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龍茶的江湖,有四大門派,即閩北、閩南、潮汕、臺灣。這四個門派里面,又有百余位高手,例如大紅袍、鐵觀音、鳳凰單叢、東方美人等。誰是最昂貴的烏龍茶?這事兒爭議挺大。牛欄坑肉桂、金獎觀音王、母樹百年宋種,誰也不服誰。要問誰是最另類的烏龍茶,這事兒就沒爭議了,肯定是漳平水仙。為什么?因為四大門派的烏龍當中,只有這款是緊壓茶,其余都是散茶。所以漳平水仙只是個簡稱,依王鎮恒、王廣智主編《中國名茶志》的叫法,此茶的學名應該為漳平水仙茶餅。
漳平水仙可不只是靠著奇特的造型標新立異,茶湯風味更有過人之處。自1981年起,漳平水仙在歷屆福建省名優茶鑒評會上均獲名優茶獎。1995年,漳平水仙更是榮獲了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成為全國知名的名優茶。漳平水仙,到底如何從散茶變為餅茶?又是如何在眾多福建烏龍中脫穎而出的呢?
首先,咱們先聊產地。現如今,水仙茶餅主產于漳平市的南洋、雙洋兩鎮。這片茶區,地處九鵬溪中下游,九鵬溪,古稱寧洋溪,沿溪群峰夾峙,古木蔥郁;湍流曲折,激蕩回瀾。寧洋舊縣的登瀛橋、步云橋等木質廊橋,橫跨溪流之上,景色極為宜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兩度乘舟順九鵬溪直下漳州府。當地農戶開墾的水仙茶園,就在九鵬溪畔的山坡上,層層疊疊,翠綠綿延。溪流兩岸形成了獨特的氣候,極其適合茶樹的生長。

說完了產地,咱們再來聊樹種。漳平水仙與武夷老樅水仙、建陽水仙白茶是一個茶樹品種嗎?沒錯,完全同根同源。漳平這里所種的水仙,都是前輩茶農從閩北建陽引種而來,栽培歷史已有百年之久。那么問題來了,同樣的茶樹品種,怎么閩北烏龍水仙都是直條形,而到了漳平就成了茶餅呢?這還得從漳平水仙的制作工藝說起。
最初漳平做水仙,工藝與閩北幾乎完全一樣。又因漳平距離永春、安溪這些閩南茶業重鎮都很近,所以兩地在工藝上也常有交流。到后來,漳平制水仙的工藝在閩北技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閩南烏龍的手法。單是曬青,就講究二曬二晾。至于搖青,更是多次輕搖,少則四道,多則五遍。總而言之,漳平水仙制作講究,手法細膩,比閩北閩南兩地有過之而無不及。除此之外,漳平茶區一年四季都會做茶,這也算是一道奇景。春季采制,則為春茶。夏季采制,為六月白。秋茶叫秋香,冬茶稱冬片。漳平的茶農,把茶樹性質算是摸透了。四季茶葉,物盡其用,做出的風味還各有不同。
但即使如此,漳平水仙也仍很難在茶界大紅大紫。原因很簡單,閩北是水仙茶樹的發源地,閩北水仙才是水仙茶業的引領者。漳平做得再好,說好聽了是跟隨者,說難聽了就是山寨貨。漳平茶農要想破局,必須抓住用戶需求,直擊行業痛點。他們經過自己觀察后,還真發現了閩北水仙茶的一個致命弱點:條索疏松。
水仙這種茶樹,屬小喬木型,大葉類。所以水仙鮮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烏龍,條索勢必粗大疏松。同樣一個木箱,鐵觀音能裝30斤,水仙茶15斤都裝不下。經常寄快遞的讀者都懂這個道理,體積越大,收費越高。因此,水仙茶的運輸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這讓經營水仙的茶莊有苦難言。另一方面,當時購買烏龍茶的很多都是華僑,大家趁著歸國之機,采購些上等烏龍人肉背回去,留著到海外慢慢喝。商家不好運輸,顧客更不好攜帶。要是能解決水仙的運輸難題,漳平茶業就有出頭之日了。
早在民國初年,漳平茶界前輩就開始了他們的探索。最開始,茶農在揉捻后增加了一道“捏團”的工序,即將揉捻葉捏成小圓團,用紙包固定焙干成型,那時的漳平水仙造型,很像如今白茶或普洱茶常做的龍珠。但是當時的技術不成熟,捏出的茶球有大有小,不僅不便于銷售,也讓消費者覺得不夠正規。
到后來,逐漸改用一定規格的木制模具,壓制成方形茶餅,經過近百年的摸索,現如今工藝已極規范成熟。筆者將在產區的觀察,簡要介紹給諸位愛茶人。壓模造型的工具,是特制的木模和木模槌。制茶師傅將18厘米見方的白色潔凈的毛邊紙鋪在桌面上,而后將特制的木模置于毛邊紙上。先取30克左右的揉捻葉放進木模內,再用木模槌加壓成型,移開木模,用毛邊紙將已成餅形的揉葉包緊,粘貼封口即可。最終的茶餅為邊長5厘米或6厘米的正方體,厚約1厘米。到底是誰發明了這套壓餅的工藝?這事兒如今已不可考。但據筆者推斷,八成是茶界前輩受到了中秋月餅模具的啟發。

包好的茶餅,還需精心焙火。每個烘籠放置40—50個茶餅,初烘溫度為90—100℃,焙至紙包封口糊干,翻轉一面再焙。等到兩面干燥均勻后,將二籠茶餅合為一籠,焙心溫度降至60—70℃繼續焙火。在烘焙過程中,一般每隔0.5小時翻轉一次,初烘程度達七成干,手握茶餅有刺手感即可下焙。然后需要攤涼3—4小時,使茶餅內部水分向外擴散,便于復烘。現如今很多人求快,初焙后馬上復焙,沒有等待水分外散的過程。結果出來的漳平水仙,口感總是發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也做不出好水仙。足干后的茶餅,一般每斤約50塊。當然,這并非硬性規定。每個師傅根據自己的考慮和手法,茶餅的最終重量小有差異。
漳平水仙茶餅屬于緊壓茶,沖泡起來需要一定的技巧。我泡這款茶,一般選用自制的高溫窯變茶銚,為的是利用其廣口深腹的特性。首先將茶餅投入泡茶器,注少量沸水,沒過茶身即可。快進快出,不掀蓋子,等候片刻。這時焙透的干茶,會緩緩吸收周遭的水分,逐漸膨脹松散。三五分鐘后,即可開蓋,濃郁優雅的花香撲鼻,說明茶餅醒得夠分寸了。第一沖沸水25秒,湯色鵝黃,口感算不得重,卻已兼有潤度和厚度,且如泉水般甘甜。第二沖沸水50秒,湯色橙黃,口感扎實飽滿,蘭花香氣極顯。第三沖的浸泡時間不增反減,縮短為30秒即可,湯色橙紅,茶力充沛,喝起來愈加過癮。第四沖增加力度,沸水60秒出湯,茶湯仍紅,解渴又柔甜,花香仍不減。第五沖故意為難一下漳平水仙,沸水燜泡90秒,結果仍然不苦不澀,甘香均不見頹勢,果真好茶。
漳平水仙茶湯的精彩。總結起來就是一個“醇”字。這個“醇”字,又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醇甜。這種甜,不是糖水飲料那種楞甜,而是清甜中帶有鮮爽。有人說像甘草湯,我卻總覺得像是燉透了的雞湯。其次,是醇柔。上等的漳平水仙,茶湯有很強的滑順感,不僅不鎖喉扎嘴,還有很強的柔韌性和黏稠感。按當地老茶師的說法,漳平的水仙入口,就像是在吃極細的粉條。第三,是醇韻。漳平水仙喝完,回甘極為明顯,香甜縈繞鼻腔與口腔,久久不能散去。我到日本交流時發現,漳平水仙茶餅的粉絲還真不少。回來一查,好家伙,早在2001年,漳平市南洋鄉就向日本出口水仙茶近100噸。漳平水仙,早已香飄海外。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