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92.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181-03
0引言
桉樹憑借其實用性強、用途廣泛等顯著特征,成為亞熱帶以及熱帶的主要人工林樹種。我國廣泛引進桉樹,在南方廣泛種植,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但是在速生桉樹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諸多挑戰和爭議。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在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林地生產力的長期維持和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桉樹人工林的經濟效益高度依賴于科學、精細的營造林技術,每一個環節的技術優化都直接關系到林分的生長,因此深入研究并系統優化速生按樹的高效、生態友好型營造林技術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區概況
以貴州望謨縣為例對速生桉樹營造林的栽培技術展開研究。該地地處黔西南州東部,位于紅水河上游,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發育地貌,峰叢洼地、溶洞常見。局部地區存在石漠化問題。望謨縣位于我國西南部地區,氣候為南亞熱帶季風濕潤類型,冬季無明顯嚴寒氣候,夏季無酷暑,雨熱同期,集中在每年的5一9月份,并且全年范圍內的無霜期長達340d以上,但望謨縣也存在季節性干旱問題。對該研究區內的土壤類型展開分析,通過現場采樣與實驗室調查,土壤結構中以石灰土、黃壤為主,土層普遍較薄,常低于 50cm ,礫石含量高,超過 70% 以上均為礫石,有機質含量中等偏低,pH呈微酸性至中性。在研究區內的原生植被大多數為常綠闊葉林,現存多為次生林、灌草叢及人工林,主要為杉木、松樹、油茶等。
2桉樹性狀
分析速生桉樹的性狀以及其基本習性,桉樹屬于典型的常綠植物,為桃金娘科,多數為高大喬木,少部分也可能為小型喬木,以澳洲為原產地,引進我國后廣泛種植。桉樹具有抗旱特性,其喜溫濕,但不具備良好的耐寒性,且對低溫環境較為敏感,因此需要保障桉樹在 15°C 以上的環境中生長。
對桉樹的整體結構進行分析,成年桉樹具有龐大的樹冠,葉片較大,受重力影響下垂,通常呈長矛形,葉柄較為明顯,相互之間交叉重疊排列,具有良好的光澤度。桉樹花以雄蕊為主,無明顯的花瓣,顏色多元,除了常見的黃色與白色之外,也有紅色或粉紅色等。花蕾部分主要結構為萼片,并呈合并狀,在開花時脫落。
桉樹具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大多數均為速生類,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生長周期較短,經濟效益較高,并且綠化速度較快,在短時間內種植就可達到商業林的直徑與高度標準,可充分滿足綠化種植時的環境效益需求。并且桉樹具有極強的生長優勢,其根系發達,可深入土壤中獲取養分,即使在水分缺失的干旱環境中也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勢態。對桉樹的經濟價值進行分析,按樹可用于家具制造或造紙業等,以木材以及非木質品等為主。
3營造林技術
3.1立地選擇
在貴州望謨縣研究區速生按樹營造林建設過程中,立地選擇的核心關鍵在于避開生態敏感區,如陡坡(坡度大于 25° )、山頂山脊、水源涵養區核心區、原生植被保護區、石漠化極嚴重區等,這一選擇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加快桉樹的生長速度,確保選擇土層較為深厚,超過40cm以上,疏松、肥沃,便于桉樹生長的區域。其中,要求坡度控制在 25° 以內,這是為了保障坡度適宜,避免在按樹生長過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問題;選擇背風向陽、交通便利的低山緩坡地、臺地、溝谷地帶,此類區域通常情況下具有良好的水分條件,且土壤肥沃,便于桉樹根系擴展并對養分進行吸收。
根據桉樹的生長習性,以往的生長種植范圍經常控制在 1200~2500m 的海拔高度,年均溫要求達到 11% ~25% 。而貴州望謨縣的年降水量在 600~2000mm 。實際作業中,應當秉持著適地適樹的原則,對研究區的土壤、地理、氣候等多項條件展開綜合篩選,選擇適宜按樹生長的最佳地點,從而規避在營造林建設中桉樹出現早衰、生長不良或主干彎曲等問題。選擇林地時對土層厚度、礫石含量、坡向、坡度、基巖裸露率、水源可及性等指標展開評價。建立簡易立地質量分級表指導造林。同時,根據望謨縣以往的農業種植環境,可優先選擇種植時間不長的園地,如常見的果園等,這些區域保持良好的自然條件,未經深度開發,適宜種植桉樹。
3.2品種與配置
在研究區內種植桉樹時,對苗木品種的選擇,除了綜合土壤、海拔以及氣候環境等眾多因素之外,也應當從桉樹自身品種的生長特性角度出發,嚴格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展開種植。根據貴州望謨縣的氣候環境,在展開速生按樹營造林建設時,主導的按樹品種應當選擇耐寒性較強、較耐瘠薄的品種,如常見的尾葉桉等雜交品種,此類桉樹具有較廣的適應性,且生長速度較快;或可以選擇巨桉,此種類型的桉樹喜歡深厚土壤,在條件較好的地塊表現優異;也可以選擇具有突出耐寒特性的鄧恩桉,這一桉樹品種適合較高海拔或易受低溫影響區域,充分滿足云貴高原地區的生長種植需求。
此外,在桉樹品種的種源上選擇,應當選擇優良種源或無性系樹種。在造林過程中,應當規避大面積純林建設的方式,可在具有良好立地條件的土壤區域范圍內展開小面積的片狀種植。若想要實現大規模的種植或連片造林等,則應當適當增加林木品種的多樣性,或選擇多個差異化的無性系樹種,從而規避可能發生的病害風險。本次造林作業中,望謨縣選擇與樟樹、馬尾松等鄉土樹種展開帶狀以及塊狀的混交造林,從而顯著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3科學整地
展開整地作業,則應當基于對現有植被加以保護的視角。考慮到望謨縣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控制水土流失影響,從而實現良好的蓄水保熵作用。在正式造林之前,需要在選好的地塊內對大型雜灌木進行清理,并對剩余雜物進行采伐清理,經過曬干之后集體進行焚燒,從而對林地內的病原體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為避免焚燒時發生意外,望謨縣在正式整地操作前選擇設置20m 寬度的防火帶。此外,針對五節芒此類具有較強繁殖能力的植被,選擇使用草甘麟以及二甲四氯等稀釋40倍之后在林地范圍內均勻施撒,從而起到除草作用。整地作業選擇在秋冬季節展開,這是為了規避農忙時節用工沖突的問題,同時這一時間段內的陽光可充分暴曬定植穴,從而為桉樹苗木的生長提供良好條件。
在整地作業中,望謨縣選擇最為常見且最為生態的方式,根據所選擇的苗木品種、規格以及種植條件,同時考慮到本次望謨縣造林作業中部分區域位于坡度小于 15° 的區域,此類區域的土層厚度較大,因此選擇以帶狀結構展開整地作業,沿等高線進行帶狀整地,帶寬設定為 1~1.5m ,保留帶寬度為 1-1.5m ,避免全墾,規避水土流失風險。然后,以 60cm×60cm×50cm 為基準挖掘種植穴,土方分別堆放,便于進行回填。
回填時需要將上方表土鏟下并打碎,將石塊以及樹根等撿出,優先使用表土進行回填,并在回填中按照3\~5kg/穴的用量混入適量的腐熟有機肥,或按照0.2\~0.3kg/ 穴的用量適量施鈣鎂磷肥作為基肥,為桉樹生長提供良好的養分條件。
3.4壯苗與栽植
選擇造林的桉樹苗木應當具有良好的生長條件,在質量方面充分滿足桉樹苗的標準,將病苗、殘苗或弱苗等剔除。根據桉樹的生長周期,處于3\~6個月苗齡時,桉樹幼苗的高度約為 30cm ,此時可進行出圃定植作業。在出圃前則應當調整澆水次數,避免施撒肥料,選擇根系發達且具有良好長勢的苗木,并在定植前混合甲基托布津以及辛硫磷等藥劑對苗木根部進行浸潤。本次造林作業中,選擇使用I、Ⅱ級優質無性系組培苗或扦插苗,其均為袋苗,高度約為20-30cm,地徑約為0.2~0.3cm ,根系發達,無病蟲害影響。將桉樹苗向林地進行移植,要求保持苗袋始終為濕潤狀態,提倡就近育苗,縮短運輸時間。造林移栽時節的選擇,最佳為雨季初期,望謨縣通常選擇在5一6月進行,此時的土壤較為濕潤,利于桉樹苗成活,冬春季節較為干旱,不適宜移栽。
移栽過程中對林分密度加以控制,充分考慮桉樹種植目標需求,如大徑材、小徑材、紙漿材等,結合立地條件以及經營水平,切實遵循寬行窄株的原則,擴大行間距,從而保障桉樹具有充足生長空間并獲得光照。望謨縣以培育大徑材為主,按照1100\~1300株 /hm2 的密度進行移栽,或按照 3.0m×3.0m 與 2.5m×3.0m 的間距展開種植,這樣的株行距則可促使桉樹在生長過程中獲得充足的水分與營養,避免樹木之間嚴重競爭。而在土壤質量較差的區域,則可適當提升種植密度,以2.0m×3.0m 為基準,提升空間利用率與單位產量。具體實踐中,造林人員將包裹在桉樹苗外部的營養袋撕除之后,觀察土團為完整狀態,實現深栽、壓實,栽植深度以苗木根莖部略高于穴面為宜,避免產生窩根影響,澆足定根水,防止積水爛根。結束移栽之后,使用稻草以及地膜等對樹盤部分進行覆蓋。
3.5精細化撫育管理
撫育管理是保障桉樹苗健康生長的關鍵,在造林作業中,需要及時展開補植、除草、施肥、灌溉等操作。栽植后1\~2個月內及時檢查,對死亡或長勢極弱植株進行補植。開展撫育管理前,需明確桉樹苗成林狀態,全面規范管理萌芽更新過程。桉樹成林管控期間,需定期清除砍伐長勢過弱或過密的樹木,要嚴格落實松土操作,使水分精準滲透到土壤中。在處理桉樹樹冠時,若其未產生斜叉情況無須修整,可適時保留4\~6組生枝。桉樹萌芽更新過程中,由于其更新速度快,要在更新時進行復壯管理,根據其更新情況適當砍伐成林,再進行松土操作。要定期砍掉新長出的多余枝?,再合理進行幼林施肥管理。
根據望謨縣本次速生桉樹營造林實際狀況,在栽植當年展開除草松土是關鍵,提倡砍草除灌不除根的方式,保留草根起到一定的固土作用,這是因為貴州石漠化嚴重,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問題。實際除草作業中,主要清除苗木周圍1m范圍內嚴重影響其生長的惡性雜草灌木。在栽植結束后的前3年內,每年在雨季前以及雨季中后展開1\~2次的除草作業,結合除草適當展開塊狀松土作業,以苗木為中心,對其半徑50\~60cm進行松土,以提供充足氧氣,促進根系養分循環,避免傷及根系。
針對望謨縣桉樹營造林建設,及時展開水分管理,在旱季,尤其是栽植結束后的1\~2年以及幼林期,此時的水分管理是影響按樹生長與存活的關鍵限制因子。若發生連續15d以上的干旱狀況時,應當選擇以人工灌溉、滴灌或穴灌等方式進行處理,同時推廣集雨窖、覆蓋保熵等技術。
隨后展開科學施肥管理,通過對土壤配方進行檢測的方式展開平衡施肥,實現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方式,以有機肥結合無機肥的方式展開施肥管理。在栽植時穴施基肥,追肥時以氮、磷為主,輔以鉀及微量元素,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適量添加。選擇在栽植后1\~2個月第一次追肥,提高桉樹成活率,按照每株使用50\~100g的標準合理施肥;隨后在第二年春、夏各一次,每次每株100\~200g;第三年春季一次,每株200\~300g。施肥位置在樹冠滴水線附近開淺溝施入覆土,貧瘠土壤需增加次數和用量。
桉樹營造林建設中,培育通直干形的目的是減少火險,選擇在林分郁閉之后對樹干下部1/3\~1/2的枯枝、弱枝、病蟲枝和部分過密枝等進行修剪,修剪時保持平滑切口,靠近樹干不留樁。根據初植密度和培育目標確定修剪次數,例如,培育大徑材時,進行1\~2次間伐。首次間伐在3\~4年生,郁閉度大于0.9時進行,強度為初植密度的 30%~40% ,保留目標明確、生長健壯的植株。
3.6病蟲害管理
根據望謨縣本次開展速生桉樹營造林的實際情況,開展病蟲害管理,針對幾種常見病害問題展開精準防治匯總,如表1所示。

4結語
結合貴州望謨縣的實際情況,針對速生桉樹營造林技術進行梳理,從立地選擇、品種選擇與配置、科學整地、壯苗與栽植、精細化撫育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角度詳細闡述營造林技術,在科學規劃和精細管理下,桉樹能快速覆蓋地表,減少水土流失,固碳釋氧,提供木材以減小天然林砍伐壓力,且實證研究混交模式可顯著改善生態效果。
參考文獻
[1]廖森.速生桉樹營造林技術對林業經濟的影響[J].綠色財會,2025(2):16-18.
[2]盧聲民.桉樹營造林高產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5(②):106-108.
[3]賴斌,朱貴華.廣西國有博白林場速生桉樹營造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24,18(16):250-252.
[4]劉霞,李濤.速生桉樹的營造林技術與效益[J].中國林業產業,2023(12):47-48.
[5]符紅衛.探索桉樹種植的現狀、生態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花卉,2019(16):154-155.
作者簡介:路忠英(1988—),女,漢族,貴州貞豐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營造林、森林資源管理、調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