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1930年代,隨著里夫戰爭、敘利亞殖民戰爭逐漸平息,重整軍備和推進國防現代化被提上日程。一戰期間被忽視的法國海軍獲得很大一部分國防資金,建立起現代化海軍艦隊,至二戰前仍然保持著歐洲二號海上強國地位,但是人們普遍認為海軍在對德國作戰方面并沒有直接用處。法國空軍雖有進步卻發展緩慢,至二戰爆發前有1000架戰機可編隊投入戰斗,在數量上只有德軍的1/4,尤其是轟炸機只有175架,是德國的1/10,而且大部分比較陳舊,先進戰機數量很少。法國陸軍軍費開支占軍費總額的1/3,大部分被投入耗資巨大的防御工事,其裝備總體上處于落后狀態。
一戰結束后,享有“法國坦克之父”美譽的埃斯蒂安將軍曾提出發展法國裝甲部隊的愿景。繼埃斯蒂安之后,年輕的戴高樂上校在他的《邁向職業化軍隊》(Versl'arméedemétier)一書中,明確提出有必要建立一支結合機動能力和毀滅性火力,既能夠主動出擊、又能夠出奇制勝的裝甲師的理論。他說,裝甲師應是一支職業軍隊,由訓練有素的士兵組成,它與常規軍配合作戰,“能夠毫不遲疑地采取行動”。但是,戴高樂的設想并沒有得到軍方高層的充分認可。在1934年實施的重整軍備計劃——“達拉第計劃”(Daladierprogram)中,雖然包含了裝甲部隊的內容,但直到二戰爆發也未能建立真正的“裝甲部隊”。裝甲車和坦克被化整為零地分配到所屬的步兵部隊和騎兵部隊,在步兵中,擁有被稱為“輕型坦克”的裝甲運輸車,在騎兵中,擁有不同類型的“裝甲車”(automitrailleuses),還擁有“騎馬行軍,步行作戰”的騎兵旅,只有質量超過30噸的B型坦克被列入后備裝甲師(DCR),配合步兵作戰。

從總體上看,法國軍隊大部分由步兵師組成,很少或沒有實現摩托化、機動化。軍隊的組織仍然與1918年非常相似,但裝備最好的師(A級師)配備現代反坦克武器。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防空武器都不足或根本不存在。最新的通信傳輸設備對于軍隊之間的指揮和合作至關重要,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這可能是由于軍事理論仍然計劃進行靜態作戰。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在于有關軍事力量部署和使用的學說。幾乎沒有人考慮過建立一支近乎自主的強大裝甲部隊,在空中支援下自行行動,也沒有深入敵人內部以破壞后方地區的想法。法國最早的2個裝甲師組建較晚,而德國正在組建最早的7個裝甲師,這或許是法國軍事思想落后的最好說明。與之相對應的是,1931年采用的軍官禮服款式,讓人聯想起1914年之前的華麗制服,這就是法國重新現代化的體現。
博物館展出了一批戰間期法國研發生產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步兵武器:
反坦克火炮
皮托M193725mm半自動反坦克炮(Canon25mmsemi-automatiquePuteauxmodèle1937),口徑25mm,長3.71m,質量300kg,是皮托國營兵工廠為步兵部隊研制的一款新型反坦克武器,它能夠在400m距離內擊穿40mm厚的裝甲,即能夠摧毀當時德國正在服役的所有類型坦克。該火炮于1937年定型量產,至1940年共向軍方交付了1600門。此前,法軍步兵還裝備了軍火商哈其開斯公司生產的M193425mm反坦克火炮,由于過于笨重(質量500kg)難以操控而飽受批評。
機槍
M1924機槍(Fusilmitrailleurmodèle1924),口徑7.5mm,質量8.93kg,長1070mm,是一戰后沙泰勒羅兵工廠(Manufactured'armesdeChatellerault,簡稱MAC)為法軍研制的新一代輕機槍,用以取代一戰期間倉促開發、已經過時的紹沙機槍。該槍1923年完成設計并制作出原型,之后在多次選型測試中獲勝,1924年7月正式列裝,1926年里夫戰爭期間被首次投入戰場。由于該槍發射7.5×58mm槍彈,與法軍在一戰中大量繳獲的7.92×57mm毛瑟槍彈外觀差別不大,經常被士兵混用并導致事故發生,于是被迫進行改進設計,最終將配用槍彈改為7.5×54mm規格,改進后的機槍于1929年定型生產,重新命名為M1924/29機槍。這款機槍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列裝法國部隊,以優質可靠的性能而廣受贊譽。
賴貝爾MAC31F機槍(MitrailleuseReibelmodèleMAC31F),口徑7.5mm,質量10.7kg,全槍長1050mm,以制造商沙泰勒羅兵工廠(MAC)和設計者、時任該廠廠長的賴貝爾上校名字命名,其機械原理和內部構造設計均源自M1924/29機槍。賴貝爾MAC31機槍有多種版本,展出的這支F型機槍為“要塞型”,適宜在馬奇諾防線等要塞工事內使用,另外還有在坦克、裝甲車以及飛機上使用的諸多型號,該槍使用大容量彈鼓,最大容彈量為100發。



步槍
勒貝爾M1886/1927步槍(FusilàrépétitionLebelmodèle1886M27),口徑7.5mm,質量4.03kg,長1100mm,是勒貝爾M1886步槍的改裝型號。1927年,法國軍方決定對庫存的勒貝爾M1886/93步槍進行改制,使之能夠使用7.5×58mm槍彈,并決定由3家國營兵工廠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圣艾蒂安兵工廠負責供應5000個新式彈匣,沙泰勒羅兵工廠負責提供5000個后膛部件和瞄準具,圖勒兵工廠負責制作其他相關部件并完成最后組裝。在改制實施過程中,由于1929年后7.5×58mm槍彈被7.5×54mm槍彈取代而停產,步槍改制的計劃亦隨之放棄,最終完成的改裝槍僅有幾百支。
M1907-15/34步兵步槍(Fusilàrépétitiond'infanteriemodèle1907-15M34),口徑7.5mm,質量3.7kg,長1080mm,是法國M1907-15步槍(又稱“貝蒂埃步槍”)的改裝型號。1934年,出于與勒貝爾M1886/1927步槍相同的原因,圖勒兵工廠對M1907-15步槍進行改裝,使之能夠發射1929年定型生產的7.5×54mm彈,為過時武器的現代化改造提供了一種可行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勒貝爾M1886-1893R35步槍(FusilàrépétitionLebelmodèle1886-1893R35),口徑8mm,質量3.76kg,長950mm,是勒貝爾M1886/93步槍的改裝型號。1935年,圖勒兵工廠啟動一項回收和改裝庫存勒貝爾步槍的計劃,將原來的長步槍改裝為短步槍(卡賓槍),供海外殖民地部隊中的騎兵和炮兵使用。
圣艾蒂安M1936步槍(FusilarepetitionM.A.S.modèle1936),口徑7.5mm,質量3.72kg,長1020mm,是一款由法國圣艾蒂安1M1933ET.V.S試驗型沖鋒槍,口徑7.65mm,長630mm,質量2.7kg,配32發折疊式彈匣,凡爾賽技術研究所研制;2M.A.S.1938沖鋒槍原型,口徑7.62mm,長630mm,質量2.9kg;3勒貝爾M1886/1927改裝步槍,口徑7.5mm,質量4.03kg,長1100mm;4M1907-15/34步兵步槍,口徑7.5mm,質量3.7kg,長1080mm;5勒貝爾M1886-1893R35步槍,口徑8mm,質量3.76kg,長950mm兵工廠(M.A.S.)研制的栓動步槍。一戰結束后,法軍裝備的8mm口徑勒貝爾步槍和貝蒂埃步槍庫存數量巨大,實現步槍現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1924年采用7.5×58mm槍彈后,一系列改裝的武器和槍支原型都接受了嚴格測試,最終圣艾蒂安兵工廠研發的這款步槍在1936年被采用。


沖鋒槍
E.T.V.S.1933沖鋒槍(PistoletmitrailleurmodèleE.T.V.S.1933),口徑7.65mm,質量2.7kg,長630mm,配有32發折疊式彈匣和折疊式側槍托,是1933年由凡爾賽技術研究所(EtablissementTechniquedeVersailles)研發設計的一款試驗型沖鋒槍,未被軍方采用。
M.A.S.1938沖鋒槍原型(PrototypedupistoletmitrailleurM.A.S.),即S.E.1935年試驗型沖鋒槍(modeleS.E.1935.),口徑7.62mm,質量2.9kg,長630mm,是1935年圣艾蒂安兵工廠研發的沖鋒槍原型,1938年被法國軍隊采用并正式命名為M.A.S.1938沖鋒槍,該槍生產數量較少,未大規模使用。




手槍
M1935S半自動手槍(Pistoletautomatiquemodèle1935S.)口徑7.65mm,質量0.34kg,長190mm,該槍由工程師查爾斯·佩特(CharlesPetter)研發,1934年獲得發明專利,1935年被法國軍隊采用,由圣艾蒂安兵工廠大規模生產。
以下歷史事件鋪就了一條走向戰爭的道路:
1929年3月,德國280萬人失業;10月24日,華爾街的黑色星期四標志著世界經濟大危機的開始。
1930年6月30日,盟軍撤離萊茵地區,結束了對德國的占領;9月,德國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640萬張選票(18.3%的選票),贏得國會577個席位中的107席。
1931年6月6日,德國陷入危機,宣布無法繼續向一戰的戰勝國支付“賠款”。
1932年2月,德國600萬人失業;4月10日,興登堡再次當選德國總統,但希特勒獲得1900多萬張選票;德軍總參謀部計劃將德軍兵力從《凡爾賽條約》限定的10萬人增加到30萬人,并配備條約禁止的裝備(飛機、坦克、重炮等)。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帝國總理;2月27日發生“國會縱火案”;3月5日,國會選舉,國家社會民主黨獲得43.9%的選票,但在國會中未占絕對多數。
1934年6月29日夜,“長刀之夜”,希特勒清洗了德國的反對派;7月25日,奧地利總理多爾福斯在維也納被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者暗殺;8月2日,興登堡去世,希特勒成為帝國元首,并將所有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1935年1月13日,薩爾州(現薩爾蘭州)以絕大多數票(90%)同意加入德國;3月16日,德國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5月21日,新國防軍取代根據《凡爾賽條約》成立的舊帝國國防軍;9月15日,在紐倫堡召開的國家社會民主黨第七次年會一致通過了反猶太法律。
1936年3月7日,德國在萊茵蘭地區重新軍事化,法國處于被動狀態;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和意大利為反抗西班牙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者提供軍事支持。
1937年,德國軍隊加速從防御戰略向進攻戰略轉變,坦克和無線電通信得以廣泛使用。
1938年3月12日,奧地利并入德國,希特勒于3月14日進入維也納;9月29日和30日,慕尼黑會議,英、法、德、意四國代表簽署《慕尼黑協定》,將主要由德國人居住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1939年3月15日,斯洛伐克宣布獨立,德國軍隊進入布拉格;5月22日,意大利和德國簽訂“鋼鐵條約”(軍事同盟條約);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秘密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之后入侵波蘭鋪平了道路;9月1日,德軍越過波蘭邊境;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宣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