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大豆一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作為一種高效、可持續的種植模式,在現代農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該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同一地塊內玉米和大豆的和諧共生,提高土地利用率,還能增加農民收益,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然而,病蟲草害防治是這一技術模式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本文旨在探討大豆一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及其病蟲草害防治的有效策略,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參考,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通過詳細闡述種植技術要點和病蟲草害防治措施,期望能夠為廣大農戶和農業技術人員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實現玉米和大豆的優質高產。
一、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模式的意義
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的農業技術。近年來,在我國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這種模式通過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大豆和玉米兩種作物,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還在經濟、生態和社會等多個方面展現了顯著的意義。在經濟方面,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模式能夠大幅提升土地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大豆和玉米在生長周期和養分需求上的互補性,使得土地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例如,大豆的根系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為玉米提供所需的氮肥,從而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這種模式還能增加農作物的總產量,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從生態角度來看,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模式對土壤和水資源保護具有積極作用。大豆的根系發達,能夠有效固定土壤,減少水土流失,而玉米的需水量較大,可以為土壤提供必要的水分。這種互補性使得套作種植模式在不同氣候和地形條件下都能取得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此外,大豆和玉米之間的相互作用還能促進土壤中有益生物的生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社會方面,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模式有助于改善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這種種植模式需要種植人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耕地、施肥、灌溉等,從而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此外,通過推廣這種模式,還可以促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使農民參與到更廣泛的農業經濟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還在生態保護和社會發展方面展現了重要意義。這種創新的農業技術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開辟了新的路徑,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二、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技術
1、科學選擇品種
大豆一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一種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農作物多樣化和提高產量的重要方法。在這種種植模式中,品種選擇是決定最終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應選用緊湊型玉米種子,因為這類種子葉片上沖,對大豆的遮光條件較少,利于大豆開花結莢。推薦的品種有登海605、鄭單958、紀元128等。帶狀復合種植要求玉米種植密度與單作相當。因此,需要選擇耐密植的品種,如金穗1203、先玉335等。為減少對大豆的遮光,應選擇株高適中的玉米品種,一般控制在 250-270cm 之間,如玉丹9953、良玉99等。隨著機械化收割的普及,選擇適合機收的品種可以提高效率,如偉科702、迪卡653等。大豆作為套作作物,應選擇耐蔭性強的品種,以確保在玉米遮光條件下正常生長。例如,齊黃34、荷豆33、中黃13等。選擇抗倒伏的大豆品種可以減少損失,提高產量,如鄭1307、駐豆23、圣豆5號等。早熟的大豆品種能夠保證在有限的生長季節內成熟,如早熟一號、早熟二號等。選擇高產穩產的大豆品種是提高總體產量的保障,如徐豆18、淮豆13、蘇豆26等。
2、科學播種及套作模式
科學播種是大豆一玉米套作栽培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所在,播前準備工作必不可少。整地方法要求土質細碎、場地平整、王壤熵情適宜,耕深為 27cm 左右,對積水地應開圍水溝、腰渠等排灌。播種處理時,玉米可選擇以專用種衣劑包衣或使用新的玉米種。而大豆播種時則應精選播種,以除去病、蟲、癟粒,提高了種子凈度。播種時曬種以增加發芽率,對尚未進行種子包衣處
6|農民致富波
理的應進行包衣或拌種處理,以預防地下害蟲、土傳疾病和苗期病苗,并促使壯苗的早發。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有多種模式,如4:2模式(4行大豆帶與2行玉米帶復合)4:3模式(4行大豆帶與3行玉米帶復合)4:4模式(4行大豆帶與4行玉米帶復合)等。應根據當地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和農機具配套情況科學選擇種植模式。在密度方面,要確保玉米群體密度與凈作相當,每畝4000株左右,大豆種植密度需達到凈作的 70% 以上,每畝9000株左右。具體行距和株距應根據所選模式確定,如4:2模式下,大豆行距 40cm 左右、株距 10cm 左右,玉米行距 40cm 左右、株距10——15cm左右。
采用免耕精量播種方式,不破壞土壤耕層結構,利于蓄水保熵,同時增強作物抗倒能力。大豆播種深度2—3cm,玉米播種深度3一5cm,播后不能強鎮壓。大豆可進行單穴雙粒播種以確保全苗。種肥同播是改善種植品質的主要方式。施肥時應側深施在種子下部 8-10cm 處,并依據土壤的肥力適時改變施肥量。適期下種是保證苗全、苗齊、苗壯的重要環節。大豆與玉米套作栽培的最佳播期一般較長,通常在7月前后,玉米收割后不必搶早下種,可根據情適墑種植。適期下種,可避免苗期芽澇或干旱、開花期高溫殺雄,并減少風災的為害。在進行大規模下種時,應使用專業播種機具并進行調試,以保證下種產品質量。另外,對農機工作人員也進行培訓,掌握播種技術要點,如行距、株距、播深等,確保播種均勻一致。
3、合理施肥
玉米生長需要大量的氮素,其次是鉀素,磷素需求相對較少。一般每生產 100kg 玉米籽粒需從土壤吸收純氮 3- -3.5kg. 五氧化二磷 1-1.5kg 氧化鉀 2.5-3.5kg ,氮、磷、鉀比例為3:1:2。以農家肥、磷肥、鉀肥、鋅肥及2/5的氮肥做底肥。推薦每畝使用40% 復混肥 40kg ,或磷酸二銨 10kg+ 鋅肥 1kg 在拔節期追施氮肥的1/5,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的 2/5 。可選用碳酸氫銨或尿素,具體用量根據土壤肥力和目標產量調整。每產 100kg 的黃豆籽粒要吸收氮 7-9kg 磷 1.5-2kg 、鉀 3kg 左右。而黃豆所吸的含氮物中, 50% 來自黃豆本身根瘤菌的固氮,其余則來源于土地和化肥。磷、鉀主要通過土地來供給,以有機肥為主,通常每畝使用農家肥1—1.5t或秸稈還田0.35t,尿素在 2.5kg 左右、過磷酸鈣20— 25kg 、鉀肥 10kg ,過磷酸鈣最好與有機肥堆區15天。在大豆開花前噴 0.1%-0.2% 硼砂溶液,可提高大豆的結實率。大豆一般不追肥,在出現脫肥,苗瘦弱時需追施氮肥。玉米需氮量較高,而大豆能通過根瘤菌固氮。因此,應適當減少大豆的氮肥施用量,避免氮肥過量導致大豆旺長,影響結莢。磷鉀肥對大豆和玉米的生長至關重要。推薦在基肥中施用充足的磷鉀肥,以滿足2種作物的需求。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分期施肥。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大豆在開花前噴施微量元素肥料。提倡施用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玉米施肥時應注意將肥料施于種子下方垂直距離 6cm 以上,橫向間距 7cm 以上的位置,防止肥料燒苗。定期進行土壤檢測,根據土壤養分狀況調整施肥方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類型,靈活調整施肥策略。
4、掌握控旺時期,防止徒長及倒伏
玉米的最佳控旺時期是6一10葉期,此時噴施控旺劑可以有效矮化植株,提高抗倒伏水平。胺鮮酯乙烯利 ,40% 乙烯利水劑 ,20% 五縮節胺水劑和 50% 矮壯素水劑等均是很有效的控旺方法。單胺鮮酯乙烯利在玉米的6-10葉期使用,每畝用 25mL 兌水 20-30kg ,重點噴施玉米上部葉片及心葉(生長點),確保藥液接觸莖葉。切忌重噴和漏噴,在噴藥后的6小時內遇雨應減一半的用量,重噴1次。大豆的控旺時期主要是在分枝期至初花期,此時進行化控可以有效防止徒長和倒伏。烯效唑是常用的大豆控旺藥劑。在大豆開花和結莢階段,針對傳統化學控旺方法不能高效控制的田塊,可以采取疏葉、摘頂心、轉移營養株等人工控旺方法,以改善植物群體通氣透光。玉米和大豆的施肥應科學配比,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導致旺長。玉米畝用純氮量控制在17—18kg,氮肥基追比為7:3;大豆畝用純氮量控制在 3kg 以內。同時保持田間適宜的濕度,避免因干旱或積水導致的生長不良。在玉米拔節期、大豆開花結莢期等重點時期,確保水分充足供應。加強病蟲害監測,采取農藝、物理、生物、化學綜合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對植株生長的影響。
三、大豆一玉米病蟲草害綜合防治路徑
1、大豆和玉米主要病蟲害危害特點
大豆和玉米套作種植模式容易引發病蟲害的滋生,對作物產量和品質構成威脅。玉米螟是玉米種植中常見的害蟲之一,主要危害玉米的心葉和穗部。防治方法包括:在幼蟲蛀莖前使用21% 滅殺斃1500—2000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噴灑;黏蟲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導致葉片被吃掉,影響光合作用。可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進行噴霧防治;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導致葉片枯死。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殺菌劑進行噴霧;大豆食心蟲和大豆莢螟主要危害大豆的豆莢和種子,導致產量下降。防治方法包括:在花期使用 5% 氟啶脲或 20%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倍液噴霧;根腐病和病毒病會導致大豆植株生長不良,葉片黃化。防治方法包括:種植抗病品種和使用種子處理劑如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雙等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斜紋夜蛾和蚜蟲會吸食大豆葉片和嫩莖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受阻。防治方法包括:使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或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等殺蟲劑進行噴霧。
2、因地制宜制定雜草防除方案
有效的雜草防除不僅能夠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還能提高整體產量和經濟效益。雜草防除應堅持綜合防治原則,將農業、物理和化學措施相結合,降低田間雜草基數,減輕化學除草壓力。農業措施如翻耕旋耕、地膜覆蓋等能夠有效減少雜草種子庫,物理措施如人工拔除、機械除草等也是重要的輔助手段。不同地區、不同種植模式以及雜草種類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雜草防除工作應把握在關鍵時期,優先做好對播后苗前土地的封禁措施,以減輕苗后除草壓力。苗后的除草工作重點抓好闊葉雜草防治,特別是在苗期和幼苗期是雜草防治的關鍵階段。主要除草劑有精異丙甲草胺、噻吩磺隆等。所選用的抗除草劑及其主要產品應保證高效低毒少殘留,對環境友好,且有利于本茬作物的長勢穩定,同時又對下茬作物不能產生危害。例如,可優先選用噻吩磺隆、滅草松、唑嘧磺草胺等除草劑。噴施除草劑前,要確保灑水均勻,在干旱的土壤處理時每畝用水量應在40L以上。同時,在使用除草劑時,也要注意風力、風向以及晴雨的天氣變化。在晴朗無風且最低氣溫不小于4℃時使用,噴藥時間在上午10點前和下午4點后效果最好,但夏季高溫期間中午不宜噴藥。在陰雨天、大風天也不得使用,以免因藥效下降和霧狀微粒的飄移而造成藥害。
3、各個時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首先,在播種期應選擇適合于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耐密、耐陰、有防病蟲害作用的種植類型,這也是防止病蟲害發生的重要基礎。在此階段,種植培育方法已成為防治病蟲害暴發的重要舉措。通過種植培育方法,以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擬莖節點種腐病、玉米秸腐病、白絲黑穗等,以及地下害蟲、大蚜、小薊馬病等苗期害蟲為主。可選擇由含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雙、噻蟲嗪、噻呋酰胺等化學物質所構成的種衣劑拌種。可根據不同的害蟲種類選用適當的藥物進行原種子處理,在必要時還可對大豆、玉來的包衣種子進行二次拌種,以補充原種子處理配方的缺陷。其次,苗期到玉米喇叭口期同時也是大豆分枝期,可以通過理化誘控措施,在玉米螟、棉鈴蟲、斜紋夜蛾等成蟲發生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食誘劑誘殺,減少害蟲數量;針對棉鈴蟲、斜紋夜蛾、大豆卷葉螟等害蟲,在發病初期優先采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短穩桿菌等生物制劑進行噴施預防;根據田間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大蚜、煙粉虱等害蟲發生密度和特點,抓住關鍵的防治階段,使用四溴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芘蟲威等農藥噴灑防控;針對玉米、大豆葉斑等病害、銹病等蟲害多發特點,采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殺菌劑噴灑防控;最后,針對大豆銹病、葉斑病、豆莢螟、大豆食心蟲、甜菜夜蛾等的發病狀況,可使用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苯醚甲環唑、丙環嘧菌酯等殺菌劑,以及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或者具有噻蟲嗪成分的殺蟲藥噴澆。此外,田間蝸牛、蛄蝓等為害嚴重,在受害較重時可通過撒施四聚乙醛顆粒劑防治;點蜂緣蝽病則可應用聚集靈素或噻嗪酮等藥劑防治;在大豆現蕾、開花期,應用烯效唑等植株生長和發育調節劑控旺,針對生長后期植株高大的現象,應使用高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飛機進行治理。使用無人機在施藥時應注意使用增效劑、沉降劑,以保證最大每畝藥劑用量。
綜上所述,大豆一玉米套作種植技術通過科學選種、合理密植、適時播種和施肥,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與作物產量。病蟲草害防治方面,采取種子包衣、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和化學除草等措施,確保作物健康生長。播種期注重種子處理,預防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生長期利用殺蟲燈、性誘劑和生物制劑防控蟲害;化學除草則堅持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和苗后莖葉噴霧相結合的原則,有效抑制雜草生長。通過這些綜合措施,實現了病蟲草害的科學綠色防控,保障了復合種植的豐產豐收。
(作者單位:274101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王店鎮人民政府;274107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杜堂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