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3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019-03
0引言
作為自然與人文資源交融的重要寶庫,風景區景觀綠化,不僅是生態系統關鍵組成部分,而且是塑造景區特色形象的靈魂畫筆,肩負著繪制獨具一格的景觀風貌重任。白云山風景區憑借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態資源,一直是市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熱門首選,但隨著游客需求的持續增長,白云山景區景觀同質化、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鑒于此,為更快速地實現問題破局,積極對本白云山風景區景觀綠化提升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工程概況
白云山風景名勝區建設規模約為20萬 m2? 根據白云山風景區管理局相關資料,近幾年景區年均接待游客量均在2000萬人次以上,已然成為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關鍵場所,也是居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首選。
為進一步提升景區景觀品質,高質量對接游客多樣化需求,優化游客體驗感,持續彰顯5A景區發展魅力,計劃將白云山門崗及周邊景觀整治工程看作發展抓手,以其為具體切入點,全方位推進白云山風景區景觀綠化提升,助力景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度增強。
2 場地現狀
(1)針對柯子嶺等7個主要大門崗而言,除了新增的云翔門崗之外,其余六大主要門崗建筑整體風格各自獨立,集中表現在如下方面: ① 建筑風格差異大。受歷史遺留原因以及人流量差異的影響,門崗建設最長時間跨度長達30余年,建筑風格差異大,門戶元素不統一等問題十分明顯,圖1為主要門崗現狀。 ② 建筑功能缺漏。僅有少部分功能齊全的門崗,大部門門崗建筑內部較簡陋,基礎配套設施不健全,無法高質量對接管理人員基本使用需要。 ③ 景觀綠化效果良莠不齊。門崗作為游客進入園區的初印象,因自身缺乏特色景觀塑造,綠色植物雜亂無序,為此很難深層次對本景區的特色風貌以及文化內涵進行呈現,對游客吸引力較低。
(②基礎設施層面,給排水系統存在排水不暢、設備老化等問題,尤其是在多雨季節,部分低洼區域極易出現積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游客暢通通行。
(③供電照明設施也十分陳舊,部分區域照明亮度明顯不足,且整體的燈具樣式與景區風格塑造明顯不協調,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景觀美觀度,使得很多充滿魅力的景觀被忽略,無法發揮應用價值。
3景觀綠化提升工程實踐策略
為更好地打造白云山名片,景觀綠化提升工程將關注點放在入口形象塑造以及基礎設施(給排水、供電及照明)升級兩大模塊,致力于通過系統性規劃設計,最大限度實現生態價值以及美學價值的高效統一,并為其他同行能夠更好地實現景觀綠化品質以及服務功能提升提供可參考范式,真正做到景觀綠化的精準升級。
3.1重視主要門崗區域提升 一以西門崗為例
主要門崗區域重點肩負著為游客提供良好游覽開端的重任。因此,本工程計劃嚴格秉持“一門一策、一門一景\"的實踐原則,完成整體的優化設計部署。
以西門崗為例,西門崗地處風景區西北部、明珠樓景區西側白云大道路段,可直通明珠樓、黃婆洞水庫以及桃花澗等知名景區,西門改造后現狀如圖2所示。
因西門崗自身地理位置優越,故而一直屬于本風景區重要出入口。為更有效保障門崗提升工程實用價值,本工程計劃加強對現狀的分析,后續嚴格基于問題導向法,完善整體的門崗提升工程部署。
經總結分析,如今西門崗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① 現有西門崗建筑形象雖極具特色,但建筑門頭上部3個坡頂體量較大,下鋪支柱則較軟,立足于整體上來看,極易給人一種頭重腳輕之感,風格整體協調度不佳。 ② 相應配套服務措施相對較為缺失。目前,僅配備一處公共廁所以及電瓶車候車棚,景觀較雜亂,無法高質量對接游客多元需要。 ③ 西門崗建筑多被南側的綠化遮擋。以典型的停車場為例,因停車場外側綠化郁閉,主干道行人以及車輛極易會受綠化遮擋視線的影響而無法順利察覺到新門崗的存在。 ④ 門崗前廣場南側的山體地形被破壞嚴重,植物生長無序,景區吸引力十分薄弱,無法順利吸引人們駐足。
園林與景觀設計

為更進一步通過景觀整治,彰顯景區吸引力,在執行景觀綠化設計工程之中,計劃充分融合生態理念以及美學價值,構建層次多元且特色鮮明的全新景觀體系。首先,在整體統籌規劃之上,大力采用喬 + 灌 + 草復合式生態綠化模式,通過層次豐富的生態構建,快速吸引昆蟲以及鳥類駐足棲息,構建良性生態循壞。具體實踐環節,擇優選取華南地區本土化植被品種,最大限度利用其對濕熱氣候、酸性土壤的自適應優勢,顯著降低植物養護以及植物采購成本,真正做到四季皆有花、四季常綠的理想綠化景觀環境創造。
其次,為進一步豐富層次感,還計劃在具體執行植物配置環節,將高大且挺立的喬木當作綠化主要“骨架”,選擇華南代表性樹種,如榕樹等,憑借其龐大的氣勢以及樹冠順利營造出大氣之感。上層則有意識搭配應季草花,以此為“媒”,順利營造生機活潑氛圍同時,亦能有機填補喬木所帶來的視覺空白,最大限度強化景觀立體感以及色彩豐富表達。
再次,在花池種植布局選擇之上,則積極對傳統單一平面式種植模式進行摒棄,要求嚴格基于花池形態、花池走向以及空間尺度,采用階梯形、波浪形等因地制宜的種植布局,持續強化空間美感。其中,階梯形種植體系,主要是提倡通過高低不同的植物錯落排列,順利形成極具觀賞價值以及節奏感的立體景觀,確保游客在行進期間能夠從不同角度迅速感受到不同高度植物自然銜接組合的現實美感,獲得獨特觀賞感受。波浪形種植體系則主要是指充分對自然界之中的植物生長形態進行模擬,讓高度不同、色彩不同的植物自然銜接,形成起伏流暢的視覺之感,并適時對植物種植密度以及種植間距進行控制,進而有效保障能夠通過疏密有致的效果表達為游客提供舒適性更強的游覽體驗。緊接著,整體綠化搭配上,還對植物季相變化以及色彩搭配合理性進行統籌考慮,計劃通過植物花色 + 植物葉色的細致研究,完善搭配布局,確保在不同季節之下景區均能夠順利呈現出獨具一格的景觀風貌,即春季色彩繽紛,夏季清爽宜人,秋季碩果累累,冬季綠意盎然,全方位增強游客個人的自然游覽之感。
最后,植物養護環節,制定科學且合規的養護方案,定期對喬木、灌木等進行整形修剪,確保其能夠時刻以最為優美的狀態示人,同時還要求場地人員及時對于枯枝以及落葉進行清理,確保景觀整潔性更強。緊接著還決定嚴格基于植物生長需求,對于灌溉周期、施肥用量和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合理設置,并引入含“智\"量較高的園林智慧化管理系統,以多品類傳感器為問題觸角,在線動態化對土壤濕度、土壤養分等現實含量進行監測,通過精準養護供給,切實保障養護效率,確保整體景觀綠化效果能夠時刻處于長期穩定狀態,最大限度發揮生態美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
3.2重視給排水設計
為更高效地解決風景區給排水系統老化、排水暢通度不佳等現狀問題,為景觀綠化提升工程奠定扎實基礎保障,本項目計劃大力對景區現狀排水管網進行排查改造,并基于景區水流走向重新對排水路線進行規劃,確保雨季排水暢通。同時,還決定建立雨水收集系統,通過獨立雨水收集池布置,為綠化灌溉以及景觀補水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供給,確保水資源利用率更高。此時,為保障雨水收集系統不會與整體的景觀水體過于割裂,計劃應具有前瞻意識,在系統設計前期,優化雨水收集池選址,在統籌考量景區地形、景區景觀布置的基礎之上,優先將雨水收集池設置于景區節點旁,既方便雨水回流收集,又能夠順利與四周環境實現自然銜接。與此同時,池底還計劃通過生態化外觀設置,如采用仿木以及仿石等,并在頂部覆蓋綠植,使其能夠更為巧妙且靈活地融入周邊景致之中,順利且高效地達成“景中有池、池亦是景\"的視覺呈現。
3.3重視供電、照明設計
供電設計層面,為有效解決供電設施老化問題,本項目計劃大力采用新型環保電纜,確保供電穩定性更強。同時,還決定基于景區不同區域功能需求標準,對電力設備進行配置,確保各獨立區域用電負荷均能夠得到滿足。照明設計層面,則要盡可能在游客活動以及主要道路區域采用節能環保LED路燈,確保亮度時刻充足,景觀節點以及特色區域則設置地埋燈以及投光燈,進一步凸顯植物景觀特色,營造豐富景觀氛圍。
4結語
景觀綠化提升工程屬于強化風景區發展可持續性的必要之策,在提升景觀生態環境質量以及游客現實游覽體驗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本文以白云山風景區為例,通過對其景觀綠化提升工程的深入剖析,系統性提出門崗區域特色塑造、給排水與供電照明設施優化提升策略,通過策略的有機整合,真正為其量身打造出兼具景觀價值以及生態效益的全新改造方案,驅動風景區向更具競爭力的方向邁進,值得被同行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蔡思迪.風景區生態旅游觀光路綠化提升改造探討:以石獅寶蓋山峽谷旅游公路兩側景觀提升工程為例[J].城市住宅,2021,28(12):179-180.
[2]趙陽.風景名勝區園林景觀工程的管理分析:以鼓浪嶼公共綠化提升工程為例[J].江西建材,2020(10):229-230.
[3]王葆華,楊一龍.景觀綠化設計在風景區中的應用:以藥王山風景區景觀綠化提升設計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3,29(4):127-128,202.
[4]劉霖.綠化養護管理在提升城市景觀品質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華民居,2024,17(4):113-115.
[5]王洪濤,盛金龍.城市品質提升視角下的景觀設計實踐:以麗水“兩湖”公園綠化提升工程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4,31(2):20-25.
[6]佟陽,尹力本,毛茅,等.基于“人、園、城市\"理念下道路綠地景觀環境提升策略:以西安國際港務區主要道路綠化工程提升為例[J].中國園林,2023,39(增刊2):89-93.
作者簡介:陳榮志(1984一),男,漢族,廣東鶴山人,本科,主要從事園林施工管理及技術應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