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豐田汽車集團的核心供應商之一,以紡織機械起家的豐田紡織已有107年的悠久歷史。近年來,面對產業變革,豐田紡織已經逐步轉型為汽車座椅和內飾系統的企業,并試圖在智電大潮中重新定位自己。以2025上海車展為例,豐田紡織就展示了面向2030年的未來移動出行解決方案,包括概念座艙、智能技術及環保產品等。
在與《汽車觀察》的交流中,豐田紡織(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莊志強博士坦言,豐田紡織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在“堅守制造的本質”的同時“適應時代的變化”,堅持“傳承與變革”雙軌并行,已經成為了豐田紡織的核心策略。
以座艙為核心尋求突圍
“豐田紡織在中國市場受到的壓力較大,因為中國的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速度遠超其他地區。”面對這一趨勢,莊志強介紹,豐田紡織選擇加速轉型,與科技公司跨界合作探索智能座艙的未來形態。
“無界愈境(reSpire)”是豐田紡織的參展主題,這一概念由“rest(休憩)”和“inspire(啟發)”融合而成,旨在打造一個“身心得到療愈的移動出行空間”。對此,莊志強表示:“我們希望未來的座艙不僅能滿足出行需求,還能成為用戶放松和激發靈感的場所。”
車展首發的MXOASIS2030移動出行空間智能座艙,以“像自家客廳一樣舒適自在的空間”為理念,旨在重新定義車內空間價值。對于這款產品,莊志強介紹:“我們不再將車內空間視為單純的移動工具,而是將其視為生活場景的延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豐田紡織與聯想集團、東超科技、中科創達等企業展開合作,共同開發了姿態聯動顯示屏、空中顯示系統、健康監測技術等創新功能,這些細節設計體現了“無界愈境”的匠心。
除了智能座艙,豐田紡織還展出了多款面向不同場景的座椅產品,包括雷克薩斯LM的行政座椅、豐田賽那的寬適座椅、專為紅旗打造的中式豪華座椅,以及面向機場休息室、4S店以及寫字樓等場景的QualiaPod質享艙。“我們在乘用車座椅上的經驗,完全可以復制到航空領域,這也是我們未來業務拓展的方向之一。”莊志強稱。
除了智能化與舒適,環保也成為了豐田紡織應對變革的重要關鍵詞。2025上海車展,豐田紡織展示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相關部件,而早在2000年,豐田紡織就開始將兼具輕量化與環保特性的洋麻應用于汽車內飾上。“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內飾材料的100%天然化,但這需要技術突破和市場接受度的提升。”莊志強稱。
在“內卷”中堅持品質的底線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配置戰、智能化競賽讓整個行業陷入“內卷”狀態。對此,莊志強表示:“研發周期越來越短,成本壓力越來越大,但我們仍然堅持制造品質,這是我們不變的底線。”
莊志強指出,豐田紡織的精益生產體系曾是行業標桿,但在新能源時代,傳統制造企業需要更快地適應變化。“原來一款車的開發周期可能是3~5年,現在國內一些新勢力車企要求1年甚至更短,這對供應鏈是極大的挑戰。”莊志強說。
談及此,莊志強強調了“系統供應商”模式的重要性。“日系供應鏈的特點是主機廠與供應商深度綁定,從開發初期就介入,這樣可以避免后期出現工藝問題。”
莊志強認為,良好的整零關系應該是主機廠充分信任供應商,而不是單純依靠價格競爭。然而,現實情況是許多新能源車企更傾向于自主掌控核心技術,甚至自建供應鏈。對此,莊志強表示:“我們仍然相信專業分工的價值,但必須適應新的游戲規則。”他透露,豐田紡織正在積極拓展非豐田系客戶,以降低對單一品牌的依賴。
與此同時,莊志強透露,豐田紡織正在組建自己的軟件團隊。“日本總部對軟件團隊的投入很積極,但與中國市場的需求相比,進展相對保守。”他坦言,如何在傳統制造與軟件研發之間找到平衡,是豐田紡織未來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正如莊志強所言:“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堅持和創新同樣重要。”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中,豐田紡織既堅守精益制造的傳統優勢,又積極開拓跨界合作,希望以務實與遠見在傳統制造與創新科技之間尋找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