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當前常見的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栽培中,很多因素都會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影響,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當屬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控技術。小麥在生長中會受到氣候、肥料以及水分的影響,病蟲害會對小麥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深人探究小麥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控技術,已經成為農業科技創新與研究的重要課題。
1小麥栽培現狀分析
國內小麥栽培歷史悠久,時至今日小麥仍然是目前農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在國家政策扶持、農業技術投入的幫助下,我國小麥產量與品質呈現出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23年全國小麥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362.72萬 hm2 ,相較于2022年增長 0.46% ,單位面積產量為 5781kg/ hm2 ,同比下降 1.28% ,全年小麥產量為13659萬t,同比下降0.82% ,總產量降幅略低于單位產量降幅。2024年,我國全國小麥產量為14010萬噸,而依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2025年度我國小麥供應量將達到14874萬噸,其中消費量將達到12069萬噸,年度結余量將達到1805萬噸,同比增長 33.9% 。濟南市是山東地區小麥種植大市,近些年濟南市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30萬畝左右,總產量始終維持在140萬噸左右,平均畝產量為429.2公斤。為助力小麥增產增質,近些年濟南市農業部門開始加大對新品種的研究力度,如由濟南市農業科學院自主研發的小麥品種\"濟科109\"兼具高產、穩定、抗寒、抗倒伏以及耐晚播等優勢,相較于\"濟麥22\"品種增產 5.73%? 除此之外,“濟科568\"等小麥品種已經經過國家審核,且正在山東多個地區展開生產與實驗。在小麥栽培與病蟲害防控中,科技所發揮的作用愈發明顯,近些年濟南市小麥育種技術不斷創新,其中在高產育種芯片技術的加持下可使小麥育種效率提升10倍以上,而精準設計育種技術則將育種周期從8\\~10年縮減至4\\~5年。在田間管理方面,濟南市農科院多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春管技術指導工作,并為廣大種植人員提供小麥情分析、病蟲害防控以及早春鎮壓等農業技術服務。在機械化投入方面,截至2024年6月5日,濟南市小麥機收率已經達到 98.46% ,累計投人小麥聯合收割機10520臺(次),這些技術投入、專業指導以及農業服務等為濟南市小麥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分析
2.1選地與整地
小麥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對土壤條件的依賴性較低,但是為了達到高產效果,種植人員在播種前仍然需要做好選地與整地工作。在選地階段,種植人員需要避免頻繁地在同一地塊多次種植小麥,這將會對土壤的肥力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種植人員還需要做好栽培土地中有機質以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的調查,擇優選擇地勢平整、光照充足、便于開展機械化作業以及土質肥沃的地塊,且選擇的地塊應當避免工廠等重污染企業,從而避免對小麥品質造成影響。在選地完成后種植人員需要開展整地作業,如可以通過深耕、旋耕等方式破壞板結的土壤,同時將底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翻至表層,以此滿足小麥的營養需求]。
2.2科學選種
小麥種子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種植人員在小麥選種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氣候、降水、土壤以及病蟲害對小麥生長的影響,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開展選種活動。在選種階段,種植人員需要避免盲目追求高產品種,同時謹慎引進外地品種,盡可能地選擇本地高抗性、高產種子。現階段很多地區已經對當地小麥品種展開改良,且經過改良后的種子大多能夠適應當地種植環境,因此種植人員可擇優選擇本地小麥品種種植。以濟南地區為例,當地知名小麥品種包括濟科109、齊麥21以及濟農101等,以齊麥21為例,該小麥品種具備產量高、抗逆性強以及品質優良等優勢,在產量方面,齊麥21于2018—2019年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區域實驗,其中畝產量為 568.9kg ,相較于濟麥22增產4.82% ,2019—2020年續試,平均畝產量為 573.5kg[3] 。此外,齊麥21還具備極強的抗逆性,該品種株型緊湊,整齊度較好且抗寒能力較強,因此非常適合當地栽培。
2.3種子處理
種植人員在播種前應當做好種子處理,常見的小麥種子處理技術包括曬種、藥劑浸種以及種子包衣等。首先,種植人員可以選在天氣晴朗的上午晾曬種子,通過晾曬來殺死小麥種子表皮的病原體,避免小麥生長時出現疫病;其次,種植人員應當結合當地病蟲害發病規律做好藥劑拌種,黑穗病是濟南小麥種植區常見疫病,當地種植人員可以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藥劑處理種子,若當地地下害蟲頻發,則可以使用辛硫磷、吡蟲啉等藥劑拌種。在拌種時需要嚴格控制藥劑濃度,通常情況下,每100kg 種子使用拌種藥劑 100~300g ,經過加水稀釋后拌種;最后,種子包衣能夠起到殺蟲、促生長等作用,種子包衣藥劑的主要成分為殺蟲劑、殺菌劑、微肥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包衣后能夠在小麥種子表皮形成一層保護膜,在防控病蟲害的同時促進種子萌發。
2.4田間管理
小麥田間管理包括苗期管理與水肥管理。苗期時的小麥長勢較弱,此時小麥非常容易出現弱苗的情況,若未能做好處理,小麥最終產量則會受到影響。此外,當苗期出現缺苗情況時還需要補種補栽,若發現田間缺苗斷壟情況較為嚴重,種植人員可使用溫水浸泡種子4\\~6h,晾干后開溝補種,若缺苗較輕,可在三葉期后帶土移栽。中耕除草也是苗期重要工作,苗期中耕松土的作用是避免土壤板結,提升土壤通透性,以此促進小麥根系生長。通常情況下,在小麥生長出2\\~3片葉片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應控制在 3~5cm ,若存在土壤板結情況,那么應當將中耕的深度控制在 5~7cm 。苗期時田間雜草開始生長,當小麥長至3\\~5葉期或雜草長至2\\~4葉期時需要進行除草,此時種植人員應當結合田間雜草類型針對性地選擇除草劑。若麥田內多闊葉雜草,種植人員可選擇苯磺隆、芐嘧磺隆等除草劑;若田間雜草為禾本科,那么應當選擇炔草酯、精惡唑禾草靈等除草劑。在使用除草劑時,種植人員應當嚴格按照說明確定用藥劑量,避免小麥出現藥害問題。追肥補肥也是小麥田間管理的重要工作,除了在播種前施用基肥外,種植人員還應當在返青期、拔節期以及孕穗期做好追肥。以返青期為例,返青期追肥多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展,種植人員可按照 105~150kg/hm2 的標準使用尿素追肥。在澆水灌溉方面,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小麥生長情況,在苗期、拔節期、抽穗期以及灌漿期做好灌溉,小麥灌溉原則為夜間灌溉、因地制宜、少灌多排,在滿足小麥對水分需求的同時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3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
3.1全面監控小麥生長情況
小麥在苗期、拔節期、灌漿期等各個時期均容易受到病蟲害影響,為確保小麥正常生長,降低各類病蟲害對小麥作物的不利影響,種植人員需要做好小麥生長狀況監控工作,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小麥病害。當小麥感染病蟲害后會出現明顯癥狀,為此,種植人員應當掌握各類疫病發生規律、流行特征與染病表現,在發現田間出現病害后要立即與基層農業部門取得聯系,并與專業技術人員解決病害問題,以此防止疫病擴散。
3.2輪作倒茬
輪作倒茬是防控小麥疫病的重要方法,小麥栽培輪作倒茬技術是一種通過合理安排小麥與其他作物的種植順序,以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維持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發生等目標的農業技術。輪作倒茬的作用包括:首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這是由于不同作物根系形態與分泌物存在較大差異,小麥根系較深,可起到改善深層土壤的作用,而一些根系較淺的作物則可以改善淺層土壤,同時對增強土壤通透性、保水保肥能力也有一定幫助;其次,減輕病害發生是輪作倒茬最為直接的作用,很多小麥疫病都是由小麥連作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病原體將會累積在土壤中,而輪作倒茬則可以破壞病原體生存環境,進而控制土壤中病原體與害蟲的數量;最后,輪作倒茬還具有增產增質的作用,如在與小油菜的輪作中,油菜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的根系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進而提升小麥的產量。小麥常見的輪作模式包括以下幾種:首先,小麥與玉米是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同時也是最為常見的輪作模式,北方地區多在秋季小麥收獲后栽培玉米,小麥-玉米輪作可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且小麥收獲后殘留在田間的秸稈還能夠提升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其次,在土壤肥力較弱的地區可通過小麥-大豆輪作增強土壤有機質含量,這是由于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在大豆種植中可提高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從而為后期小麥栽培提供充足的養分;最后,靠近城市的農村地區可推行小麥-蔬菜輪作,如可在小麥收獲后栽培白菜、蘿卜等秋冬季節蔬菜,蔬菜栽培對有機肥的需求量較高,這些有機肥并不會全部被蔬菜吸收,因此可以為后續小麥種植提供充足營養,進而達到高產目的。
3.3統籌應用多類病蟲害防控技術
小麥栽培中常見的病蟲害防控技術包括物理防控、化學防控與生物防控,這三種防控技術在應用特點、投入成本以及實際效果方面均存在差異,為此,種植人員可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選擇防控技術。首先,小麥病蟲害物理防控技術包括燈光誘捕、黃板誘捕以及人工捕捉等,物理防控技術多應用于小麥蟲害防控,對抑制害蟲進行危害具有顯著意義。以燈光誘捕為例,麥蛾、黏蟲、麥芽蟲等小麥害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對特定波長、顏色的燈光具有趨向性,而燈光誘捕技術正是利用害蟲的這一特性,當害蟲接近燈光后,殺蟲燈會通過電擊、粘捕、水溺等方式誘殺害蟲,以此達到控制田間害蟲密度的作用。目前常見的燈光殺蟲設備包括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等,這些設備一般安裝在距離地面 1.2~1.5m 的位置,燈距以 30~50m 為宜。若麥田面積較大,則可以適當增加燈具數量以確保殺蟲效果。其次,化學防控技術是小麥病蟲害防控中應用時間最長、成本最低且效果最好的技術,但是在應用化學農藥防控小麥病蟲害時也面臨殘留超標以及抗藥性等問題。為此,種植人員在應用化學農藥防控小麥疫病時需要謹慎使用高殘留、劇毒農藥,同時按照藥劑說明確定噴灑濃度,依據病蟲害嚴重程度確定用藥周期,降低農藥對水資源、土地等生態環境的危害。最后,生物防控是綠色生態理念下誕生的新型病蟲害防控技術,生態性是生物防控技術最為明顯的特征,目前常見的生物防控技術為利用天敵進行保護。在生態系統中,蚜蟲等小麥害蟲的自然天敵有瓢蟲、草蛉、食蚜蠅以及蜘蛛等,這些益蟲以捕食蚜蟲等害蟲為生,為此,種植人員可通過在麥田周圍栽培蜜源植物、保留田埂雜草等方式為益蟲提供生存空間,從而提升益蟲對害蟲的自然控制能力。此外,種植人員也可以通過人工釋放的方式增加田間益蟲數量,如當田間出現蚜蟲病害后,種植人員可按照1萬\\~2萬頭/畝的標準釋放赤眼蜂,以此抑制田間害蟲的數量。微生物防控也是生物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微生物農藥包括蘇云金芽孢桿菌、球孢白僵菌以及綠僵菌等,這些微生物農藥對防治小麥蚜蟲、地下害蟲以及小麥黏蟲等具有積極作用,且在用藥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殘留。
3.4結合防治現狀改進防治措施
為進一步保障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措施應用效果,必須明確在當前小麥種植技術、設備設施技術和其他自然環境因素容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應確保能夠及時更新病蟲害防治措施,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病蟲害問題,從而讓小麥能夠健康、順利生長,促進小麥產量、品質的有效提升。目前很多地區的種植人員過于依賴化學防控技術,雖然化學藥劑具備見效快、成本低等優勢,但是在綠色生態農業背景下,小麥農藥殘留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除此之外,化學防控技術所引發的抗藥性與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重,如在某些地區,小麥病蟲害抗藥性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但是很多種植人員并未認識到這一問題。為殺死田間病蟲害,當地種植人員會大幅提升農藥劑量,這不僅引發了生態環境污染以及農藥殘留問題,而且麥田內的病原體還會在短時間內適應高劑量農藥,使得當地小麥病蟲害陷入惡性循環。為此,種植人員需充分認識到各類病蟲害防控技術的優點與缺陷,結合防治現狀積極改進防治技術,如發現化學防控效果不理想時立即更換其他防控技術,以此避免病蟲害進一步擴散。
綜上所述,本文就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展開分析,同時就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論述。廣大種植人員應當認識到,無論是栽培技術還是病蟲害防控技術均是小麥高產的基礎和前提。在小麥栽培過程中既要做好種植技術投入,又要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為順利達成種植目標,應高度重視小麥種植技術的先進性,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并結合當前國內科技發展情況,推動小麥種植的現代化、機械化和規模化。
參考文獻:
[1]劉冰.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5,43(1):153-155.
[2]馬科峰.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12):192-194.
[3]高盼盼.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4,42(23):116-118.
[4]徐紅梅.小麥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4,42(19):127-129.
[5]宋明.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措施探討[J].種子世界,2024(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