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9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163-03
0引言
桉樹(Eucalyptus)隸屬桃金娘科桉屬,是全球人工林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用途廣泛等特點,在造紙、建筑、家具制造等領域應用廣泛。我國桉樹人工林種植面積逐年遞增,據統計,截至2025年,種植面積已達612.22萬 hm2 ,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其中廣西是種植核心區域。然而,隨著市場對桉樹材料需求的不斷增長,當前種植模式暴露出質量效益失衡的問題,如單產有待提高、生態環境壓力增大等。因此,深入研究桉樹人工林產量提升的關鍵技術,對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發展至關重要。
1按樹生長特性與環境需求
桉樹樹冠形態多樣,常見尖塔狀。葉片發育具有階段性,依次為幼態葉(對生、卵形,最長可達11cm)、過渡型中間葉及成熟葉(披針形、厚革質,長度為8\~17cm)。桉樹喜光畏寒,對光照和溫度要求較高,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溫度能促進其快速生長,適宜生長在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區。以廣西為例,該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6-23% ,年日照時數為1600\~1800h,非常適宜按樹生長,這也是廣西成為桉樹主要種植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仍需綜合考慮其他環境因素,以保障桉樹的健康生長和高產1。
2按樹造林前的準備工作
2.1林地選擇評估與規劃
立地質量對林木生產力影響顯著,科學評估立地條件是人工林建設成功的關鍵。選址時需綜合考慮地質、氣象和地貌等多方面因素。
(1)基質特性。按樹對成土母質有一定要求,有效土層深度不低于 80cm 、通透性和排水性良好的土壤更適宜其生長。研究表明,腐殖質含量不低于 2.5% 、陽離子交換量不低于15cmol (+)/|g?pH 在5.0\~5.8的酸性赤紅壤,能促進菌根共生體系發育,有利于桉樹根系對養分的吸收。不同土壤類型對桉樹生長指標影響差異明顯,如表1所示。

(②)地形氣候配置。遵循“緩坡向陽\"原則,優先選取坡度角不大于 22° 、海拔不高于 550m 的丘陵地貌單元。此類微地形可形成日均光照時長不少于8h的太陽輻射場域,配合小于0.15的徑流系數,在保障光能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水土保持協同。
(③)空間規劃體系?;跀底指叱棠P蛯嵤┑貕K功能分區,采用等高線布局或階臺式整地技術構建三維種植網絡。配套建設滲透式排水溝渠網絡和生物防火隔離帶,確保作業通達度指數不低于0.85,火險防控響應時間不超過 30min[2] 。
2.2種苗選擇與培育技術
桉樹種苗的選擇是確保種植成功的關鍵,直接影響成活率和后續生長表現,為人工林的培育和利用奠定基礎。
2.2.1種苗選擇
品種選擇至關重要,以廣西地區為例,DH32-26、DH32-28和DH32-29等品種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在選苗時,應優先挑選健康種苗,剔除弱小、病蟲害感染或形態異常的個體。優質種苗株高一般在 15-30cm ,此類苗木環境適應性和生長潛力更強。
2.2.2無性系選育與容器育苗
無性系選育是保持優良遺傳特性的育種方法,該方法也是實現按樹人工林產量提升的關鍵技術。該技術包含優樹選擇、無性系測試、規?;敝车群诵牧鞒蹋哂锌s短育種周期、提高遺傳增益的優勢,技術核心則是利用樹木基因型的一致性來實現性狀的穩定遺傳。以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為例,研究顯示,經無性系選育的優良品系干皮產量較自然群體提升 24.66% ~82.44%(Plt;0.01) ,充分證實了該技術的可靠性。將無性系選育技術應用于按樹人工林建設時,需重點把握以下環節: ① 在種質資源篩選方面,應建立包含生長量、干形、抗逆性等多項指標的量化評價體系,采用最佳線性無偏預測等多種方法進行遺傳評估,篩選出與特定區域生態條件高度匹配的優良無性系。 ② 在繁殖環節,推薦采用“嫩枝扦插 + 間歇噴霧\"的微繁體系,若相對濕度可以保持在 85%-90% ,那么生根率可達 75% 左右。 ③ 區域適應性測試應當設置多個生態區試點,一般以3\~5個為宜,同時連續觀測3個生長周期,確?;蛐团c環境互作效應的穩定性。此外,容器育苗作為配套技術,也具有明顯優勢。例如,根系發育較為完整,進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該方法受季節限制程度較低且年育苗周期可達3\~4代;同時還便于實施精準水肥調控。若在實踐中,融合使用這兩項技術,不僅有利于縮短桉樹人工林輪伐期大約1\~2年,還可增加單位面積蓄積量。但需注意,使用容器育苗方法需每5\~8年就更新繁殖材料,以防止體細胞變異而導致的性狀退化。
2.3整地與定植穴挖
整地與定植穴挖掘是營造桉樹人工林的基礎環節。在實踐中,主要的整地工作包括清除競爭植被、改善土壤孔隙結構等,目的是為了確保桉樹生長具備良好的環境。但不同地勢的整地方式多有不同,例如,在地形較為破碎或者經營規模較小的林區則推薦采用人工整地,人工整地雖為傳統方法,但該方法具有精準調控地形、改良土壤和保障種植質量等優勢,在特殊地形的處理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在平整開闊的地塊,整地方式則宜采用機械化作業。隨著我國林業的發展,機械化整地已逐漸成為現代林業高效經營的重要依托。大型的整地機械,如旋耕機、推土機和深松機等,單日作業面積可達10\~20畝(1畝 ≈667m2) ,是人工整地的10\~20倍,同時,機械化整地受天氣和體力限制較低,能夠在持續的作業周期內快速完成林地準備,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整地之后,進行桉樹定植挖穴。定植穴采用上口寬50cm、下口寬40cm、深 30cm 的梯形斷面結構,這樣的設計可保障主根垂直伸展空間,促進根土有效接觸,確保植株水肥吸收和快速定植。
3桉樹人工林栽培技術與經營策略
3.1移栽技術
桉樹苗木定植前,建議用白蟻藥浸泡 0.5min 以上,以苗杯基質不冒氣泡為宜,浸藥時不能浸到苗葉,同時應該選擇陰雨天或透雨后栽植,待定植坑濕透即可定植。定植時先用鋤頭在定植坑中央挖小穴(干旱天氣,植苗穴應開在靠近坑壁一側),再將營養杯苗置于定植穴內扶正,填充松土高于杯面 3~5cm ,四周踩實,然后在上面蓋一層松土。廣西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桉樹人工林移栽宜選擇2一4月,此時水熱條件良好、土壤蒸發較弱,利于根系修復與新根萌發。
3.2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管理直接影響著整個林地的產量和木材品質,為此,在進行桉樹人工林造林時,如何衡量造林密度至關重要。實踐表明,新建桉樹林地的最佳初始密度大約是1500\~1800株/hm2,特殊立地除外,例如,在干旱貧瘠立地,為避免水分競爭,提升存活率,可將造林密度降低至600\~1200株 /hm2 ;而在短周期的工業原料林中,為促進自然整枝,可將造林密度提高至1800\~1950株/hm。造林密度得當是桉樹林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無論高密度還是低密度,若造林密度失衡,會影響桉樹的生長效率和木材品質,增加造林撫育成本。因此,在桉樹栽培過程中應嚴格實施系統化的密度調控策略。
3.3混交造林經營技術
混交造林能夠改善桉樹林的生長結構,提高林地的穩定性。按照樹種混交造林的原則,桉樹與其他樹種混交造林需要選擇共生性較強的樹種,并設置好相應的混交比例,確保樹種的適應生長和造林效果。研究桉樹與相思樹和馬尾松樹種的混交林造林措施,如表2所示。

3.4施肥技術
合理施肥是桉樹培育的核心技術。根據桉樹不同發育階段生理特性動態調整肥料配比。栽植初期(萌芽展葉階段),施用氮磷鉀三元復合基肥;栽后30d左右首輪全園追肥,單穴施用量 250g ,促進根系和光合器官生長;營養生長期(栽后第2年),調整元素配比,降低氮素占比,增加磷鉀供給,單穴施肥量增至400g,強化維管組織發育;材積速生期(栽后第3年),實施高劑量磷鉀強化方案,單穴施肥量 500g ,保障成材所需養分。
3.5修枝與間伐技術
修枝可改善林分通風透光條件,促進主干生長,提高木材品質。修枝時間一般在桉樹生長旺盛期,修枝高度為樹高的1/3\~1/2,保留適量側枝。間伐是調節林分密度、促進林木生長的重要手段,一般在林分郁閉度達到0.8\~0.9時進行,間伐強度為 20%-30% ,保留健康林木,去除生長不良和染病植株,確保林分均勻生長。
3.6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防控是保障桉樹健康生長和高產的關鍵。桉樹常見病害有炭疽病、猝倒病、葉斑病等,常見害蟲有蟋蟀、白蟻、桉小卷葉蛾和小地老虎等。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病害發生時,及時采取修剪病枝、使用化學藥劑等措施;蟲害防治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如燈光誘捕、利用天敵昆蟲、使用低毒農藥等。對于白蟻,采用藥餌誘殺和化學藥劑綜合防治,可有效減少危害。
4提升按樹人工林產量的關鍵策略
4.1遺傳改良與品種優化
遺傳改良是提升桉樹人工林產量的基礎性工作。現代育種技術主要包括3個方向:首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精準改良桉樹遺傳特性,培育高生長速度、強抗病蟲害能力的品種。其次,在抗蟲性狀改良中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如將桉葉螟抗性基因CytochromeP450導入速生品種,降低蟲害發生率。然后,完善無性系選育體系,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實現優良無性系規?;庇?,確保苗木遺傳品質的一致性。最后,建立多生態區品種測試網絡,系統評估不同品種的適應性表現,為區域化品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4.2智能感知與精準管理
現代信息技術為桉樹精準栽培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臻g監測方面,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可定期獲取林分三維數據,通過歸一化植被指數分析精準識別生長弱勢區域,實現靶向管理,使干預效率提升 40% 以上。土壤養分管理采用原位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養分動態,結合物候期建立智能施肥模型,配套變量施肥裝備可將肥料利用率從 35% 提升至 62% 。水資源管理通過構建土壤-大氣耦合監測系統,基于蒸散模型優化灌溉方案,微灌技術的應用使水分利用效率較傳統方式提高2.3倍。廣西地區的應用實踐顯示,該技術體系可使旱季桉樹胸徑月增長穩定在 0.8cm 以上。
4.3生態系統優化與可持續管理
實現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發展需要統籌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重點實施3項措施: ① 推行林下間作模式。種植豆科植物等既可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收益。 ② 開發碳匯功能。通過科學經營將人工林納入碳交易體系,提高種植者的經濟收益,助力可持續發展。 ③ 建立廢棄物循環利用機制。桉樹種植過程中產生的枝葉、樹皮等廢棄物,可以通過堆肥、生物質發電等方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同時為林地提供有機肥料,促進林木生長。
4.4持續監測與動態管理
為了實現桉樹人工林的高效栽培,有必要建立全面可持續的監測系統,實施動態控制策略,以確保各種技術措施的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首先,要建立系統的監測網絡,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固定地塊,定期收集森林生長指標、蟲害狀況、土壤肥力演變等關鍵參數,形成完整的長期觀測數據集,為后續制訂科學的管理計劃提供數據參考。其次,應根據實時監測結果和環境因素的變化,及時優化和調整林地結構配置。最后,建立長效技術培訓機制,定期組織從業人員專業技能提升活動,確保管理技術體系始終保持先進性和區域適應性。
5結語
提高桉樹人工林產量的核心在于構建技術創新、生態調控和可持續管理模式。實踐表明,通過綜合利用精準的栽培技術、精選優良品種、實行生態恢復舉措和進行動態監測系統等,可以建立高效科學的桉樹人工林管理體系,平衡經濟效益和生態平衡。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管理模式的優化,將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更好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徐貴霞.探討桉樹造林技術要點及造林效益提升[J].農村科學實驗,2023(2):122-124.
[2]藍煥炳.桉樹造林成效提升技術措施[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1(②):138.
[3]李志育.桉樹造林技術要點及造林效益提升策略[J].南方農業,2021,15(6):86-87.
[4]王國樣,揚民勝.世界桉樹人工林改良研究及發展動態[J].桉樹科技,1995(1):1-10.
[5]陶大賓.桉樹焦枯病綜合防治技術[J].花卉,2024(24):184-186.
作者簡介:梁家成(1984一),男,壯族,廣西平果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林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