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石碰子保護區概況
遼寧白石碰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白石碰子保護區或保護區)位于遼寧省東部丹東地區寬甸滿族自治縣北部,總面積為6614公頃,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5.3°C ,無霜期132d,年平均相對濕度 73‰ 保護區地處長白、華北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分布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1],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白石碰子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357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1種,列為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2種,列為中日保護候鳥協定127種。在所有脊椎動物中獸類6目16科43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的有紫貂、原麝,國家Ⅱ級保護的有黑熊、水獺等。這些動物的地理分區絕大多數屬于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與松遼平原亞區;鳥類15目47科254種,絕大多數屬于古北界鳥類,列為國家I級保護的有獵隼、禿鷲,國家Ⅱ級保護的有鴛鴦、紅隼、紅腳隼、花尾榛雞、灰林鸮、禿鷲、松雀鷹等16種。兩棲爬行類動物4目9科25種,全部為古北界種,其中兩棲類有2目6科12種,占全省兩棲類種數16種的 175%o 列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東北小鯢1種。爬行類有2目3科13種;主要有黑龍江草蜥、黃脊游蛇等。保護區內及周圍水域中魚類共計45種。隸屬于6目10科36屬。昆蟲1000余種,已鑒定679種,物種多樣性豐富。
2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重要性
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在維護生態平衡、公共健康和社會經濟穩定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預防人畜共患病的傳播
60% 以上的已知傳染病和 175% 的新發傳染病源于動物(如埃博拉、禽流感、狂犬病等)。野生動物可能是病原體的天然宿主或中間宿主,通過直接接觸、媒介生物或環境污染傳播給人類和家畜。此外,監測野生動物疫病可及時發現病原體變異或跨種傳播風險,進行早期預警,為人類和家畜防控爭取時間。
2.2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
疫病可能導致野生動物種群銳減甚至滅絕,破壞食物
鏈和生態系統功能。而人類活動也會加速病原體的跨區域傳播,監測可減少對本地物種的威脅。
2.3保障畜牧業和經濟安全
野生動物疫病可能波及養殖業(如禽流感影響家禽、口蹄疫威脅牲畜),導致巨額經濟損失和貿易限制。此外,主動監測比疫情暴發后應急處理更經濟。例如,非洲豬瘟的暴發曾造成全球養豬業數百億美元損失。
3保護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新要求
疫病無國界,動物疫情一旦暴發與蔓延可能會危及全球生物生命的健康安全,正因為認識到這一點,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出了“同一個健康”疫病監測理念并在全球范圍內普及2。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發突發傳染病瀕發、生物安全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構建更高效、更協同、更科學的防控體系。
3.1政策法規體系完善
強化法律保障:深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制定配套實施細則。
責任主體明確:建立“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監管體系,壓實各級各區域主體責任。
標準體系構建:加快制定野生動物疫病監測技術規范、采樣標準等。
3.2科技創新驅動
基礎研究突破:如開展野生動物攜帶病原體本底調查,加強人畜共患病傳播機制研究。
技術裝備研發:開發便攜式快速檢測設備,研制新型消毒制劑等。
3.3重點領域新要求
高風險物種管理:建立重點物種名錄,實施種群動態監測。
關鍵環節管控: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常態化監測,養殖場防疫條件升級。
特殊區域防控:如候鳥遷徙路線重點監測,保護區疫病監測常態化。
3.4保障措施要求
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建立專家智庫。
公眾宣傳教育:普及野生動物疫病防控知識,建立有獎舉報制度。
這些新要求體現了保護區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從單一部門管理向多部門協同、從傳統手段向科技賦能的轉變趨勢,將推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
4保護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研究方法
保護區進行疫病監測的主要方法為野外調查、樣本采集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等,其中包括樣線法 + 紅外相機監測、非損傷性樣本采集(糞便、羽毛)的PCR檢測、空間分析(疫病熱點區識別)、社區居民問卷調查等。由此對保護區內重點野生動物(如鳥類、獸類、爬行類)的病原體多樣性進行系統篩查,重點關注人畜共患病及高致病性病原體。同時,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生態建模技術,分析疫病傳播與生態因子、氣候條件的關聯性,評估潛在風險區域。在此基礎上,提出“主動監測一早期預警一快速響應”的一體化疫病防控機制,并優化保護區的管理策略。
5保護區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現存挑戰
5.1資金短缺
保護區監測設備購置、維護,試劑耗材采購,人員培訓進修等持續消耗大量資金。保護區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渠道單一,無法滿足復雜多變的疫病監測防控需求,部分高靈敏度檢測項目難以開展。
5.2技術瓶頸
野生動物疫病病原體復雜多樣,新發病原體不斷涌現,現有技術對一些疑難疫病診斷準確性欠佳,如混合感染、隱性感染鑒別困難;在野生動物活體捕捉、無損采樣技術研發上進展緩慢,易造成動物應激傷亡。生態環境大數據與疫病關聯分析深度不足,難以精準鎖定誘發疫病環境“導火索”,制約源頭防控策略的制定。
5.3協同合作障礙
保護區與周邊社區信息交流不暢,社區居民野外活動頻繁,可能無意間攜帶病原體進出保護區,卻難以及時反饋。農林牧生產活動中獸藥使用、動物引種等增加外來疫病傳入概率??鐓^域、跨部門野生動物疫病聯防聯控機制不健全,疫情通報延遲、防控措施銜接漏洞,阻礙區域整體防控效能的提升。
6強化保護區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相關策略
6.1多元化資金籌集
爭取生態保護專項資金,將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納入重點支持項目;拓展社會融資渠道,與環保公益組織、企業建立合作,設立專項基金,如“白石碰子野生動物健康基金”,為防控工作注入持續動力。
6.2技術攻堅與創新
聯合科研力量組建攻關團隊,聚焦疑難疫病診斷新技術研發,引入基因測序、納米技術輔助精準診斷;優化野生動物采樣技術,結合動物行為學研究降低應激反應;深入挖掘生態大數據價值,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精準刻畫疫病生態位,構建動態預測模型,實現疫情超前預警、靶向防控。
6.3協同聯動機制優化
搭建保護區一社區互動平臺,定期組織科普宣教,提高居民疫病防控意識,設立信息員獎勵制度,鼓勵及時上報異常野生動物信息。規范生產活動防疫標準,推動跨區域保護區聯盟,統一防控方案、同步應急演練,織密野生動物疫病防控網絡,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7保護區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建設方案
7.1構建多層次監測網絡
重點區域與物種靶向監測:優先在野生動物遷徙通道、水源地、種間接觸頻繁區域(如食肉-食草動物交叉活動帶)設立固定監測點,覆蓋禽類、嚙齒類、靈長類等高風險疫源物種,劃定核心監測區。并對瀕危物種佩戴GPS項圈并集成生物傳感器,實時監測體溫、活動異常等疫病前兆指標。
7.2建設病原體篩查技術體系
采用糞便宏基因組測序、唾液棉簽采集、紅外相機捕捉行為異常個體技術,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擾。此外,搭建高通量檢測平臺:建立區域性野生動物疫病參考實驗室,配備實時熒光定量PCR、納米孔測序儀等設備,實現人畜共患病原篩查(如禽流感、狂犬病、冠狀病毒)。
7.3完善智能化預警與響應機制
多源數據融合預警模型: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結合氣象站數據,預測氣候異常(如極端干旱等)導致的疫病暴發風險
AI風險圖譜生成:訓練深度學習模型(如卷積神經網絡CNN),關聯野生動物種群密度、人類活動強度(通過夜間燈光數據量化)與歷史疫病數據,輸出動態風險熱力圖。
分級預警標準:制定紅(暴發)、橙(擴散)、黃(潛在)、藍(常規監測)四級預警,觸發不同級別應急響應。
7.4構建專業化人才梯隊
培養招納掌握生態學、獸醫學、分子生物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并進行野外技能實訓,建立模擬疫病處置實訓基地,強化防護服穿戴、安全采樣等實操能力。
結語
健全的疫源疫病防控體系需要依托多學科協作、智能化技術應用和長效管理機制,同時需兼顧生態保護與生物安全的平衡。本研究為遼寧白石碰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疫源疫病防控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實踐框架,但防控體系的動態性和復雜性要求持續跟蹤研究,以適應新發疫病和生態變化的挑戰。未來,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下,推動防控體系向科學化、精準化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為區域生態安全與公共衛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黃瑞芬,李濤,廖成家,孫淑萍,呂軍.白石礦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蝴蝶多樣性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22,(04):27-32.
[2] 王啟峰.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的思考[J].北方牧業,2024,(11) :26.收稿日期:2025-03-03
作者簡介:劉洋( 1980- ),男,漢族,在讀研究生。研
究方向: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