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宗旨,緊扣區域經濟發展脈搏,系統謀劃具有前瞻性的“五金”建設規劃。學校秉持“開放辦學、產教協同、開放視野”的職業教育理念,將“五金”建設作為驅動辦學質量躍升、培育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的核心引擎,全力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同頻共振的育人新格局。
打造“金專”,以特色專業集群驅動鄉村振興
在專業建設方面,學校圍繞地方特色產業需求,精準定位專業建設方向,構建了以現代農牧為主體,烹飪、電商等專業為支撐的“ 1+2+N′ 專業集群,開設作物生產技術、園藝技術、電子商務、中餐烹飪與膳食營養等專業,旨在打造緊密對接產業鏈、富有地方特色的“金專”。
借助深百協作共建培訓基地項目,學校引入深圳優質教育資源與行業標準,強化專業內涵建設。例如,學校與深圳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南粵家政”“粵菜師傅”培訓基地、智慧農牧產業學院等,使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結構高度匹配。同時,學校不斷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將新質生產力要素融入專業建設,確保專業課程內容緊跟行業發展前沿,全面提升專業對產業發展的適配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學校的專業建設深度嵌入地方產業生態,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譬如,學校開發了以“百色芒果”“隆林黑豬”為基礎的深加工產品,研發了“楊枝甘露”和“叉燒”兩項預制菜,在粵桂及周邊省份10余家企業推廣銷售,市場反應良好,有效打造百色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同時構建“壯醫藥膳特色餐品庫”,助力深圳、百色兩地餐飲企業長效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增長。
鑄造“金課”,以新質課程體系培育高技能人才
在課程建設維度,學校引入新質生產力要素,結合地方特色產業,融合信息化教學手段,著力開發兼具學生全面發展需求與產業前沿適配的“金課”體系,使教學內容緊密貼合生產實際。
學校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動課程改革與創新。一方面,校企聯合開發“崗課賽證”融合課程體系,將崗位需求、職業技能大賽要求、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有機融入課程內容,實現教學與生產實際、職業標準的深度銜接。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共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豐富課程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素材與實踐案例。在教學方法上,學校積極采用案例教學、項自驅動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累計斬獲自治區級技能競賽的多個獎項,學生的對口專業就業率達 100% ,為鄉村振興輸送了大量高素質專業人才。更為重要的是,眾多赴深就業的學生返鄉創業,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淬煉“金師”,以雙師培養筑牢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聚焦“雙師型”教師培養,通過校企互聘互派、教師企業實踐等方式,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構建一支高水平的“金師”隊伍。
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加強“金師\"隊伍建設。一是構建“深百職教智庫”,聘請深圳職業教育專家、企業技能大師等作為專業學術委員會成員,為教師提供從教學理念到技術應用的全方位指導,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二是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鼓勵教師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生產研發,增強教師實踐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開展校本培訓與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參加教學能力大賽、課程建設研討等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法創新與教學能力提升,打造一支兼具深厚理論功底與豐富實踐經驗的“金師”隊伍。
目前,學校師資建設成效呈現結構性突破,“雙師型”教師比例提升至 51% ,教師在各類教學能力大賽中表現優異,榮獲自治區各類比賽獎項;教師科研能力顯著提升,完成“精準定位·課程賦能·理實融合:‘鄉村振興帶頭人’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等課題申報,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建設“金基地”,以產教融合激活育人新動能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致力于打造“金基地”,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景和充足的實訓機會。
在校內,持續完善實訓設施建設,按照企業生產標準與流程進行優化,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環境。學校建成了集實訓、研發、展示功能于一體的智慧農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有效提升了畜禽生產技術專業群教學質量。同時,依托深百協作項目,引入企業資源,共建校內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如烹飪大師工作室、農村電商產教融合基地等,讓學生在校內就能接觸到行業前沿技術與生產實踐。
在校外,積極拓展實習就業基地,與廣西紅谷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餐博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深圳及本地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校外實習崗位與就業機會,實現“教學一研發一生產”一體化,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就業競爭力。
實踐基地不僅承擔教學功能,更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的“轉換器”。目前,學校的校內實訓基地與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累計培訓1150人次,接待中小學生、大學生及社會人員近萬人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實訓基地成為學校與社會共享的資源平臺,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向社區教育、鄉村振興領域輻射。
開發“金教材”,以多元形態賦能教學創新
教材建設方面,注重校企合作開發,結合行業最新標準與地方特色,編寫高質量、實用性強的“金教材”。
一是組建校企聯合教材編寫團隊,吸收學校骨干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參與,確保教材內容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契合行業實際需求。二是以地方特色產業為切入點,結合百色特色農產品等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與行業適用性的教材。例如,學校開發的粵菜及地方特色菜譜教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為地方餐飲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三是注重教材的更新與完善,根據行業發展動態與教學反饋,及時修訂教材內容,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與實用性。
學校出版了3本具有地方特色與行業適用性的教材和11本校本教材,建成涵蓋12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庫,豐富了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素材。這些教材與教學資源不僅滿足了本校教學需求,還在區內外多所院校推廣使用,擴大了學校影響力。
學校立足“五金”建設,以跨域產教融合為突破點,創新構建了“深圳創新思維 + 百色奮斗精神 1+ 企業行業標準”的三元育人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將深圳前沿職教理念、百色本土發展需求與產業真實標準深度耦合,實現深百兩地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探索出一條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化道路,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