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這句蘊含著德國智慧的諺語,恰如中德關系的生動寫照——即便分處亞歐大陸兩端,仍堅持在對話與合作中前行,成就了國家間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
回望1972年建交至今,70多個對話機制、增長逾800倍的貿易額、100多對友好省州(市),中德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早已超越地理邊界。如今,面對變局交織的全球經濟,兩國經貿合作又將路向何方?
答案或許可以在青島探尋——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期間,中德跨國公司發展交流論壇應時啟幕。來自中德政商界的嘉賓齊聚一堂,以開放胸襟跨越“山巒”,在相逢中開拓兩國合作無限可能。
中德雙向賦能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中德經貿關系的“壓艙石”和“穩定錨”作用尤為關鍵,其強勁韌性令人矚目。
“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項目數量最多的歐盟國家,也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投資促進駐華副代表鄭潔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德國在華投資存量1160億歐元、在華企業5000多家;在德國的中國企業數量已超6000家。
鄭潔特別提到,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選擇赴德布局生產與研發體系,其中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以下簡稱“北威州”)憑借優越區位條件與深厚產業底蘊,成為中資企業在德投資最集中的區域。
北威州是德國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聯邦州,其國際商務署華南區主任梁杰對北威州進行推介時表示,北威州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全德國的五分之一,誕生了拜耳、蒂森克虜伯、漢高等世界500強企業,也孕育了大量“隱形冠軍”,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集群。
作為北威州的一家明星企業,拜耳集團與中國市場的淵源可追溯至1882年,如今中國已成為其全球業務的重要戰略支柱之一。拜耳集團中國公共事務與可持續發展高級總監白晨曦表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與持續深化的對外開放政策,為外資企業注入強勁信心。
“以醫藥板塊為例,拜耳正專注于細胞和基因療法,這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顛覆性的治療方式。在中國,很多創新藥品的審評、審批速度是全球領先的,去年已經在幾個符合條件的自貿試驗區開展了先行先試。這個正好與拜耳的前沿方向相吻合。”白晨曦說。
據梁杰介紹,北威州也是中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高地,至今在北威州投資的中國企業已有1200余家,進入中國的北威州企業有1600多家,占在華德企的近三分之一。
在中企走進德國的實踐中,連續13年上榜世界500強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的布局頗具代表性。
“2020年5月,我們在北威州首府杜塞爾多夫成立了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的歐洲總部。”魏橋德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蓉表示,魏橋德國公司秉持“在德國、為中國、鏈接歐洲”的理念,不僅服務于德國及歐洲市場,更致力于將優質資源反哺國內,實現中德雙向賦能。
從政策互信到產業落地,中德合作正從貿易投資向創新協同縱深發展,北威州作為連接中歐市場的關鍵樞紐,其集聚的制造業生態與完善的投資環境,持續為中企開拓歐洲市場提供最優解。
“中國+1”命題再審視
在當前全球面臨多重挑戰、經濟增長乏力的形勢下,“中國+1”成為國際輿論焦點。所謂“中國+1”,即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同時,在中國之外尋找新的制造基地作為“備份”,以“降低對華依賴”。
然而,德國企業為這一命題提供了另一種注解: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達119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占其海外投資總額的10%,較東南亞地區8%的占比更顯分量。北威州國際商務署駐華首席代表封興良主持圓桌會議時談到的這組數據,掀開了德企對中國市場戰略判斷的真實圖景。
漢高集團中國政府關系與公共事務負責人于江率先指出,近五年德企在華投資浪潮本質是“市場力量的必然選擇”。中國在鋼鐵、新能源、高鐵等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迫使跨國制造企業必須以研發與產能的持續投入鞏固競爭力。
以進入中國市場50多年的漢高為例,2021年在上海建成其全球第二大黏合劑研發中心,2023年于煙臺布局綠色產業化基地,并在長三角、珠三角設立技術應用中心。這種“研發本地化+產能高端化”的布局,印證了中國作為“核心市場”而非“單一生產基地”的戰略價值。
政策環境的優化成為投資加碼的關鍵推手。于江強調,中國制造業已全面取消外資準入限制,從國務院到地方政府的引資政策體系,形成了“市場導向+政府支持”的良性循環。
德國電信DETECON合伙人歐瑋明進一步剖析中國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依托14億人口的消費基數,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疊加全鏈條產業生態與持續擴大的開放政策,使其在綜合發展水平上遠超越南等“跟跑者”。他指出:“‘中國+1’不是零和博弈,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是協同而非替代關系。”
拜耳集團的實踐則凸顯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作為深耕中國百余年的醫藥巨頭,拜耳去年于上海張江科學城啟動Co.Lab共創平臺,作為全球最大共創實驗室,將孵化十家中國初創企業并賦予全球資源支持。“后疫情時代投資逆勢增長,源于我們對中國創新生態的長期看好。”白晨曦表示。
而作為研究中德關系40年的“中國通”,青島中德生態園對德交流顧問狄沛觀察到新的發展趨勢:落地企業正加速本土化進程,將研發、采購、售后等核心環節向中國傾斜,以實現更敏捷的市場響應。
當“中國+1”被簡化為“產業轉移”的符號時,德國企業用真金白銀的投入給出答案——本土化深耕與協同發展,才是跨國企業的共贏之道。
投資濱州,選擇山東
德國是山東重要的貿易伙伴。去年,山東對德國進出口總額達到608.8億元,同比增長0.6%;山東新設德國投資企業18家,累計300多家,合作成果豐碩。
在山東與德國緊密的經貿往來大背景下,濱州以獨特魅力與強勁實力,成為投資熱土。這座孕育了《孫子兵法》的千年古城,正構筑起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開放共贏新生態。
濱州與德國產業鏈深度互嵌的“基因”早在2000年便已種下,從紡織產品初次叩開德國市場大門,到如今化學品、機電產品、汽車零部件等多元領域頻繁貿易往來,雙方合作不斷邁向深入。2024年雙方經貿往來企業達326家,進出口額超15億元,今年一季度增速更躍升至20.1%。
“我們熱情歡迎德國企業,尤其是北威州企業,共享濱州產業轉型、科技創新、開放發展、營商服務四大機遇,成為城市發展的‘金牌合伙人’。”在論壇上,濱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春田鄭重承諾,濱州將用心用情做好服務,當好企業發展的“金牌服務員”。
濱州的吸引力在跨國企業代表的現場反饋中得到有力印證。何蓉感慨地說:“‘讓企業和企業家舒服’不是一句空話,市政府對我們遠在德國的團隊都關懷備至。”她誠摯邀請大家到濱州實地感受城市的熱情和政府服務的貼心周到。
于江以“談戀愛”妙喻投資邏輯。他表示,漢高作為化工類企業,處于價值鏈下游,原料依賴度不高,更關注下游應用的客戶群和消費者,投資通常從與客戶“談戀愛”開始,一旦需求吻合,迅速進入“聯姻”。他透露,會前已與何蓉建立聯系,計劃與魏橋探討鋁合金領域的深度合作,希望借此了解濱州市場,挖掘更多合作機遇。
拜耳是山東的老朋友,白晨曦也是山東的常客。她介紹,拜耳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保持了15年深度合作,“散利痛”年產值超10億元,在新冠疫情期間有力保障了全國市場供應。
此外,拜耳在農業領域也不斷深化合作,在德州運營著亞洲最大的示范農場,并與“中國菜籃子”壽光保持蔬菜合作。深入了解濱州產業生態后,白晨曦難掩興奮,她表示未來或將現有醫藥、農業合作模式進行戰略性復制,開拓中德合作新空間。
如今,山東和北威州正以產業互補書寫合作新篇章,中德企業也正以創新共贏姿態應對全球挑戰。正如封興良所期待的,中國和德國、山東和北威州之間的經貿交流,能兼具青島的開放包容、濱州的創新致遠與山東的務實篤行,邁向更廣闊的發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