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模式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林業栽培中,生態模式強調尊重自然規律,采用低投入、低消耗的栽培技術,如混交林培育、群落結構優化、生物防治等。同時,生態模式下的蟲害防治技術也更加注重生態平衡,如利用天敵昆蟲、種植多樣性植被吸引天敵、減少化學藥劑使用等。
一、生態模式的基本理念與應用
1、生態林業的核心原則與特點
生態林業的核心原則以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導向,其顯著特點包括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結構復雜性和動態平衡性。生態林業理論突破傳統單一經濟林業模式,呈現出顯著的系統性、綜合性和協同性特征。生態林業通過生態位理論和群落生態學方法,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態系統結構,實現林分空間格局的立體配置和功能互補。該理論體系強調生態環境、林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多維度協調,并通過生態調控機制,重點實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重構。生態林業的獨特特點還體現在其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綜合提升,以及對碳匯固定、水土保持等生態調節功能的精準維護。
生態林業的另一重要特點在于其生態系統調控的系統性和動態性。該理論強調林種間關系的復雜調控,利用生態位重疊、資源分配和互助共生等生態機制,構建具有高度穩定性和自我調節能力的林業生態系統。生態林業技術體系注重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立體配置,通過生態群落的復合性設計,實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協同。此外,生態林業還具有顯著的適應性和韌性特征,能夠有效提升林分抗逆性,實現生態系統資源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生態林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元統一,為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
2、生態系統平衡的維護方法
生態系統平衡的維護需要采取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措施,以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營造混交林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法,通過合理搭配不同樹種,構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復層結構,能夠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在林分結構調控方面,則需要通過適度疏伐、擇伐等措施,調節林木密度,優化林分空間結構,促進林木生長發育。此外,建立生態廊道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連接不同斑塊生境,促進物種遷移和基因交流,增強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穩定性;同時,保護關鍵物種和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系統平衡的維護還需要注重土壤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通過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而在水分管理方面,則需要通過合理配置植被,建立水源涵養林,調節水分循環,維護水土平衡。與此同時,生態系統平衡的維護還包括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通過培育和利用天敵昆蟲,控制有害生物種群,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通過建立生態監測網絡,定期開展生態系統健康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生態問題,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的預防和保障作用。
3、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栽培模式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栽培模式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注重生態平衡的現代林業栽培體系。該模式強調通過生態學原理指導林業生產實踐,采用混交林營造、立體栽培等技術手段,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森林生態系統;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生態栽培模式注重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特點、土壤條件選擇適宜樹種,通過科學配置,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生態栽培模式在實踐中主要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通過營造針闊混交林、喬灌混交林,增強林分的抗逆性和生態穩定性;通過實施林下立體種植,開展林下經濟作物栽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時,在栽培過程中采用有機肥料施用、生物防治等生態友好型措施,減少化學投入,保護生態環境。此外,生態栽培模式還強調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通過合理密度配置、適時修枝整形等措施,調節林分郁閉度,改善林地小氣候,維護水土平衡。在生態栽培模式下,林業生產不僅注重經濟效益的實現,更加重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通過構建完整的生態鏈,培育健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促進養分循環利用;而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則通過營造天敵昆蟲棲息環境,建立生物防治體系,實現有害生物的生態調控。與此同時,生態栽培模式還注重林木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通過保護優良種質資源,培育抗性品種,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遺傳基礎。
二、生態林業栽培技術要點
1、混交林營造技術與樹種搭配
混交林營造技術是生態林業栽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過合理搭配不同樹種,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混交林的營造需要選擇2種或2種以上的樹種,其中混交樹種的株數或占地面積應不少于 20% ,以確保混交效果;而在樹種選擇上,需要充分考慮不同樹種的生態習性、生長特性和互作關系,通過科學配置實現樹種間的互利共生。在空間結構設計方面,混交林可采用株間混交、行間混交等多種方式,其中株間混交適合喬灌木混交,行間混交則更適合喬木之間的混交。針對不同區域的立地條件,混交林營造技術采用不同的樹種搭配模式。在溫帶地區,可選擇松樹與落葉闊葉樹混交,如油松與榆樹、楊樹的混交比例可達4:6,既能保證林分的生態效益,又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在亞熱帶地區,則可選擇杉木與闊葉樹混交,混交比例通常為6:4,通過合理配置,既能提高林地利用率,又能增強林分抗性。此外,在樹種空間配置上,需要考慮樹冠形態、根系分布等因素,通過合理的株距、行距設計,確保各個樹種能夠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混交林營造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撫育管理技術的應用。通過適時修枝整形,調節林分密度,維持適宜的郁閉度(一般控制在0.6-0.8之間);通過間伐調控,優化林分結構,促進目標樹種生長;同時,通過土壤改良、水分管理等措施,為混交林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混交林通過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風險。
2、林下套種與立體種植模式
林下套種和立體種植是生態林業栽培的重要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林業生產的多功能性。林下套種是指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在林下空間種植經濟作物或其他用途作物,如中藥材、食用菌等。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資源,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實現了林地的綜合利用。研究表明,在適當密度的針葉林下種植食用菌,每公頃可額外增加產值2萬-3萬元;在闊葉林下種植中藥材,每公頃可增加產值5萬-8萬元。立體種植模式是在林地上進行多層次、多功能的立體栽培,如在地表種植農作物,林間種植灌木經濟林等。這種模式不僅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資源,還能發揮不同植物層次的生態功能,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例如,在杉木林間種植弼猴桃,可以在獲得木材收益的同時,還能獲得豐富的經濟果實產出,每公頃可增加收益1萬-2萬元;在杉木林下種植中藥材,可以在獲得木材收益的同時,還能獲得藥材收益,每公頃可增加收益3萬-5萬元。在實施林下套種和立體種植時,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市場需求等因素,科學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合理配置種植結構,確保各種植物間的協調共生。同時,還需要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如合理控制林木密度、調節林下光照條件、優化土壤養分狀況等,為林下作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此外,在病蟲害防控方面,立體種植模式通過增加生物多樣性,有利于形成天敵昆蟲與害蟲的生態平衡,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3、土壤改良與有機肥料應用
土壤改良和有機肥料的應用是生態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林木生長需要良好的土壤環境作為基礎,而在現實中,由于長期的化學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許多林地土壤已出現嚴重退化,如酸化、貧瘠、板結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林木的健康生長。針對這一問題,生態林業采取了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研究表明,通過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料,如農家肥、綠肥等,可以有效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這不僅為林木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元素,還能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為林木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此外,生態林業還注重通過生物修復技術改良林地土壤。如,在酸性林地種植一些改良作物,如白三葉草、山芝麻等,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調節土壤pH值,同時通過根系活動改善土壤結構;在貧瘠林地引入豆科植物,利用其根瘤菌固氮,補充土壤氮素;在板結林地種植深根性植物,如苜蓿、狼尾草等,通過根系破土改良土壤理化性質;這些生物改良技術不僅能改善土壤環境,還能增強林地的生態功能,為林木健康生長奠定基礎。土壤改良和有機肥料的應用是生態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通過施用腐熟有機肥料和采取生物修復技術,不僅能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還能為林木提供豐富的營養元素,促進林木健康生長,增強林業生產的生態效益。
三、生態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1、天敵昆蟲培育與利用技術
生態林業注重通過培育和利用天敵昆蟲來實現有害生物的生態調控,該技術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天敵昆
1541農天致富友
蟲是指能夠捕食、寄生或傳播病原體的有益昆蟲,如蜘蛛、瓢蟲、葉甲蟲等,它們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控制有害生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實際應用中,生態林業通過營造天敵昆蟲的適宜生境,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棲息地,促進天敵種群的繁衍和定居。研究表明,在杉木林下種植一些花卉植物,如百日菊、蒲公英等,能夠為天敵昆蟲提供豐富的花蜜和花粉資源,從而吸引和維持天敵種群。研究顯示,在這種模式下,杉木林內天敵昆蟲的種類可達20余種,數量可達每平方米10-15只,有效控制了松毛蟲、松干蠅等主要林木害蟲的發生。此外,生態林業還通過人工繁育和釋放天敵昆蟲的方式,增強林分的生物防治能力;以瓢蟲為例,通過人工飼養和大量釋放,可以有效抑制蚜蟲、介殼蟲等害蟲的發生。研究表明,在杉木林中每公頃釋放瓢蟲2萬-3萬頭,可使蚜蟲密度降低 80% 以上;這種生物防治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病蟲害,還能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的林業生產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2、物理誘捕與生物驅避方法
生態林業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廣泛采用物理誘捕和生物驅避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手段。物理誘捕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通過設置各種誘捕裝置捕獲害蟲,從而達到減少害蟲危害的目的。研究表明,在杉木林中安裝性信息素誘捕器,可以有效捕獲松毛蟲成蟲,每公頃可捕獲成蟲15萬-20萬頭,從而有效控制了其幼蟲對林木的危害。生態林業還利用一些植物的驅避性,通過種植具有驅蟲作用的植物,形成天敵-害蟲-驅蟲植物的生態調控網絡。例如,在杉木林中種植一些芳香植物,如香薰菊、香葉菊等,其揮發性物質能夠有效驅趕松干蠅、松梢蜂等害蟲。研究顯示,在這種生物驅避模式下,杉木林內主要害蟲的密度可降低 60% 以上,大大減輕了林木的危害程度。此外,生態林業還通過營造多樣性的林分結構,增強林木的抗性,提高其對病蟲害的耐受能力。研究表明,與純林相比,混交林由于樹種結構復雜,微環境更加穩定,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風險;以杉木-馬尾松混交林為例,其松干蠅的發生率僅為純杉木林的 30% ,大幅降低了林木受害程度。物理誘捕和生物驅避是生態林業在病蟲害防治中采用的重要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控制害蟲的發生,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的林業生產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3、生態防護林帶構建技術
生態防護林帶是生態林業在病蟲害防治中采用的重要技術手段,它通過構建多功能、多層次的林帶,發揮阻隔、吸引等生態調控作用。在實際應用中,生態防護林帶的構建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主要害蟲類型等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樹種搭配和空間布局。以杉木林為例,針對松干蠅等主要害蟲,生態林業通常在林分邊緣構建一個寬度為50-100米的防護林帶。在樹種選擇上,可以采用松樹、柏樹等針葉樹種與柳樹、楓樹等闊葉樹種的混交,形成垂直結構復雜的林帶。研究表明,這種混交林帶不僅能有效阻隔害蟲的擴散,還能為天敵昆蟲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從而發揮生物防治的作用;在杉木林中建立此類防護林帶,可使林分內松干蠅的發生率降低 60% 以上。此外,生態防護林帶在空間布局上也需要充分考慮,采取分散布設的模式,在林分內部和邊緣適當布置,形成防護網絡。例如,在杉木林中可以每隔200-300米設置1個防護林帶,相互連接形成封閉的防護體系,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阻隔害蟲的擴散,還能增強林分的抗逆性,提高整體的生態穩定性;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這種分散布設的防護林帶模式,可使杉木林內害蟲密度降低 70% 以上。在構建生態防護林帶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營造多樣性的林分結構,增加林帶內部的生物多樣性;如在防護林帶內部種植一些花卉、灌木等,不僅能為天敵昆蟲提供食源和棲息地,還能增強林帶的生態調控功能,提高防控效果。研究表明,在杉木防護林帶內種植百日菊、蒲公英等,可使林帶內天敵昆蟲的數量增加2-3倍。通過科學的樹種搭配、空間布局和生物多樣性營造,能夠有效阻隔害蟲的擴散,增強林分的生態穩定性,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的林業生產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總而言之,生態林業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的創新實踐,必將為構建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現代林業體系注入新的動力。通過培育和利用天敵昆蟲、采用物理誘捕和生物驅避等綠色防控措施,以及構建生態防護林帶等綜合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
(作者單位:811600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