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齒損壞嚴重
當牙齒因外傷、齲齒等原因嚴重損壞,無法通過修復手段恢復其正常形態及功能時,需拔除患牙。例如,嚴重的齲齒導致形成殘冠、殘根,無法進行牙體修復。
牙周病
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的炎癥性疾病,如果病情嚴重,會導致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甚至脫落。在牙周病晚期,如果無法通過治療保留牙齒,拔牙可以清除病灶。
牙齒擁擠
在牙齒矯正過程中,如果牙齒排列過于擁擠,需要拔除一些牙齒以騰出空間解除擁擠,這有助于改善咬合關系和維護口腔健康。此外,正畸拔牙也是為了實現口腔健康目標。
阻生牙
阻生牙是指不能正常萌出到咬合平面的牙齒,常見如智齒。這類牙齒可能引發腫痛、感染等問題,為避免潛在隱患,通常會選擇拔除。
良性或惡性腫瘤
治療腫瘤時需要連帶去除周圍組織或者拔除相關牙齒,這通常是在全面評估病情后作出的決策。
乳牙滯留
當乳牙滯留無法自行脫落且影響到恒牙萌出時,需拔除乳牙保障恒牙正常生長。
其他因素
若牙齒反復感染、炎癥無法控制成為病灶牙,或存在重大健康安全隱患時,需拔除患牙。
拔牙手術安全嗎
拔牙手術屬于創傷性的治療手段,其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可能會引發某些全身系統疾病或誘發并發癥,所以拔牙是存在安全風險的。拔牙前,醫生需對患牙局部情況及患者全身狀況進行充分評估,同時全面分析可能誘發的并發癥及潛在風險。
作為患者,也應知曉自身健康狀況,對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并積極配合醫生完成術前準備,以最大程度規避風險,保障手術順利進行。
拔牙是一種復雜的手術治療方式,一定要尋求專業正規的醫院或診所,切勿盲目尋找沒有資質的診所和非專業醫生實施手術,否則會面臨很大的安全風險。此外,患者在拔牙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并在術后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護理,以大幅降低術后風險,提升手術成功率。
對于多數身體健康或伴有輕度系統疾病的患者,拔牙手術多可耐受。在對病情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減小不良刺激、降低手術創傷,可平穩完成拔牙,但對于嚴重系統疾病,如嚴重心臟病、心腎衰竭、惡性腫瘤等,通常屬于拔牙禁忌證,多數情況下不宜手術。
不過,禁忌證并非絕對,其受全身狀況、局部條件、患者身心狀態、醫師技術及設備條件等多重因素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部分禁忌證可轉化。一些疾病經干預后,在嚴密監控下可實施拔牙;而重度系統疾病則需謹慎評估。拔牙手術存在的潛在風險及手術禁忌證具體如下。
嚴重心臟疾病
多數情況下,若患者心臟疾病非重度且心功能Ⅰ到Ⅱ級,常規拔牙乃至低創傷門診操作多可耐受。但對于重度心臟疾病,需警惕手術刺激誘發心梗、房顫、心衰等嚴重并發癥,需高度謹慎。部分情況則視為手術禁忌證,嚴禁拔牙。
短期內有過心梗病史的患者嚴禁拔牙。近期頻繁發作心絞痛,提示心臟狀態不穩定,需先完善檢查,暫時嚴禁拔牙。心臟功能很差的患者,如心功能Ⅲ到Ⅳ級,伴有端坐呼吸、水腫、活動受限(無法下床)等表現者,嚴禁拔牙。
高血壓
血壓控制不佳或伴靶器官損害者,原則上禁止拔牙;若確需手術,需先將血壓控制在安全范圍,并完善心臟功能評估。有比較明顯的雙束支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或阿-斯綜合征等患者,需謹慎對待。
若為單純性高血壓病,在無心、腦、腎并發癥的情況下,一般對拔牙有良好的耐受性。若血壓>180/100mmHg,需先通過藥物或生活方式干預控制血壓,待血壓平穩后再行拔牙。建議在血壓、心率實時監護下實施拔牙。
血液病
貧血患者 血紅蛋白在90g/L以下屬于中度貧血,手術風險顯著增加,但若中度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在80g/L以上,且血細胞比容在30%以上,通常可耐受拔牙。慢性貧血患者因長期貧血,機體已形成一定代償能力,即便血紅蛋白水平偏低,也能耐受常規拔牙手術,但手術操作需精細,同時應做好應急處置準備。
白血病患者 若病情經治療后處于穩定期,對必須拔牙的患者,需由血液科與口腔科醫師緊密協作,周密做好預防感染及出血的準備工作,方可考慮實施拔牙。急性白血病患者,機體往往難以耐受手術刺激,因此嚴禁拔牙。
惡性淋巴瘤患者 低度惡性淋巴瘤患者經治療后,病情趨于穩定,預后相對良好,可在專科醫師緊密協作下實施拔牙。對于高度惡性淋巴瘤且預后較差的患者,手術易引發不良并發癥,不建議拔牙。
出血性疾病 拔牙或手術宜在血小板計數正常范圍內進行,同時需檢查凝血功能,若凝血功能顯著異常則需十分謹慎,必要時進行專科會診,并與專科醫師協作拔牙。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術后感染風險高于常人,因蛋白質合成障礙可能導致傷口愈合延遲。拔牙前需做化驗檢查,空腹血糖應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若血糖控制不佳或病情較重,暫不宜拔牙。
甲亢
手術的精神刺激及感染可能誘發甲狀腺危象,有危及生命的風險。因此甲亢嚴重時,嚴禁拔牙。若病情控制良好,甲狀腺功能正常,方可考慮拔牙。
腎臟疾病
各類腎病的急性期均禁忌拔牙。若病情穩定,處于腎功能代償期,且肌酐清除率和血肌酐均處于正常范圍內,可考慮拔牙。接受透析的腎衰患者,若必須拔牙,可在透析后盡早拔牙,并注意預防感染。
肝炎
急性肝炎禁忌拔牙。慢性肝炎伴肝功能明顯損害者,若需拔牙,術前應檢查凝血功能,指標基本正常方可考慮拔牙。
妊娠
在妊娠的4~6個月拔牙相對安全,其余時段則需全面評估,對疼痛劇烈且必須拔除的患牙,若患者身體狀況穩定可考慮拔牙。
經期
經期應暫緩拔牙。若確有必要,仍可實施簡單拔牙操作,但需注意預防出血。
感染急性期
感染急性期一般應避免拔牙,但若為牙源性感染,拔牙有助于去除病灶,可在抗生素控制下實施拔牙。
惡性腫瘤
若牙齒位于惡性腫瘤內或已被腫瘤累及,拔牙可能刺激腫瘤并導致擴散,應視為禁忌癥。放射治療后,照射區內的患牙拔除需慎重對待。一般放療后3~5年內不宜拔牙,以防存在放射性骨壞死風險。必須拔牙時,需盡量減少創傷,術前術后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長期服用抗凝藥物
有陳舊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腦血栓等病史的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如小劑量阿司匹林,拔牙后存在出血風險,但停藥風險高于出血危害,可考慮不停藥。若必須停藥,需在術前3~5天開始。術后次日若無出血,應盡快恢復服藥。
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
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的患者機體應激能力及抵抗力均下降,遭遇創傷、手術或感染時,易引發并發癥。若必須拔牙,需與專科醫師協作,術前給予用藥,同時注意減少創傷、預防感染,減輕應激刺激。
總之,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均應了解拔牙手術風險及相關禁忌證,充分做好術前準備,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最終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拔牙前,醫生需對患者進行全面口腔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結合患者全身狀況、口腔條件及手術難度等綜合評估。告知患者手術不適程度及可能的風險與并發癥,待患者充分知曉并簽署同意書后方可實施手術。整個流程需嚴謹規范,將手術風險降至最低,同時,術后患者需嚴格遵照醫囑,積極配合后續治療,以實現更好的診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