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具有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關技術。在中小學應用場景中,應以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為前提,通過規范化使用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能。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使用主體可根據實際需求,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任務復雜度以及本地資源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實施模式,有序推進相關應用場景的落地實施。
促進學生成長
圍繞不同教育階段、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成長的多樣化需求,面向特定場景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具體場景包括支持個性化學習、提供互動式探究、強化深度閱讀體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支持無障礙使用。
輔助教師教學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為教師提供教學準備、課堂實施、課后輔導及教學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準分析與內容生成能力,教師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學效能,助力構建人機協同的高效教學體系。具體場景包括輔助課堂教學準備、賦能課堂互動、精準課后輔導、協同教學評價、促進因材施教。
支撐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文本生成和智能分析數據,優化日常辦公、教育監管與評價決策,提升管理的精準性與科學性。具體場景包括校務智能化、教育資源均衡化、創新教育評價、智能驅動科學決策、建立智能數據庫。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小學的應用是一個涉及多層次、多維度、多利益相關方的復雜過程。有效推進該項工作需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組織保障機制、安全監管體系等多維度協同保障措施。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教學機構、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應當形成協同治理格局,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責任邊界,確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基礎教育階段應用的安全可控、規范有序。
教育行政部門
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考量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城鄉資源差異性及地方特色多樣性等客觀要素,科學制定本轄區應用推進路徑。制定相關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政策法規,制定數據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明確倫理審查機制,建立動態調整的“白名單”制度,明確可入校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清單。推動政策制定全過程公眾參與機制,確保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中小學校
學校應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校準入機制,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學生,基于差異化的教育場景目標,制定差異化、遞進式的人工智能應用策略。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簡單化管理模式,警惕對人工智能工具的過分依賴,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治理。兼顧提升師生實操技能與滿足情感需求的雙重目標,確保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相融合。
教師
教師應積極參與專業培訓,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承擔學生人工智能應用的監督與指導職責,向學生推薦可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禁止直接使用人工智能回答學生問題或提供咨詢;應避免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評價學生;嚴禁將個人信息、考試試題等敏感數據輸入人工智能工具,防止數據泄露與隱私侵害;未經授權不得利用人工智能復制傳播他人作品,避免著作權侵權。
學生
學生應更好地學習并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與應用場景,探索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生活實踐和個人發展愿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避免在作業中簡單復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內容;避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參加考試與測驗,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避免在展現創造性或個性化表達的學習任務中輕易濫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喪失個人思考與觀點;避免在未查閱高質量教材或權威資料前貿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取信息。此外,還應避免將個人信息輸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泄露數據和隱私;避免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復制或傳播作品,侵犯著作權。
家長
家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扮演著重要的監督與支持角色,尤其應重視對低齡子女的引導。家長應避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輸入任何可能泄露個人或家庭敏感信息的內容;避免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復制或傳播作品,侵犯著作權;避免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防范因過度依賴技術導致心靈培育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