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親子互動;心智化水平;涵容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0-0047-01
在輔導過程中,父母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是:“我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我要怎么辦?”大部分的家長做法是,用更大的情緒去制止孩子正在發生的情緒,孩子越哭,家長越罵。情緒是很容易疊加的,為了保護自己,人大多會想方設法在沖突中勝過對方。中止的方式就是其中一個人能覺察,消化情緒,特別是在親子互動過程中。
比昂提出的“涵容”指母親具備能力接住嬰兒自身無法理解的焦慮情緒,并轉化成可理解的言語引導孩子,從而提高孩子的心智化水平。這里包含了三個過程:嬰兒把無法理解的情緒投射給媽媽;媽媽接住了情緒并在理解和消化后以言語的方式反饋給嬰兒;嬰兒重新將調諧過的情緒整合到自身經驗中。但我們發現,一方面,很多父母對孩子情緒的耐受性是很低的,父母更多希望孩子乖乖聽話。因此,指責、打罵、壓制、貶低、諷刺成為很多父母應對孩子情緒時的常見反應。另一方面,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父母的無助、焦慮、無助和悲傷,他們的父母同樣沒有成為他們好的容器。
父母要做孩子好的容器,需要不斷覺察自身,提升自身的心智化水平。最近聽到一位母親說,孩子三番四次觸碰自己的底線,她非常憤怒地把孩子推到門外。用了五分鐘冷靜下來后,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找到孩子道兼并進行了溝通。她問我:“怎么辦?雖然我知道犯錯誤,但總重復錯誤。”我鼓勵她:“這是一個過程,這個坑你會不斷往里跳,至少你現在跳進去的時候能覺察,你在成長,孩子也在成長,給自己一點時間。”強迫性重復是精神分析一個很著名的詞,意思是小時候的創傷在長大后會不斷重復,目的是修復創傷,但很多人體驗到的往往是重復的傷害。我想這位母親通過自身的學習和教育孩子的契機,已經在逐漸修通自己的路上。感謝孩子給予父母機會再一次成長。
編輯/張國憲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