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規??焖贁U張到關鍵技術不斷創新,從市場競爭激烈角逐到政策有力推動,具身智能已站在風口浪尖。
2025年以來,我們見證了具身智能產品和技術的飛速進展,機器人產業化的探索正從場景驗證邁向規模復制。賽場、工廠、門店、商場等多樣化的落地探索,意味著具身智能商業化初期逐步開啟。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不僅取決于技術突破的速度,更在于生態構建的智慧。展望未來,技術瓶頸的逐步突破、全球化布局的深化以及解決物理世界難題的巨量剛需,將催生遠超現有產業的萬億級市場。
近日,本刊專訪了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朱濤,探討中國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應如何充分挖掘這輪機器人浪潮創造的市場機會?如何在萬億級產業爆發前鎖定先發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這一輪具身智能爆火,背后的驅動因素有哪些?
朱濤:一是市場需求的拉力。機器人既能承擔高危作業(如建筑高空巡檢)、重復勞動(如產線裝配)等,又可突破生理極限(如醫療24小時看護),具有靈活可編程、高環境適應性等特點。
從全球勞動人口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看,在傳統制造業強國和區域,如中國、日本以及歐洲,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未來適齡勞動人口占比將出現下降。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預測顯示,2050年全球適齡勞動力(15-64歲)比例預計將從2020年的65%降至58%左右。這種結構性人力短缺在制造業、醫療護理、建筑業等三大領域尤為突出。
屆時,機器人的加入將有望提升各類產業的生產力和安全性,降低勞動力成本,可以作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供給補充。
眼下具身智能企業尤其是人形機器人企業正處風口之下,這也激勵著產業鏈參與者加快開發,部署研發產品。
二是技術突破的推力。技術突破推力與市場需求拉力互相配合,共同推動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人形機器人配備先進部件,如骨骼、關節執行器、傳感器等,使其能夠模仿人類的動態和運動,適應各種地形,熟練運用工具,高效完成任務。除了硬件,其還需半導體芯片和先進軟件,包括模型訓練、軟件協作及邊緣計算,以實現低延遲高帶寬通信。這些技術可以幫助機器人應對突發情況,識別聲音和人臉,解讀姿勢,推測意圖并迅速做出反應。
近年來,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層出不窮,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的進展,使得人形機器人能夠更自然、智能地與人類及周圍環境互動。不過,國內企業目前仍然面臨一些“卡脖子”問題,尤其是關節執行器和電池方面。因此,現在談論真正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為時尚早。
三是政策形成的合力。2025年,國家相關文件將具身智能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將其作為中國未來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另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接連發布政策,為產業發展帶來具體、可實施、可操作的扶持措施;優秀創業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持續突破。
展望未來,具身智能在中國發展前景可期。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處于哪一階段,行業現狀如何?
朱濤:“具身智能”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實際上是AI大模型的飛速發展促使具身智能在2024-2025年成為最熱門的賽道之一。其中,人形機器人成為大型科技公司爭相投資的焦點,OpenAI、Figure、特斯拉(Tesla)、谷歌(Google)、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等頭部企業不斷推出新的解決方案。各家正在以不同的技術路線解決負責頂層規劃決策的“大腦”、負責運動控制的“小腦”、負責動作執行的“本體”,以及三者之間的協同問題。
真實世界的訓練數據、模擬訓練技術,以及硬件的發展推動著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發展,成本和通用性則決定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落地速度。
從國際分布看,頭部機器人公司在美國、中國相對較多,歐洲則出現了許多研發機構,日本和韓國也有一些高精尖硬件制造商,并涌現了大量相關學術機構和產業公司。
除了純粹的技術突破之外,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也取決于社會的接受程度,以及法律框架和倫理標準的完備水平。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機器人產業鏈企業來說,如何抓住這次具身智能的產業發展機會?
朱濤:機器人產業鏈上有兩類企業比較活躍。一類是人形機器人主機廠,它們多數采用垂直整合模式,一般有自己的模型和相關硬件設計;還有一類是傳統的更大規模的工業機器人企業。
從格局看,當前機器人賽道呈現主機廠(垂直整合型創業企業)主導的“卡位戰”局面。但隨著技術代際躍遷,產業分工將深度裂變。上游涌現出專業級執行器(自動控制系統中的執行機構和控制閥組合體)供應商,中游孵化AI中間件(介于AI模型與應用之間的中間層軟件)平臺,下游則催生場景化解決方案商。即便主機廠試圖自建供應鏈,其技術壁壘與規模效應仍將倒逼產業協作。傳統工業機器人企業或轉型核心部件制造,或通過產能共享切入生態鏈,最終與主機廠共同形成共生型產業矩陣。
業內通常將2025年稱為“具身智能元年”甚至“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行業內已經在2025年明確了上千臺至上萬臺的量產計劃。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人形機器人主機廠產能擴張需求顯現,產業鏈上的傳統工業機器人企業也迎來關鍵窗口期。尤其對于運動控制系統制造商而言,面臨關乎存亡的戰略選擇。若錯失此輪布局機遇,或將面臨被顛覆性技術替代的風險,所謂“不進則退”。
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具身智能將具有更多的適配性。產業鏈相關企業應盡早布局,明確自身定位:是專注于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或與頭部企業戰略“聯姻”,還是通過并購整合創新資源,抑或成為專業化供應商?無論怎樣選擇,都需要2-4年的時間才能進入高價值供應商環節,形成未來的合作模式。
決策要審慎但必須迅速。我的建議是,企業從三個維度評估這一輪具身智能產業機遇,即技術替代風險系數、現有產能轉化潛力、戰略投資回報周期。盡快制定轉型路線,在萬億級產業爆發前鎖定先發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未來幾年內具身智能領域會經歷淘汰或洗牌的過程嗎?
朱濤:市場洗牌通常發生于一類產品相對成熟并被大眾廣泛接受的階段,但目前市場的商業模式通常是新品開發,而不是提高管理能力和降低成本。
實事求是地看,機器人行業當前仍處在資本高投入支持下廣泛的技術競爭階段。在這個階段,還不能說哪家公司已足夠成熟。由于面臨很多不同的機器人發展路徑和未來應用場景,誰都沒有確定答案。大家都在努力將技術盡快轉化為市場應用,以求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個在市場上有實際應用并達到一定規模量產的公司。
最近兩三年內,具身智能市場變化過程可能會純粹以技術驅動。這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有些相似。我們可能會看到不同類型、不同技術路徑、不同應用場景的機器人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再之后,其中的若干家會逐漸成為頭部公司。
當某些場景或商業模式被市場認可,消費者以更客觀、更理性的態度對待機器人產品,同時更多新企業進入競爭賽道時,市場的洗牌就正式開始了。能在洗牌后活下來的,必然是可持續為消費者帶來價值的企業。
《瞭望東方周刊》:對個人來說,如何擁抱這輪機器人新浪潮?
朱濤:擁抱機器人新浪潮對于個人來說,不僅僅是作為消費者(服務對象)去接觸機器人產品,還要思考具身智能的普及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么。
在數字化轉型下,社會所需要的總工作人數并不見得會減少,甚至在勞動人口占比降低的情況下,每一個勞動者都變得更加珍貴,并不會因為機器工人參與勞動,人類就失去價值。
未來的世界,會由人與機器人共同組成。各行各業既要使用機器人,也要作為機器人產業鏈的一部分,去創造機器人。未來更多人類勞動者會有機會投入到機器人產業鏈中。也要認識到,未來簡單重復且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機會有可能減少,但同時,更具有創造性、更動態以及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機會則會增加。
《瞭望東方周刊》:未來機器人的具體形態將如何發展?人形機器人會更有優勢嗎?
朱濤:很多人力難以承擔的工作可以由工業機器人完成,其中一部分需要由協作機器人完成。如果任務內容需要機器人更加“類人化”,那就可以讓人形機器人去完成。
社會對人形機器人充滿興趣和熱情。但在很多場景中,人形機器人其實不具有優勢。如工廠里的物料運輸,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多地形的移動機械手臂。它具有一定的承載量,還具有激光引導視覺,能夠自主尋找路徑。
以智能制造為例,我們既有離散型行業,也有流程型行業。在流程型行業中,如鋼鐵或精細化工工廠,作業環境復雜,高溫、高壓,充滿酸腐蝕,有時需要爬高爬低,在井下特定狹窄空間操作,人形機器人在這類環境中并不適用,且效率相對較低。這些情況下,作業機器人雖需要具備一定的智能,但是更強調高可靠性和高環境適應性。
對市場來說,具備可靠的智能執行、響應以及可靠的軟硬件運動,才是合格的具身智能產品。至于機器人的外在形象,要根據場景需求而定。
《瞭望東方周刊》:人形機器人未來市場規模將有多大?
朱濤:目前,人形機器人企業尚未實現大規模量產,行業整體仍處于摸索階段,技術開發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目前看,已經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看到重大技術創新引爆一個巨型市場;也可能看到因為受制于某些瓶頸,導致產業發展延遲,市場規模仍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我們可以大膽設想,如按照高速發展的情景推演,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有可能達到普遍通用的程度,成為彼時廣泛場景的可靠選擇。屆時在各類適合人類工作的環境和場景中都有可能看到人形機器人的身影。在這種情況下,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年產量或將達到5000萬臺左右,整個行業有望實現1.5萬億美元的年收入。屆時,人形機器人將會幫助人類提高生產力,改善產品質量,與人類同事無縫合作。機器人的廣泛使用還有可能為制造業、醫療、教育、娛樂等諸多行業帶來變革,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催生出新的企業甚至構建新的行業。
而在保守情景下推演,如果受制于軟硬件技術瓶頸,人形機器人的使用也有可能將被局限在小眾領域里,更多在受到嚴格控制的場景下應用,或是在危險環境中完成特定任務。這種情況下,2050年時,預計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年產量將不會超過200萬臺,全行業年收入規模也有可能止步于2000億美元左右。人形機器人生產商則有可能要應對沉重的開發成本、復雜的技術挑戰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監管環境等。開發投入不足也會導致人形機器人之間的互通性有限、用戶界面難用等。
我個人對中國具身智能技術持續創新持樂觀態度。對于大多數中國相關企業而言,現在就要認真思考:在未來的具身智能市場上如何定位?如何分一杯羹?當新技術來臨時,該如何應用并創造長期價值?
(作者系《瞭望東方周刊》“人工智能+”工作室主任)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Roland Berger):1967年成立,是全球頂級咨詢公司中唯一起源于歐洲的公司,在全球33個國家的主要商業中心設有52家分支機構,擁有3500余名員工,服務超過1000家國際客戶,并在過去5年中為超過40%的財富500強企業提供服務。羅蘭貝格深耕中國市場,并長期關注人工智能與硬件技術。羅蘭貝格發布《人形機器人的崛起》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