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樟子松是由歐洲赤松變種而來,又稱蒙古赤松與海拉爾松,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用材針葉樹種,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防風固沙樹種。樟子松適應能力很強、喜光、耐干旱、耐貧瘠,在很多地區都有栽培。榆林市沙區面積廣大,因此在當地發展樟子松對于提高造林綠化速度、優化林種結構、保證林分質量意義重大。還能改造劣質低產林,更好地治理土地沙化現象,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建設提供充足的后備森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目標。
1樟子松播種育苗技術
1.1實生苗培育方法
1.1.1選地
在榆林市實施樟子松育苗工作,一般都是采用農耕地育苗或者固定苗圃育苗,為了提高育苗成活率,所選的育苗地必須土層深厚、肥力充足且疏松透氣、具備較好的排水性。不應選擇黏重土壤。
1.1.2整地、施肥
如若苗圃地的土壤為瀘土或者是膠土,可在土壤內摻入一定量的沙子進行改良。整地時要確保土壤平整細碎,并充足地施入基肥,一般每畝施入 5.5m3 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1.1.3土壤消毒和作床
土壤消毒過程當中每畝撒施 50kg 硫酸亞鐵,育苗采用高床,寬度為 1.2m ,床面應高出渠道 25cm ,渠道設置成 50cm 寬[]。
1.1.4種子處理
① 雪藏法:在1月份,將3倍于種子量的雪與種子充分混合,并放置于背陰處。播種前大約7天,取出種子,待雪完全融化后,使用 0.5% 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進行30分鐘的浸泡消毒。之后撈出種子并清洗干凈,移到向陽溫暖的地方進行催芽,定期翻動,確保種子溫濕度適宜,當種子1/2咧嘴時便可進行播種。
② 沙藏法:4月份用溫水 45% )對種子進行浸種處理,時間為24小時,然后再用濃度為 0.5% 的高錳酸鉀來浸泡種子,時間為30分鐘,之后撈出種子清洗干凈,根據種子量的多少用2倍濕沙與種子混合,放置在背陰的地方進行催芽,當種子的咧嘴率達到了一半時,應立即進行播種。
1.1.5播種
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每畝按照 8kg 的量進行下種,播種方式運用人工方式進行條播,按照 5cm 的標準控制播幅,同時行距根據按照 8~10cm 的標準進行設置,溝深為 1cm ,播種時要做到均勻播撒,之后用細沙覆蓋。
1.1.6播后與苗期管理
① 澆水:種子播下之后一般30天左右進入出苗期,澆灌時采用噴灌的方式進行澆灌,間隔3天噴1次。當幼苗展開子葉,并抽生出新稍時,可采用噴水和側方溝澆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澆水,通常間隔3天進行1次噴灌,再結合側方溝澆灌1次,澆水時水不應漫過床面2。6\~8月份苗木進入速生期,此時間隔10天進行1次澆灌,主要運用漫灌的方式,同時結合外界環境條件以及土壤情進行噴灌。8\~10月份,苗木進入硬化期,這時需停止澆水。
② 施肥:進入6月份后,苗木生長速度日益加快,每畝應當追施 5kg 速效氮、磷肥,提供充足的養分供應。
③ 松土除草:澆水及降雨之后及時把苗床上的雜草清除干凈,并進行松土,促進苗木獲得更好生長。
④ 越冬管理:為避免冬季土壤凍結導致苗木失水而發生死亡,應在10\~11月份土壤沒有凍結之前對苗木進行覆土處理。覆土前5\~6日對苗床實施1次澆灌,接著把樟子松幼苗按照一個方向壓倒,覆蓋細沙與木屑,厚度為 3cm 。第1年春季4月份左右當土壤解凍之后,可以分次將防寒土以及木屑全部撤除,并及時進行澆水。
1.2 樟子松大苗培育
1.2.1營養袋(盆)培育
樟子松大苗培育過程當中,運用營養袋能夠大幅提升單位面積大苗培育數量,保證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還能為多季節造林提供充足的苗木供應。這種育苗方式既有助于起苗運輸,也有助于縮短苗木造林之后的緩苗期,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
倘若培育 120cm~150cm 高的樟子松苗木,可運用 30cm× 28cm 規格的營養袋,營養袋底部有 1cm 直徑的小孔16個。按照1:3:6的比例把有機肥、沙子以及土充分混合之后配制成營養土并裝入容器袋,移到苗圃地直接埋入。5月上旬選擇長勢良好,具有飽滿頂芽且有發達根系的2年生樟子松苗進行裝袋,并修剪苗木根系,剪除全部側枝,對苗木根系進行保濕處理,以免苗木出現失水現象。裝袋過程當中,在營養袋的中間部位放置苗木,充分舒展苗木根系,避免出現窩根現象,以苗木原土印為標準控制裝袋深度,避免過深栽植,保證營養袋充分裝實裝滿,并在育苗槽內放置裝填好的營養袋,用土填滿營養袋之間的空隙,完全埋住營養袋,避免其出現老化現象。埋入之后不必進行遮陰,只需做好水肥管理即可,這樣就能大幅提高苗木成活率,促進其獲得更好生長。
1.2.2大田移栽培育
針對2年生的樟子松苗木,可采用大田移栽技術以培養出大規格的健壯苗木。該技術操作簡便,然而,它需要較大的土地占用面積。苗木在起苗造林后,通常會經歷一段較長的緩苗期。移栽2年生的樟子松苗木最佳時間為5月份,合理修剪苗木根系,同時修剪掉全部側枝,加強苗木根系保濕處理,結合培養要求通常按照 (60~100)cm×100cm 的規格設置株行距,栽植時運用平畦垂直貼壁方式進行栽植,避免出現窩根現象,應根據苗木原有土痕控制栽植深度,做好田間管理,有效提升苗木成活率。
2樟子松營造技術
若沙丘的相對高度超過 3m ,必須對丘頂的1/2\~1/3區域實施控制保留措施。在榆林市的沙質區域進行植樹造林時,應選用生長3年、帶有營養缽且高度為 25cm 的樟子松苗木;或者,亦可采用高度達到 50cm 帶有土球的樟子松大苗進行造林。
2.1苗木出圃
在圃地作業過程當中,苗木出圃是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銜接育苗和造林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其作業水平將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對于苗木生長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必須提高苗木出圃質量,科學選苗、起苗以及包裝、運輸或假植,這樣才能為接下來的造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針對于1年生的苗木,苗木出圃應當選擇在春季,同時提前將水澆足,確保苗木含水量適宜,之后再實施起苗,對苗木根系適度修剪,使其長度達到 20cm 左右,起苗之后對苗木及時捆包,以免陽光直射或者風吹導致苗木失水,對其成活率構成不良影響。裸根苗應打包之后才可出圃,并對苗木根系進行蘸泥漿處理,或者用保濕劑進行處理。
2.2造林整地
2.2.1小定植坑整地
如果地塊植被覆蓋率相對較高,存在很多草根,地塊實施整地之后,不會出現流沙或者沙埋現象,可開挖 20cm 見方, 50cm 深的栽植坑,之后將表土 10~15cm 回填于坑內。由于地塊植被覆蓋率非常高,草和苗木容易發生爭奪水分的現象,5\~6月份土壤較為干旱時,有深達 30cm 左右的土層都屬于干土,小坑為 35cm 深,苗木造林之后根系一般達到 50cm ,能夠超過雜草根系所分布的土層,下扎在溫濕度相對較好的土層內,由于土壤濕度適宜,溫度良好,更利于苗木成活,有效提高造林質量。
2.2.2防風背陰整地
造林地在實施整地之后不會出現流沙的地方,挖深度為35cm ,南西向直立,東北向傾斜的栽植坑,造林過程當中,在栽植坑南部背陰處栽植苗木,這種栽植方式和小直坑造林相比操作起來更為簡單,還能發揮蔽陰、防風的效果,也有助于秋季對苗木實施埋土處理,以大幅提升苗木成活率。
2.2.3用柳條籠護苗
若造林地為沙丘或沙質地,植被稀疏,經過整地作業后,易受風蝕和雨水沖刷影響,導致苗木堆積。此時,可利用柳條等材料進行輔助,按照上口、底口以及籠高分別為 30cm?40cm?50cm 的標準,編織上下開口的籠子,栽植苗木之后,在苗木周圍扣上這個籠子,使苗木居于籠子中間,不但可以發揮防風、遮陰的效果,還非常的透氣通風,對于提升苗木造林成活率意義重大。
2.3樟子松造林
近年來榆陽區在開展樟子松造林過程當中,主要采用“六位一體”的造林方法,不僅大幅提高了樟子松的栽培成活率,也有效促進了苗木的快速增長。這種“六位一體\"的造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3.1科學選擇適宜的地塊
唯有選取科學適宜的造林地,方能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因此,肥沃疏松、土層深厚、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地塊成為首選。同時,必須對地塊的酸堿度進行詳盡分析,以期為樟子松苗木營造更優越的生長環境。
2.3.2細致整地
整地也是樟子松造林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組成,應最大程度地保證整地質量,確保地塊土壤平整細碎,如果地塊土壤條件不佳,還應當對土壤進行改良,促進樟子松苗木獲得更好生長。
2.3.3合理施肥
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基肥,每畝施入 5.0m3 ,科學施肥能夠確保苗木生長過程當中從土壤內汲取豐富的養分,滿足苗木營養需求。
2.3.4精心選苗
通常選用3年生帶營養缽的優質幼苗,其高度應達到 25cm 以上,苗木生長旺盛,無機械性損傷,無病蟲害,采用這種優質苗木進行造林,是提高造林質量的關鍵。
2.3.5規范栽植
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栽植,如果造林地存在較大的植被覆蓋率,可按照 20cm 長, 45cm 深的標準開挖栽植坑進行栽植,栽植過程當中還應當保證苗木根系充分舒展,栽植之后及時澆水,這樣才能在保證苗木成活率的同時,促進苗木獲得更好生長。
2.3.6后期管護
完成造林之后還應定期澆水、除草以及松土,結合苗木生長情況合理施肥,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認真落實各項后期管理措施,才能營造出更適宜樟子松苗木生長的良好環境條件。
3樟子松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3.1立枯病
該病多發于4\~6月份,但發病過程當中由于發病時期的不同,表現為多種癥狀,如種芽腐爛型、莖葉腐爛型、幼苗猝倒型、苗木立枯型等。立枯病是由于樟子松苗木感染鐮刀孢菌、絲核菌以及輔酶菌所導致,對幼苗造成的危害性極大,尤其是生長年齡不足30天的幼苗發病率更高。如果各項預防措施沒有充分落到實處,也會引發2\~3年生的苗木發生此類病害。
防治措施:避免選用舊的苗圃地,并在科學整地的基礎之上,選擇最佳時間進行播種。整地過程中合理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并配合植入一些無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條件。另外,在播種前,運用600倍液 70% 的甲基硫菌靈對種子實施浸泡處理,也可運用3000倍液 50% 咯菌腈來浸泡種子。在進行土壤處理時,每畝土地可施用 200g 含有 15% 五氯硝基苯的制劑。在4月\~6月的小苗生長階段,應嚴格實施預防措施,每隔15天進行1次預防工作。此外,需特別注意降雨前后的預防工作。建議使用稀釋至1500倍的 30% 甲霜靈溶液進行定期噴霧,同時結合使用稀釋至3000倍的 20% 甲基立枯磷溶液進行苗木灌根處理。通過噴霧與灌根相結合的方法,可以顯著降低樟子松苗木立枯病的發生幾率。
3.2枯梢病
引發樟子松發生枯梢病的病原呈現出較強的腐生性,屬于兼性寄生菌,會對樟子松的嫩芽嫩梢造成危害,同時還會侵害樟子松的葉片、枝干與根系等。當嫩芽、嫩梢遭受病菌侵害之后,剛開始呈現青銅色,之后慢慢發展成紅褐色,病害較重時樟子松的樹冠頂部變紅呈現紅頂現象。干皮遭受危害之后,會有潰瘍開裂現象出現,松脂從裂縫部位流出。
防治措施:首先應當培育更多優質的樟子松壯苗,嚴格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進行栽植,同時栽植過程當中應重視營建針闊混交林。定期松土、施肥與除草,創造樟子松苗木生長的良好環境條件,結合林分情況進行透光法或撫育法,為苗木增施一些硼肥。另外在5\~6月份,孢子飛散之前運用500倍液 40% 的多菌靈進行噴灑,或者噴灑1000倍液 75% 的百菌清,藥劑噴灑過程當中要做到交替應用,間隔7天噴灑1次,一般噴灑3次就能取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3松針銹病
樟子松葉片感染松針銹病之后,剛開始發病時,會在葉片部位出現一些病斑,并發生褪綠現象,上部存在一些黃色的小點,之后發展成為黃褐色,這便是病菌的性孢子器。接著有囊狀凸起出現在病斑部位,顏色呈現黃橙色,這就是銹孢子器,而且多個銹孢子器連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之后發生開裂,將其中的粉狀孢子散發出來。遭受病害侵襲的葉片常常包被一些白色的膜狀物質,最后葉片枯黃,發生脫落。苗木以及幼樹受害較重,對樹體生長影響極大,更甚者導致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首先應采用混交造林的方式,同時造林之前應當認真做好調查設計,不可在轉主寄主較多的地方選用樟子松苗木進行造林。另外,積極運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定期噴灑3000倍液 40% 的氟硅唑或者1500倍液 75% 的科博。
3.4松大蚜
松大蚜主要以卵的形式在樟子松的松針上越冬。第2年春季4月份左右,苗木頂梢萌動時,孵化出若蟲,并在樟子松的葉片與嫩枝部位造成危害,之后轉人孤雌生殖期。到6月份之后,出現有翅胎生雌蚜,7月份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雌蚜在8月中旬還會分泌大量的蜜露,增加煤污病的發生概率。
防治措施:春季4月份若蟲期,可用1000倍液, 70% 的滅蚜松進行噴灑,也可用 40% 的氧化樂果或者 15% 的涕滅威顆粒對柚樹進行埋根處理。根據樹冠投影邊緣處開挖弧形溝,把氧化樂果澆灌在溝內,或者撒入藥粒,這樣可以長時間發揮藥效,減少松大蚜帶來的危害,也不會危害天敵或者造成空氣污染。7月份應當積極防治有翅胎生雌蚜,這樣就能大幅減少其繁殖率。10月份把遭受蟲害的枝梢修剪掉集中燒毀,樹干涂白毒殺越冬蟲卵。
4結語
為了有效提高榆林市樟子松栽培成活率,在栽培實踐當中,還應當對相關栽培技術展開持續探索與創新,提升病蟲害防治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樟子松獲得更好生長,實現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協同推進,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杜非,李軍,張海霞.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技術措施探究[J]現代園藝,2020(2):39-40.
[2]徐艷.陜西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與荒沙造林技術[J].山西農經,2021(10):76.
[3]張玉玲,田斌.樟子松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林業科技情報,2020(3):72-75.
[4]楊偉,王文兵.樟子松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淺談[J].農業與技術,2020(16):175.
[5]李軍保,董強,馬志林,等.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分布及其生長特性調查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2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