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媒介如網絡平臺、社交媒體、電子書等逐漸成為文學傳播和接受的主要渠道。這一變革不僅重塑了文學的創作、傳播和接受方式,更深刻地影響了文學的審美特質和審美轉向。旨在探討新媒介文學視域下的審美解讀,通過分析新媒介文學的界定與特征、審美特質及新媒介文學視域下的審美轉向,以期揭示新媒介文學在當代文化中的獨特價值和深遠影響。
引言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文學的生態布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及互聯網的普及應用,諸如網絡平臺、社交媒體、電子書等新興媒介逐漸崛起,成為文學作品傳播與被接納的主流渠道。這些新興媒介不僅重新塑造了文學從創作、傳播到讀者接受的方式,而且深刻影響了文學審美特性以及審美觀念的轉變趨向。往昔傳統的紙質閱讀模式逐步過渡為如今的數字化閱讀,原本單一的文本樣式也進階為圖文交融、視聽兼具的多樣化形態。然而,這一變革也帶來了諸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如新興媒介文學的審美特性究竟體現于何處?其在當代文化體系中占據著怎樣的價值地位,并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其審美觀念的轉變呈現出怎樣的趨勢與特征?針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對于理解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把握文學審美走向以及推動文學與文化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媒介文學的界定
新媒介文學以文字、圖像、網絡語言為表現形式,打破了傳統書寫文學的框架,構筑了一種圖文并茂的文學新樣式。新舊媒介彼此更迭,提及新媒介文學,實則隱含了文學隨媒介變遷所賦予的深層含義。文學歷經口語至文字,從手抄、書寫發展至印刷技術,每個時代均見證了媒介的變革與挑戰。在抄本盛行的年代,印刷術曾作為一種新興媒介,那時的文學作品堪稱古代的“新媒介文學”。如今,在媒介融合的新時代,新媒介文學已成為創作主流,其核心在于媒介,而文學的本質未變[1]。從傳播媒介的變遷來看,新媒介文學融合了印刷、影視、網絡等多種語言形態和藝術特色,彰顯了數字媒介帶來的獨特性質。從文學的傳統視角分析,其不僅沿襲了口語、書寫、手抄到印刷各個階段的文學傳統價值,還保留了文學的審美特性,同時也在新媒介的環境下發展出新的審美形式和表達方式。
二、新媒介文學的審美特質
(一)語言的數字化與復合型
新媒介文學在表達上融合了文字、線條、圖像、視頻等多種動態元素,其構建基礎包括文學性的符號和數字編碼兩大要素。這種文學創作能夠借助算法來完成,如自動刪減重復內容、修正語法問題、凈化圖像雜質、描繪圖形邊緣或調整比例,均能通過編程手段實現。一些新媒介作品源于傳統媒介的數字化轉換,比如將文字變為圖像、視頻轉化為游戲,這一轉換過程即為數字化。數字化包括采樣、量化等環節,必須依照精確的程序進行測量,從一定范圍內選取數值創作。在電腦上創作的新媒介文學作品,采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組織,與傳統文學的句子結構不同,后者以詞匯構成句子。電影則由連續的幀畫面構成;繪畫將現實抽象成獨立的線條;印刷照片由無數點陣組成,這些均為工業時代藝術的構成要素。而在數字時代,新媒介文學遵循獨特的生成規則,將文本語言轉換成計算機數據,通過數字化編碼、模塊化設計以及數值化表達,對文字、圖像、聲音、形態及行為進行整合處理[2]。文字、圖像和影像元素既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又共同塑造出一個統一體,展現出新媒介文學的多元風貌。
(二)文本的可變性與多義性
在數字媒介背景下,傳統文學作品的文本抄錄、刊印或印刷后通常呈現出一定的穩定性。與此相比,新媒介文學作品則展現出顯著的靈活性,允許即時修訂和優化,例如網絡文學作品發布后可召回修改,影像資料也可以被重新剪輯與改寫。不僅如此,這些文本還能在不同的媒介間反復生產和轉化,從小說到影視,再到短視頻和游戲,均以強勢 IP 為紐帶相互轉化。這種文本的流動可塑性不僅增加了多義性,而且即便是傳統文學,其固定文字也能產生多樣的內涵與闡釋,這些多義性在讀者的解讀中得以顯現。而新媒介文學的多義性主要源自文本本身的不確定性,包括文字的刪減、情節的跨媒介改編以及情境通過可視化手段的轉變[3]。此類綜合性文學作品不僅需要讀者用眼睛捕捉文字,還需要用戶在屏幕前欣賞影像。對于游戲參與者來說,則是通過鼠標與鍵盤來實現互動。在這多重身份的切換過程中,無論是讀者、觀眾還是游戲者,都促使文本呈現出可變性和多義性的特征。
(三)場景的虛擬性與智能化
在新型的媒介文學領域,如虛擬電影、交互式電視劇集、電子游戲以及結合影視與游戲的互動藝術,其特征尤為突出。觀眾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口頭文學的聆聽或書寫文學的視覺感受,而是完全沉浸在集聽覺、視覺和觸覺于一體的全方位體驗中,營造出一種“融合現實”感。在此過程中,受眾不僅通過文本和圖像激發文化想象力,還通過觀看影像、指尖互動和身體動作來享受審美的樂趣,這種樂趣充滿了動態性和互動性。在傳統文學中,讀者的閱讀空間極具個性化,其沉浸在書頁中激發出無限遐想,閱讀體驗的虛擬感主要表現在對虛構故事的精神投入上。而在新媒介文學領域,接受場景轉變為互動式體驗,讀者之間、讀者與創作者之間能夠實現即時交流,使創作者更加重視和利用讀者的興趣與偏好。新媒介文學的虛擬性不再局限于思維活動,還通過文字編碼、數字轉換、智能創造等科技手段,構建出數字化的空間和虛擬人物。
三、新媒介文學視域下的審美轉向
(一)從觀念轉變到理論資源轉移: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理論的本土化設定
網絡文學在技術革新的推動下開辟了文學樣式的新篇章,并改變了其發展路徑。網絡文學的出現雖然體現在工具層面,但其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重塑了現代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借助網絡的虛擬特性和互動性,網絡文學為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想象力,從虛擬主體的視角出發,對生命、死亡以及自我等主題進行了獨到的解讀,為中國文學的創作帶來了新的視野和豐富的想象空間。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路徑與西方同行并行而獨具特色,西方網絡文學傾向于實驗性、先鋒性和探索性,而中國網絡文學則展現出商業性、市場化、產業化和泛娛樂化的趨勢[4]。在理論構建上不能簡單借鑒西方的后現代主義模式,也不能依賴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更不宜用傳統文學的經典評價標準來衡量,必須探索一條符合本土特色的理論發展之路。
首先,需改善網絡文學的創作氛圍。盡管網絡文學倡導自由表達,但同樣應遵循藝術創作的根本法則,并提升公眾監督的范圍與效力。要認可網絡文學在娛樂方面的價值,抵制任何以娛樂為名,實則行使語言暴力的行為。網絡文學雖然具備商業特質,但絕不能僅為了商業利益而炒作,要抵制借機炒作和惡意舉報的不良行為。
其次,需制定符合網絡文學實際需求的經典作品評審準則。網絡文學已逐步成為文學領域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今,文學的界定不再局限于發布媒介是網絡還是紙質,其創作自由度和開放性賦予文學新的內涵。網絡文學中也涌現出許多經典作品,對此,文學界應予以更多的認可與推崇。然而,當前網絡文學雖然蓬勃發展,卻陷入了缺乏經典與權威評價標準的困境。因此,需制定一套適合網絡文學特點的經典作品評審標準。網絡文學的核心在于其自由與開放的精神,一部經典網絡文學作品應具備探索精神的自由開放、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藝術表現上的高尚審美追求。
網絡文學的經典化并非作者一人之力所成,其還需要讀者、評論家的協作與互動。這一過程涵蓋了作者的文學創作、讀者的閱讀與消費以及評論家的剖析與闡釋。一部文學作品要想成為經典,必須具備高質量的內容,并具有經典作品的內在特質。此外,受眾的認可與消費同樣對網絡文學的成長方向具有重要引導意義[5]。社會對經典與高品質文學作品的追求,體現了生活品質、文化素養以及審美格調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文學評論家對作品的深度剖析與再度解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評論家作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承擔著引領讀者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的職責。隨著網絡文學理論框架的日益成熟,評論家對網絡文學的解讀與分析更顯客觀和深入,為讀者揭示了更為寬廣、多元的網絡文學內涵。這種深層次的解讀有助于引導受眾在挑選和消費網絡文學作品時采取更加理性的態度,從而促進網絡文學經典的形成。
(二)從堅守草根文學場域到主流化審美導向:網絡文學審美轉向
據 2024 年第 5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超過5.37 億人,手機用戶規模也達到了 10.96 億人。網絡文學通過其故事的吸引力,使年輕讀者群體在沉浸式閱讀中深深融入角色,實現了其渴望的虛擬身份體驗,有效減輕了觀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壓力,并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其價值觀與審美趨向。盡管網絡文學的影響力日益拓寬,但其審美品質和藝術含量正遭遇逐漸削弱乃至流失的挑戰,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迫切需要實現從草根到主流審美的轉型。
首先,盲目迎合市場趨勢導致網絡文學作品質量和審美標準降低。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粉絲經濟的作用。在網文平臺上,用戶的參與和退出流程更加便捷,凸顯選擇的多元性與自主性。為了吸引并維持粉絲的關注,作者傾向于滿足粉絲的喜好進行創作,這種做法使得審美和思維趨于固化,導致網絡文學空間日益封閉、刻板[6]。隨著網絡文學的產業化及資本投入,追求閱讀量和點擊率變成作者的首要目標,這一趨勢促使網絡文學過分迎合粉絲的審美需求,導致內容推薦和搜索結果都傾向于讓讀者沉浸于舒適區,進而使網絡文學創作因重復性而顯得貧乏,內容呈現同質化,審美趨向平庸。過分注重快感和體驗而忽視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多度產業化而忽視藝術性,已成為網絡文學審美問題的關鍵所在。
其次,文學的深層價值受到單調歡快敘事的侵蝕。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網絡文學創作逐漸呈現出明顯的模式化特征,且持續采用單一的語言敘述,這些元素既缺乏對人類生存深層次體驗的探究,又限制了藝術想象的拓展,進而對文學價值造成了嚴重損害。在當前娛樂至上和商業利益的共同驅使下,圓滿的結局更易滿足讀者的期待。為了追求關注度,作者不得不加快更新節奏以保持粉絲的關注熱情,這導致網絡文學的創作周期壓縮,許多作品甚至邊創作邊發布,沒有足夠的時間展開思考,也缺乏對生活和社會進行深層次的理性分析。網絡文學的消費模式與其他文化商品一樣,深受大眾快餐化消費趨勢的熏陶,那些深入探討人類生存感悟、觸及人性深層的作品,往往因其創作周期漫長、難度較高而難以吸引大量讀者[7]。 C
最后,隨著網絡文學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網絡文學與國家形象緊密交織。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全球傳播與國內發展幾乎同步。自 2014 年 12月,美籍華人賴靜平創辦“Wuxiaworld”以來,首個將中國網絡文學譯為外語的平臺亮相,緊接著“GravityTales”“Volare novels”等平臺不斷涌現。根據 2024 年的數據統計,“Wuxiaworld”全球排名已達 1536 位,月點擊量超過一億次。在文化愛好者打造的小型平臺崛起之后,網絡文學的全球化浪潮不斷推進[8]。2017 年5 月,閱文集團旗下的“起點國際”平臺正式推出,成為中國網絡文學向外界傳播的正式通道。隨著其在海外的影響力逐步增強,網絡文學肩負的社會責任也在逐步加重,在構建宏大的中國話語體系過程中,網絡文學肩負著提高審美標準、講述中國精彩故事、展現真實中國風貌的重要任務。
網絡世界并非無序混亂、缺乏監管的領域,而是一個傳播積極文藝審美的重要載體。網絡文學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價值不應在商業浪潮的推動下逐漸消失。要讓網絡文學審美走向主流,首先需借鑒并融合傳統文學的經典作品;其次,要打造注重正面審美的創作環境,強化主流審美的批評與教化作用[9];最后,要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和法律法規的監督與約束機制[10]。 。
結束語
新媒介文學的迅猛發展,不僅重塑了文學的創作、傳播和接受方式,更深刻地影響了文學的審美觀念和體驗。其數字化、復合型的語言特征,以及文本的可變性與多義性,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文學作品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審美形態。未來,新媒介文學應繼續探索與傳統文學的融合與創新,不斷豐富自身的審美內涵,為當代文化的發展貢獻獨特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亞斌. 新媒介文學閱讀的文化邏輯及其闡釋路徑[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1):95-106.
[2]周才庶. 新媒介文學的感性變革與審美批判[J].社會科學輯刊,2024(6):209-215.
[3]李陽. 網絡文學研究的理論設定與審美轉向[J].學習與探索,2019(6):165-169.
[4]周才庶. 新媒介文學景觀與文學的物質性[J]. 文藝理論研究,2022,42(1):134-144.
[5]鄧群. 希利斯·米勒的新媒介文學場域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40(4):23-28.
[6]劉潔絮. 新媒介文學及其文本的當下解讀[J]. 廣東蠶業,2019,53(3):108-109.
[7]張杰. 中國新媒介文學演變的符號修辭學分析[J].符號與傳媒,2024(1):194-206
[8]王穎. 淺析新媒介文學中媒介的影響[J]. 市場論壇,2020(12):38-41.
[9]王丁一. 魏晉南北朝文學自覺探究:從文體演變到審美追求[J]. 中原文學,2024(42):42-44.
[10]翟文鋮.“審美理想主義”的批評實踐:從“文學性”角度觀察黃發有的文學批評[J]. 當代文壇,2024(6):48-54.
作者單位: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