人員來華的準自然實驗,檢驗該政策的實施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 i,c,k,j,g,t 分別表示企業、城市、行業、出口目的國、產品、年份。 S-quaijgt 表示標準化后的出口產品質量,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 Treatcj×Postt 表示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虛擬變量,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如果 α1 的估計值顯著大于0,說明該政策的實施有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反之則反。 Xicjt 表示控制變量集合。
分別表示企業一出口目的國一HS6位產品、行業—年份、HS6位產品一年份、年份固定效應。 εickjgt 表示隨機誤差項。此外,模型中還控制了國家時間趨勢項。
2.影響機制檢驗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理論分析結果和江艇(2022)關于中介效應分析的建議,選取相應的機制變量,直接檢驗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機制變量的影響。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 Mechijgt 表示機制變量,具體選取反映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認知壁壘、對高質量產品需求偏好程度和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指標。當 β1 的估計值顯著不為0時,中介效應存在。(20)式中其他變量含義與基準檢驗模型一致。
3.調節效應檢驗模型設定
本文分別將調節變量、調節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的交互項引入(19)、(20)式進行調節效應檢驗,模型設定如下:
S-quaigt=γ0+γ1Treatq×Postt+γ2Treatq×Postt×Mpt+γ3Mp+θXigt+μigt+νki+ψgt+χi+Eikjt(-χgt)
Mechiω=?0+?1Treatω×Postω+?2Treatω×Postω×Mμt+?3Mμt+θXiωt+μit+ν4+ψμt+χt+εiωt
其中,p表示省份。 ΔMpt 表示調節變量,實證檢驗中使用各省份市場一體化指數表示。 Treatcj× Postt×Mpt 表示核心解釋變量與調節變量的交互項,如果 γ2,Φ2 的估計值均顯著大于0,說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促進作用。(21)、(22)式中其他變量含義與基準檢驗模型一致。
(二)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
企業出口產品質量( ΔS-quaijgt) 。本文參考Khandelwaletal.(2013)提出的事后推理法測算企業出口產品質量。
2.核心解釋變量
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Treatcj×Postt) 。Treatej為處理組虛擬變量,當城市c的對外開放口岸實施72/144過境免簽政策且出口目的國j是該政策適用國時取1。本文的研究期為2010—2016年,根據前文政策背景介紹,樣本期內北京、上海、廣州等18個城市的21個對外開放口岸對51國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Postt 為政策實施年份虛擬變量,政策實施當年及以后的年份取1。對于樣本期內某一城市有多個口岸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以最早執行該政策的口岸時間為準。對于政策實施時間是6月30日以后的,則 Postt 從下一年開始取1。交互項 Treatcj×Postt 含義:如果城市c的對外開放口岸在第t年對持有j國普通護照人員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則在該年及以后的年份 Treatcj×Postt 取1。
3.調節變量
國內市場一體化 (lnIntegpt) )。本文基于ParsleyandWei(2001)提出的相對價格法測算各省份市場一體化指數并取自然對數,作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水平的代理變量。其基本原理是:產品跨地區流動性越高,地區間產品價格差異越小,市場分割程度越低,國內市場一體化程度越高。

4.控制變量
本文在實證分析中加入了企業、城市一行業、出口目的國層面控制變量。控制變量的選擇及其測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數據說明
1.數據來源
海關數據庫用于測算進出口產品質量。國泰安(CSMAR)、萬得(Wind)數據庫用于測算企業層面控制變量。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數(WDI)數據庫主要用于測算出口目的國經濟規模、消費能力、人口規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數據庫(IFS)用于測算雙邊實際匯率。CEPII數據庫用于測算雙邊地理距離、雙邊自貿協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統計年鑒》數據用于測算國內市場一體化指數以及城市一行業層面控制變量。
2.數據篩選
本文對海關數據庫做如下篩選:剔除海關數據庫中出口產品編碼、金額、數量、目的國缺失的樣本;剔除非制造業、農產品、資源品、初始產品、同質產品和總樣本量小于100的產品樣本;僅保留同一產品編碼下計數單位最多的樣本。本文對企業數據庫做如下篩選:僅保留制造業企業;僅保留A股上市企業;剔除樣本期內ST、ST企業;剔除樣本期內資不抵債企業;剔除企業名稱、總資產、收入、員工等關鍵變量缺失的企業。
3.數據匹配
本文以出口目的國、年份為匹配變量,將海關數據庫與WDI、IFS、CEPII數據庫數據匹配(第一步匹配),以企業名稱、地址、電話號碼、年份為匹配變量將CSMAR、Wind數據庫數據與第一步匹配完成的數據進行匹配(第二步匹配),再以城市、年份為匹配變量,將《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統計年鑒》數據與第二步匹配完成的數據進行匹配(第三步匹配),得到實證分析的基礎數據。
根據前文政策背景介紹,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主要在中心城市的對外開放口岸實施,政策主要面向發達國家人員。這會導致處理組選擇的非隨機問題,影響估計結果的穩健性。一方面,中心城市在市場競爭程度、人力資本累積、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等方面優勢顯著,政策實施城市企業出口產品的質量原本就高于非政策實施城市企業。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公民收入水平較高,對高質量、多樣化產品的需求更大,中國企業向發達國家出口產品的質量原本就高于發展中國家。因此,本文采取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從控制組中匹配與處理組特征相似的樣本。本文從控制變量中選取企業規模(InSize)、企業盈利能力(InProfit)、企業資本密集度(InKlratio)、城市—行業競爭程度(lnHHI)城市人力資本水平(InHR)和對外開放程度(InFDI)、出口目的國經濟規模(InGDP)、消費能力(InGDPcap)、雙邊加權地理距離(InDIS)為匹配變量,以出口產品質量為結果變量,使用核密度匹配法進行匹配。根據圖1,匹配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均在0附近分布,通過了匹配平衡要求。
經過匹配,最終得到2010—2016年778家上市公司,54687個企業—出口目的地—HS6位產品個體,194327個樣本觀測值。各變量基本統計描述如表2所示。


四、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實證檢驗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設計,本章首先檢驗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作用方向并從多個維度進行穩健性檢驗。在此基礎上進行影響機制檢驗,以驗證研究假設1-3。
(一)基準檢驗
表3報告了基于(19)式的估計結果。其中,第(1)列僅考慮核心解釋變量,第(2)—(4)列依次加入企業、城市-行業、出口目的國層面控制變量。在加入控制變量后,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大
小有所下降,但仍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以第(4)列為例,相較于控制組企業,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后,處理組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平均提高約0.0164單位。初步驗證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

注:***、**和分別表示在 1%5% 和 10% 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統計檢驗。括號內的值為企業—出口目的國一HS6位產品層面聚類標準誤。各列均控制了企業一出口目的國—HS6位產品、行業一年份、HS6位產品—年份、年份固定效應、國家時間趨勢項。無特別說明,后表同。
(二)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雙重差分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取決于其是否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即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前處理組、控制組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是否有共同的變化趨勢。為此,本文參考施炳展和熊治(2023)的方法,構建動態效應模型進行平行趨勢檢驗。動態效應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 Icjt 表示 c 城市口岸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且出口目的國j成為政策適用國前 (tlt;0 )、后 (tgt;0) 第t年和當年 1=0 虛擬變量。本文以政策實施前一期為基準。圖2報告了基于(23)式的估

計結果, αt 的估計值在 tlt;0 時不顯著。說明在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前處理組、控制組企業出口產品質量不存在顯著差別,滿足平行趨勢假設條件。
2.動態趨勢檢驗
根據圖2,當 1?0 時, αt 的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隨著t的增加, αt 的估計值相應增大,到政策實施后的第3年, ααt 的估計值為0.0298,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估計值大于基準檢驗中相應的系數估計值,該政策實施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的正向動態趨勢效應顯著。
3.安慰劑效應檢驗
在基準檢驗中,本文加入了企業、城市一行業、出口目的國層面控制變量,并控制了多維固定效應,但囿于數據可獲得性,仍可能存在不可觀測因素對估計結果產生干擾。鑒于此,本文從改變政策實施時間和構造隨機處理組兩個方面進行安慰劑效應檢驗。首先,將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時間提前兩年,根據表4第(1)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并不顯著。其次,參考孫偉和戴桂林(2024)的方法,采用500次隨機抽樣的方法構建隨機處理組,根據表4第(2)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同樣不顯著。檢驗結果表明,基準檢驗結果并未因遺漏變量而產生估計偏誤。
4.更換被解釋變量
本文將企業出口產品價格作為質量的代理變量(InPrice)。此外,本文還參考施炳展和邵文波(2014)的方法,令產品替代彈性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并重新測算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根據表4第(3)、(4)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仍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在替換被解釋變量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仍顯著地促進了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5.更換估計方法
前文檢驗主要使用多維固定效應OLS法估計,但被解釋變量企業出口產品質量S_qua的取值范圍是(0,1),是受限制被解釋變量。因此,本文使用雙限制Tobit方法估計(19)式。根據表4第(5)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仍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再次驗證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有助于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6.延長樣本研究期
為進一步厘清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本文使用2010—2019年進出口數據,檢驗該政策對目的國—HS6位碼層面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根據表5第(1)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且其大小較基準檢驗結果明顯增大。在延長樣本研究期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促進作用更大,隨著該政策的深入實施,境外人員流入的規模和頻率增加,有助于進一步消除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的認知壁壘,增強質量需求偏好,深化雙邊互信,進而激勵企業出口更高質量的產品。
7.72與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效應對比
本文在2010—2019年樣本期內對比72與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效應。首先,以奧地利等45國為處理組,在2010—2015年子樣本中,檢驗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效應。其次,以51國為處理組,在2016—2019年子樣本中,檢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效應。根據表5第(2)—(3)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均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通過對比標準化系數,前者為2.88,后者為4.12,說明實施72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均有助于提升中國出口產品質量,且政策擴容升級后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提質作用更顯著。

(三)影響機制檢驗
本文理論機制分析發現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促進境外人員流入,并通過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質量認知壁壘,增強境外人員對中國高質量產品需求偏好,降低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三種機制激勵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前文的基準和穩健性檢驗均驗證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接下來本文將基于(20)式進行影響機制檢驗,驗證研究假設1—3。
1.打破產品質量認知壁壘機制檢驗
本文參考施炳展等(2023)的方法,以目的國產品替代彈性 (σ) 作為產品質量認知壁壘的代理變量,參考Brodaetal.(2006)的方法測算 σσσσ 。根據表6第(2)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小于0,說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企業向出口目的國出口產品的替代彈性,提高了出口目的國消費者識別企業產品質量的門檻上限(對應理論機制分析中
增加),進而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研究假設1得到驗證。
2.增強質量需求偏好機制檢驗
本文以目的國從中國進口高質量產品價值占其從所有國家進口該產品價值的比重作為質量需求偏好的代理變量(InHQ)。關于高質量產品的選擇,根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編碼(SITC,Rev2)三位碼匹配識別高技術出口產品,作為高質量產品的代理變量。一般來說,高技術產品研發投人高,制造環節和工藝復雜,品控監管嚴格,其產品質量相對更高。根據表6第(3)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大于0,說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提高了目的國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偏好,進而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促進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研究假設2得到驗證。

3.降低違約風險機制檢驗
本文以雙邊政治沖突作為違約風險的代理變量,具體參考Lietal.(2021)的方法測算中國與出口目的國歷年政治沖突的Goldstein得分,取負數再取自然對數(InConflict)。雙邊政治沖突導致信任危機,意味著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較高。根據表6第(4)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小于0,說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此外,根據前文理論機制,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降低出口違約風險的同時,還有助于貿易雙方增進互信,保持出口關系穩定,在穩定可預期的貿易環境中,企業更有意愿針對目標市場偏好升級產品功能、技術參數,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因此,本文以企業—目的國一HS6位產品層面出口持續時間作為貿易雙方信任的代理變量(lnDuration)。根據表6第(5)列,過境免簽政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大于0,說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增進貿易雙方互信,保持穩定出口關系。研究假設3得到驗證。
五、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檢驗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設計,本章將從企業—目的國—HS6位產品、目的國—HS6位產品兩個層面檢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驗證研究假設4。
(一)企業一目的國一HS6位產品層面
考慮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發揮本地市場效應,是提升一國出口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Krug-man,1980;Melitz,2003)。本文首先檢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直接影響。根據表7第(1)列,國內市場一體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國內市場一體化每提升 1% ,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0.1245單位,說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了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這與孔令池等(2022)、史本葉和馬曉麗(2023)、蔣靈多等(2024)的研究結論一致,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產生的本地市場效應、需求引致創新效應、專業化分工效應、技術溢出效應等有效地提升了中國出口產品質量。
表7第(2)列引人72/144過境免簽政策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交互項(過境免簽政策×lnIn-teg),發現過境免簽政策、國內市場一體化的系數估計值仍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交互項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中發揮正向調節作用。
本文使用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法,分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具體機制中的調節作用。根據表7第(3)列,交互項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小于0,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認知壁壘上的效應。根據表7第(4)列,交互項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增強了境外人員對中國高質量產品需求偏好上的效應。根據表7第(5)(6)列,交互項的系數估計值分別在 1% 水平上顯著小于、大于0,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降低中國企業面臨的出口違約風險方面的效應。研究假設4得到驗證。

(二)目的國一HS6位產品層面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國內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自由流動貫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劉志彪,2022)。但考慮到中國2015年首次明確“統一大市場\"這一提法并沿用至今①。因此,原有樣本期(2010—2016)不能較好地捕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長期效應以及其與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協同作用②。本文將樣本期擴展至2019年,從目的國—HS6位產品層面檢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
根據表8第(1)列,國內市場一體化的系數估計值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國內市場一體化每提升 1% ,中國向目的國出口的HS6位產品質量提升0.0028單位。根據表8第(2)列,過境免簽政策、國內市場一體化、交互項的系數估計值均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中國出口產品質量中發揮正向調節作用。根據表8第(3)一(6)列,交互項的系數估計值均在 1% 水平上顯著,且符號與理論預期和前文企業一目的國一HS6位產品層面檢驗結果一致,再次驗證了研究假設4,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打破質量認知壁壘,增強質量需求偏好,降低出口違約風險方面的作用,與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供需互促,協同促進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六、拓展研究:異質性檢驗
前文理論與實證檢驗已證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中國出口產品質量,且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發揮了正向調節作用,但不同類型企業、產品、地區間差異明顯,這可能導致政策效應的異質性。因此,本章使用分樣本回歸的方法檢驗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協同效應對中國出口產品的異質性效應,以求進一步廓清兩者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作用方向。
(一)企業異質性效應檢驗
本文基于所有制結構的差異將樣本企業分為外資企業(Foe)、民營企業(Poe)和國有企業(Soe)。根據表9第(1)—(3)列,交互項系數估計值在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樣本中不顯著,而在民營企業樣本中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外資企業僅將最終產品加工裝配環節放在中國,其產品質量主要由其境外母公司技術水平、進口中間品質量決定。國有企業在規模上大于民營企業,其負擔信息搜尋成本,開拓新市場的能力強于民營企業,且國有企業受到政府支持,在國內產品和要素市場上處于優勢地位(孫偉和戴桂林,2021;施炳展等,2023)。因此,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中國民營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協同促進作用更大。
本文基于貿易方式的差異將樣本企業分為加工貿易企業(Pt)和一般貿易企業 Π(Ot) 。根據表9第(4)—(5)列,交互項系數估計值在加工貿易企業樣本中不顯著,而在一般貿易企業樣本中在 5% 水平上顯著為正。中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依附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其產品質量更多地依賴跨國公司技術支持和進口中間產品質量。加工貿易企業通過進口國外中間產品,在國內加工裝配后再出口,其出口去向由跨國公司統一調配,貿易關系穩定,面臨的出口違約風險較低(余靜文等,2021),而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協同作用更有助于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一般貿易企業的認知壁壘,提升質量需求偏好,降低出口違約風險,進而促進一般貿易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二)產品異質性檢驗
本文測算企業各類HS6位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將占比最高的一類產品定義為企業核心產品(Core),其余產品定義為非核心產品 (Non-Core) 。根據表10第(1)一(2)列,交互項系數估計值在核心產品樣本中在 5% 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在非核心產品樣本中不顯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了各地企業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形成專業化分工(史本葉和馬曉麗,2023)。企業將生產性服務、中間品供給等非核心業務外包,自身專注于核心產品的研發生產(張明志和季克佳,2018)。核心產品最能反映企業整體質量水平,也是企業為博得境外消費者青睞首要推銷的產品。因此,受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全國統一大市場雙重激勵,企業更有動力提升核心產品質量,進而推動核心出口產品質量升級。
(三)地區異質性檢驗
本文基于企業所處省份的差異將樣本企業分為東部省份企業(East)、中部省份企業(Middle)和西部省份企業(West),基于企業所處具體區域的差異將樣本企業分為中心城市企業(Corecity)外圍城市企業(Periphery)。根據表10第(3)—(5)列,交互項系數估計值在東、中部省份企業樣本中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在西部省份企業樣本中不顯著。進一步比較標準化系數發現交互項系數估計值在東、中部省份企業樣本中分別為2.8809、2.7649,說明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中國東部省份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協同促進作用最大,中部省份次之,西部省份不顯著。根據表10第(6)—(7)列,交互項系數估計值在中心城市企業樣本中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在外圍城市企業樣本中不顯著。當前中國過境免簽政策開放口岸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的中心城市,通過免簽政策來華的境外人員將更多地了解這些城市企業產品。此外,東部省份、中心城市在基礎設施、制度環境、需求規模和市場化改革等方面優勢明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會吸引更多產品、要素、資源流向東部省份、中心城市(虹吸效應)(孫偉和戴桂林,2021、2024)。因此,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東部省份、中心城市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協同促進作用更大。

七、結論與啟示
(一)主要結論
本文從提高企業出口高質量產品意愿出發,構建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影響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理論框架。研究發現,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通過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認知壁壘,增強境外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偏好,降低中國出口面臨的違約風險三種機制促進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在此基礎上,基于供需互促的視角分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打破國內市場分割,加速商品要素資源跨區域自由流動,更有效地匹配外部需求,進而強化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促進作用。此外,本文還發現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協同效應對中國民營企業、一般貿易企業、核心產品、東部省份企業、中心城市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促進作用更大。
(二)政策啟示
基于理論與實證檢驗結果,本文從有序推進過境免簽政策擴容升級、統籌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兩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1.有序推進過境免簽政策擴容升級
首先,從開放區域上,要提高中西部省份開放口岸實施過境免簽政策的比重,進一步釋放過境免簽政策對中西部城市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促進作用。其次,從開放行業上,要擴大國內行業開放范圍。中國應在保證國家秘密和公眾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業研發創新部門、公共服務場所、政務服務部門開放的比重,讓來華境外人員不僅能領略中國的風景美食,更能親身感受到中國當前經濟實力、制度環境、研發創新能力,增強對中國高質量產品偏好。第三,要延長過境停留時間。本文研究發現,境外人員在華停留時間越長,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激勵作用更大。當前中國已將過境免簽停留時間由原來72或144小時全面升級為240小時,今后應探索15天、30天人境免簽,延長境外人員在華停留時間。第四,要優化配套服務措施。中國應進一步簡化境外人員來華免簽申請流程,同時為在華境外人員的住宿出行、語言交流、法律法規普及、地方特色宣傳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務,讓境外人員進得來、留得住、玩得好,充分發揮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打破境外消費者對我國產品質量認知壁壘,增強對中國高質量產品偏好,降低違約風險方面的政策潛力,提高中國出口產品質量。
2.統籌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本文研究發現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效應受中國統一大市場的調節。因此,中國在推進過境免簽政策擴容升級的同時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統籌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首先,在減少地方保護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破除制度型和自然型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使境外人員在入境城市即可消費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并與不同地區人員面對面交流,打破境外人員對中國產品認知壁壘,增進與中國企業互信,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其次,要建設包括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人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在內的市場規制和監管體系,使境外人員感受到中國良好的市場制度環境,改變對中國固有偏見的同時也有助于激發民營、一般貿易、中西部地區等在國內市場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企業生產并出口高質量產品的積極性。第三,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中國國內分工,形成依托地區比較優勢的東部與中西部、中心與外圍的分工體系,增強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能力以及適應外部需求偏好變化及時調整產品質量的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受制于境外人員來華目的數據缺失,本文未能對比旅游、商務、訪問、探親活動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異質性效應,進而不能有效地識別重點目標境外人員,以及針對重點目標境外人員升級過境免簽政策,這是本文在理論研究和政策建議上的局限,也是今后研究的著力點。
參考文獻
戴覓、茅銳,2015,“外需沖擊、企業出口與內銷:金融危機時期的經驗證據”,《世界經濟》,第1期,第81-104頁。
戴翔、華笑燁,2024,“空間溢出效應、內循環暢通與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國際貿易問題》,第7期,第37-53頁。
鄧國營、宋躍剛、吳耀國,2018,“中間品進口、制度環境與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南方經濟》,第8期,第84-106頁。
蔣靈多、陳虹曦、陸毅、張國峰,2024,“消費結構升級與出口產品質量提升”,《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5期,第5-26頁。
江艇,2022,“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第100-120頁。
孔令池、郝少博、劉志彪,2022,“我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本地市場效應”,《南開經濟研究》,第10期,第3-18頁。
劉文革、耿景珠、杜明威,2024,“數‘政\"強貿:數字化政府建設與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6期,第67-87頁。
劉曉寧,2021,“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綜合測算與影響因素分解”,《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8期,第41-59頁。
劉信恒,2020,“國內市場分割與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證據”,《國際貿易問題》,第11期,第30-44頁。
劉志彪,2022,“全國統一大市場”,《經濟研究》,第5期,第13-22頁。
呂越、盛斌、呂云龍,2018,“中國的市場分割會導致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率下降嗎”,《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第5-23頁。
蒙英華、蔡宏波、黃建忠,2015,“移民網絡對中國企業出口績效的影響研究”,《管理世界》,第10期,第54-64頁。
錢學鋒、方明朋,2023,“跨國相關的外部需求不確定性與企業出口質量——基于需求側增質成本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第100-117頁。
強永昌、楊航英,2021,“市場一體化、空間溢出與區域出口質量升級——基于長三角市場一體化的經驗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第10期,第1-16頁。
史本葉、馬曉麗,2023,“國內價值鏈、全國統一大市場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國際經貿探索》,第4期,第4-18頁。
施炳展,2013,“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異質性:測度與事實”,《經濟學(季刊)》,第1期,第263-284頁。
施炳展、邵文波,2014,“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測算及其決定因素——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的微觀視角”,《管理世界》,第9期,第90-106頁。
施炳展、熊治,2023,“人員跨境流動、軟信息'與國際貿易”,《世界經濟》,第2期,第56-84頁。
施炳展、熊治、廖秋嫻,2023,“境外人員流入與出口質量——緩解貿易‘檸檬市場\"”,《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11期,第51-72頁。
孫偉、戴桂林,2021,“開發區主導產業政策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國際貿易問題》,第1期,第64-80頁。
孫偉、戴桂林,2024,“高鐵開通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南京財經大學學報》,第1期,第66-76頁。
鐵瑛、蒙英華,2020,“移民網絡、國際貿易與區域貿易協定”,《經濟研究》,第2期,第165-180頁。
鐵瑛、崔杰,2023,“國際移民、知識流動與知識生產跨國合作”,《經濟學(季刊)》,第4期,第1549-1564頁。
王亞輝、吳云超,2017,“簽證制度與入境游客流: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旅游科學》,第5期,第17-31頁。
魏浩、袁然、蘇航,2020,“國際人才流動對中國消費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國際留學生視角的考察”,《國際貿易問題》,第10期,第67-81頁。
魏浩、周亞如,2024,“國際人才流人與中國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國際貿易問題》,第2期,第158-174頁。
徐乙尹、王博、何俊,2022,“行業關聯、外資進入與出口質量——來自中國企業的微觀證據”,《南方經濟》,第11期,第76-91頁。
楊汝岱、李艷,2016,“移民網絡與企業出口邊界動態演變”,《經濟研究》,第3期,第163-175頁。
余靜文、彭紅楓、李濛西,2021,“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世界經濟》,第1期,第54-80頁。
張明志、季克佳,2018,“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第5-23頁。
張學良、程玲、劉晴,2021,“國內市場一體化與企業內外銷”,《財貿經濟》,第1期,第136-150頁。
張應武、鄭雪梅,2023,“過境免簽政策的入境旅游效應及其內在機制——以中國57個主要旅游城市為例”,,《旅游學刊》,第8期,第134-147頁。
鄭江淮、戴瑋,2023,“發明人才跨國流動對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影響——行業異質性效應及其戰略含義”,《經濟管理》,第3期,第5-27頁。
Bas,M.andSussaV15“utadeLibralatinxprtsdQuaityUradg\",Jualofeatilics, 95(2): 250-262.
Broda,C.,Greeld,J.ndWisein,D“FroustlobalatioArucuralatefraeadGow\",Working Paper,71(4): 759-783.
Fan,H.,Li,Y.A.andYeaple,.R,15,“TdeLiberalzatioQualityndExportPrices”,RevieofEoomicsandStitis9(5):1033-1051.
Fan,H.,LiY.AndYeaple,S.R,1,“OnthReltishietweeQualityndProductivityEvideefroia’sceeWTO\",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10: 28-49.
FelbermaryGosd5“tealdeiali”,of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North-Holland,(1): 913-1025.
Greif,A.,99,“ContractEnforeabilityndEcoomicIstuosinEarlyade:TeaghibiTders'Coaition”,emeicaEonomic Review,83(3): 525-548.
Gould,D.M.994“mgantListoeCountryEmpiicalImplicaioforUilateraldeows”,evieofodStatistics, 76(2): 302-316.
Khandelwal,.K,hotP.K.ndWiS.1“TdeLberalzationdEbededstitioalefo:EvidecefroEport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3(6): 2169-2195.
Krugman,P.98“ScaleEooicsdctDretitiodofde\",mcaEoicevew5):9959.
Kugler,M.andVerhoogen,E.2O1,“Prices,PlantSizeandProductQuality”,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79(1):0739.
LiY.,Jian,Zia,WndZaoL“Hoiicaloicsstateralde:LeelEideefroi,Joualf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83:233-249.
Melitz,M.J.“actadeoustraiodggatestrrucii,ooec91725.
Parsley,D.C.ndWei“LiCecyVolatilittiulateodarktIteatio:riceedAc,RWorkingPaper,No.8468.
Parsons,C.R.,012,“DoMigrantsReallFosterTrade?TheTrade-migrationNexus,AanelAproach196O-20o0”,TheWorld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6034.
Rauch,JE.,“BusiessandSocialNetworksinIteratioalrade\",JouralofEconomicLiterature,39(4):0.
Rauch,JE.nddeV“Eceksineaald,eviofooiaists4).
Umana-Dajud,C.O19,“DoVisasHnderInternationalTradeinGoods?”,JouralofevelopmentEconomics,140:06126.
Howdoes the 72/144-hourVisa-free TransitPolicy Affect the Upgrading of Export Products Quality: AnAnalysis of the Trade Effects of Short-term Cross-border Personnel Mobility
Sun Wei Hu Tong Dai Guilin Wang Su
Abstract:UnderthecurrentbackdropofChina'scomprehensiverelaxationandoptimizationoftransitvisa-freepolicies,this paperreveals the trade efectsof short-termcross-border personnel mobility.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firms'willngnesstoexporthigh-qualityproducts,thispaperanalyzes thetheoreticalmechanismof theimplementationof the 72/144-hour visa-free transit policyonthe qualityoffirms'export products and conductthe empirical examination by using thePSM-DIDmethodanddatafrom2O10to2O16.Thefindingsindicatethatthe72/144-hourvisa-freetransitpolicyencouragefirms to export high-qualityproducts through threemechanisms:breakingthecognitivebariers ofoverseas consumers to Chinese productqualityenhancing overseas consumers'demandpreferenceforChineseproducts,andreducing thedefault riskfacedbyChina'sexport.Onthisbasis,thispaperanalyzestheregulatoryeffectofbuildingaunifiednationalmarketfrom the perspectiveof mutual promotionofsupplyanddemand.Theresultsshowthattheconstructionofaunifiednationalmarket canbreak thedomestic marketsegmentation,acceleratethefreeflowofcommodityfactorresourcesacross regions,andmatch theexternaldemandmoreeffectively,thusstrengthening theincentiveeectof the72/144-hourtransitvisa-freepolicyon thequalityupgradingoffirms‘exportproducts.Inaddition,thesyergisticeffectof implementingthe72/144-hourtransit visa-freepolicyandbuildingaunifiednational marketplaysamore significantrole inpromoting thequalityupgrading of export products of privatefims,general radingfirms,coreproducts,firms ineasternprovincesand incentral cities.This paper providesempirical evidenceforassessing thescientificityandefectiveness of visa-free transit policyandthebuildingofa unifiedationalmarket.Atthesametime,itofersauxiliarydecision-makingreferencesfor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 to beter implementthenew developmentconceptof dual circulationand formulate policiesto promote high-quality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market-oriented reforms.
Keywords:72/144-Hour Visa-Free TransitPolicy; UpgradingofExport Products Quality;NationalUnified Market
(責任編輯:徐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