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農業機械化程度正在逐步提升,為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提供堅實支撐。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生產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往,玉米的種植主要依賴于人力和畜力,不僅勞動強度巨大,而且效率低下。而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全程機械化的玉米栽培技術應運而生,改變傳統的玉米種植模式,實現從耕作、播種到收獲等各個環節的全面機械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優勢,并深層次探究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旨在滿足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推動玉米種植向現代化轉型。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玉米;種植
當前,全程機械化的玉米種植技術已在我國眾多區域實現廣泛實踐與應用。自上世紀80年代起,該技術便逐步得到推廣,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玉米種植的機械化普及程度已超過80%,特別是在河南、山東等玉米主產區,機械化普及率更是達到約90%。將機械化栽培技術應用到玉米種植的全過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生產的效率,也可以降低人工勞動強度,進一步提高玉米機械化生產水平。所以,各地區應高度重視機械化栽培技術的運用,通過掌握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要點,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有效節約生產成本,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1 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優勢
在玉米種植的過程當中,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具有較大的優勢,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生產效率。與傳統的人工栽培模式相比較,機械化操作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以及灌溉,使得種植流程得到進一步優化,有效提高整體作業速度。如此,不但可以進一步縮短玉米生長周期,也可以使得種植者在相同的時間內管理更大面積的田地,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也可以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而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則可以通過減少對高成本人工勞動力的依賴,進一步緩解成本方面的壓力[1]。機械設備的長期使用,也可以實現成本的分攤,使得單位面積的生產成本得到進一步降低。與此同時,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玉米的抗性。通過精確播種以及田間管理,使得玉米抗旱性、抗澇性、抗逆性以及抗倒伏性得到提高。如此,不但可以確保玉米的生產更加安全,也可以減少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產量損失情況,進而提升種植戶的經濟回報率[2]。另外,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引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還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與質量。種植人員通過借助高精尖設備,實現精細化的作業與管理,能夠為玉米生長提供養分供給、水分控制、溫度調節與濕度管理,從而優化玉米的生長條件,使得整個生產過程更有條理,玉米的最終產量與品質均能得到有力保障。
2 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
2.1 機械化整地
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中,合理選擇種植區域,是確保玉米產量穩定的關鍵。相關人員需要細致考察土壤的肥力、保水能力、保肥能力以及排水能力。在選擇種植地塊時,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能夠保持水分和養分的地塊。要想進一步提升玉米產量和種植效益,可以考慮采用輪作的方式。豆類、麥類、馬鈴薯等作物都是優質的輪作選擇,不僅能夠優化種植結構,提升土壤肥力,還能改善玉米的生長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機械化整地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運用2700聯合整地機,一次性完成破茬、深松、合墑、碎土和整平等多項整地工作,提高整地效率。該機型滅茬深度可達12 cm,深松尺度達到35 cm,深松間距為75 cm。如此,不僅能夠打破土壤板結,還能形成規律的地下通道,有利于蓄水保墑,為玉米的生長提供良好土壤環境[3]。此外,在實際的整地階段,針對種植地塊的土壤類型及特性,需挑選適宜的農業機械裝備。在土壤較為黏重的地塊,可以選擇具有更強破碎能力的整地機械;而在土壤較為疏松的地塊,則可以選擇對土壤結構破壞較小的整地方式。通過合理使用機械設備,不僅能夠縮短整地時間,還能夠為玉米生長提供更優質的土壤環境,為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2.2 機械化播種
機械化播種前,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土壤狀況以及預期的種植目的,挑選由農業部門認證并推廣的優質玉米品種,以保障所選品種的可靠性和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理想的玉米品種應具備出色的抗病蟲害能力、抗倒伏性能以及強大的抗逆性,同時還要有合適的生長周期、耐密植能力以及較大的增產潛力。完成種子的選擇之后,還需對玉米種子進行晾曬,借助陽光的紫外線力量殺滅潛在的病原菌,提升種子的酶活性,進而提高種子的發芽幾率。在精選種子的過程中,必須嚴格剔除雜質、破損粒和帶病種粒,確保玉米種子的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7%,發芽率不低于95%,含水率控制在13%以下。并且,也可以通過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的方法,即使用35%的噻蟲嗪懸浮劑或3%的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以科學有效地預防玉米可能遭遇的病蟲害[4]。在播種過程中,種肥同播技術能夠降低勞動量,推薦使用玉米專用緩控釋肥,并根據目標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控制施肥量,播種深度、行距等也需根據土壤墑情和品種特性靈活調整。正常情況下,播深為3~4 cm,行距建議控制在60 cm左右。播種前需清理田間障礙物,確保地塊平整,土壤濕度適宜。試播工作是關鍵,需根據試播質量調整播種機,達標后方可正式播種。正式播種時需勻速前進,速度通常為6~8 km/h,以避免不當操作影響播種質量。
2.3 機械化管理
在玉米出苗后,要想確保玉米的健壯生長,需及時深松壟溝,深度應精準控制在25~30 cm,既能有效除草、防寒增溫,又能避免壓倒幼苗。深松時,種植人員需細致操作,確保松土均勻,為玉米根系提供充足氧氣和水分。進入定苗期后,則需要進行二次中耕工作。通過深中耕培土,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在拔節期,可以采用高培土方式,能有效防止玉米倒伏,確保玉米植株穩健生長。此時,種植人員需密切關注玉米的長勢,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在玉米生長的關鍵階段,要重視澆水量的控制。拔節、抽雄、吐絲等時期,玉米對水分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如遇旱季,應及時灌水,以滿足玉米生長所需。澆水時,需采用滴灌或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避免水資源浪費[5]。而定期除草能避免雜草與玉米爭奪養分,確保玉米正常生長。除草時,可選用進口機動噴桿式噴藥機進行噴藥作業,藥劑選擇需結合玉米品種和雜草種類,確保除草效果更加科學以及安全。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玉農樂+阿特拉津,或者磺草酮+阿特拉津等進行除草。同時,種植人員還需注意除草劑的殘留問題,避免對土壤和玉米造成潛在危害。
2.4 機械化收獲
在玉米的機械化收獲階段,種植人員需要依據所種植玉米種類的獨特性質及預期的生產目標,靈活選擇最為恰當的采摘時間點。一般而言,當玉米籽粒內部的乳狀線完全褪去,且其底部區域顯現出明顯的黑色層狀結構時,標志著玉米已經達到最佳的成熟度,是收獲的最佳時機,產量也最高。要想確保機械化收獲的效率和質量,籽粒的含水率需低于30%。種植者在收獲前,需要對玉米的含水率進行準確測定。同時,倒伏率也是影響機械化收獲效果的關鍵因素,必須控制在5%以下。在收獲作業中,需要確保收獲機械的作業行距與玉米的種植行距完全一致,且兩行之間的偏差限定在5 cm的范圍之內,以確保收獲的精準度。同時,收獲的質量指標也需要精準控制,籽粒損失率需低于2%、破損率低于1%、含雜率低于5%、割茬高度低于10 cm等。要想實現質量指標,種植者需科學選擇收獲機械,常用機型包括自走式和莖穗兼收式玉米收獲機,應根據播種行距和地塊大小進行合理配置。收獲前,種植者還需對收割機進行全面檢查,及時處理螺絲松動等問題,確保設備處于最佳運行狀態。正式作業前,進行空車試運行。通過試運行,可以確認操控和制動系統的正常性,為后續的收獲作業提供有力保障。在收獲過程中,粉碎后的秸稈需均勻拋灑田間,避免堆積,確保粉碎還田合格率>90%,以此實現對土地的持續利用,并強化對環境的保護。
3 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應用,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正逐步向現代化、智能化邁進。通過精準機械化操作,從整地、播種到管理、收獲,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優化,不僅可以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更可以確保玉米穩定高產。而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玉米種植領域的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正朝著更為成熟與完善的方向邁進,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要進一步加大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宣傳力度與推廣力度,通過玉米種植的規模化發展,切實滿足市場對玉米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曉明.德州市陵城區夏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
術[J].農業機械,2024(12):77-79.
[2] 袁雪峰.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及其推廣建議[J].南方農機,2024,55(22):72-74.
[3] 葉東暉.菏澤市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J].中國農機裝備,2024(8):84-86.
[4] 蘇農技.夏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致富,2024(12):22-23.
[5] 李賀.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3):53-55.