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臺風等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傳統桉樹種植模式下桉樹幼林的抗臺風能力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部分地區在臺風侵襲下遭受嚴重損害,經濟損失巨大。為解決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文闡述了提升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重要意義,深入剖析了不同品種特性先天抗風能力差異、種植密度不當等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改進營林措施及強根減阻等一系列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提升策略,實現了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顯著提升,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品種;種植密度;立地條件
桉樹作為速生樹種之一,在林業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以及木材資源供應等方面極為重要,尤其在我國南方諸多地區,桉樹人工林規模龐大,為當地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臺風災害頻繁發生,臺風所帶來的狂風暴雨,給桉樹幼林帶來了嚴峻考驗。桉樹幼林一旦遭受臺風侵襲,可能導致大面積的倒伏、折斷,不僅嚴重影響幼林的生長發育,阻礙其后續成材,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使得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付諸東流。傳統的桉樹種植管理模式,在應對臺風這種高強度自然災害時逐漸暴露出諸多局限性,因此深入研究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及其提升策略具有深遠意義。
1 提升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意義
桉樹人工林是許多地區林業經濟的關鍵支柱,幼林對于臺風侵襲的抵御能力,直接關系到其順利生長成材,維持相關產業的正常運轉,保障林農及相關企業的經濟收益,推動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生態層面,健康生長的幼林能更好地發揮保持水土、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旦幼林因臺風受損,不僅生態功能大打折扣,還可能引發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1]。
2 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影響因素
2.1 品種特性,根基不牢?
尾葉桉、巨桉、細葉桉、藍桉、鄧恩桉等近 20 個品種均屬于桉樹,而不同桉樹品種在抗臺風能力上差異明顯,部分品種的樹干相對纖細,難以承受臺風強大的風力,強風刮起時極易折斷。根系作為實現樹木穩固的關鍵條件,不同品種的桉樹,根系發育的程度不一樣,某些品種的根系分布較淺,且分布范圍不大,扎根穩固性欠佳,難以給樹木提供充足的支撐力,如K3這個品種,為達成快速生長的目的,根系和樹干的結構優化事宜有所欠缺,導致其先天的抗風性能有缺陷。臺風經常侵襲的地區,種植該類品種的桉樹幼林面臨極大的倒伏風險,嚴重影響其生長,對最終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造成不良影響[2]。?
2.2 種植密度,通風欠佳?
種植密度對桉樹幼林抗臺風的能力影響非常大,倘若種植密度過大,桉樹幼林的生長空間被極大壓縮,樹木彼此競爭養分、水分以及光照,致使每棵樹的根系無法充分伸展,無法獲取足夠資源以發育出強壯的根系。林內通風與透光的效果極差,空氣的流通性欠佳,臺風經過的時候,風力難以有效分散,會在樹林里面形成較大的壓力差,增加了樹木所承受的風力。密度過大造成樹木生長細弱,樹干不夠粗壯,機械強度降低,受臺風影響時,細小的樹干無法抵御風力的拉扯與扭轉,極易折斷。在部分密植設置不合理的桉樹幼林里,若遇見臺風,樹木會成片倒下、折斷,造成重大的損失,而合理的種植密度可為桉樹幼林營造良好的通風環境,讓風力均勻散開,同時助力樹木根系與樹干健康成長,增強其抵擋臺風的能力[3]。
2.3 立地條件,根基不穩?
作為重要外部因素,立地條件影響桉樹幼林的抗臺風能力。桉樹根系生長受土壤質地的影響十分明顯,若種植地土壤貧瘠、沙質多或過于黏重,均會阻礙桉樹根系的深扎與向外延伸。貧瘠土壤無法提供充足的養分,造成根系發育不良,難以實現對樹木的穩固支撐。沙質土壤保水保肥方面的能力很弱,根系在里面難以固定,臺風來襲時容易被整棵拔起。而黏重土壤的透氣效果欠佳,根系的正常呼吸受到了阻礙,同樣會影響根系的生長。地勢也是關鍵要點,處于低洼地帶的桉樹幼林,易因根系缺氧后出現腐爛,致使抗風能力削弱。處于風口處,風力強勁又集中,桉樹幼林最先遭受風力威脅,受損可能性大幅攀升[4]。
2.4 林分結構,協同性弱?
單一品種形成的桉樹幼林,其林分結構簡單,樹木之間缺少共同抵御風害的能力。當臺風來臨的時候,因為樹木在高度、形態以及生理特性上相似,對風力的反應大體一致,無法形成相互支撐、緩沖的效果,若有樹木倒伏,容易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致使周邊樹木逐個受損。結構復雜的林分,不同樹種的高低狀態錯落,根系分布的深淺程度不一樣,可在不同的層面與方向上分散風力。其他樹種可給桉樹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與支撐,增加林分整體的穩定性。而且處于單一桉樹形成的幼林環境,樹木之間競爭十分激烈,缺乏互補的屬性,不利于構建穩固的抗風體系,依靠合理構建混交林等復雜林分結構,可有效改善林內微環境,提高樹木適應及抗風的能力,降低臺風對桉樹幼林造成的損害程度,保障林分健康成長,讓生態功能正常發揮。
3 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優選抗風品種,強基固本
臺風頻繁侵襲的區域,易受狂風侵襲的桉樹幼林會遭受嚴重破壞,造成高額的經濟損失與生態方面的后果。挑選抗風能力強的桉樹品種,是提升幼林應對臺風能力的根本途徑。不同品種的桉樹在樹干強度、根系發達程度以及植株形態特征等方面差異明顯,這些特性直接關系到其抗風能力。
實際應全面調研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特性,結合過往的臺風災害數據,篩選適合本地種植的抗風桉樹品種。經過沿海地區長期實踐觀察,鄧恩桉展現出較好的抗風性能,其樹干筆直且高大,其幼林期的平均胸徑可達8~10 cm,與部分普通品種相比,其樹干更粗壯,有更強的承受風力的能力。根系這方面鄧恩桉根系垂直深度可延伸至2~3 m,水平分布范圍為樹冠投影面積的1.5~2倍,遠遠超過那些根系淺且分布范圍不大的品種,顯著增強了樹木在土壤里扎根的穩固性。選種的時候還需關注品種的適應性,保證所選品種可在當地環境里健康生長,充分發揮其抗風方面的優勢。可從正規的種苗繁殖基地采購種苗,保障所采購種苗的質量和純度,為培育抗臺風能力佳的桉樹幼林搭建堅實根基,而且還可和當地林業科研機構結成合作關系,獲取最新品種研究成果以及種植方面建議,采購階段則細心檢查種苗根系是否完整、莖干是否結實,優質種苗根系得須根發達、無明顯的傷害,莖干粗大且木質化程度佳的種苗種下后更易扎根且生長良好。
3.2 合理規劃密度,采取縱列造林?
種植密度不合理是致使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下降的關鍵因素,密度變得過大,樹木生長的空間會被約束,根系生長狀況不佳,林內通風欠佳,缺少透光,臺風侵襲時風力匯聚,樹木易遭到破壞,恰當規劃種植密度,能為桉樹幼林營造出良好的生長局面,增強樹木的韌性以及抗風能力。
綜合考慮桉樹品種特性、林地土壤肥力及地形條件等因素后確定種植密度。速生桉樹品種,在土壤肥力達到中等、地勢相對平坦的林地,株行距可把數值控制在2 m×3 m,即大約種110株/667 m2。該密度能保證每棵桉樹都有充足的生長空間,保證根系充分舒展,吸收充足的養分與水分,促進樹干變粗生長,又可讓林內通風狀況良好,可以有效分散掉臺風的風力。就山地等地形復雜的區域而言,需結合實際地形對密度進行靈活調整,在坡度較大之處適度降低種植密度,以減少水土流失的潛在風險,同時保證桉樹有充分的空間扎根生長,提高抗風的能力。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需嚴格按照既定規劃的密度實施定點挖穴、移栽,實現桉樹分布均勻,造就良好的林分結構,提高整體抵御臺風的能力。
造林方式則可以采取縱列造林并留出風帶的方式分散風力,降低風對桉樹幼林的整體沖擊力,走向可以依據林地的地形地貌,確定縱列的走向。若林地處于開闊的平原地帶,縱列方向應與當地常年的主要風向平行;若林地位于山區則結合山谷、山脊的走向確定縱列方向,盡量使縱列與風向保持一致。同時風帶內可種植一些百喜草、紫穗槐等低矮的草本植物或淺根系的灌木,以在起到固土保水作用的同時又不會對風力的疏導產生較大阻礙。此外,臺風來臨時過多的枝葉會增大風的受力面積,產生較大的風阻,所以應在臺風開始前進行人工修枝減少枝葉量,降低風阻,增強桉樹幼林對臺風的抵抗能力。修枝時中部枝條要適當疏剪過密的枝條,保留枝條之間的通風透光空間,上部枝條則主要修剪病枝、枯枝以及生長過于旺盛且影響樹體整體平衡的枝條,但整體修枝應將修剪枝條總數量控制在1/3以下。
3.3 改良立地條件,穩固根基?
立地條件對桉樹幼林的抵御臺風能力影響十分深遠,較差的土壤質地與地勢會對樹木根基造成削弱,增加因臺風受損的可能性。優化立地的現有條件,為桉樹的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是強化抗臺風能力的核心環節。?
針對土壤貧瘠狀況,種植開始前可進行土壤改良,首先選取土壤樣本開展檢測,對土壤養分含量及酸堿度進行分析,若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含量匱乏,可施加有機肥,比如已經腐熟的農家肥,所施用量為2~3 t/667 m2,配合一定劑量的化肥,如施入過磷酸鈣50~80 kg/667 m2、硫酸鉀30~50 kg/667 m2,為土壤補足養分,助力桉樹根系生長。若涉及沙質土壤,考慮到其保水保肥能力不強,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摻入黏土,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對根系的固定作用。若對于黏重性質的土壤,可利用深耕且添加河沙進行改善,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就地勢狀況而言,針對低洼容易形成積水的區域,應及時做好清溝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以防止根系因積水引起缺氧后腐爛。在風口的位置上,可設置防風屏障,例如可進行防風林帶種植,選用抗風能力較強的樹種,林帶的寬度介于10~15 m,有效降低風力對桉樹幼林的沖擊,增強桉樹根系扎根的穩固性,提升整體對臺風的抵御能力。實施土壤改良時,除了優化養分與質地,還可以考慮在土壤中添加調理劑。若土壤酸性較強,可以施用石灰來中和土壤,把土壤pH調整至6.0~7.0,石灰具體施用量可以根據土壤酸度的差別而定,同時可在林帶與桉樹幼林彼此之間設置隔離帶,隔離帶內種植低矮的草本植物,減少防風林帶跟桉樹幼林的競爭,以緩沖風力對桉樹幼林的直接沖擊。
3.4 優化林分結構,協同抗風?
由單一品種組合而成的桉樹幼林,林分結構簡單,樹木彼此間沒有協同抵御風力的能力,臺風來襲后,容易出現大面積的倒伏與折斷現象。優化林分的空間結構,構建起混交林,能顯著增強桉樹幼林抵抗臺風的能力。?
選擇混交樹種時應考慮樹種彼此間的互補性及兼容性,可選擇讓相思樹跟桉樹混交,相思樹的根系有固氮的能力,可提高土壤的肥力,為桉樹的生長創造有利環境。混交林材積和生物量(地上部分)分別比桉樹純林高69.9%和64.3%,具體混交方式可以采用行間混交與塊狀混交的模式,行間混交即每行桉樹間隔著種一行相思樹;塊狀混交是將林地分成若干小塊,在小塊里面分別種植桉樹與相思樹。不同樹種高低錯落分布著,相思樹的樹冠不大,可在下層對桉樹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高大的桉樹樹冠在一定程度上有緩沖風力的作用。就根系分布情況而言,相思樹根系淺,其分布范圍十分廣,與桉樹的深根系相互補充,可在不同的層次、方向上分散風力。若桉樹與相思樹混交林遭遇臺風能憑借合理優化林分結構手段,形成復雜穩定的生態架構,能夠增強樹木間協同抗風的能力,切實減輕臺風對桉樹幼林造成的損害,保障林分健康成長以實現生態功能正常發揮[5]。
3.5 減少肥料施用量,延緩生長速度
桉樹幼林若生長過快,會致使其樹體過高,重心上移根基難以穩固支撐,所以選種后還應適當控制桉樹幼林的高生長速度以增強其抗臺風能力。肥料應當摒棄速效性肥料,優先選用緩釋肥,依據桉樹幼林的不同生長階段,科學調整施肥量。在桉樹幼林造林培育進程中,植苗時每株桉樹可施加基肥250 g,造林當年進行第1次追肥撫育,用肥量同樣為250 g。造林
第2年需開展1次追肥撫育作業,施肥量控制在500 g,從第2年開始往后每年每株桉樹的施肥量維持在500 g,以契合桉樹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為桉樹健壯生長筑牢根基,在提升林分整體質量的同時減少肥料釋放量,避免桉樹幼林因養分供給過多而出現過快的高生長。具體施肥時間需通過查閱當地氣象部門近10—15年的臺風數據資料明確臺風頻繁出現的月份范圍,規劃施肥時間錯開臺風期施肥,對于桉樹幼林的追肥撫育可以選擇在臺風后半期或者臺風期結束后施放,此時土壤溫度和濕度適宜,有利于肥料在土壤中緩慢分解,為桉樹幼林在冬季及來年春季的生長提供持續的養分支持。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桉樹幼林抗臺風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性分析,通過采取優選抗風品種、合理規劃密度、改良立地條件等技術與措施進行處理,能有效增強桉樹幼林的抗臺風能力,降低臺風對幼林的損害程度,這些科學合理的措施對今后同類條件的桉樹種植區域防范臺風災害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關林業從業人員未來應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探索更加高效、精準的桉樹幼林抗臺風新技術、新方法,進一步提升桉樹人工林在復雜氣候條件下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李鳳,羅敦,黃慧明.桉樹防范臺風災害措施的探討[J].林業科技通訊,2024(11):103-105.
[2] 張德順,曾明璇.我國沿海地區城市行道樹抗臺風評價與應用[J].中國城市林業,2022,20(5):151-156+162.
[3] 李世敏,王偉強.提高桉樹幼林抗風能力的營林措施[J].南方農業,2021,15(32):96-97+100.
[4] 劉麗婷,李敖彬,梁學明.林木臺風氣象災害事件本體模型構建初析[J].桉樹科技,2020,37(4):3-12.
[5] 黃漢林,李昌濤.桉樹人工林臺風災后恢復技術[J].綠色科技,2020(15):169-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