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被關注和探討的熱點。有些教師強調作文要寫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認為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而有些教師則強調作文要寫宏大立意,將文章的思想盡可能拔高。這兩種觀點在教學實踐中都顯露出偏頗之處:前者雖真實,卻太過平庸和泛泛,文章沒有核心主旨如一盤散沙;后者也許相對深刻,卻因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編造出來的而站不住腳,成為幼稚又抽象的高談闊論。筆者認為,教師應當明晰作文中“真實”與“本質”的緊密聯系,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同時抓住“真實”和“本質”兩個要素,圍繞著本質寫真實,在真實中顯本質,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一、辯證思考作文“真實”與“本質”的關系
作文“真實”與“本質”的重要性從來毋庸置疑。關鍵點在于,教師要摒棄割裂看待事物的狹隘視角,以辯證且整體性的思維思考二者的關系,從思想層面對學生的寫作觀念予以指導。
首先,“真實”蘊含著“本質”。正如抽象的概念是從具體的理論中概括而出的,許多形而上的偉大哲思都是從看似平凡瑣碎的現實生活經驗中提煉總結出來的,生活的真實本就是依賴于這些根本性的大智慧在其內做支撐。因此,學生的自身生活經驗中本就已經包含著不凡、深刻而又有價值的立意,這種源于生活的立意不同于從作文素材中記下的假大空的詞匯,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較近,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認知,也能在作文中得以更充盈、合理的展現。正如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所說:“寫作的源頭是充實的生活,生活使得寫作傾注出真實的水。”[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生活真實的土壤,對“真實”抽絲剝繭深入思考,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本質”,從而在作文中完成對生命中某種有價值的情趣或意志的表達。
其次,有“本質”才能夠“真實”。文學真實依賴于現實真實,但絕不是百分百地呈現現實真實。一盤散沙的文字不能稱之為文學,只能算是瑣碎日常的記錄,是僵死的、缺乏生命力的,看似具有與現實生活相符的表象,實際上言之無物、空洞無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真實與否。只有對瑣碎的日常進行整理、思考與合理挖掘,剝離細碎的日常表象,發現事件的本質,并對其中本質統一的素材進行恰當的藝術處理,讓文字圍繞一個共同的本質中心進行聚攏,作文才能獲得超越性的力量,才能夠穿透紙張指向生活,才能清晰地表達生活的真實面貌,讓讀者信服
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認識發現并處理好作文中“真實”與“本質”的緊密關系,圍繞著本質寫真實,在真實中顯本質,從而讓作文既展現深刻的本質價值,又呈現出動人的真實光輝。
二、處理好作文“真實”與“本質”關系的策略
具體而言,教師要帶領學生從內容、邏輯和情感三個層面把握作文的真實性,實現對本質從“確立”到“穿透”再到“反映”的有效呈現。
1.內容“真實”,確定“本質”
寫作的首要任務是選材。在此階段,教師可以分兩步走幫助學生完成對“真實”寫作內容的合理挑選以及建構在真實內容之上的本質的確立。
第一步,以真實性為原則挑選寫作內容。初中階段的寫作任務一般都有一個母題要求,如“父母”“愛國”“友誼”“成長”等,為學生劃定較為明確的范圍和邊界的同時又提供了自定內容和立意的自由。教師首先要圍繞作文母題進行問題引導,將學生的目光由作文題目轉移到現實生活經驗。比如,在母題為“母親”的作文要求下,教師向學生提問:“母親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同學們在與母親相處時一定也有很多難忘的瞬間。請回憶一下,從中挑選出一兩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以此建構一個供學生進行沉浸回憶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回憶場景中取材。然后,教師提出“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梳理檢驗所選事件的完整性,從而確保挑選的內容是可以展開陳述和進一步加工的,符合作為寫作對象的基本要求。
第二步,基于“真實”內容,確定作文“本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選擇的寫作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凝結或抽象出寫作對象的本質。首先,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真實的事件材料,從宏觀概括本質。通過因果追問、相似問題聯想、逆向反問等方式,透過生活表象深入思考本質。例如,在以“母親”為母題的作文中,有學生選擇了自己高考時母親淋雨在校外守候一整天的事例。有平日積累背誦的爛熟于心的作文主題為基礎,學生很容易就此聯想到“偉大的母愛”之類的尋常意義。此時教師可以反問“這種形式的愛真的是必要的嗎”,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在“贊頌偉大母愛”這一主題的基礎上重新審視這種分量和形式的愛是否必要,層層挖掘,結合對中國現代教育模式的思考,提煉出“父母有度的守護”“真正的愛是放手”等更為本質的寫作中心。可見對寫作內容有深入透徹的思考理解是很有必要的,能讓學生在思維的抽絲剝繭中剝離表象,提煉和概括出真實生活的意義和本質,來源于生活又更超越性地指向生活,同時避免作文立意的扁平化、虛假化和模式化。其次,教師要引領學生構筑細節材料的“真實”,從微觀指向本質。中心事件的確立并不一定能夠讓本質得以有力的凸顯,還要利用真實合理的細節助力本質的確立,比如場景搭建、物品描寫、人物塑造等都要指向中心本質,這對學生的觀察力和敏感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并分析海德格爾對梵高筆下的“鞋”的解讀:“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積著那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皮制農鞋上沾著濕潤而肥沃的泥王。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2]人們往往不會對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鞋子進行意義分析,但海德格爾卻能發現其不起眼表象下的深厚意義。教師可以以此為例,引導學生對已有的微小的真實生活經驗進行深入合理解讀,打破慣常生活的遮蔽性,超越表象體悟內在意義深蘊,從而將其轉化為有力的寫作材料。
2.邏輯“真實”,穿透“本質”
在確立了真實的內容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用真實合理的邏輯組織和串聯文本內容,將之前確立的立意以合乎邏輯的形式編織到內容中去,從而穿透作文的本質,讓本質得以在文本中呈現。
首先,要注重層級邏輯,穿透本質的“本身”與“闡述”。學生需要明確哪些內容是概括而成的本質本身,哪些內容是圍繞本質進行的相關闡述,從而將寫作內容進行層級整理和重新排列,使文章具備真實合理的層級邏輯,有力地將本質與相關闡述串聯。例如,“總一分一總”是常見的層級邏輯,學生可以運用這種邏輯呈現出“本質一本質的闡述一本質”的文本結構。
其次,要注重關聯邏輯,穿透本質闡述的不同維度。在對本質進行闡述的時候往往有多個角度,學生需要注重彼此間的關聯。例如,在以“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為本質的作文中,可以從個人、社會、國家的維度進行闡發,并注重其中的關聯邏輯:科技助力個人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質提升增強生活幸福感,人民幸福社會才能安定和諧,而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又是國家大踏步向前的有力保障。由此,在三個層級間建立關聯,層層遞進,以合理真實的邏輯完成對本質不同維度的穿透。
最后,要注重語言邏輯,穿透本質的“內質”與“呈現”。無論是層級邏輯還是關聯邏輯,都是文本框架的建構,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以合理的具備邏輯性的語言填充文本框架的內容,從而讓本質內容最終以可見的字跡落實在紙面上,得以最終呈現。教師可以展示優秀范文或讀物,讓學生學習其中精妙的寫作手法與表達技巧,內化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從而以恰當的遣詞造句組織出真實且具備邏輯性的語言文字。
3.情感“真實”,反映“本質”
以真實的邏輯串聯起真實的內容從而確立并穿透“本質”并不意味著寫作工作已萬事大吉。文學作品具有人文性和審美情感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避免對“本質”的枯燥論說,而是用充沛的真情實感在對某個事件的議論中對觀點立意進行誠摯闡發,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思考,從而在作文中反映出所選擇的“本質”的價值立足點。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實現對情感態度的喚醒,針對本質確定自己的價值立足點。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以說促寫”的教學方式。相比在多重揣度后筆端書寫出的文字,口頭語言往往更直接,也更接近內心所想。教師可以圍繞確定的寫作內容布置相關表達任務,引導學生調動情感,完成對情感態度的喚醒。比如,在以“保護生態”為本質主題的寫作任務中,教師可以提問:“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建造的高樓大廈里,但實際上從未與生態拉開距離。你是在哪一刻意識到要保護生態?當時具體的心理活動是什么?請大膽與同學們分享。”讓學生自由展現個性內心,或表達對他人恣意踐踏自然的憤慨,或表達對靜謐澄凈自然生活的向往,或表達對堅韌生機的自然精神的景仰。如此,學生在表達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身對“保護生態”這一寫作本質的真實情感態度,確立了切入本質的價值立足點,從而避免在寫作中說套話、假話。
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融人作文中,用真實的情感豐盈、透徹地反映本質。其一,要基于真實情感選擇寫作視角,開啟對本質的反映方向。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態度立足點選擇最恰切的寫作視角。比如,若要從憤慨不平之情反映本質,表情達意效果最優的第一視角會是最好選擇;若要從理性冷靜之情反映本質,隱去個人內心、更為客觀的第三視角會更加適合;若要從贊頌之情反映本質,則可以將對方以第二人稱代替,在對話中表達景仰與稱頌。其二,基于真實情感確定語言策略,思考反映本質的路徑。教師要引導學生寫作全程保持情感激情,將一以貫之的情感態度融入字里行間,從語言細節處思考如何更好地闡發反映本質。例如,針對“保護生態”的立意本質,若想表現深切的憂慮與急迫的呼呼之情,使用祈使句與感嘆號會效果加倍。其三,基于真實情感引用名人名言,豐盈對本質的反映效果。學生可以引用與本質立意相吻合的名人名言或事例,借他人之口或事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情感,同時增加文章的說服力,更有力地反映本質。
三、結語
在明晰作文“真實”與“本質”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分三步走幫助學生處理好作文“真實”與“本質”的關系:在真實的內容中確立本質,在真實的邏輯中穿透本質,在真實的情感中反映本質。總之,“真實”與“本質”是要在寫作中兩手抓的因素,只有引導學生圍繞本質寫真實,在真實中顯本質,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1.
[2]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