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一直是森林治理面臨的一大難題,在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平衡的同時,因其可能帶來的不良環境效應,常用的化學防控措施存在較多隱患,尋找環境友好、高效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已是現代林學研究的熱點。營林技術是一項綜合了農學、林學等學科和科技的綜合實踐技術,對林木病蟲害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不僅是目前林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核心技術,更是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研究分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就成為現階段林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點研究內容。
1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重要性
1.1提高森林可持續發展能力
首先,營林技術增強了森林恢復能力與穩定能力。通過多種種植方式和綜合經營,提高林地自愈能力,并在蟲害發生后迅速恢復,是保證森林資源長遠穩定的關鍵。其次,在森林病蟲害控制中,提倡降低對化學殺蟲劑的依賴,提倡生態保護,如采取生物控制、物理控制等方法。改變傳統生產模式,降低化學品對水土資源的污染程度,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的長久穩定,為森林產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環境。此外,利用病蟲害監控和預警體系,可以使林業經營者了解林木的健康狀況,從而對其進行合理的經營計劃,并對林木進行合理的配置。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森林生產的效益與品質,增強森林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能力,推動森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提高生態效應
營林技術是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有效手段,對維護與重建森林生態系統均衡有著重要意義。首先,通過對不同類型林地進行生態修復和植物恢復,可以提高生態群落的結構與功能多樣性,這樣的多樣性是抵御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前提,也是減少有害生物傳播的重要途徑。物種多樣性和較多的林下植被,能夠為天敵提供生境與食物來源,有利于其對有害生物的天然防治。其次,利用該方法對林木生長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為制定科學的管理政策提供依據。掌握有害生物發生發展規律,有助于在其危害程度沒有達到嚴重程度時進行及時的防治,防止其給林業生態環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在此基礎上,采用生物防治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可有效減少殺蟲劑的施用,減輕對非靶向生物和環境造成的不良效應,維護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最終,通過對林木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實現對林木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提高其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從而為人與自然營造更加健康、協調的生活環境。
1.3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一方面,營林技術可以直接提升鄉村森林生產率,進而帶動農民增收。健全的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提供木材、水果和草藥等林產品,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在森林經營中運用現代化營林技術,有利于推動社區參與和社區驅動的森林管理。例如,在生物控制過程中,當地民眾在專家的帶領下參加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通過這些活動來提升社區成員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和病蟲害防控意識。
2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對策
2.1造林規劃
造林規劃是應用營林技術的前提,通過對人工造林的科學、合理計劃,根據森林狀況,挑選出適宜的樹木,并進行高效的栽植工作,并對其進行適當造林,從而整體提高造林成效,保證樹木健康成長,減少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在進行人工造林時,種植人員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坡面地坪進行徹底清掃,并檢查回填土壤,保證其整體的穩定性。在整理驗收時,要科學優化造林方案,同時還要對后面工序進行標準化操作,包括放線、起苗、挖坑、種植、運卸苗、假植、澆水等。在制訂整地計劃時,必須由林業部門決定整地方式。在栽植地區地形較為平緩的情況下,宜采取全面整地的方法,將造林地區的耕地完全翻耕。在山區地區,可以采取局部整地方法,從而形成塊狀、穴狀、水平帶狀等多種形態。有關種植人員應該根據造林地土壤、氣候等情況進行分析,確定樹木的特定培養需要,篩選出適宜的樹木,進行高效的造林工作,從而確保造林的科學性,使樹木能夠更好地成長,更好地增強森林自身的調控能力。
2.2選育抗性品種
有些樹木對某些有害生物產生了一定的自然抵抗力,這種植物被稱為抗性植物。抗性植物是林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一類植物,其對有害生物的控制具有重大的意義。利用抗蟲植物的抗性,能夠從根源上預防各種有害生物的發生,從而推動林業健康發展,避免經濟損失。因此,在林木病蟲害控制中,需根據本地土質、天氣等特點,選擇耐寒、抗旱、根系發達、易成活的優良抗性品種。同時要主動選育具有較強抗逆能力的優良樹種,通過科技手段將森林管理風險降至最小,在節約人力和物力的同時,還能提高造林存活率2。此外,根據不同品種的特性,對各類抗性品種幼苗進行科學栽培,以增強其抵御多種病蟲害的能力。
2.3營造混交林
與純林比較,混交林具有較高的抗病蟲能力:一是對土壤水分、光照和養分的有效利用;二是提高林地地力,提高林地質量;三是在同一環境下,混交林對提高森林產品品質有促進作用;四是混交林的地表和地下構造較為復雜,具有良好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五是混交林能夠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提高其抗各類自然災害的抵抗力。因此,要根據區域的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進行合理的混交林建設,以增加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營造混交林時,可選用一些根系較淺的樹木,使其分布在土壤深層,彼此間不會競爭養分,實現對營養物質的分層吸收。樹木高度的不同使其對陽光、水分的有效利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2.4設置隔離帶
對森林造成嚴重威脅的有害生物種類繁多,且大多有遷徙性,極易在森林中蔓延。在森林中要注重阻斷有害生物的遷徙路徑,通常可以通過設置隔離措施隔離有害生物。不少森林有害生物,特別是具有單食性的有害生物,在幼齡期無法遠距離遷徙,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就必須大規模遷徙到其他地方,在森林中建立起隔離帶,可以有效阻止其擴散,從而防止森林病蟲害擴散。林業部門需要查閱當地森林有害生物的疫情資料,了解其種類、相關習性和傳播特征,在此基礎上,在病蟲害為害嚴重的區域建立起相應的隔離帶,一般在距樹基1.5米的位置設置隔離帶,這樣可以有效阻止一些常見害蟲遷移,避免對林木造成更大損害。
2.5生物防控
首先,利用和保護天敵。這是一種通過引進或保護自然界中已有的有害生物天敵,來達到對有害生物進行有效防治的一種手段,要對區域內有害生物天敵比如昆蟲、鳥類和蜘蛛進行調查研究,并通過建立保護區和限制使用農藥等手段,對其進行保護,以期達到保持其種群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通過人為培育天敵的方法,將其投放至林地,提高其防治效果。其次,應用綠色藥劑。綠色藥劑是指具有低毒、低殘留、高效、廣譜等特點的新型藥劑,在研發過程中,主要以其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為重點,以減少對生態環境傷害為目標。比如植物源農藥如煙堿素、松脂等和生物堿,對有害生物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2.6強化檢疫
加強檢疫可以防正有害生物擴散,防止大面積發生危害。為了防止有害生物進一步危害,通常需要對疫區進行分區,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封閉疫區。進入林區的樹種須經檢疫檢驗合格后方可進入。其次,不管是苗木種植還是造林,都不能忽略消毒處理。在造林前,要注意清除土里的有害生物。同時要注意對幼苗進行殺菌處理,及時清除樹皮和葉片上殘留的有害生物。在造林期間,還要經常檢查苗木狀況,若存在危害,必須及時處理。如果幼苗已經發生病蟲害,要及時拔除,以免病蟲害擴散。
2.7信息化防控
采用信息化防控裝備與工藝,不但可以有效改善病蟲害防控品質,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病蟲害防控效果。大部分的信息化防控裝備都是建立在現代信息科技基礎上的。例如,利用無人機、衛星等高精度影像資料,對林業工作人員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控和森林生態環境監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有害生物分類與統計分析,實現有害生物種群與規模的自動辨識,為有害生物防控決策提供實時準確的數據支撐。其次,物聯網在病蟲害防控中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通過在森林地區布設溫濕度、光照、風速、風向等多種傳感器,實現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實時監測,有助于森林作業人員掌握森林小氣候狀況,對有害生物活動行為進行預報,進而制定更加科學精細的防控措施。此外,智能噴霧機、智能誘蟲燈等智能控制裝置,能夠依據外界信息、有害生物行為信息,對控制策略進行實時調節。
2.8封山育林
在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需要保護、水源涵養需要提高的地方實行封山育林。實施封山育林要堅持實事求是、分級管理、明確責任、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逐步推進。在實施過程中,要根據水土流失程度、植被破壞程度和生態環境脆弱性等情況,確定禁止砍伐和放牧區域的樹木。對一些生態環境較差或受到較大損害的區域,應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文等條件,選用合適的造林品種,采取適當的營林措施,以保證幼苗存活率和長勢。其次,根據不同的樹種及區域生態狀況,制定造林密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施筑壩、修臺、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并對不宜耕種的坡耕地、荒草地等進行退耕還林,大力引入和培育本地植物,對稀有、瀕危植物進行保育。此外,在封山育林時期,要建立專職的管護組織,對保護區進行監管,并定期進行檢查和監控,對違反規定的情況進行及時的檢查和處置,并不斷加大對于封山育林的宣傳工作,使廣大人民對封山育林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在封山育林完成以后,要對其實施成效進行評價,并按照封禁范圍、造林綠化、生態恢復和監管等幾個方面制定驗收標準,確保封山育林的最終成效。
2.9幼林撫育
幼林撫育主要是為了給苗木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排除各種不良因子,提高苗木成活率,實現苗木的健康發展。在幼林撫育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種植完成后,高效清除林地內的雜草,及時進行松土,必須按照現有的森林經營標準實施。根據各地區林木的生長條件和根系分布特點,在除草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不損傷苗木根部。適當的操作可以保護植物根部不受傷害,同時也可以讓土壤對降雨和光照有更多的吸收,為林木生長提供有利環境。其次,根據苗木生長前期各時期的需求,合理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方案,是夯實苗木根基的另一項關鍵措施。林木對水、養分的需要十分旺盛,有必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及林木生長條件,對施肥和澆水方案進行適當調整,這是確保苗木適時吸收營養、水分、促使苗木生長的必要措施。最后,對林木存活狀況進行動態監控,及時調整補栽方案,是保證森林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重要保證。在一些地區,若發現幼樹存活狀態較差,就必須進行補栽,使整個森林密度和品質都得到改善,相反,若幼樹普遍存活狀態較好,可以適當降低補栽頻率。選擇合適的時間、方法進行補栽,不僅可以確保森林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應用,而且可以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建設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10修枝撫育
修枝撫育,本質上就是通過對一些樹枝進行修剪,剔除那些長勢差或者妨礙整個樹干長勢的部分,達到不過分密集的目標,為樹木生長創造更多的光線和通風環境,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在進行修枝工作時,要注意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特殊處理,尤其是對于枝條過分繁茂或者生長方向有利于樹木總體美感與健康的地方要特別注意,對于自然情況下樹枝發育不良的也要特別注意。在進行修剪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使林木總體生長狀況達到最優,二是緩解森林中的內部擁塞現象,三是對于那些不利于整個樹體的美觀與安康,對于在天然條件下枝條發育不良的樹種,要采取有目的的處置措施。總之,在進行修剪工作時,必須全面、有針對性地進行。
總之,營林技術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步驟,是保障林業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持續加強對營林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推廣應用,并同步加強技術監管和制度完善,為營林技術的高效應用提供穩定保障和支持,確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穩定開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博文.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實踐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4,56(4):162-164.
[2]李德彬.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園藝與種苗,2024,44(10):59-60,65.
[3]張璽濤.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應用研究[J].山西林業,2024(S1):80-81.
[4]張勇.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林副特產,2023(6):102-103,106.
[5]殷文奇,田伏紅.淺談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廣東蠶業,2022,56(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